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素節注類編》~ 卷一 (9)
卷一 (9)
1. 人之氣質有陰陽五等不同
《靈樞·通天篇》帝曰:余聞人有陰陽,何謂陰人?何謂陽人?少師曰: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非徒一陰一陽而已。蓋有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態不同,其筋骨氣血各不等。
天地陰陽,氣化升降,而有進退消長。有進退,則有偏亢;有消長,則有強弱,故萬物之形氣,各有不同。人為萬物之靈,稟陰陽五行之全氣,而亦有太少之異。異者眾,而陰陽和平者寡也。蓋由其心意之邪正不同,則稟氣之純駁各異。因其形由氣成,氣隨心變者也。故聖賢之學,必以正心誠意,變化氣質為先。
孟子言:人皆可以為堯舜。釋典云:萬法由心造。是變其心而氣質自變,雖堯舜之聖,亦可以學而至也。此雖聖賢勉人之語,人又安可自棄哉!
白話文:
黃帝問:我聽說人有陰陽之分,什麼是陰人?什麼是陽人?
岐伯回答:天地之間,上下四方,都離不開五行,人也一樣,不只是單純的陰陽而已。大致可以分為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以及陰陽平和之人。這五種人,他們的外貌體態不同,筋骨、氣血也各不相同。
天地的陰陽之氣,有上升和下降的變化,也有增長和衰退的過程。有了增長和衰退,就會有偏盛和不足;有了衰退和增長,就會有強弱之分,所以萬物的形體和氣質,各有差異。人是萬物中最有靈性的,稟受了陰陽五行的全部氣,因此也有太過和不足的區別。不同之處很多,但陰陽平和的人卻很少。這是因為每個人的心意有邪惡和正當的不同,所以稟受的氣也有純淨和混濁的差異。這是因為人的形體是由氣形成的,而氣又會隨著心意改變。所以聖賢的學問,一定以端正心念、誠實意念為基礎,才能改變人的氣質。
孟子說: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聖人。佛家也說:世間萬法都是由心所造。這說明改變心念,人的氣質自然就會改變,即使是堯舜那樣的聖人,也可以透過學習而達到。這雖然是聖賢勉勵人們的話,但人們又怎麼可以自己放棄呢!
2. 太陰人
太陰之人,貪而不仁,下齊湛湛,好納而惡出,心和而不發,不務於時,動而後之,此太陰之人也。
馬注:下齊湛湛者,內存陰險,外假謙虛,貌似下抑整齊,湛然無私也。好納惡出者,貪得之心也。心和不發,不務於時,動而後之者,心似和平,不即順應,或有舉動,必隨人後,覘人利害,以為趨避,其深情厚貌,狡詐之態如此。
白話文:
太陰體質的人,貪婪而不仁慈,外表看起來沉穩深邃,喜歡接收而不願意付出,內心平和卻不輕易表露,不積極把握時機,行動總是慢半拍,這就是太陰體質的人。
(注釋:)所謂外表沉穩深邃,是指內心陰險,外表卻假裝謙虛,看起來很服從順從,好像很公正無私。喜歡接收而不願意付出,是指貪圖利益的心態。內心平和卻不輕易表露,不積極把握時機,行動總是慢半拍,是指內心看似平和,卻不馬上順應情勢,如果有行動,也一定跟隨在別人後面,觀察別人的利害得失,來決定自己的趨避,他們深藏心機、老謀深算的樣子就是這樣。
3. 少陰人
少陰之人,小貪而賊心,見人有亡,常若有得,好傷好害,見人有榮,反乃慍怒,心疾而無恩,此少陰之人也。
馬注:小貪者,比太陰人小異也。其心以賊害為主,亦不仁也。人有失則喜,人有榮則慍,而心之嫉忌無恩者如此。
白話文:
少陰體質的人,有點小貪心且內心陰險,看到別人遭受損失,常常會覺得自己好像佔了便宜;喜歡傷害或陷害別人;看到別人飛黃騰達,反而會怨恨憤怒;內心狹隘、沒有恩義,這就是少陰體質的人。
