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楠

《靈素節注類編》~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太陰陽明為後天之本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白話文:

皇帝問:脾臟生病導致四肢不用力,這是什麼原因?

岐伯回答:四肢都從胃中取得營養,而這些營養不能直接到達經絡,必須經過脾臟才能得到。現在脾臟生病了,不能幫助胃運行它的津液,四肢就無法得到水穀的精氣。精氣一天比一天衰弱,經脈不通暢,筋骨肌肉都得不到精氣來生長,所以就沒有力氣活動了。

胃為水穀之海,生化氣血,滋養周身,故四肢皆稟氣於胃也。但胃之上口為賁門,主納穀;下口為幽門,主出滓。其形如橐,故其氣下行,不能四布至於各經,必賴脾之鼓運,以行其津液,輸於周身。所以脾病則胃中水穀精氣不能達於四肢,經氣日衰,因而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穀氣以資生,遂痿弱不能動用焉。

白話文:

胃是負責消化食物、產生氣血、滋養全身的器官,所以人體的四肢都從胃部獲得氣血營養。但是,胃的上端叫賁門,負責吞嚥食物;下端叫幽門,負責排出食物殘渣。胃的形狀像個袋子,所以它的氣血只會向下流,無法散佈到各條經絡中。這時候就需要脾臟的幫助,脾臟可以幫助胃推動津液,輸送給身體各部位。所以,如果脾臟生病了,胃裡的食物精華就無法送達四肢,經脈中的氣血也會逐漸衰退,導致經脈阻塞,肌肉筋骨得​​不​​到營養滋養,進而導致四肢無力、無法動彈。

帝曰: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時也。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白話文:

皇帝問:脾臟不主宰時節,這是為什麼?

岐伯回答:脾臟屬於土,掌管中央方位,經常隨著四時輪流主宰其他四臟,每臟大約管理 18 天,所以它無法獨自主宰時令。脾臟通常依附在胃上,是土的精華。土生萬物,模擬天地,因此從頭到腳上下貫通,不能主宰特定的時令。

四時之氣,金、木、水、火本相剋制,肺、肝、心、腎亦然,全賴土氣居中,通貫四氣而調和之。故土旺四季,而脾臟常以四時旺氣,長養四臟,故寄治於四季之末各十八曰,而不專主一時,其功正是統主四時也。脾臟貼著於胃,為戊己二土之精,故能生萬物,而法則天地。

白話文:

一年四季之氣,金(秋)、木(春)、水(冬)、火(夏)本互相剋制,肺(金)、肝(木)、心(火)、腎(水)也如此。健全的土氣居於中央,貫通調和四氣。所以土氣旺盛於四季,而脾胃常以四季旺氣,滋養四肢,所以治療寄託於四季之末各個月令,而不專主於某一時間,其功能恰恰統主四季。脾胃附著於腹中,為脾胃這兩種土的精華,所以能滋生萬物,而法則天地。

所以脾胃之氣,上至頭,下至足,如天地之云升雨降,而生長萬物也。此數句將上文天地陰陽生化義理,皆申明包括,可謂簡妙矣。

白話文:

因此,脾胃之氣向上通達頭部,向下到達腳底,就像天地中的雲氣上升,降下雨水,滋養萬物生長一樣。這幾句話概括闡述並包含了上文所述的天地陰陽生化道理,簡潔而精妙。

帝曰: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白話文:

黃帝問:脾胃雖然靠一層膜相連,但是脾胃怎麼能幫助胃運送津液呢?

岐伯回答:足太陰經是三陰經,經脈貫通胃部,連接脾部,再連接到咽喉,因此太陰經能為三陰經運行氣。陽明經是人體外在的部位,是五臟六腑匯聚的地方,也能為三陽經運行氣。臟腑各憑藉自己的經絡從陽明經接收氣,所以能讓胃運送津液。

如果四肢無法得到水穀之氣的滋養,就會日益衰弱。體內的陰部也運行不暢,筋骨肌肉沒有氣來滋養,所以就失去功能了。

此重申上文之義也。以脾胃之功能言之,則胃止能司出納,必賴脾之鼓運,以行其津液,正以膜之相連,故脾動則胃氣流行,而水穀之精敷布,以輸於各經。故太陰即行氣遍於少陰、厥陰,而陽明即行氣遍於太陽、少陽,周一身而達四肢。原其氣之生化出於胃,而各臟腑各因其經以受胃氣之滋養,故胃為水穀之海,而為六腑之大源。

此篇特詳脾胃生化之功,為後天根本,而實出於天地陰陽升降流行之氣化,是為天人合一之道也。

白話文:

