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楠

《靈素節注類編》~ 卷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7)

1. 臟腑有小大強弱偏正不同

《靈樞·本臟篇》帝曰: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穀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具受於天也,無愚智賢不肖,無以相倚也。然有其獨盡天壽而無邪僻之病,百年不衰,雖犯風雨卒寒大暑,勿能害也;有其不離屏蔽室內,無怵惕之恐,然有不免於病,何也?岐伯曰:五臟者,所以參天地、副陰陽,而連四時、化五節者也。

白話文:

黃帝問:五臟(心、肝、脾、肺、腎)是用來收藏精神、血氣、魂魄的;六腑(胃、小腸、大腸、膀胱、膽、三焦)是用來消化食物、運行津液的。這些都是人天生就有的,不管智愚賢不肖,都是一樣的。但是有人能夠活到天年而不生病,百年不衰,即使遇到風吹雨打、突然受寒或酷暑,也不會受到傷害;也有人整天呆在屋子裏,沒有驚嚇恐懼,但還是難免生病,這是爲什麼呢?

岐伯回答:五臟是用來配合天地、輔助陰陽,與四時相對應,化生五行的。

五臟固有小、大、高、下、堅、脆、端正、偏傾者,六腑亦有小、大、長、短、厚、薄、結、直、緩、急者。凡此二十五形,各有不同,或善或惡,或吉或凶,請言其方。

白話文:

五臟具有小、大、高、低、堅硬、脆弱、端正、偏斜的特徵;六腑也有小、大、長、短、厚、薄、結實、通直、緩慢、急促的特點。這些總共二十五種形狀,各自不同,有的好有的壞,有的吉利的有的兇險的,請說明它們的具體狀況。

此言人稟天地氣化而具體,無論智愚賢不肖,皆同而無偏倚者。然其有百年不衰,外邪不能害者;又有不離屏蔽,無情志之傷,而不免於病者,何也?岐伯言臟腑有小大等種種不同,故有善惡吉凶之異,而分別一如下文。

白話文:

這段話的意思是:人們稟受了天地氣化的孕育而形成具體的人體。無論是智者、愚者、賢人或不肖之徒,在人體構成上都是相同的,沒有偏頗之分。但是,有的人可以活到一百歲也不衰老,外來的邪氣無法侵害;也有些人足不出戶,沒有情志上的傷害,卻無法避免疾病。這是為什麼呢?岐伯說,臟腑的大小和種類都有所不同,因此會有好壞、吉凶的區別,具體如下文所述。

心小,則安,邪勿能傷,易傷以憂;心大,則憂不能傷,易傷於邪;心高,則滿於肺中,悗而善忘,難開以言;心下,則臟外,易傷於寒,易恐以言;心堅,則臟安守固;心脆,則善病消癉熱中;心端正,則和利難傷;心偏傾,則操持不一,無守司也。

白話文:

如果心胸狹小,就會感到不安,容易被外邪侵擾,而且容易因憂慮而受到傷害。如果心胸寬廣,就不會輕易受到憂愁的傷害,但容易被外邪侵襲。如果心思很高傲,就會覺得自滿,容易健忘,而且難以用言語打開。如果心思低落,就會感到壓抑,容易受寒,而且容易因恐懼而說話失措。如果心志堅定,內臟就能安守本位。如果心志脆弱,就容易生病,而且容易因內熱而消瘦。如果心思端正,就能保持和諧順利,不容易受到傷害。如果心思偏頗,就會處事不統一,沒有堅定的原則。

心臟居肺中,形小,則深藏,故外邪勿能傷,然因小而氣不寬舒,故凡憂慮,則氣逼促而傷之也;大者反是;若心高,為肺罩裹,氣不能揚,故常悗而善忘,悗,即悶也,難開導以言者,憒憒不明,故善忘也;心下,則露,故易傷寒邪,露則氣浮而少主宰,故易恐以言;心堅,則神氣收斂,故五臟皆安而守固也;心脆,則心火浮動,故善病消癉熱中;心端正,則氣和利;心偏傾,則邪妄無操守矣。

白話文:

