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楠

《靈素節注類編》~ 卷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8)

1. 水穀氣味變化五液

此皆津液生化逆順之分別也。四海義詳後營衛經絡門。

白話文:

這些都是津液生成和消化的順逆變化所造成的不同表現。關於「四海」的詳細解釋,請參閱後面的營衛經絡部分。

2. 人身有肥膏肉之分

《靈樞·衛氣失常篇》帝曰:人之肥瘦、大小、寒溫,別之奈何?伯高曰:人有肥、有膏、有肉。膕肉堅,皮滿者,肥;膕肉不堅,皮緩者,膏;皮肉不相離者,肉。帝曰:身之寒溫何如?伯高曰: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細理者身熱。脂者,其肉堅,細理者熱,粗理者寒。

膝後曲處名膕。淖者,滑潤柔軟而不實也。脂,即肥,其肉堅實,若不堅而隆厚,則名肉也。蓋人生稟陰陽之氣,而陰陽各有偏勝不同,如後文所云者,故體質有肥、膏、肉之殊。其粗理者,表陽易泄,故身常寒;細理者,表陽固密,故身常熱。此由稟氣,非外邪之寒熱也。

帝曰:其肥瘦大小奈何?伯高曰:膏者多氣而皮縱緩,故能縱腹垂腴,肉者身體容大;脂者其身收小。帝曰:三者之氣血多少何如?伯高曰:膏者多氣,多氣者熱,熱者耐寒;肉者多血,多血則充形,充形則平;脂者其血清,氣滑少,故不能大。此別於眾人者也。帝曰:眾人奈何?伯高曰:眾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與氣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稱其身,命曰眾人。

皮肉脂膏氣血皆相稱,無多少,故其身形亦中等而無大小,命曰眾人。眾者,多也。

白話文:

黃帝問:人的肥胖、消瘦、高大、矮小、怕冷、怕熱,要如何區分呢?

岐伯回答說:人可以分為肥、膏、肉三種體型。臀部肌肉結實,皮膚飽滿的是「肥」;臀部肌肉不結實,皮膚鬆弛的是「膏」;皮膚與肌肉緊密相連的是「肉」。

黃帝問:身體的寒熱是如何區分的呢?

岐伯回答說:「膏」這種體型的人,肌肉鬆軟,皮膚紋理粗糙的,身體偏寒;皮膚紋理細膩的,身體偏熱。「肥」這種體型的人,肌肉結實,皮膚紋理細膩的,身體偏熱;皮膚紋理粗糙的,身體偏寒。

膝蓋後方彎曲的地方叫做「膕」。肌肉鬆軟是指滑潤柔軟而不紮實。「脂」就是「肥」,肌肉結實。如果肌肉不結實但隆起肥厚,就稱作「肉」。人稟受陰陽之氣而生,但陰陽各有偏盛,所以體質有肥、膏、肉的區別。皮膚紋理粗糙的人,表示陽氣容易外洩,所以身體常常怕冷;皮膚紋理細膩的人,表示陽氣固密,所以身體常常怕熱。這是由於天生稟賦的氣不同,不是因為外感風寒引起的。

黃帝問:肥胖、消瘦、高大、矮小又是如何區分的呢?

岐伯回答說:「膏」這種體型的人,體內氣多,皮膚鬆弛,所以腹部容易鬆弛下垂,贅肉很多。「肉」這種體型的人,身體較為高大。「肥」這種體型的人,身體則較為精實。

黃帝問:這三種體型的人,氣血的多少又有什麼不同呢?

岐伯回答說:「膏」這種體型的人,體內氣多,氣多就容易發熱,發熱就比較耐寒。「肉」這種體型的人,體內血多,血多則身體充實,身體充實就比較平和。「肥」這種體型的人,血液比較清稀,氣比較滑利而少,所以體型不能長得很大。這是他們和一般人的區別。

黃帝問:那一般人又是怎樣的呢?

