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楠

《靈素節注類編》~ 卷九 (17)

回本書目錄

卷九 (17)

1. 氣味生化主治

《素問·五常政大論》帝曰: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然五味所資,生化有薄厚,成熟有少多,始終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地氣制之也,非天不生,而地不長也。寒熱燥濕,不同其化也。

故少陽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谷蒼丹;陽明在泉,濕毒不生,其味酸,其氣濕,其治辛苦甘,其谷丹素;太陽在泉,熱毒不生,其味苦,其治淡咸,其谷黅秬;厥陰在泉,清毒不生,其味甘,其治酸苦,其谷蒼赤,其氣專,其味正;少陰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辛苦甘,其谷白丹;太陰在泉,燥毒不生,其味鹹,其氣熱,其治甘鹹,其谷黅秬。化淳則咸守,氣專則辛化而俱治。

陽化氣,陰成形,故萬物由天氣而生,地氣而成者也。五味之厚薄,成熟之多少不同者,由地制之,以地為陰,味為陰也。其氣之寒熱燥濕,變化不同,故味之厚薄成熟有異,而氣化和平,則性味純良,氣化乖戾,則性味毒厲,凡物皆然,不獨五穀藥石也。

少陽在泉者,相火之氣在地下也,故寒毒不生,其所生之味辛,其治病之味宜苦酸,其所成谷色蒼丹也;陽明為燥金,故濕毒不生;太陽為寒水,故熱毒不生;厥陰為風木,主春溫之氣,故清毒不生,清者,秋涼之氣也;少陰為君火,故寒毒不生;太陰為濕土,故燥毒不生。此明三陰三陽變化寒熱燥濕之氣而成味以治病,其谷色各有不同也。

故曰:補上下者從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熱盛衰而調之。故曰:上取下取,內取外取,以求其過。能毒者以厚藥,不勝毒者以薄藥。此之謂也。氣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補之瀉之,久新同法。

此明氣味補養治病之道也。身半以上,為司天之氣所主;身半以下,為在泉之氣所主。補者,因其不足而助之也;治者,因其偏勝而平之也。故補者從其氣,如火不足,以溫熱氣味從而助之;治者逆其氣,如火有餘,以寒涼氣味逆制之。隨其寒熱之盛衰,或補或瀉,而調之使平也。

審其上下內外而取之,以求其過之所在。如稟強而能受毒者,則用厚重之品,不勝者,用輕薄之品,當因宜而施也。氣反者,如上為陽,應熱盛而反寒盛,下為陰,應寒盛而反熱盛,此陰陽乖戾不和,故上病當治下以和上,下病當治上以和下,假如虛熱上浮,而用下部引火歸源之藥,陽氣下陷,而用上部升提陽氣之藥;其病在中,取之旁者,用氣味橫行之藥,而不升降者也。

治熱用寒藥,寒性凝滯,故當溫而行之,藉溫氣以行寒性,不致停留也;治寒用熱藥,熱性剛暴,故當涼而行之,藉涼氣以消暴性,不致格逆也;治溫用清,清者力弱,故當冷而行之,以消溫氣也;治清用溫,溫亦力弱,故當熱而行之,以消清氣也。蓋寒熱力猛,溫清皆輕薄也。

白話文:

氣味生化主治

天地之氣主宰著萬物的生長變化。氣的聚散、佈散和消亡,都決定著生物的形態和演變。然而,五種味道(五味)對生物生長發育的影響程度卻有所不同,這是因為地氣的制約作用。地氣不同,寒熱燥濕的性質各異,影響著生物的生長變化。