心臟位於肺部裡面,體積較小,所以深藏於內,因此外部邪氣不易傷害它。然而,由於體積小,氣息不易舒展,所以凡是有憂慮的事情,氣就會受到壓迫而傷害心臟。

體積較大的心臟則相反。如果心臟位置較高,被肺部覆蓋,氣息無法升發,因此經常感到胸悶和健忘。胸悶是指氣息不能暢通,難以用言語表達。心神不明顯,所以容易健忘。

心臟偏下,因此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襲。心臟偏露,氣息浮動而缺乏主導作用,所以容易因為言語而感到恐懼。

心臟堅固,則神氣收斂,因此五臟都能安穩而堅守。心臟脆弱,則心火浮動,所以容易患上消耗性疾病或發熱。

心臟位置端正,則氣息和順通暢。心臟位置偏斜,則邪氣妄動而沒有原則。

肺小,則少飲,不病喘喝;肺大,則多飲,善病胸痹、喉痹、逆氣;肺高,則上氣喘息、咳;肺下,則居賁迫肝,善脅下痛;肺堅,則不病咳上氣;肺脆,則苦病消癉易傷;肺端正,則和利難傷;肺偏傾,則胸偏痛也。

白話文:

肺小的人,飲食量少,不愛喝水,也不會得水腫。

肺大的人,飲食量多,容易患有胸悶、喉嚨痛,逆氣。

肺高的人,會出現上氣咳喘、咳嗽。

肺低的人,會壓迫肝臟,容易出現下腹疼痛。

肺質堅固的人,不容易患咳嗽和上氣。

肺質脆弱的人,容易患消瘦和容易受傷。

肺形端正的人,身體協調不容易受傷。

肺形偏側的人,會出現胸部偏側疼痛。

臟腑之氣,皆上歸於肺,權衡敷布。肺小,則氣舒津布,故少飲,而無喘喝之病;肺大,則氣滿於胸,津液難以上輸,故多飲,而善病胸痹、喉痹、逆氣也;肺高,則氣難降,故上逆喘息而多咳也;肺下,則居賁門,賁門胃之上口,而迫於肝,使肝氣不舒,故脅下善痛也;肺堅,則氣自固而調順,故不病咳而上氣也;肺脆,則心火乘之,故苦病消癉而易傷也;肺端正,則氣和利難傷,自無諸病;肺偏傾,則胸氣偏窒而痛也。

白話文:

人體各臟腑的氣血,都經由肺部向上運送,肺部再調節這些氣血。肺部較小,則氣血流通順暢,津液也能滋潤全身,所以不需要多喝水,也不會出現氣喘、喘鳴的症狀。肺部較大,則氣血充塞於胸膛,津液難以運送到頭部,所以需要多喝水,且容易患有胸痛、喉嚨痛、逆氣等疾病。肺部位置較高,則氣血難以下降,所以會出現上氣喘息、多咳嗽的症狀。肺部位置較低,則壓迫於賁門(食道和胃之間的上口),使肝氣不暢通,所以容易出現肋骨以下疼痛的症狀。肺部堅韌強健,則氣血能自我調節,不會出現咳嗽、氣喘的症狀。肺部脆弱無力,則心火容易侵犯,容易出現消瘦、虛弱、容易受傷的症狀。肺部位置端正,則氣血調和通暢,不易受損,自然不會出現疾病。肺部位置偏斜,則胸中的氣血會偏向一側導致不通暢和疼痛。

肝小,則臟安,無脅下之病;肝大,則逼胃迫咽,迫咽則苦膈中,且脅下痛;肝高,則上支賁切脅,悗為息賁;肝下,則逼胃,脅下空,脅下空則易受邪;肝堅,則臟安難傷;肝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肝端正,則和利難傷;肝偏傾,則脅下痛也。

白話文:

  • 肝臟較小,則內臟安定,不會有肋骨下方疼痛的問題;
  • 肝臟較大,則會壓迫胃和喉嚨,迫使喉嚨呼吸困難,並伴隨著胸腹灼痛和肋骨下方疼痛;
  • 肝臟位置較高,則會向上壓迫橫膈膜和肋骨,導致呼吸困難和胸悶;
  • 肝臟位置較低,則會壓迫胃,導致肋骨下方空虛,容易受到邪氣入侵;
  • 肝臟堅硬,則內臟安定,不易受傷;
  • 肝臟酥脆,則容易患上消耗性疾病,也容易受傷;
  • 肝臟形狀端正,則運行通暢,不易受傷;
  • 肝臟位置傾斜,則會導致肋骨下方疼痛。

