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素節注類編》~ 卷七 (7)
卷七 (7)
1. 未發先現色
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此又總明伏邪未發,必然先現外象也。左頰、顏、鼻、右頰、頤,是肝、心、脾、肺、腎臟之氣應於面之部位也。有諸內者形諸外,病雖未發而色先現,可見邪本伏於血氣之中,因其未動,隨氣血流行而不之覺,其將發也,必隨五臟生氣而動,故先現色於面。良工望而知之,乘其始動,即刺而泄之,則邪勢自殺,而病必輕矣。
用藥之法,可以類推,是為治未病也。
熱病從部所起者,至期而已。諸當汗者,至其所勝日,汗大出也。治諸熱病,以飲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此寒處,身寒而止也。
此總結上文以明治法也。從部所起者,如肝熱病左頰先赤之類,至期而已者,即是肝得甲乙,為其所勝日,汗大出而愈也。以其久伏之邪,熱從內發,故治之必先飲寒水,從里逐熱;然後刺之,從外而泄;再衣以寒,居寒處,使身寒熱除,方可止也。
白話文:
肝臟有熱的人,左邊臉頰會先變紅;心臟有熱的人,臉部會先變紅;脾臟有熱的人,鼻子會先變紅;肺臟有熱的人,右邊臉頰會先變紅;腎臟有熱的人,下巴會先變紅。即使疾病還沒發作,只要看到這些部位出現紅色,就可以先進行治療,這就叫做「治未病」。
這段話總體說明了潛伏的邪氣在還沒發作之前,一定會先在外表顯現出來。左臉頰、臉部、鼻子、右臉頰、下巴,分別是肝、心、脾、肺、腎這五臟之氣在臉上對應的部位。體內有什麼狀況,就會在外表顯現出來,疾病雖然還沒發作,但氣色會先改變,可見邪氣原本潛伏在血液和氣之中,因為還沒開始活動,所以隨著氣血運行而不被察覺。當邪氣將要發作時,一定會隨著五臟的生氣而活動,所以先在臉上顯現出氣色變化。好的醫生觀察到這些徵兆,就能在邪氣剛開始活動時,就用針刺來疏導,這樣邪氣就會自然消退,疾病也會減輕。
用藥的方法,也可以依此類推,這就是「治未病」的道理。
熱病如果從身體的特定部位開始發作,到了特定的時間就會發作完畢。像是應該要發汗的病症,到了它所屬的五行相剋的日子,就會大量出汗而痊癒。治療各種熱病,先讓病人喝冷水,然後再針刺,一定要讓病人穿上保暖的衣服,並且讓病人待在寒冷的地方,使身體寒冷下來,熱病就會停止。
這段話總結了前面的內容,說明了治療的方法。所謂從身體的特定部位開始發作,就像肝熱病左臉頰會先變紅一樣,到了特定的時間就會發作完畢,指的是肝臟的熱病在甲乙日,也就是它所屬的五行相剋的日子,會大量出汗而痊癒。這是因為潛伏已久的邪氣,熱從內部發出來,所以治療時一定要先喝冷水,從體內驅逐熱氣;然後再針刺,從體外疏導;最後再穿上保暖的衣服,待在寒冷的地方,使身體寒熱消除,疾病才能停止。
2. 外感伏邪互發
太陽之脈,色榮顴骨,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其熱病內連腎。
此明外感、伏邪互發之證也,與首篇之兩感同中有異,彼則內外同時受邪而俱病,故不免於死;此則外感先發而伏邪後發,則可生;若同發而內外相交,則死期不過三日也。云太陽之脈者,邪受太陽經脈,如上所云:一日巨陽受之,頭項痛,腰脊強者是也。色榮顴骨者,鮮榮赤色,現於顴骨也。
蓋顴者骨之本,骨者腎所主,腎與太陽為表裡,若腎臟伏熱之邪已動,循榮血而現色於顴也。榮未交,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者,言太陽經脈之邪,與榮血伏熱之邪尚未相交,今且令其得汗,先解外邪,其內伏之邪後發,可待臟氣旺時而已。如腎熱病待壬癸日得大汗而已也,或如前節所云見赤色者刺之,亦可也。
