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楠

《靈素節注類編》~ 卷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7)

1. 水穀氣味變化五液

《靈樞·五癃津液篇》帝曰:水穀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悲哀氣並,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余知其然也,不知其所由生。岐伯曰:水穀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

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寒留於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流於膀胱,則為溺與氣。五臟六腑,心為之主,耳為聽,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腎為之主外。

故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於目。心悲氣並,則心系急,心系急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夫心系與肺,不能盡舉,乍上乍下,故咳而泣出矣。中熱則胃中消穀,消穀則蟲上下作,腸胃充廓,故胃緩,胃緩則氣逆,故唾出。五穀之精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股。

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痠。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穀並於腸胃之中,別於迴腸,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此津液五別之逆順也。

水穀食物,皆有五味不同。五味入口,各注其海者,如酸先入肝、辛先入肺之類,故其化生津液,隨氣流行,各走其道也。三焦為相火所遊行,陽氣由之而出,以溫肌肉、充皮膚之氣水,名為津,是由陽所化也。其流而不隨陽氣蒸騰者,名為液,此津濃厚,是由陰所化也。天暑衣厚,則腠理開,陽氣蒸津而外泄,名為汗。

若寒氣外留分肉之間,津聚成沫,滯則為痛。或天氣寒,則腠理閉,陽氣收降,濕氣不行,而亦下降,流於膀胱而成水,則為溺與氣。氣者,謂大便出穢氣也。夫心為五臟六腑之主,耳目觀聽,為心之用。候者,審察之謂。肺為相傅之官,肝為將軍之官,脾主肌肉,為身之外衛。

《師傳篇》曰:腎者,主為外,使之遠聽,視耳好惡,以知其性。蓋耳為腎竅,主聞外事也,臟腑精氣聚於目,故津液盡皆上滲於目也。心悲氣並,則心系急,而肺上舉,故液隨氣上溢,而心系與肺,乍上乍下,肺氣逆,故悲者泣出而咳也。中熱則胃消穀,而蟲上下動作,充廓腸胃,致胃緩氣逆,水液不行而唾出也。

夫穀味入胃,由陰陽氣化,精液成膏,內滲骨空,補益腦髓,下流陰股,滋養筋脈。若其陰陽不和,則氣化失度,使液溢下,流出於陰竅,而為帶濁等病,因而髓減,消耗元氣以致虛,故腰背痛而脛痠。其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則繼入之水穀不化,下焦不宣,則鬱而成水脹矣。

白話文:

黃帝問:「食物進入口中,經過腸胃消化,會產生五種不同的體液。天氣冷、衣服穿得少,就會形成小便和廢氣;天氣熱、衣服穿得多,就會變成汗水;悲傷時氣機鬱結,就會流淚;身體內部發熱、腸胃鬆弛,就會流口水;邪氣侵入體內,氣機就會閉塞不通,不通就會形成腹部脹滿。我雖然知道是這樣,但不知道這些體液是如何產生的。」

岐伯回答說:「食物都從口進入,它們有五種不同的味道,每種味道都會對應到身體特定的部位,各自進入對應的歸宿。體液也各自有其流動的途徑。

三焦運行氣機,溫暖肌肉,充養皮膚,這部分氣化形成的液體稱為『津』,是比較清稀的;而那些流動但沒有被氣機帶動蒸騰的,就稱為『液』,是比較濃稠的。天氣炎熱,衣服穿得多,皮膚的毛孔就會打開,汗液就會流出。寒氣如果停留在肌肉之間,聚集成泡沫狀,就會引起疼痛。天氣寒冷,毛孔閉合,濕氣無法排出,水液就會下流到膀胱,形成小便和廢氣。五臟六腑中,心臟主宰一切,耳朵負責聽,眼睛負責觀察,肺臟輔助心臟,肝臟像將軍一樣指揮,脾臟負責防衛,腎臟則主導體內向外的活動。