少陽之氣在地下,寒毒不生,其味辛,治療宜用苦酸之味,其穀物顏色為青黃;陽明之氣在地下,濕毒不生,其味酸,其氣濕潤,治療宜用辛甘之味,其穀物顏色為紅白;太陽之氣在地下,熱毒不生,其味苦,治療宜用淡鹹之味,其穀物顏色為黑褐;厥陰之氣在地下,清毒不生,其味甘,治療宜用酸苦之味,其穀物顏色為青紅,其氣質純厚,味道純正;少陰之氣在地下,寒毒不生,其味辛,治療宜用辛甘之味,其穀物顏色為白黃;太陰之氣在地下,燥毒不生,其味鹹,其氣溫熱,治療宜用甘鹹之味,其穀物顏色為黑褐。藥物性味純粹則鹹味藥物能固守正氣,氣質純厚的藥物則辛味藥物能化解病邪。

陽氣主導氣的運化,陰氣主導形體的形成,所以萬物都依靠天氣而生,依靠地氣而長成。五味作用的強弱,成熟的早晚不同,都是由於地氣的制約,因為地氣屬陰,味道也屬陰。寒熱燥濕等不同的氣候條件,導致五味的作用強弱和成熟程度各異。氣化平和則性味純良,氣化乖戾則性味有毒,這不僅僅適用於五穀,也適用於藥物。

少陽在地下,是相火之氣,所以寒毒不生,它產生的味道是辛辣的,治療疾病宜用苦酸的味道,它所產生的穀物顏色是青黃的;陽明屬燥金,所以濕毒不生;太陽屬寒水,所以熱毒不生;厥陰屬風木,主司春季溫和的氣候,所以清毒不生(清者,指秋季涼爽的氣候);少陰屬君火,所以寒毒不生;太陰屬濕土,所以燥毒不生。這說明三陰三陽的變化,寒熱燥濕的氣候變化,形成了不同的味道,用以治療疾病,其穀物顏色也各有不同。

治療疾病的方法,要根據臟腑寒熱盛衰的情況進行調整。治療疾病時,可以上、下、內、外兼顧,找出病邪的所在。藥物的劑量要根據病人的體質而定,體質強壯者可以用較大劑量的藥物,體質虛弱者則需用較小劑量的藥物。

氣的反常現象,如上焦病邪在上而治下,下焦病邪在下而治上,中焦病邪在中而治旁。治療熱證宜用寒涼藥物,但寒藥性凝滯,需溫和地服用;治療寒證宜用溫熱藥物,但熱藥性峻烈,需冷卻後服用;治療溫證宜用清熱藥物,清熱藥力弱,需冷服;治療清虛證宜用溫補藥物,溫補藥力弱,需熱服。總之,寒熱藥力強勁,溫清藥力較弱。

總而言之,以上說明了氣味在補益和治療疾病中的作用。身體上半部分受天之氣主宰,身體下半部分受地之氣主宰。補益是根據不足的地方來補充,治療是根據偏盛的地方來調節平衡。補益要順應其氣,例如,陽氣不足,就用溫熱的藥物來補充;治療則要逆其氣,例如,陽氣過盛,就用寒涼的藥物來抑制。根據寒熱盛衰的情況,或補或瀉,使之平衡。

要仔細觀察疾病的部位,選擇合適的藥物。體質強壯,耐受力強者,可用劑量較大的藥物;體質虛弱者,則用劑量較小的藥物。氣的反常現象,例如上焦屬陽,本應熱盛,卻反而是寒盛;下焦屬陰,本應寒盛,卻反而是熱盛。這都是陰陽失調所致。因此,上焦有病,應治療下焦以調和上焦;下焦有病,應治療上焦以調和下焦。例如,虛熱上浮,可以用下部引火歸源的藥物;陽氣下陷,可以用上部升提陽氣的藥物;若病邪在中焦,則用橫行的藥物,而非升降的藥物。

治療熱證用寒藥,寒藥性凝滯,所以要溫服,藉助溫熱之氣以助寒藥的藥力,使其不致停滯;治療寒證用熱藥,熱藥性峻烈,所以要涼服,藉助涼氣以緩和熱藥的藥性,使其不致逆衝;治療溫證用清藥,清藥力弱,所以要冷服,以消散溫邪;治療清虛證用溫藥,溫藥力弱,所以要熱服,以溫補清虛。因為寒熱藥力猛烈,溫清藥力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