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素節注類編》~ 卷一 (11)
卷一 (11)
1. 經解
2. 法天地氣化以保本元
《素問·上古天真論》岐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居,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法於陰陽者,如所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順天地生長化收藏之氣也。和於術數者,如按摩、導引、針砭、藥餌之類,善於調和,以卻病也。飲食起居,皆有節度,不妄作勞。如是,故能盡其天年,至百歲乃去,是完其所稟,而不喪者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虛邪賊風,義詳後疾病門《靈樞·九宮八風篇》。若養生之道,必以恬淡虛無,心自寧靜,而真氣生旺,精神內守,則外邪不能傷也。上古稟質既厚,又無情欲斲喪,故至百歲而動作不衰,正由渾樸之德全,而合乎天真之道。此即詳申上條之義也。
白話文:
古代懂得養生的人,會效法天地陰陽的變化規律,調和養生之術,飲食有節制,作息有規律,不胡亂勞動,所以能夠保持形體與精神的和諧統一,活到天年,超過百歲才離世。
所謂效法陰陽,就像說的春夏養陽氣,秋冬養陰氣,這是順應天地生長、化育、收藏的自然規律。所謂調和養生之術,就像按摩、導引、針灸、藥物等,這些都有助於調和身體,祛除疾病。飲食起居都有節制,不胡亂勞動,這樣就能夠活到天年,超過百歲才離世,這是保全了先天稟賦,沒有損耗的緣故。
古代聖人教導百姓,都說要避開虛邪賊風,並且要保持恬淡虛無的心境,這樣真氣就能夠順暢運行,精神內守,疾病自然不會產生。因此,要讓心志閒適,減少慾望,心安而不恐懼,身體勞動而不感到疲倦,氣血就會順暢,各自順應自己的需求,都能夠實現願望。所以,能夠享受美食,穿著舒適,安於風俗,不羨慕別人的高低貴賤,這樣的人民就顯得純樸。這樣一來,嗜好慾望不會使眼睛疲勞,淫邪之氣不會迷惑心智,無論愚笨或聰明,賢能或不肖,都不會被外物所困擾,這就是符合自然之道。他們之所以能夠活到百歲而且行動不衰退,是因為他們德行完備而沒有受到損害。
關於虛邪賊風的詳細解釋,在後面的疾病篇章中會提到。如果想要養生,必須保持恬淡虛無的心境,讓內心寧靜,這樣真氣就會旺盛,精神就能夠守護體內,外邪就不能夠傷害身體。上古的人們天生體質就好,又沒有情慾的損耗,所以能夠活到百歲而且行動不衰退,正是因為他們保全了純樸的德行,符合了天真之道。這也是更詳細地闡述了前面所說的道理。
3. 天地五行生化氣味以養人
《素問·六節臟象論》岐伯曰: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人之五臟,具五行之性。草木果谷,由陰陽五行化生五氣、五味以養人。而人之嗜欲不同者,以五行之性,各有所通,則各有所宜。總不出天以氣、地以味,食養於人。故天氣入鼻,藏於心肺,使五色明潤,聲音能彰,此陽氣達於表也;地味入口,藏於腸胃,而氣得味滋,味得氣化,氣味生化,津液相成,此陰氣充於內也。陰陽充盛,則神自生旺矣。
然氣味固為養生之本,如用之太過,使五行偏勝,則反傷臟氣,其義詳治法門,尤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岐伯說:天是如此廣闊,無法測量它的邊界;地是如此廣大,無法衡量它的範圍。草木生長出五種顏色,這五種顏色的變化,多到讓人看不完;草木產生五種味道,這五種味道的美好,也讓人無法完全體驗。每個人的喜好慾望都不同,各自有適合自己的。天用五種氣來滋養人,地用五種味道來滋養人。五氣從鼻子進入,儲藏在心和肺,向上使臉上的五官色彩明亮,聲音可以清晰地表達出來;五味從口中進入,儲藏在腸胃,味道被儲存,用來滋養五氣,氣和順才能產生生命,津液就會形成,精神也自然產生。
人的五臟,都具有五行的屬性。草木、果實和穀物,都是由陰陽五行轉化而來,產生五氣和五味來滋養人。而人們的喜好慾望不同,是因為體內五行的屬性不同,所以各自有適合自己的,也各自有偏好。總而言之,都是天用氣、地用味,來滋養人類。所以天氣從鼻子進入,儲藏在心肺,使臉上的氣色明亮潤澤,聲音可以清晰地表達出來,這就是陽氣到達體表的作用;地氣從口中進入,儲藏在腸胃,氣因為得到味道的滋養,味道因為得到氣的轉化,氣味互相轉化,津液就能形成,這是陰氣在體內充盈的作用。陰陽都充足,精神自然就會旺盛。