因此,五臟六腑的津液都會向上滲透到眼睛。心臟悲傷時氣機鬱結,就會導致心脈緊張,心脈緊張就會帶動肺部上抬,肺部上抬就會使得體液向上溢出。如果心脈和肺臟不能完全向上抬起,而是一上一下的,就會導致咳嗽和流淚。身體內部發熱,胃部就會消化食物,消化食物會導致腸道內的寄生蟲上下活動,腸胃也會膨脹,導致胃部鬆弛,胃部鬆弛就會導致氣機上逆,所以就會流口水。食物的精華部分,混合在一起成為膏狀物質,會滲入到骨頭的空隙中,滋養腦髓,並向下流動到腿部。

如果體內陰陽失調,就會導致液體向下溢出,流到陰部。骨髓液減少向下流失過多,就會導致身體虛弱,因此會出現腰背疼痛和腿痠。如果體內陰陽氣機不暢通,各處都閉塞不通,三焦無法疏通,體液無法生成,水穀食物就會停留在腸胃中,在迴腸中積聚,留在下焦,無法滲透到膀胱,導致下焦脹滿,水液溢出就會形成水腫。這些就是體液五種不同變化所導致的順與逆。

食物有五種不同的味道。五味入口,各有其歸宿。例如酸味首先進入肝臟,辛味首先進入肺臟。因此它們所轉化生成的津液,也會隨著氣機運行,各自走向不同的途徑。三焦是相火運行的通道,陽氣由此散發出來,用來溫暖肌肉,充養皮膚,這部分氣化形成的液體稱為『津』,是由陽氣所化生的。而那些流動但沒有被陽氣蒸騰的,就稱為『液』,這部分比較濃稠,是由陰氣所化生的。天氣炎熱,衣服穿得多,皮膚的毛孔就會打開,陽氣蒸發體內的津液向外散發,形成汗液。

如果寒氣停留在肌肉之間,津液聚集成泡沫狀,滯留不通就會引起疼痛。如果天氣寒冷,皮膚的毛孔閉合,陽氣收斂下降,濕氣不能外散,也會隨著下降,流到膀胱形成小便和廢氣。這裡說的『氣』,是指大便時排出的穢氣。心臟是五臟六腑的主宰,耳朵和眼睛的視聽功能都由心臟所主導。所謂『候』,是指審察的意思。肺臟是輔助心臟的官員,肝臟是像將軍一樣的官員,脾臟主導肌肉,負責保護身體的外部。

《師傳篇》說:腎臟主導身體對外的活動,使人能夠聽得遠,觀察耳朵的好惡,來了解腎臟的功能。耳朵是腎臟的孔竅,負責聽取外界的聲音。臟腑的精氣都聚集在眼睛,因此津液都會向上滲透到眼睛。心臟悲傷時氣機鬱結,就會導致心脈緊張,進而帶動肺部上舉,所以體液會隨著氣機向上溢出,而心脈和肺臟又會一上一下,肺氣逆行,所以悲傷的人會流淚並咳嗽。身體內部發熱,胃部就會消化食物,腸道內的寄生蟲上下活動,腸胃也會膨脹,導致胃部鬆弛、氣機上逆,體液無法正常運行,所以就會流口水。

食物進入胃部,通過體內陰陽的氣化作用,精華部分會變成膏狀物質,滲入骨頭的空隙中,滋養腦髓,並向下流動到腿部,滋養筋脈。如果體內陰陽失調,就會導致氣化功能失常,使得液體向下溢出,從陰竅流出,形成白帶等疾病,從而導致骨髓減少,損耗元氣導致身體虛弱,因此會出現腰背疼痛和腿痠。如果體內陰陽氣機不暢通,各處都閉塞不通,那麼新進入的水穀食物就無法轉化,下焦無法宣洩,就會鬱積而形成水腫。

以上這些都是津液的產生、變化和順逆的區別。四海的含義,在後面的營衛經絡章節會詳細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