章楠

《靈素節注類編》~ 卷七 (8)

回本書目錄

卷七 (8)

1. 陰陽交死證

《素問·評熱病論》帝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岐伯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

人身陰陽之氣,本來相交而相生者,今因邪勢瀰漫,外受陽分之邪,與內發陰分之邪,交合為一,而本元正氣即絕,故病名陰陽交而死,非陰陽正氣之相交者。下文明其所以然之理。

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出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且夫《熱論》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

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

汗生於穀,穀生於精者,謂由本元精氣,化水穀以生津液,發而為汗。邪隨汗泄,則邪卻而精氣勝也。精氣勝則當能食以化水穀,其邪已泄而不復熱矣。乃復熱者,邪氣未去也,其所出之汗,精氣徒泄也。故汗出而輒復熱,是精卻而邪氣勝也。所以不能食,精無俾也,俾者,倚藉之謂。

其病雖留連,其壽可立待而傾也。古論曰:汗出脈躁盛者死。若邪去而精氣存,脈必靜矣,今脈與汗不相應,則邪未去而精氣不勝病氣也,其死明矣。且狂言是失志,失志者死,一也;汗出復熱,精卻邪勝,二也;脈與汗不相應,三也。今現三死證,不見一生證,雖似愈,必死也。

白話文:

這是一種叫做「陰陽交」的病,會導致死亡。

人體的陰陽之氣,本來是互相交融而產生生命力的,但現在因為邪氣太過強盛,外來的陽邪和內部的陰邪結合在一起,導致身體的元氣耗盡,所以這種病叫做「陰陽交」,而且會死亡,這不是陰陽正氣正常交合的情況。

人會流汗,是因為身體吸收食物,食物會產生精氣,現在邪氣在肌肉骨骼中和精氣交戰,如果流汗,表示邪氣被驅趕,精氣佔上風。精氣佔上風,應該可以正常進食,也不會發熱。如果流汗後又發熱,表示邪氣更強。不能進食,表示精氣已經虛弱。這種病如果持續下去,很快就會死亡。另外,古籍也說過,流汗後脈搏仍然躁動,也是會死亡的。現在脈搏和汗的情況不一致,表示身體無法抵抗疾病,死亡是很明顯的。

說胡話,表示神志不清,神志不清就會死亡。現在已經出現三種死兆,沒有任何好轉的跡象,就算看起來好像好轉,也一定會死亡。

汗是由食物的精華所產生,也就是說,由身體元氣將食物轉化為津液,再變成汗。如果邪氣隨著汗水排出,表示邪氣被驅趕,精氣佔上風。精氣佔上風,就能進食,把食物轉化為營養,邪氣已經排出,就不會再發熱。但如果流汗後又發熱,表示邪氣沒有被驅趕,只是把精氣白白地耗費掉了。所以流汗後又發熱,表示精氣衰退,邪氣更強。之所以不能進食,是因為精氣已經虛弱,沒有能力支持身體運作。

這種病如果持續下去,很快就會死亡。古籍說過,流汗後脈搏仍然躁動就會死亡。如果邪氣被驅趕,精氣恢復,脈搏一定會平靜。現在脈搏和汗的情況不一致,表示邪氣沒有被驅趕,精氣無法抵抗病邪,死亡是很明顯的。而且,說胡話是神志不清,神志不清就會死亡,這是一個死兆;流汗後又發熱,表示精氣衰退,邪氣更強,這是第二個死兆;脈搏和汗的情況不一致,這是第三個死兆。現在已經出現三個死兆,沒有任何好轉的跡象,就算看起來好像好轉,也一定會死亡。

2. 死證

《靈樞·熱病篇》曰:熱病三日,而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諸陽,五十九刺,以瀉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身熱甚,陰陽皆靜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則泄。所謂勿刺者,有死徵也。

兩手之脈名氣口,主五臟之陰,頸旁動脈名人迎,主六腑之陽,義詳十二經絡篇。熱病三日,氣口靜而人迎躁者,陽熱之邪盛於陽經也。蓋人迎為陽明之脈,陽明行氣於三陽,故當治諸陽經,以瀉其熱而出其汗,再實其陰氣,以補其不足。如身熱甚,而氣口、人迎之脈皆靜者,脈證不合,本元氣敗,不能與邪爭,故脈反靜,為死之徵,不可妄治也。如其可以治者,急取之,若不汗出,則通腑以泄之可也。

