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楠

《靈素節注類編》~ 卷七 (9)

回本書目錄

卷七 (9)

1. 肺邪

熱病先膚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針,苛軫鼻,索皮於肺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

此熱邪在肺經,故先皮膚痛,而鼻窒充面,邪浮於上也,故從皮毛以治之。針有圓扁大小九等,淺刺皮毛,當用第一針也。苛者,痛也,軫同疹,鼻上熱結成疹也。若治皮而肺邪不得去,當瀉心火以救肺金也。凡言索者,用針引氣,氣至為索得也。

白話文:

熱病一開始會皮膚疼痛,鼻塞、鼻孔充滿脹痛感導致臉部腫脹。這時要從皮膚下手治療,使用第一種針(最淺刺的針)來刺在鼻子的周圍,可以讓鼻子疼痛的地方消散,但如果這樣找尋在肺部的病邪找不到,就要找尋「火」的源頭,「火」指的是心。

這是因為熱邪在肺經的緣故,所以會先有皮膚疼痛,接著鼻塞、鼻孔腫脹導致臉部腫脹,這是因為邪氣浮在上面的關係,所以要從皮膚毛孔來治療。針灸有圓形、扁形、大小等九種,淺刺皮膚毛孔的,應該使用第一種針。這裡說的「苛」是指疼痛,「軫」同「疹」,是指鼻子上因為熱而結成的小疹子。如果治療皮膚卻無法去除肺部的病邪,就應該瀉心火來救援肺金。凡是說到「索」,是指用針來引導氣,氣到來就算「索」得。

2. 心邪

熱病先身澀,倚而熱,煩悗,唇口嗌乾,取之脈,以第一針,五十九,膚脹口乾,寒汗出,索脈於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

此熱邪在心經也。先身澀,倚而熱者,鬱熱耗津液而皮乾澀,身如倚著熱物之狀,故又煩悗而唇口嗌乾也。心主血脈,故當治脈,若治脈不得邪去,當助腎水以濟之,所謂寒之不寒,是無水也,壯水以制陽光,其熱自退。既治之而膚脹口乾,身寒汗出者,衛陽已虛,故身寒膚脹而汗出,汗多傷津,故口乾,當用清補調之也。

白話文:

熱病初期會感到身體皮膚乾燥緊澀,接著身體會感到發熱,如同倚靠著熱物一般,內心煩躁不安,嘴唇、口和喉嚨都感到乾燥。這時把脈,如果第一次把脈時脈象跳動很快,每分鐘五十九次,同時出現皮膚腫脹、口乾、身體發冷出汗的現象,在心經部位找不到脈象,轉而尋找腎經的脈象。

這種熱邪是在心經。初期身體皮膚乾燥緊澀,身體感到發熱,就像倚靠著熱物,是因為鬱積的熱氣消耗了體內的津液,導致皮膚乾燥緊澀,身體就像倚靠著熱物一樣發熱,所以會煩躁不安,嘴唇、口和喉嚨都感到乾燥。心臟主管血液循環,所以應該先治療脈象,如果治療脈象還不能去除邪氣,就應該用滋養腎水的方法來幫助治療。這就如同所謂的「寒邪不寒」,是因為體內沒有水份的緣故。所以需要增加體內的水分來抑制過盛的陽熱,這樣熱氣自然就會消退。如果經過治療後,出現皮膚腫脹、口乾、身體發冷出汗的現象,這是因為衛陽已經虛弱,所以會出現身體發冷、皮膚腫脹和出汗,汗出太多會損傷津液,所以會口乾,這時候應該用清熱滋補的方法來調養。

3. 脾邪

熱病嗌乾多飲,善驚,臥不能起,取之膚肉,以第六針,五十九,目眥青,索肉於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

此熱邪傷脾,津液不能上輸而嗌乾多飲;脾病則肝木乘之,故善驚而目眥青;臥不能起者,脾主肉,脾傷則身重也。治脾不得邪去,必當瀉肝以蘇脾困也。

白話文:

熱病導致口渴嚴重,一直想喝水,容易受到驚嚇,並且因為身體虛弱而無法起身。治療時,要從皮膚肌肉下手,用第六針,也就是第五十九號穴位來治療。如果發現眼角的眼白部分呈現青色,表示想從脾臟找出病因卻找不到。進一步探究,病因可能出在木,而木指的是肝臟。

這是因為熱邪傷害了脾臟,導致體內的水分無法向上輸送,所以才會感到口渴並一直想喝水。脾臟生病,肝木會乘虛而入,因此容易受到驚嚇,眼角也會呈現青色。因為脾臟主宰肌肉,脾臟受損就會導致身體沉重,無法起身。治療脾臟問題不能只針對脾臟,而是要先瀉肝火,才能幫助虛弱的脾臟恢復。

4. 肝邪

熱病面青腦痛,手足躁,取之筋間,以第四針,於四逆,筋躄目浸,索筋於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

此熱邪傷肝,故面色青;肝脈上巔入腦,故腦痛;邪入厥陰,手足躁擾,甚則四逆,筋傷而躄;肝開竅於目,肝液泄而目中含淚如水浸。從筋治肝不得愈,則治其肺,用金以制木也。

白話文:

