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楠

《靈素節注類編》~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五臟虛實

《靈樞·本神篇》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涇溲不利;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肺藏氣,氣舍魂,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臟不安,必審五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之也。

此言五臟虛實之病形,已注疾病門虛實病證篇。

白話文:

《靈樞·本神篇》說:肝臟儲藏血液,血液寄宿著魂魄,肝氣不足就會產生恐懼,過剩則會發怒;脾臟儲藏營養,營養寄宿著心意,脾氣不足就會導致四肢無力、五臟不安,過剩則會導致腹脹、小便不通;心臟儲藏脈絡,脈絡寄宿著神志,心氣不足就會產生悲傷,過剩則會不停地笑;肺臟儲藏氣息,氣息寄宿著魂魄,肺氣不足就會導致鼻子不通、氣息短促,過剩則會喘氣、胸部發脹、仰頭呼吸;腎臟儲藏精華,精華寄宿著意志,腎氣不足就會昏厥,過剩則會脹氣。五臟不安,一定要仔細檢查五臟的病理,瞭解氣息的虛實,謹慎地調節它們。

2. 奇恆之府

《素問·五臟別論》岐伯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魄門亦為五臟使,水穀不得久藏。

白話文:

岐伯在《素問·五臟別論》中說:

腦、骨髓、骨骼、血管、膽囊以及女性子宮,這六個器官是由地氣所產生,它們都藏於陰部,性質類似於大地,因此它們可以儲藏而不泄露,稱為「奇恆之府」。

而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個器官是由天氣所產生,它們的性質類似於天空,因此它們可以泄瀉而不藏,它們負責接受五臟的濁氣,稱為「傳化之府」,這些器官不能長時間儲藏,會把濁氣排泄出去。

「魄門」也是五臟的使者,食物和水穀不能在「魄門」中長時間儲存。

腦、髓以及胞之六者,稟地氣所生,皆深藏陰處而象地,故津液血氣,滲灌而藏積,不從外瀉也。奇者,異也;恆者,常也。名奇恆之府者,以腸胃等腑,皆出入有常,此六者亦如臟之藏而不瀉,又不可名臟,故名異常之府也。其腸胃等五腑,稟天氣所生,象天氣之轉旋,故輸瀉而不藏積,積則反病矣。

白話文:

腦、髓、胞這六臟,是吸收大地之氣而形成的,都深深地藏在陰暗的部位,就像大地一樣,所以津液血氣可以滲透灌注並儲藏其中,不會從外泄出。

奇的意思是特別,恆的意思是經常。之所以稱為奇恆之府,是因為腸胃等腑,都有固定的出入時間,而這六臟也像臟一樣儲藏而不瀉出,但又不能稱為臟,所以稱為奇特的府。

腸胃等五腑,是吸收天氣而形成的,就像天氣一樣循環旋轉,所以它們負責輸瀉而不儲藏,如果儲藏起來就會生病。

此其所受五臟之濁氣,故為傳化之府,不能久留而不輸瀉也。魄門者,肛門也,以其出滓穢,使水穀隨時消化,不得久留,則臟氣舒和無患,故魄門亦為五臟使也。蓋常人死後,魂由頂出,魄從肛出,故稱魄門。如學道者,精神魂魄渾合,則不如此。

白話文:

這些是五臟所吸收的濁氣,因此是傳輸和轉化的場所,不能長時間滯留而必須排出。魄門就是肛門,因為它排出廢物,讓食物和水隨時消化,不能長時間滯留,這樣五臟之氣才能舒暢而沒有疾病,所以稱魄門也是五臟的使者。一般人死後,靈魂從頭頂出來,鬼魂(魄)從肛門出來,所以稱作魄門。但是,如果修道有成的人,精神和靈魂合二為一,就不是這樣。

3. 五臟藏精、六腑傳化

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白話文:

所謂五臟,它們儲藏精氣而不外泄,所以滿而不實;六腑,它們運送轉化食物而不儲存,所以實而不滿。這是為什麼呢?食物入口時,胃部充實而腸胃空虛;食物下行後,腸胃充實而胃部空虛。所以說,實而不滿,滿而不實。