五十九刺者,經穴針法,詳針灸篇,不錄。

熱病七八日,脈口動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淺刺手大指間。

脈口即氣口,又名寸口,動喘而短者,短為肺脈,邪入手太陰肺經,故刺手大指間肺經之井穴。脈口動喘,其人迎亦必躁盛可知,熱病七八日之久,故當急刺也。

熱病七八日,脈微小,病者溲血,口中乾,一日半而死,脈代者,一日死。

脈微小及代,皆邪熱深陷而元氣脫,故溲血口乾,而死之速也。

熱病已得汗出,而脈尚躁,喘且復熱,勿刺膚,喘甚者死。

此即精卻而邪勝者也,故死。

熱病七八日,脈不躁,躁不散數,後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出者,勿腠刺之。

熱病七八日而脈不躁,邪氣深沉之象,或躁而不散數,其元氣尚未敗,三日中或得汗解。如三日不汗,其元氣敗而邪更深,四日必死矣,凡此等日久未曾汗出者,多是死證,勿妄治也。

白話文:

發熱病三天,如果把脈時發現手腕的脈象(氣口)平靜,而頸部動脈(人迎)跳動急促,就應該用針刺的方法,選取身體陽經的穴位,進行五十九次針刺,來發散熱氣,使其出汗,同時也要補養陰氣,以彌補不足。如果身體發熱很嚴重,手腕和頸部動脈的脈象都很平靜,就不要用針刺了;如果脈象還可以治療的,就要趕快針刺,如果不出汗,就要用瀉下的方法。上述說的「不要針刺」的情況,是病人快要死的徵兆。

兩手腕的脈搏叫做氣口,它主要反映五臟的陰氣;頸部的動脈叫做人迎,它主要反映六腑的陽氣。詳細內容在《十二經絡》篇中說明。發熱病三天,如果氣口脈象平靜而人迎脈象急促,表示陽熱邪氣在陽經很盛。因為人迎是陽明經的脈,陽明經的氣運行於三陽經,所以要治療陽經,用針刺瀉熱,使熱邪從汗排出,然後補養陰氣,來彌補陰氣的不足。如果身體發熱很嚴重,而氣口和人迎的脈象都很平靜,表示脈象和病情不相符,是元氣敗壞的表現,身體無法抵抗邪氣,所以脈象反而平靜,這是死亡的徵兆,不可以隨便治療。如果病情還可以治療,就要趕快針刺,如果不出汗,就可以用通利腸腑的方法來使邪氣排出。

五十九刺是指經絡穴位的針刺方法,詳細內容在《針灸》篇,這裡就不再記錄了。

發熱病七八天,如果脈搏急促,呼吸短淺急促,就要趕快針刺,會自然出汗,要淺刺手大拇指之間的穴位。

脈口就是氣口,又叫寸口,呼吸短淺急促,短是肺脈的表現,說明邪氣侵入到手太陰肺經,所以要針刺手大拇指之間肺經的井穴。脈搏急促,可以推斷人迎的脈象也必定是躁動的,發熱病持續七八天,所以要趕快針刺。

發熱病七八天,如果脈象微弱細小,病人小便出血,口乾,一天半就會死亡,如果脈搏出現間歇,一天就會死亡。

脈象微弱細小和間歇,都是邪熱深入導致元氣脫失的表現,所以會出現小便出血、口乾,並且很快死亡。

發熱病已經出汗了,但是脈象仍然急躁,呼吸急促且又發熱,不要再針刺皮膚了,如果呼吸非常急促,就表示病人要死了。

這種情況是精氣衰竭而邪氣強盛,所以病人會死亡。

發熱病七八天,如果脈象不急躁,或是急躁但不散亂而且有規律,之後三天內可能會出汗。如果三天不出汗,四天就會死亡。如果病人一直沒有出汗,就不要隨便在皮膚上針刺。

發熱病七八天,如果脈象不急躁,表示邪氣深藏在體內,或是急躁但不散亂,說明元氣還沒有敗壞,三天內可能出汗好轉。如果三天不出汗,說明元氣已經衰敗,邪氣更加深入,四天必定會死亡。凡是這種生病時間長,又一直沒出汗的病人,多半是快要死的徵兆,不要隨便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