肝為陽臟,其氣升動,故肝小,則氣舒,五臟皆安,而無脅下之病,以肝脈行於脅也;肝大,則氣逼胃、迫咽,因其經脈由胃上行,咽為胃管,故兼膈中,且脅下痛,膈中,即格逆也;肝高,則上支賁門而切痛,賁門,胃之上口也,脅中滿悶為息賁,賁同奔,呼吸急促也,肝下,則逼胃腑,其本位脅下反空,則易受邪傷也;肝堅,其氣靜,則五臟皆安而難傷;肝脆,則多虛熱,善病消癉,以相火由肝膽而出也;肝端正,則氣和利難傷;肝偏傾,則氣滯脅下痛也。

白話文:

肝臟是人體陽氣重的地方,它的氣息具有升發運動的功能,所以肝臟體積較小,這樣氣息才能順暢,五臟機能才會正常,就不會有肋下疼痛的問題,因為肝臟的經脈循行在肋部。

如果肝臟膨脹肥大,氣息就會壓迫胃和咽喉,這是因為肝經循行經過胃的上方,咽喉是胃的通道,所以還會伴有橫膈部位疼痛,肋下也會有疼痛,橫膈部位的疼痛就是所謂的「格逆」。

如果肝臟向上升高,就會壓迫胃的上口賁門而產生劇烈的疼痛,賁門是胃的上口,肋部會感覺脹悶氣短,也就是「息賁」,因為呼吸急促的緣故。

如果肝臟向下垂落,就會壓迫胃和腹腔臟器,原本在肋部下的肝臟位置反而變得空虛,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襲。

如果肝臟質地堅硬,它的氣息就會穩定收斂,五臟機能也會正常而不容易受到傷害。

如果肝臟質地脆嫩,就容易出現虛熱,容易患上消瘦、氣虛的疾病,這是因為相火從肝和膽發出的緣故。

如果肝臟端正,氣息就會調和通暢,不容易受傷。

如果肝臟偏向一邊,氣息就會滯留在肋部而引起疼痛。

脾小,則臟安,難傷於邪也;脾大,則苦湊䏚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則䏚引季脅而痛;脾下,則下加於大腸,下加於大腸則臟苦受邪;脾堅,則臟安難傷;脾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脾端正,則和利難傷;脾偏傾,則善滿善脹也。

白話文:

脾臟正常大小,則臟腑不受侵害,不易受邪氣所傷;脾臟過大,則胸肋脹滿疼痛,不能快速行走;脾臟過高,則肋骨下疼痛;脾臟過低,則壓迫大腸,大腸受壓,臟腑容易遭受邪氣侵襲;脾臟堅固,則臟腑不受侵害,不易受傷;脾臟脆弱,則容易患消瘦或消渴症,易受傷;脾臟位置端正,則和順通暢,不易受傷;脾臟偏向一側,則容易腹脹腹滿。

脾主鼓運,脾小,則氣轉運而和,故邪難傷之;脾大,則鼓運不便,而氣結滯,故湊䏚而痛,䏚者,脅下軟腹,以脾位腹右也,脾胃主四肢,氣滯不得暢達於肢,故不能疾行也;脾高,則氣偏輸於上,而下不和,故䏚引季脅而痛也;脾下,則下壓大腸,而臟氣不勻,時苦受邪;其堅、脆、端正,義與上同;脾偏傾,則氣不轉旋,而善脹滿也。

白話文:

脾臟的主要功能是運化水谷,如果脾臟不大,氣血運行就會和暢,邪氣就不容易侵犯;如果脾臟過大,氣血運行就會不暢,導致氣滯血瘀,因此(右)脅下腹部的軟組織就會痠痛,因為脾臟的位置在右腹;脾胃主導四肢,如果氣血滯留,無法順暢流動到四肢,就會導致行走困難;如果脾臟偏高,氣血就會偏向於上部,導致下部氣血運行失調,因此就會出現(左)脅肋疼痛;如果脾臟偏低,就會壓迫到大腸,導致內臟氣血運行不均,容易受邪氣侵襲;脾臟的堅硬、脆嫩、端正,與上述情況的道理相同;如果脾臟偏傾,氣血就不能轉運旋轉,就會容易產生腹脹。