倘與厥陰經脈病證爭現,則腎肝皆有熱邪,勢必與太陽外邪連合而不可解救,則死期比前兩感之病更速,不過三日也。蓋兩感病起於經,必待胃氣盡,六日方死,此則其熱病內連腎臟,本元即絕,故死速也。
少陽之脈色也。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少陰脈爭現者,死期不過三日。
上言肝熱病者,左頰先赤,肝為厥陰,膽為少陽,相表裡者也。外邪受於少陽經脈,而肝臟伏熱之色榮於頰前。若外內之邪尚未相交,今且令其得汗以解外,其內發之熱,可待時而已。若與少陰經脈病證爭現,則肝連腎熱,內外邪勢必交而難解,死期不過三日也。大抵外內之邪,先後而發,尚可解救,若外內齊發,邪必交結而死,故要緊在榮未交一句,下文《評熱病論》云:病名陰陽交,交者死,即是榮已交之義也。按此止舉太少兩證,而未及陽明、太陰者,其義固可類推而知也。
且思陽明、太陰屬脾胃,其邪雖交,可從胃腑通利解之,以胃為臟腑之海也。不比彼太少兩證,邪無出路而必死者,故經文略之也。
白話文:
外感伏邪互相發作
太陽經脈的病徵,如果臉頰顴骨呈現紅潤光澤,表示是熱病。如果這種紅潤還沒有蔓延開來,就說現在可以先用發汗的方式處理,等待時機即可。但如果這種紅潤的現象同時和厥陰經脈的病徵一起出現,那病人活不過三天。因為熱病已經影響到腎臟。
這說明了外感和潛伏的邪氣互相發作的情況,和第一篇說的「兩感」類似,但又有所不同。兩感是內外同時受到邪氣侵襲而發病,所以很難救治。而這裡說的是先受到外感,之後潛伏的邪氣才發作,這樣的情況還可以治療。但如果內外邪氣同時發作,並且互相影響,那麼病人活不過三天。這裡說的太陽經脈,是指邪氣侵襲太陽經脈,就像之前說的一樣,如果「一日巨陽受之,頭項痛,腰脊強」就是這種情況。臉頰顴骨呈現紅潤,是指鮮亮的紅色出現在顴骨的地方。
顴骨是骨頭的根本,骨頭是腎臟主管的。腎臟和太陽經脈互為表裡,如果腎臟潛伏的熱邪開始活動,就會沿著榮血顯現在顴骨上。如果這種紅潤還沒有蔓延開來,現在可以用發汗的方式處理,等待時機即可。意思是說,太陽經脈的邪氣和榮血中潛伏的熱邪還沒有相互影響,現在可以先用發汗的方式解除外感,潛伏在內的邪氣之後再處理,可以等待臟腑之氣旺盛的時候。如果腎臟的熱病,可以等到壬癸日的時候大量發汗來治療,或者像之前說的,看到紅色就用針刺的方式來治療。
但如果這種情況和厥陰經脈的病症一起出現,就表示腎和肝都有熱邪,必定會和太陽經脈的外邪聯合,無法解除,那麼病人死亡的時間會比之前兩感的情況更快,活不過三天。兩感是因為病起於經絡,必須等到胃氣耗盡,六天後才會死亡。而這裡的情況是因為熱病直接影響到腎臟,根本的元氣都斷絕了,所以死得更快。
少陽經脈的病徵,如果臉頰前面呈現紅潤光澤,也是熱病的表現。如果這種紅潤還沒有蔓延開來,就說現在可以先用發汗的方式處理,等待時機即可。但如果這種紅潤的現象同時和少陰經脈的病徵一起出現,那病人活不過三天。
上面說的肝熱病,是說左邊臉頰先變紅,因為肝屬於厥陰,膽屬於少陽,兩者互為表裡。外邪侵襲少陽經脈,而肝臟潛伏的熱邪會顯現在臉頰前面。如果外邪和內邪還沒有互相影響,現在可以用發汗的方式解除外邪,內部的熱邪可以等待時機再處理。但如果這種情況和少陰經脈的病症一起出現,就表示肝臟連帶腎臟都有熱邪,內外邪氣必然會互相影響而難以解除,病人活不過三天。總體來說,外邪和內邪先後發作還可以治療,但如果內外邪氣同時發作,邪氣就會互相糾結而導致死亡。所以關鍵在於「榮未交」這句話,後面《評熱病論》說的「病名陰陽交,交者死」,就是指榮血已經相互影響的意思。這裡只提到了太陽和少陽兩種情況,沒有提到陽明和太陰,但其道理可以推論而知。
再說,陽明和太陰對應的是脾胃,它們的邪氣即使互相影響,也可以通過疏通胃腸來解除,因為胃是臟腑的「大海」。這和太陽、少陽這兩種情況不同,它們的邪氣沒有出路,所以必然會死亡。因此,經文中就省略了這部分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