這段話是在重申前面文章的意思。

從脾胃的功能來說,胃只能負責食物的吞吐,一定要依靠脾的運轉,才能讓胃中的津液運行。正是因為脾胃相連,所以脾一動,胃氣就會流動,水穀的精華就會散佈,輸送給各經脈。

因此,太陰(脾經)的氣運行了遍少陰(腎經)和厥陰(肝經),陽明(胃經)的氣運行了遍太陽(膀胱經)和少陽(膽經),周流全身而到達四肢。

追根究底,氣的生化都是從胃來的,而各臟腑各自分別通過自己的經脈來接受胃氣的滋養,所以胃是水穀的匯集之地,是六腑的總樞紐。

2.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為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白話文:

《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說:凡是陰陽的關鍵,在於陽氣緊密才能強固。陰陽如果不能調和,就會像沒有秋天的春天,沒有夏天的冬天。要達到陰陽調和,這就是聖人的境界。因此,陽氣過強無法緊密,陰氣就會斷絕;陰氣平和,陽氣就能閉藏,精神才會安寧;陰陽分離決裂,精氣就會斷絕。

此統明陰陽生化之道,以結上文之義也。陰陽流行生化,循環無端,挈其綱要,必使陽氣靜密,乃能堅固。擾動即浮越而陰陽不和,若四時之無序,百病叢生;因而和之,是為聖人之軌度。良以陰陽互相為根,是故陰氣和平,陽氣固密,自然生化不息,而精神乃治。若陰陽乖離決裂,精氣乃絕,以精氣由陰陽化生者也。

白話文:

此段文字總結了陰陽生化的規律,用來連結上文的主旨。陰陽運行不息,生化變化,循環無盡,要領就是:讓陽氣穩固而安靜,就能堅固不破。如果陽氣浮動不定,陰陽失衡,就會像四季失序,百病叢生。因此,聖人要調和陰陽,使它們相互依存。本身陰氣平和,則陽氣固密,生化運行不息,疾病自然痊癒。如果陰陽失衡決裂,精氣就會枯竭,因為精氣是陰陽產化而成的。

3. 四時日夜陰陽之氣以應人身

《素問·金匱真言論》岐伯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

白話文:

岐伯說:在陰中藏著陰氣,在陽中藏著陽氣。從早晨到中午,是天地陽氣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從中午到傍晚,是天地陽氣中陰氣漸盛的時候;從夜晚到雞鳴,是天地陰氣中陰氣最盛的時候;從雞鳴到早晨,是天地陰氣中陽氣漸盛的時候。所以人體也應該順應這個規律。如果說人體的陰陽,那麼外部是陽,內部是陰。如果說人身的陰陽,那麼背部是陽,腹部是陰。

言人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為陽。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針石也。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此皆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白話文:

談到人體臟腑中的陰陽,其中臟器屬陰,腑器屬陽。肝、心、脾、肺、腎這五臟屬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這六腑屬陽。因此,想要知道陰中之陰、陽中之陽是什麼?因為冬季的疾病屬於陰,夏季的疾病屬於陽,春季的疾病屬於陰,秋季的疾病屬於陽。這些都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施針用藥。所以背部屬陽,陽中之陽是心;背部屬陽,陽中之陰是肺;腹部屬陰,陰中之陰是腎;腹部屬陰,陰中之陽是肝;腹部屬陰,陰中之至陰是脾。這些都是陰陽的表裡、內外雌雄相互呼應,所以與天地的陰陽相應。

此明天地陰陽之氣,流行於四時,則有消長進退;晝夜,則有升降出入。而人身之氣,內外雌雄相輸,皆與四時晝夜相應,故其病也,必隨時日之氣變化。而其春病在陰者,以陽氣初從地下而升,其冬陰之氣當盛也;秋病在陽者,以陰氣初從地下而升,其夏陽之氣尚盛也。

白話文:

天地之間的陰陽之氣,隨著四季而運行,會出現興衰退進的變化;隨著晝夜,會有升降出入的變化。而人體的氣息,內在和外在、陰性和陽性相互作用,都與四季晝夜的變化相呼應,所以人體的疾病也必定會隨著時間和氣候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春季的疾病在於陰,這是因為陽氣剛從地下升起,而冬季的陰氣仍然旺盛;秋季的疾病在於陽,這是因為陰氣剛從地下升起,而夏季的陽氣仍然旺盛。

陰陽氣盛之時,必應人身之營衛,故其受病,春則應在營陰,秋則應在衛陽,而冬陰夏陽之氣更盛,則不言可知。若其變化多端,非可拘執,假如風為陽邪而傷衛,寒為陰邪而傷營,則又不論四時,必當審察脈證以辨之也。辨明為施針石,而藥治亦同一律矣。