腎小,則臟安難傷;腎大,則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傷以邪;腎高,則苦背膂痛,不可以俯仰;腎下,則腰尻痛,不可以俯仰,為狐疝:腎堅,則不病腰背痛;腎脆,則苦病消癉易傷;腎端正,則和利難傷;腎偏傾,則苦腰尻痛也。凡此二十五變者,人之所苦常病也。

白話文:

  • 腎臟小:髒器穩固,不易受損。
  • 腎臟大:容易腰痛,不能俯仰自如,容易被邪氣侵襲。
  • 腎臟高位:腰背疼痛,不能俯仰自如。
  • 腎臟低位:腰尻疼痛,不能俯仰自如,會導致狐疝(陰囊腫脹)。
  • 腎臟堅實:不容易腰背疼痛。
  • 腎臟脆弱:容易患消渴症,且容易受傷。
  • 腎臟端正:氣血協調,不易受損。
  • 腎臟偏斜:腰尻疼痛。

以上提到的 25 種腎臟變化,都是人們常見的病痛。

腎小,其義同上;腰者,腎之府,腎大,則腰氣塞滯,故痛不可俯仰;高則氣上壅,故背膂痛;下則氣下垂,故腰尻痛,尻者,尾脊骨也,氣下而前陰腎子亦下墜,有時則收,為狐疝;其大、其高、其下,皆使腰氣不舒,故皆不可俯仰者,或強、或痛而不便也。以上五臟,凡言小者、堅者、端正者,皆無病。

白話文:

腎臟小,與前面所說的道理相同;腰是腎臟的住所,如果腎臟過大,就會導致腰部的氣血阻塞,所以疼痛時無法彎腰或仰頭;如果腎臟位置過高,氣血會往上運行受阻,所以會引起背部和脊椎疼痛;如果腎臟位置過低,氣血會往下流,所以會導致腰部和臀部疼痛,臀部指尾巴骨,氣血下流時,前面的陰部腎藏也會下垂,有時會收縮,形成陰囊疝氣;腎臟過大、過高、過低都會導致腰部的氣血不順暢,所以都無法彎腰或仰頭,或者會感到痠痛和不適。上面所提到的五臟,如果說它們小、硬、形狀端正,都表示沒有疾病。

大抵小者,質自堅實,邪不能傷;端正,其氣調順和利也。凡言脆者,俱病消癉,是由液少內燥,而生虛熱。凡物熱燥必脆,寒潤則堅,故五臟皆同也。

白話文:

一般來說,體質強壯的人,邪氣很難侵犯;身體端正,氣血運行順暢而和諧。所有被描述為「脆」的疾病,都是因為體內液體不足而導致內部乾燥,從而產生虛熱。凡是東西,乾燥發熱時就會變得脆弱,而潮濕寒冷時則會堅固,五臟也是如此。

帝曰:何以知其然也?岐伯曰: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無𩩲骬者,心高;𩩲骬小短舉者,心下;𩩲骬長者,心下堅;𩩲骬弱小以薄者,心脆;𩩲骬直下不舉者,心端正,𩩲骬倚一方者,心偏傾也。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張脅者,肺下;好肩背厚者,肺堅;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脅偏疏者;肺偏傾也。

白話文:

神農帝問:「如何得知這些呢?」岐伯回答:「舌質呈紅色且紋路細小者,說明心臟較小;紋路粗大者,說明心臟較大;沒有舌苔者,說明心氣較盛;舌苔短小且上舉者,說明心氣較弱;舌苔長大者,說明心氣較強;舌苔薄弱且小的,說明心臟較脆弱;舌苔筆直向下且不翹起者,說明心氣平穩;舌苔偏向一側者,說明心氣偏斜。

舌質呈白色且紋路細小者,說明肺臟較小;紋路粗大者,說明肺臟較大;肩膀寬闊、胸廓凹陷、喉嚨深陷者,說明肺氣較盛;腋下緊閉、脅骨外展者,說明肺氣較弱;肩膀和後背厚實者,說明肺氣較強;肩膀和後背單薄者,說明肺氣較弱;背部和胸廓厚實者,說明肺氣平穩;脅骨一側較窄者,說明肺氣偏斜。」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廣胸反骹者,肝高;合脅兔骹者,肝下;胸脅好者,肝堅;脅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脅骨偏舉者,肝偏傾也。黃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縱者,脾下:唇堅者,脾堅;唇大而不堅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舉者,脾偏傾也。