所以稱五臟者,以其收藏精氣而不泄,為生命之本,故其精氣常滿,不能以有形之物填實之,精氣空乏,則虛損矣。實,猶入也。六腑者,司出納,傳化食物,而不留藏,故雖入而不能滿,滿則壅塞為病矣。所以然者,上入則下出,而胃實腸虛,下出而食物下行,則胃虛腸實。故言腑則實而不滿,滿則為病;臟則滿而不實,實則氣傷矣。

白話文:

五臟之所以稱為「臟」,在於它們能收藏精氣而不會外漏,是生命之根本。因此,五臟的精氣必須充足,不能用有形物質來填充。精氣不足,就會虛弱衰竭。

「實」在這裡的意思是「容納」。六腑的作用是傳輸和消化食物,而不儲存精氣。因此,即使食物進入六腑,也不能使六腑充滿。如果六腑被填滿,就會導致壅塞,引起疾病。

這是因為食物進入上部六腑時,下部六腑會排出,導致上部六腑實而不滿,下部六腑虛而不實。而當食物下行時,又會導致下部六腑實而不滿,上部六腑虛而不實。

因此,六腑的狀態是「實而不滿」,一旦滿了就會生病;五臟的狀態是「滿而不實」,一旦實了就會損傷精氣。

4. 氣口為五臟主

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曰: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現於氣口。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白話文:

黃帝問:為什麼只有胃叫五官的主管?岐伯答:胃是水和食物聚集的地方,是六個內府器官的大本源。我們吃的食物,都藏在胃裡,用來滋養五個內心的能量。中氣孔也屬於太陰經脈。所以,五個內心和六個內府器官的氣味,都從胃部散發出來,而這些氣味在中氣孔上會顯現出來。因此,五種氣味進入鼻子後,會藏在心肺裡。如果心肺有問題,鼻子就會不通氣。

此言氣口者,兩手寸口脈,是手太陰肺氣所行之經也。肺為華蓋,權衡周身之氣,五臟之氣各由經脈而匯歸於肺,由肺敷布周身,故五臟安否,皆現於肺經氣口之脈,而為五臟之主也。

白話文:

所謂「氣口」就是兩手手腕的寸口脈,這是手太陰肺經氣行走的經絡。肺就像華蓋一樣,掌管著全身的氣,五臟的氣都通過經絡匯集到肺,由肺分配到全身。因此,五臟的健康狀況都反映在肺經氣口的脈象上,所以肺是五臟之主。

所以然者,胃為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五味入口,藏於胃,其精微以養五臟之氣,是以五臟六腑所受之氣味,皆出於胃,由脾歸肺,而流於經,故其變化之精微,現於氣口之脈也。若天地五行之氣,則入於鼻,藏於心肺,以鼻為肺竅,而心肺相連,故心肺病,則鼻氣為之不利。而凡氣之歸肺者,皆現於氣口之脈,故氣口獨為五臟主,而其虛實病證可驗也。

白話文:

因此,胃是水穀的貯藏處,是六腑的根本來源。五味入口後,儲藏在胃中,其中精微的部分用於滋養五臟的氣。所以,五臟六腑所接受的氣味,都來自於胃,由脾臟運送到肺臟,再流向經絡。因此,氣脈的細微變化,會反映在氣口穴的脈象上。至於天地五行之氣,則是通過鼻子進入,儲藏在心肺,因為鼻子是肺竅,而心肺相連。所以,心肺有病,則鼻子通氣不利。所有歸於肺氣的氣,都會反映在氣口穴的脈象上,因此氣口穴是獨特的五臟主穴,可以通過氣口穴的虛實來判斷病證。

5. 五臟各有合榮主

《素問·五臟生成論》曰: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

白話文:

《素問·五臟生成論》說:

  • 心對應於脈絡,面色紅潤光澤,屬火,主宰腎臟;
  • 肺對應於皮膚,毛髮茂盛,屬金,主宰心臟;
  • 肝對應於筋膜,指甲堅韌,屬木,主宰肺臟;
  • 脾對應於肌肉,嘴脣紅潤,屬土,主宰肝臟;
  • 腎對應於骨骼,頭髮烏黑豐茂,屬水,主宰脾臟。