白話文:

當陰陽之氣旺盛時,必定會影響人體的營衛系統。因此,人體在春季容易受到營陰的影響而發病,在秋季則容易受到衛陽的影響而發病。而在冬季和夏季,陰氣和陽氣更加旺盛,影響人體健康的情況就更不用說了。

但是,陰陽變化多端,不能拘泥於固定的規律。例如,如果風作為陽邪而損傷衛氣,寒作為陰邪而損傷營氣,那麼就不論四季,必須根據脈象和症狀來辨別。辨明病症後,無論是鍼灸還是用藥治療,都需要遵循相同的原則。

4. 五臟應天地四時生化萬物之氣

帝曰:五臟應四時,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穀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故病在五臟,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谷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谷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谷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故病在溪,其味鹹,其類水,其畜彘,其谷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

白話文:

皇帝問道:五臟對應四時,都有各自的收受嗎?

岐伯回答:是的。

東方青色,對應肝臟,通於眼睛,藏精於肝,發病時會驚駭,口味酸,屬性為草木,飼養動物為雞,穀物為麥子,應對春時,主星為歲星,所以春季能量集中在頭部,音階為角,數為八,說明疾病在筋脈中,氣味為臊臭。

南方赤色,對應心臟,通於耳朵,藏精於心,所以五臟病變會影響心臟,口味苦,屬性為火,飼養動物為羊,穀物為黍,應對夏季,主星為熒惑星,說明疾病在脈絡中,音階為徵,數為七,氣味為焦臭。

中央黃色,對應脾臟,通於嘴巴,藏精於脾,所以舌根發病會影響脾臟,口味甘,屬性為土,飼養動物為牛,穀物為稷,應對長夏,主星為鎮星,說明疾病在肌肉中,音階為宮,數為五,氣味為香臭。

西方白色,對應肺臟,通於鼻子,藏精於肺,所以背部發病會影響肺臟,口味辛,屬性為金,飼養動物為馬,穀物為稻米,應對秋季,主星為太白星,說明疾病在皮毛中,音階為商,數為九,氣味為腥臭。

北方黑色,對應腎臟,通於生殖器官,藏精於腎,所以腳部發病會影響腎臟,口味鹹,屬性為水,飼養動物為豬,穀物為豆類,應對冬季,主星為辰星,說明疾病在骨頭中,音階為羽,數為六,氣味為腐臭。

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臟六腑,一逆一從,陰陽、表裡、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於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為得道也。

白話文:

因此,一位善於診脈的人,必須謹慎地察看(病人的)五臟六腑的狀態,哪些是逆的,哪些是順的,(人體)陰陽、表裡、雌雄的規律,把這些牢記在心,用心領會其中的精妙,不是合適的人不可傳授,不是真正的傳人不可授予,這樣做纔算得上是得道。

此與前稟賦源流門《陰陽應象大論》所云東方生風、風生木一章,互明其理也。彼言天地陰陽五行之氣,以生五臟,故列稟賦源流;此言五臟應天地四時生化萬物之氣,更為詳晰。是故當察臟腑之逆從,其合於陰陽五行生化之序者為從,反之為逆。如是義理通明,而藏之心意,則我之心合乎精妙之理,方可任司命之職,而稱善為脈者。

白話文:

這段文字與《黃帝內經》的《陰陽應象大論》中的「東方生風,風生木」章節相呼應。

《陰陽應象大論》講述天地陰陽五行之氣,生成五臟。這部分講述了五臟如何對應天地四時生化的萬物之氣,內容更加詳細。

因此,我們應當觀察臟腑的順逆。與陰陽五行生化順序相符的是順,相反的就是逆。如果能透徹理解這些道理,並將它們銘記於心,我們的思維就能符合精妙的原理。這樣才能承擔司命的職責,並稱得上是一位善於診脈的人。

若非其人,勿妄教之,彼必不能明;若非真道,勿妄授之。或非其人,或非真道,而濫充醫職者,皆致遺害於世也。如擇之善而授之真,方為得道,而有濟於世。乃觀近世醫道之失傳,如仲景所云各承家技、終始順舊者,可勝慨哉!

白話文:

如果不是適合學習的人,不要隨意教導他,他一定無法理解;如果不是真正的醫學知識,不要隨意傳授。那些不適合的人或沒有真正醫學知識,卻充當醫生的,都會給世間帶來危害。如果選擇適合的人,授予真正的醫學知識,纔是得道,對世間有益。如今看到近世醫術的失傳,就像仲景所說的「各承家技、終始順舊」,實在令人感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