白話文:

  • 小而細的紋路:肝小
  • 粗而散亂的紋路:肝大
  • 胸膛寬闊、腳後跟外翻:肝高
  • 胸部和脅骨緊閉、腳後跟內扣:肝下陷
  • 胸脅部位豐滿:肝堅固
  • 脅骨軟弱無力:肝脆弱
  • 胸部和腹部相協調:肝端正
  • 脅骨偏向一邊:肝偏傾

  • 小而細的紋路:脾小
  • 粗而散亂的紋路:脾大
  • 上脣突出:脾高
  • 下脣下垂:脾下陷
  • 上脣堅挺:脾堅固
  • 上脣大但不堅挺:脾脆弱
  • 上下脣協調:脾端正
  • 上脣偏向一邊:脾偏傾

黑色小理者,腎小,粗理者,腎大;高耳者,腎高;耳後陷者,腎下;耳堅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耳偏高者,腎偏傾也。凡此諸變者,持則安,減則病也。

持,謂本臟之氣可以持守;減,謂精氣減乏也。

白話文:

黑色耳垂較小,代表腎臟較小;耳垂粗糙,代表腎臟較大;耳朵位置高,代表腎臟位置高;耳後凹陷,代表腎臟位置低;耳朵堅硬,代表腎臟堅硬;耳朵薄而軟,代表腎臟脆弱;耳朵貼近嘴角,代表腎臟位置端正;耳朵歪向一邊,代表腎臟位置傾斜。凡是出現這些變化,增加的話就會健康,減少的話就會生病。

帝曰:願聞人之有不可病者,至盡天壽,雖有深憂、大恐、怵惕之志,猶不能減也,甚寒、大熱,不能傷也;其有不離屏蔽室內,又無怵惕之恐,然不免於病,何也?岐伯曰:五臟六腑,邪之舍也。

白話文:

皇帝問:我想要知道,什麼樣的人不容易生病,可以活到盡頭?即使遇到巨大的悲傷、恐懼和不安,也不會影響他們的壽命,極端的寒冷和炎熱對他們也無害;有些人從不離開遮風避雨的室內,也沒有恐懼和不安,但他們還是會生病,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回答:五臟六腑是邪氣寄居的地方。

五臟皆小者,少病,苦焦心,大憂愁:五臟皆大者,緩於事,難使以憂,五臟皆高者,好高舉措;五臟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臟皆堅者,無病;五臟皆脆者,不離於病;五臟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臟皆偏傾者,邪心而善盜,不可以為人平,反復言語也。

白話文:

五臟都小的人,少病,但容易焦心,容易發大腫瘤;五臟都大的人,做事緩慢,難以相處;五臟位置都高的,喜歡追求高位;五臟位置都低的,喜歡出人頭地;五臟都結實的,沒有疾病;五臟都脆弱的,總會生病;五臟都端正的人,和藹可親,受人喜愛;五臟位置都偏斜的人,心思不正,愛說謊,不能與人相處,還反覆無常。

先哲言:有天賦之性而無不善,氣質之性則有偏惡,夫性一而已,豈有二哉!所謂氣質之性者,初由性動化識,識即氣中之神也。孟子謂之志,故志一則動氣,氣一則動志也。形質由氣而成,本於志之夙習,而有偏正、高下等種種之異,故即其形質,可知其神志行為者,是所謂氣質之性也。《內經》雖止論疾病,而實為一篇好相法也。

白話文:

古代賢者說:生來就有的本性沒有不好的,後天形成的氣質才會有偏好和厭惡之分。而本性只有一種,怎麼會有兩種呢?所謂氣質,一開始是由本性轉化為意識,意識就是氣中蘊含的神明。孟子稱之為志意,因此志意統一就能帶動氣,氣統一就能影響志意。人的形體由氣形成,根源於志意的長期習慣,因此會產生偏正、高低等種種差異。所以從人的形體就能推知其神志和行為,這就是所謂的氣質。雖然《黃帝內經》只討論疾病,但實際上也是一本很好的相面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