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楠

《靈素節注類編》~ 卷一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0)

1. 少陰狀貌

少陰之人,其狀清然竊然,固以陰賊,立而躁嶮,行而似伏,此少陰之人也。

馬注:清然者,言貌似清也;竊然者,消沮閉藏之貌。雖曰清然竊然,實以陰險賊害為心,即上所云賊心,始有此態也。其立也躁而不靜,嶮則覘望;其行也伏如傴僂,此其內藏沉思反側之心故耳,較太陰人長大不傴僂為異也。

白話文:

少陰體質的人,外表看起來清秀,但又帶有偷偷摸摸的樣子,這是因為他們內心陰險狡詐。他們站立時會顯得焦躁不安,走路時則像要藏起來一樣。

(馬注解釋說:)所謂的「清然」,是指外表看起來清秀的樣子;而「竊然」,是指他們看起來消沉、退縮、隱藏的樣子。雖然他們外表看似清秀、偷偷摸摸,但實際上內心卻是陰險、奸詐,這就是之前說的「賊心」,而這種外在的表現是從這種心態開始的。他們站立時會顯得焦躁不安,不會安靜,而且會東張西望;他們走路時則像彎腰駝背,像要躲起來一樣,這是因為他們內心藏著很多心事,反覆思量才會這樣。這和太陰體質的人高大卻不彎腰駝背的情形有所不同。

2. 太陽狀貌

太陽之人,其狀軒軒儲儲,反身折膕,此太陽之人也。

馬注:車之向前曰軒。軒軒者,猶云軒昂也。儲儲者,挺然之意。若反其身,而在後視之,其膕似折,亦不檢之態也。

白話文:

太陽型體質的人,外表看起來高大挺拔、胸膛寬闊,如果從背後看,膝蓋後面的膕窩像是彎折的樣子,這就是太陽體質的人。

馬注說:車子向前行進叫做軒。「軒軒」的意思,就像是說高昂挺拔的樣子。「儲儲」的意思,是挺直的樣子。如果反過身,從背後看,他的膕窩看起來好像彎折,也帶有不拘小節的姿態。

3. 少陽狀貌

少陽之人,其狀立則好仰,行則好搖,其兩臂兩肘,則常出於背,此少陽之人也。

馬注:據其態,乃多動少靜,非檢身若不及之道也。

白話文:

少陽體質的人,他們的體態,站立時喜歡頭往上仰,走路時喜歡搖晃身體。他們的兩隻手臂和手肘,常常會往後突出在背後。這就是少陽體質的人的樣貌。

馬注解釋說:根據他們這種體態,可以看出他們是屬於多動少靜的類型,是不夠謹慎、好像來不及檢視自己言行的人。

4. 陰陽和平狀貌

陰陽和平之人,其狀委委然,隨隨然,顒顒然,愉愉然,㼐㼐然,豆豆然,眾人皆曰君子,此陰陽和平之人也。

馬注:委委然,安重貌,《詩》君予偕老章有:委委佗佗。隨隨然,不急遽也。顒顒然,尊嚴貌,《詩》云:顒顒昂昂。愉愉然,和悅也,《論語》云:愉愉如也,㼐㼐然,周旋貌,《禮》云:周旋中規,折旋中矩。豆豆然,不亂貌。君子者,自聖人以至成德之士,皆可稱也。

白話文:

陰陽平和的人,他們的樣子是安穩厚重的,不急躁的,莊重威嚴的,和藹愉快的,圓融周到的,有條不紊的,大家都會稱讚他為君子,這就是陰陽平和的人。

(註解:安穩厚重,就像《詩經》中說的「委委佗佗」的樣子。不急躁,就是不匆忙急迫。莊重威嚴,就像《詩經》中說的「顒顒昂昂」的樣子。和藹愉快,就像《論語》中說的「愉愉如也」的樣子。圓融周到,就像《禮記》中說的,進退周旋都符合規矩。有條不紊,就是不雜亂。君子,從聖人到有道德修養的人,都可以這樣稱呼。)

5. 攝養為本總論

人之壽夭不齊者,由稟氣之厚薄,非關清濁也。賢者清,愚者濁,由性之明暗,而使氣之清濁也。蓋氣者,命也,以氣聽命於性,故稱性命。是故賢者之夭,以其氣薄而性明也;愚者之壽,以其氣厚而性暗也。所以君子之攝生也,非僅保守氣血,以冀延年而已。故曰: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是保其德,即為保其壽也。