岐伯回答說:一般人的皮膚、肌肉、脂肪、膏脂,無法互相疊加;血與氣的量也不能特別多,所以體型不會特別高大也不會特別矮小,各自與自己的身體相稱,這就稱作「一般人」。

皮膚、肌肉、脂肪、膏脂,以及氣血都互相協調,沒有特別多或特別少,所以身形也是中等,沒有特別高大或矮小,這就稱作「一般人」。所謂「眾」,就是多的意思。

3. 人有耐痛勝毒不耐不勝之異

《靈樞·論痛篇》帝曰:筋骨之強弱,肌肉之堅脆,皮膚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其於針石、火爇之痛何如?腸胃之厚薄堅脆亦不等,其於毒藥何如?少俞曰:人之骨強、筋弱、肉緩、皮膚厚者,耐痛,其於針石、火爇之痛亦然。帝曰:其耐火爇者,何以知之?少俞曰: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爇。

帝曰:其不耐針石之痛者,何以知之?少俞曰:堅肉薄皮者,不耐針石之痛,火爇亦然。帝曰:人之病,或同時而傷,或易已,或難已,何也?少俞曰:同時而傷,其身多熱者,易已;多寒者,難已。帝曰:人勝毒,何以知之?少俞曰:胃厚、色黑、大骨及肥者,皆勝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勝毒也。

皮肉筋骨強厚者,耐痛;胃厚陰陽氣旺者,耐毒。其身多熱,則陽旺為陽證,故病易已;多寒,則陽虛為陰證,故病難已。毒者,謂峻利攻擊之藥也。

白話文:

人對於疼痛的忍受程度和對毒的抵抗能力,各有不同

《靈樞·論痛篇》中提到,黃帝問道:人的筋骨強弱、肌肉結實或鬆軟、皮膚厚薄、皮膚紋理的疏密,這些各不相同,那麼對於針刺、砭石、火燒的疼痛感受如何呢?腸胃的厚薄、堅硬或脆弱也不同,那麼對於毒藥的反應又如何呢?少俞回答說:人的骨頭強壯、筋脈較弱、肌肉鬆弛、皮膚厚實的,比較能忍受疼痛,對於針刺、砭石、火燒的疼痛也是如此。黃帝又問:如何知道哪些人能忍受火燒的疼痛呢?少俞回答:皮膚顏色偏黑,骨頭又漂亮的人,比較能忍受火燒的疼痛。

黃帝又問:如何知道哪些人不能忍受針刺的疼痛呢?少俞回答:肌肉結實、皮膚薄的人,不能忍受針刺的疼痛,對於火燒的疼痛也是一樣。黃帝問道:人得病,有的同時受傷,有的容易痊癒,有的難以痊癒,這是為什麼呢?少俞回答:同時受傷的人,身體內熱氣多的人,容易痊癒;身體內寒氣多的人,難以痊癒。黃帝問道:如何知道哪些人能抵抗毒素呢?少俞回答:胃部厚實、皮膚顏色偏黑、骨骼粗大以及體格肥胖的人,都能抵抗毒素;所以那些身體瘦弱、胃部薄弱的人,都不能抵抗毒素。

皮、肉、筋、骨強壯厚實的人,比較能忍受疼痛;胃部厚實、體內陰陽之氣旺盛的人,比較能抵抗毒素。身體內熱氣多的人,代表陽氣旺盛,屬於陽證,所以病容易痊癒;身體內寒氣多的人,代表陽氣虛弱,屬於陰證,所以病難以痊癒。這裡所說的毒,是指藥性強烈、具攻擊性的藥物。

4. 人有勇怯之分

《靈樞·論勇篇》帝曰:人之忍痛與不忍痛者,非勇怯之分也。夫勇士之不忍痛者,見難則前,見痛則止:怯士之忍痛者,聞難則恐,遇痛不動。勇士之忍痛者,見難不恐,遇痛不動;怯士之不忍痛者,聞難與痛,目轉面盻,恐不能言,失氣驚,顏色變化,乍死乍生。余見其然也,不知其何由?少俞曰:夫忍痛與不忍痛者,皮膚之厚薄、肌肉之堅脆緩急之分也,非勇怯之謂也。

勇士秉忠義而不畏死,故見難則前,其不能忍痛者,以無關大義,故見痛則止;其能忍痛者,見難既不恐,遇痛亦不動矣。怯士貪生而不重義,雖能忍痛,而見難亦恐不敢前;其不忍痛者,無論矣。是忍痛與不忍痛,在皮肉厚薄堅脆不同;勇之與怯,在稟性之剛正與懦弱之異也。