熱病時臉色發青、頭痛,手腳煩躁不安,要從筋脈間尋找治療點,用第四針來處理。如果出現手腳冰冷、筋脈萎縮無力、眼睛像泡在水裡一樣,想從肝的筋脈找病因卻找不到,就要從肺來尋求治療。肺屬金,這是因為熱邪侵犯了肝,所以臉色才會發青;肝的經脈上行到頭頂並進入腦部,所以會頭痛;邪氣侵入厥陰經,會導致手腳煩躁不安,嚴重的話會手腳冰冷,筋脈受損而萎縮無力;肝在眼睛開竅,肝液外泄,導致眼睛含淚像泡在水裡。如果從筋脈治療肝病無法痊癒,就要改從肺來治療,用金來剋制木。

5. 血分邪

熱病數驚,瘛瘲而狂,取之脈,以第四針,急瀉有餘者,癲疾,毛髮去,索血於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

此熱邪傷血,血心所主,而藏於肝,故數驚瘛瘲而狂,皆心肝經現證也。以針取之血脈,急瀉其有餘之邪。若成癲疾,必毛髮盡禿,血熱之極也。從血治心不得愈,仍當助腎水,以養肝制心火也。

白話文:

熱病時常發作驚厥、抽搐,甚至出現狂躁的現象,診斷時摸脈,可以用第四針(指特定的針灸方法),快速瀉掉體內過多的邪氣。如果變成癲癇,頭髮會脫落。這種情況是熱邪深入血液,因為心臟主管血液,而肝臟又儲藏血液,所以才會出現驚厥、抽搐和狂躁等症狀,這些都是心經和肝經的表現。可以用針灸來治療,快速瀉掉血脈中多餘的邪氣。如果發展成癲癇,頭髮一定會全部脫落,這是因為血熱到了極點。如果從血來治療心臟疾病卻無法痊癒,就應該滋養腎水,以養護肝臟,並抑制心火。

6. 腎邪

熱病身重骨痛,耳聾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針,五十九刺,骨病不食,齧齒耳青,索骨於腎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

此熱邪傷腎,腎主骨,骨病則身重骨痛;耳為腎竅,故耳聾;陽邪深陷入陰,故好瞑目;邪盛於裡,故不能食;齒為骨之餘,邪在骨,齒中麻癢難忍,故齧之;耳青者,腎熱生風也。從骨治腎不得愈,當治脾以勝之也。

白話文:

熱病導致身體沉重、骨頭疼痛,耳朵聽不見而且喜歡閉著眼睛。要治療這種情況,可以從骨頭下手,使用第四根針,刺五十次九下。如果骨頭有病而導致不想吃東西、咬牙切齒、耳朵發青,去尋找腎臟的病因卻找不到,就應該去尋找脾臟的病因,因為脾屬土。

這是因為熱邪傷害了腎臟,腎臟主管骨骼,骨頭生病就會導致身體沉重和骨頭疼痛;耳朵是腎臟的孔竅,所以會耳聾;陽邪深入到陰分,所以會喜歡閉眼睛;邪氣在體內很盛,所以吃不下東西;牙齒是骨頭的末梢,邪氣在骨頭,牙齒會發麻發癢難以忍受,所以會咬牙;耳朵發青,是因為腎熱產生風邪。如果從骨頭來治療腎臟而無法治癒,就應該要治療脾臟來戰勝這個病邪。

7. 髓邪

熱病不知所痛,耳聾,不能自收,口乾,陽熱甚,陰頗有寒者,熱在髓,死不治。

邪熱深入骨髓,而身反不知痛處,但肢節弛縱不能收持,口乾,陽熱甚,而陰筋頗有寒;正以熱深在髓,陽閉不伸也,死不可治矣。

白話文:

因為熱病導致身體不知疼痛,出現耳聾、肢體鬆軟無力無法自主活動、口乾舌燥等症狀,而且身體呈現明顯的陽熱過盛,但又帶有陰寒的現象,這是因為熱邪深入骨髓所導致的,這種情況是無法醫治的。

熱邪已經深入到骨髓,所以身體反而感覺不到疼痛,只會感到肢體鬆弛無力,無法控制自己的動作。同時,會有口乾的現象,身體明顯發熱,但陰部卻有寒冷的感覺;這正是因為熱邪深藏在骨髓之中,導致陽氣被閉塞而無法伸展,這種情況已是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了。

8. 少陽邪

熱病頭痛,顳顬目掣脈痛,善衄,厥熱病也,取之以第三針,視有餘不足,寒熱痔。

顳顬者,耳前足少陽經穴動也,一名腦空穴,熱邪客少陽,故頭痛而經穴與目牽掣而脈痛。血熱隨氣升則衄,故名厥熱病,以陽邪上逆,陽上盛則下虛而厥也。視其有餘不足,調之使平。邪在少陽,必發寒熱,侵入厥陰經脈,循肛而成痔也。

白話文:

發熱引起的頭痛,特別是太陽穴附近到眼睛一帶的抽痛,還容易流鼻血,這是一種熱厥病。治療時,可以使用第三針,並觀察患者的體質是偏虛還是偏實,以調整治療方式,也同時注意是否伴隨發冷發熱或痔瘡等問題。

所謂的太陽穴,也就是耳朵前面、屬於足少陽經的穴位,這個地方的脈搏會跳動,又叫做腦空穴。當熱邪侵犯少陽經時,就會引發頭痛,並且連帶使得經絡與眼睛一帶出現抽動、脈搏疼痛。因為血熱會隨著氣往上衝,所以會流鼻血,因此稱之為熱厥病,這是因為陽氣逆行向上,導致陽氣過盛而下方虛弱,因而產生手腳冰冷的現象。觀察身體是偏虛還是偏實,並加以調整使之平衡。當邪氣停留在少陽經時,通常會出現發冷發熱的狀況,如果邪氣繼續侵入厥陰經,就會沿著肛門的經脈形成痔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