五臟,根本也;身軀,枝葉也。根本有淺深,則枝葉有表裡。淺者合於表,深者合於里。故五臟各有皮、脈、筋、肉、骨五層之合,而其榮色,亦各隨其部而外顯也。五臟具五行之性,五行有生克,故以剋制者為其主,如水剋火者也,故腎水為心火之主,以及火剋金、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皆然也。

白話文:

五臟是身體的根本,身體的各部位是枝葉。根本的狀態影響枝葉的外在表現。根本淺的部位與身體表面相應,根本深的部位與身體內部相應。因此,五臟各有皮膚、血管、筋、肉、骨五層結構相應,它們的榮潤色澤也會隨著各自的部位而外顯。五臟具備五行屬性,五行之間有生剋關係,因此以剋制者的五行屬性為主,例如水剋火,所以腎水是心火的主人,以此類推,火剋金、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都是這種關係。

6. 五味傷五臟

是故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䐢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

白話文:

所以吃太多鹹味,會導致脈絡凝固、變色;吃太多苦味,會讓皮膚乾燥、毛髮脫落;吃太多辛辣味,會使筋骨僵硬、指甲枯萎;吃太多酸味,會造成肌肉硬化、嘴脣脫皮;吃太多甜味,會導致骨頭疼痛、頭髮掉落。這些都是五味過度攝取造成的損害。

咸走腎,助水剋火,脈為心之合,色為心之榮,故多食鹹而傷心氣,則脈凝澀而色變。蓋凡色澤榮華,由氣行血而發現,氣傷,則血澀不行而皆變也。餘臟同然,已詳註治法門矣。

白話文:

所有的鹹味都會歸入腎臟,幫助水元素剋制火元素。脈象是心臟的集合,面色是心臟健康的表徵。所以過度食用鹹味會損害心臟之氣,這時脈象會凝結不通,面色也會改變。一般而言,健康的膚色是由氣血運行順暢而顯露出來的。如果氣受傷了,血液就會運行不暢,進而導致變色。其他臟腑也相同,詳細的調理方法請參考相關治療章節。

7. 五臟欲五味、五臟氣色現生死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五臟之氣也。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草力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現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背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現生也。

白話文:

因此,心臟需要苦味,肺部需要辛味,肝臟需要酸味,脾臟需要甘味,腎臟需要鹹味。這五種味道是相互配合的,也就是五臟之氣。

當面色出現如下情況時,則意味著死亡:青色如草,黃色如枳實,黑色如煤炭,紅色如血,白色如枯骨。

當面色出現如下情況時,則意味著生機:青色如翠羽,紅色如雞冠,黃色如蟹背,白色如豬油,黑色如烏鴉羽毛。

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裹紺;生於脾,如以縞裹栝蔞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色味當五臟: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咸,故白當皮,赤當脈,青當筋,黃當肉,黑當骨。

白話文:

,此五臟榮衛之外,色當五臟:白當肺辛,赤當心臟,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鹹,故白當皮,赤當脈,青當筋,黃當肉,黑當骨。

此言臟性所欲之味,則能相助,與臟氣相合也。若五臟所生五氣,而現五色,即五行之光華,故必與臟象相符。其如草茲、枳實等者,乾枯沉晦,為死氣也;如翠羽、雞冠等者,鮮明潤澤,為生氣也。皆如縞裹者,內充勿露也,露則病矣。而色味亦各當其臟性。而內外相應者,已詳註四診門矣。

白話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

臟腑的本性所喜好的味道,可以幫助它,與臟腑之氣相匹配。如果五臟生出的五種氣,呈現出五種顏色,那就是五行的光華,所以必定與臟腑的形象相符。

像草茲、枳實這些東西,乾枯暗沉,屬於死氣;像翠羽、雞冠這些東西,鮮明潤澤,屬於生氣。所有這些都好像被白絹包裹著一樣,內在充實而不外露,如果外露就會生病。

而顏色和味道也各自分別符合臟腑的本性。內外相應的內容,已經在〈四診門〉中詳細記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