然而氣味本來是養生的根本,但如果使用過度,導致五行失衡,反而會傷害臟腑的氣,這個道理在治療方法中會詳細說明,是絕對不能不知道的。
4. 知修養之法可以長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
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淡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七損八益者,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七七而天癸竭;男子二八而天癸至,八八而天癸竭,此陰陽氣血生旺衰竭之節度也。能知此理,則可順夫陰陽二氣之損益而調之;不知用此,則日以耗損,未老先衰。是故常人至年四十,而陰氣自半,正如一日而過午之時,起居衰矣;迨至五十、六十,則漸敗,遂有種種病態也。原其所稟,同出陰陽五行之氣,知調養與不知,則成強老之異名也。
智者察其同稟之理氣,是為知本,以調養而固之;愚者察其強老之異態,乃用飲食資助,是為圖末。治本,則有餘為益;圖末,則不足為損。有餘,則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即治本之道,所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也。圖末者,如藥餌培補之類,終不免於衰老。
蓋藥餌只能培後天,而勞於有為之事,則先天日以消耗也。能固其本,則可與天地同壽而無窮。故聖人之自治其身者如此。斯言長生可以修養而至,即老子虛無自然之仙道也。廣成子曰:毋勞爾形,毋搖爾精,乃可以長生。則是恬淡虛無四字,義理俱盡矣。
白話文: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岐伯說:能夠了解七損八益的道理,就能夠調和陰陽;不明白這個道理,就會加速衰老。人到四十歲時,陰氣已經衰退一半,生活作息開始衰退;到了五十歲,身體變得沉重,耳朵和眼睛也不靈光了;到了六十歲,性功能衰退,氣血大衰,身體九竅功能不利,呈現下虛上實的狀態,容易流鼻涕和眼淚。所以說:懂得這個道理就會強壯,不懂得就會衰老,同樣是人,卻有不同的稱呼。聰明的人會觀察相同的本質,愚笨的人會觀察不同的外在現象,愚笨的人會不足,聰明的人則會有多餘。
有餘,就會耳聰目明,身體輕盈強健,老年人能恢復年輕,年輕人會更加強壯。所以聖人以無為的態度來處事,樂於平靜淡泊,順從內心追求虛無的境界,因此能夠長壽無窮,與天地同在,這就是聖人養生的方法。
所謂的七損八益,是指女子十四歲時天癸(女性荷爾蒙)開始產生,四十九歲時天癸耗盡;男子十六歲時天癸開始產生,六十四歲時天癸耗盡。這是陰陽氣血由盛而衰的自然規律。如果能明白這個道理,就可以順應陰陽二氣的損益來進行調養;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就會日漸耗損,未老先衰。因此,一般人到四十歲時,陰氣已經衰退一半,就像一天過了中午時分,生活作息開始衰退;等到五十、六十歲,身體機能會逐漸敗壞,產生各種病態。追究根本原因,雖然都來自陰陽五行的氣,但懂得調養和不懂得調養,就會造成強壯和衰老的不同結果。
聰明的人會觀察他們相同稟賦的陰陽氣,這是知道根本,並加以調養來鞏固它;愚笨的人只會觀察強壯和衰老的不同外在表現,只知道用飲食來滋補,這是只求表面的做法。治理根本,就會有餘而受益;只求表面,就會不足而受損。有餘,那麼老年人能恢復年輕,年輕人會更加強壯。所以聖人以無為的態度來處事,這就是治理根本的方法,也就是所謂的平靜淡泊,真氣會自然跟隨。只求表面的人,比如用藥物來滋補,終究無法避免衰老。
因為藥物只能滋補後天,而過度勞累、有所作為,反而會日漸消耗先天。能夠鞏固根本,就能夠與天地同壽,長生不老。所以聖人自我養生的方法就是這樣。這說明長壽是能夠通過修養來達到的,也就是老子所說的虛無自然的仙道。廣成子說:不要勞累你的形體,不要搖動你的精氣,這樣才能長生。這句話把恬淡虛無的道理都說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