何也?氣稟於天,非我所主,德之不修,我之罪也,何有於壽哉!賢者素位而行,順天地自然之氣化,不喪其所稟,明德樂道,垂範後世,其壽孰加焉。愚者不然,縱欲敗德,以喪其所稟,取藥食培氣血,以貪其生,既無益於世,或自招禍患,則壽不如夭之為福也。然聖人有教無類,萬物並育,不論賢愚,皆欲使其遂生,以全其所稟。

既明其生化之理,又教以攝養之方,戒以致病之由,施設藥治之法,嗚呼,可謂仁之至、慈之極矣。夫善能攝養者,則無病,無病則焉用藥治哉!故攝養為保生之本也。其所以致病者,由外感六氣,內傷七情,故凡起居服食,必順夫天地氣化流行之序,隨時防慎,以避外來之邪,懲忿窒欲,清心節勞,以免七情之害。如是則一身陰陽氣血,和平調達,自鮮病患夭札之苦。

然一身氣血,隨心所使,心定神安,氣血自固,雖有外邪,亦莫能傷。故經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虛者,虛其心,則神自清;無者,無其欲,則精自固。天真元氣,從之生長,而精神固守於內,何病之有。則凡自愛其身者,不可不知此理也。苟能恬淡虛無,則動無不善,而德行自全,日臻於君子之域,既益當時,垂名後世,其為壽也,豈可量哉!

白話文:

人的壽命長短不一,是由於天生稟賦的氣息厚薄所造成的,並不是因為清濁的區別。賢明的人氣清,愚笨的人氣濁,這是因為心性的光明或昏暗,進而影響了氣的清濁。氣,就是生命,氣聽命於心性,所以才稱之為性命。因此,賢明的人之所以早逝,是因為他們天生的氣比較薄弱,但心性卻很光明;愚笨的人之所以長壽,是因為他們天生的氣比較濃厚,但心性卻很昏暗。所以君子養生的方法,不僅僅是保守氣血,以求長壽而已。所以說:壽命長短是天定的,我們只要修養自身等待天命,這是保全自己的德行,也等於是保全自己的壽命。

為什麼這樣說呢?氣是天生的,不是我們能掌控的,而德行沒有修養好,是我們自己的過錯,和壽命有什麼關係呢?賢明的人安於自己的本分,順應天地自然的氣化運行,不喪失天生稟賦,修養德行,樂於道義,為後世樹立榜樣,他們的壽命怎麼會短呢。愚笨的人卻不是這樣,他們放縱慾望,敗壞德行,以致喪失天生稟賦,只想用藥物食物來培補氣血,貪圖活著,這樣不但對世間沒有益處,甚至還會招來禍患,那麼壽命長不如早逝反而是一種福氣。然而聖人教導世人,不分貴賤賢愚,都要讓萬物一同成長,使他們都能保全天生稟賦。

聖人既然明白生命成長變化的道理,又教導人們養生的方法,告誡人們導致疾病的原因,設置藥物治療的方法,實在是仁愛到了極點、慈悲到了極致啊。能夠善於養生的人,就不會生病,沒有病又何必用藥物治療呢!所以養生是保全生命的根本。至於疾病發生的原因,是由於外感風寒暑濕燥火等六種外邪,內傷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種情志所造成的。因此,日常起居、飲食,必須順應天地氣化的運行規律,隨時注意防範,以避免外來的邪氣,也要戒除忿怒,控制慾望,保持心境清靜,節制勞累,才能避免七情對身體的傷害。如果能這樣,那麼自身陰陽氣血就能平和調達,自然很少有疾病早夭的痛苦。

然而,一身的氣血是隨著心意而運行的,心神安定,氣血自然會穩固,即使有外來的邪氣,也不能傷害身體。所以經典說:心境恬淡虛無,真氣自然會跟隨運行,精神內守不外散,疾病從哪裡來呢?所謂的「虛」,是指虛空其心,那麼精神自然清明;所謂的「無」,是指沒有慾望,那麼精氣自然固守。天生的元氣,自然會生長,而精神固守在體內,哪裡會有疾病呢?所以凡是愛惜自己身體的人,不能不明白這個道理。如果能保持心境恬淡虛無,那麼一切行為都能符合善良的原則,德行自然能趨於完美,每天都朝著君子的境界邁進,既能有益於當世,又能將美名流傳後世,那麼他的壽命,又豈能用長短來衡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