馬注的解釋是:所謂的「小貪」,和太陰體質的人比較起來略有不同。少陰體質的人內心以陰險傷害別人為主,也是不仁慈的。看到別人有損失就高興,看到別人有榮耀就憤怒,內心的嫉妒和沒有恩義就是這樣。
4. 太陽人
太陽之人,居處於於,好言大事,無能而虛說,志發於四野,舉措不顧是非,為事如常自用,雖敗而常無悔,此太陽之人也。
馬注:於於,無事之意。好言大事,無能而虛說,所謂其言之不怍者也。志發於四野者,事不畏人知也。《左傳》云:裨諶謀於野,則獲;謀於室,則否。此才性之蔽,為事如常者,止庸常也。自用者,愚而好自用,雖敗無悔也。
白話文:
太陽型的人,他們的生活態度是閒散自在,喜歡高談闊論,卻沒有實際能力,只是空口說白話。他們的志向遠大,卻不考慮現實,做事總是獨斷獨行,即使失敗了也不會後悔,這就是太陽型的人。
註解說:所謂「於於」,就是指閒散沒事的意思。「喜歡高談闊論,卻沒有實際能力,只是空口說白話」,這就是指他們說話毫不感到羞愧。所謂「志向遠大,卻不考慮現實」,是指他們做事不怕別人知道。《左傳》說:「裨諶在野外商量事情就能成功,在室內商量事情就會失敗。」這是因為才能和性格的偏蔽所造成的。「做事總是獨斷獨行」,指的是他們只是平庸之人。「自用」,則是說他們愚昧卻喜歡自以為是,即使失敗也不會後悔。
5. 少陽人
少陽之人,諟諦好自貴,有小小官,則高自宣,好為外交,而不內附,此少陽之人也。
馬注:諟諦者,凡事自審也。好自貴,外交而不內附者,妄自尊貴,浮而不實也。
白話文:
少陽型的人,很喜歡自我審視,凡事都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如果稍微有了點小官位,就喜歡到處張揚炫耀,很喜歡向外發展交際,卻不重視內在的修養和充實,這就是少陽型的人。
(註解:所謂「諟諦」,是指凡事都自我審視。喜歡自我抬高身價,向外發展交際卻不重視內在,就是指妄自尊大,浮誇而不實在。)
6. 陰陽和平人
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尊則謙謙,譚而不治,是謂至治。
馬注:無為懼懼欣欣者,不因物感而遽喜怒也。尊則謙謙者,位尊而愈謙抑也。譚而不治者,無為而治,故曰至治,不治之治也。
白話文:
陰陽調和的人,生活作息安穩平靜,不無故感到恐懼擔憂,也不會隨意感到欣喜若狂。他們順應自然萬物的變化,有時不與人爭執計較,隨著時節的推移而改變自身。即使身處高位也謙虛有禮,以言語勸導而非強硬治理,這就是最高的治理方式。
(馬注解釋:所謂不因外物而感到恐懼或欣喜,是指不會因為外在事物變化而立即產生喜怒哀樂的情緒。所謂位高而更加謙虛,是指身居高位反而更加謙卑退讓。所謂用言語勸導而非強硬治理,是指以無為的方式來治理,所以說是最高的治理方式,也就是不治理的治理。)
7. 太陰狀貌
帝曰:別人奈何?少師曰:太陰之人,其狀黮黮黑色,念然下意,臨臨然長大,膕然未僂,此太陰之人也。
馬注:黮黮甚黑,念然下意,即上文下齊湛湛之意也。臨臨然,長大之貌。其膕雖長,直身而不傴僂也。
白話文:
黃帝問:其他種類的人又是什麼樣子的呢?少師回答說:太陰體質的人,他們的樣子看起來黑黝黝的,心思容易往下沉,身體高大挺拔,雖然腿長,但站直的時候不會彎腰駝背,這就是太陰體質的人。
馬注解釋說:「黮黮」是形容非常黑的意思,「念然下意」就是指之前說的「上、下、齊、湛湛」的樣子,心思容易向下沉。「臨臨然」是形容高大的樣子。他們的腿雖然長,但站直時身體不會彎曲駝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