勇士者,目深以固,長沖直揚,三焦理橫,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堅,其膽滿以傍,怒則氣盛而胸張,肝舉而膽橫,眥裂而目揚,毛起而面蒼,此勇士之所由然者也。怯士者,目大而不減,陰陽相失,其焦理縱,𩩲骬短而小,肝系緩,其膽不滿而縱,腸胃挺,脅下空,雖方大怒,氣不能滿其胸,肝葉雖舉,氣衰復下,故不能久怒,此怯士之所由然者也。

醫聖論治病,故明氣血以辨勇怯;儒聖論治國,故分血氣之勇、義禮之勇。如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又曰:卒然遇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皆義禮之勇也。孟子論勇,最為詳切著明矣。

帝曰: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何臟使然?少俞曰:酒者,水穀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氣慓悍,其入於胃中,則胃脹氣滿,逆上於胸中,肝浮膽橫,當是之時,固比於勇士,氣衰,則悔與勇士同類,不知避之,名曰酒悖。

恃血氣之勇,而不知義禮者,即酒悖之類也。

白話文:

黃帝問:人忍不忍痛,並不是勇氣或膽怯的分別吧?那些勇敢的人,有時候反而不能忍痛,因為他們見到危難會挺身而出,但遇到疼痛就會停止;而那些膽怯的人,有時候反而能忍痛,因為他們聽到危難就恐懼,遇到疼痛反而不敢動。有些勇敢的人可以忍痛,他們見到危難不會害怕,遇到疼痛也不會動;有些膽怯的人不能忍痛,他們聽到危難和疼痛,就會眼神游移、臉色蒼白,恐懼得說不出話來,氣喘吁吁、驚慌失措,臉色變化不定,好像快死了一樣。我看到這些現象,卻不明白是什麼原因?

少俞回答說:能不能忍痛,是因為皮膚的厚薄、肌肉的堅實鬆軟程度不同造成的,並不是勇氣或膽怯的問題。

勇敢的人秉持忠義而不怕死,所以見到危難就會挺身而出。他們之所以不能忍痛,是因為認為疼痛無關大義,所以遇到疼痛就會停止;他們之所以能忍痛,是因為見到危難不會恐懼,遇到疼痛也能夠不動聲色。膽怯的人貪生怕死、不重視道義,雖然能忍痛,但見到危難還是會恐懼不敢向前;至於那些不能忍痛的膽怯之人就更不用說了。所以,忍不忍痛,是因為皮肉厚薄堅脆程度不同;而勇敢或膽怯,則是在於稟性是否剛強正直或懦弱的差異。

勇敢的人,眼睛深邃而穩固,眼神向上直射,三焦的紋理是橫向的,心胸端正正直,肝臟粗大而堅實,膽囊飽滿而挺立,發怒時就會氣盛而胸部擴張,肝氣上升、膽氣橫行,眼角開裂、眼神向上,毛髮豎立、臉色發青。這就是勇敢的人的表現。膽怯的人,眼睛看起來大卻沒有神采,陰陽之氣失調,三焦的紋理是縱向的,顴骨彎曲而短小,肝脈鬆弛,膽囊不飽滿且下垂,腸胃突出,脅肋下空虛。即使發怒,氣也難以充滿胸膛,肝臟雖然稍微抬起,氣衰弱後又會下沉,所以不能夠長久發怒。這就是膽怯的人的表現。

醫學聖人研究治病,所以要了解氣血,藉以分辨勇氣和膽怯;儒家聖人研究治國,所以要區分血氣之勇和道義禮節之勇。就像說的:「富貴不能使我迷亂,貧賤不能使我改變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又說:「遇到突然發生的事也不驚慌,無緣無故遭受責難也不發怒。」這些都是道義禮節之勇。孟子對勇氣的論述,最為詳細明確。

黃帝問:為什麼膽怯的人喝了酒,發怒時連勇敢的人都不怕呢?是什麼臟器導致這樣的?少俞回答說:酒是水穀的精華,是熟穀發酵的液體,它的氣味剛烈強悍。酒進入胃裡,會使胃脹氣滿,氣向上逆行到胸中,肝氣浮動、膽氣橫行。這個時候,膽怯的人會像勇敢的人一樣,等氣衰弱後,就會後悔自己和勇敢的人一樣,不曉得閃避,這就叫做酒後失態。

依仗著血氣之勇,卻不明白道義禮節的人,就像酒後失態的那類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