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素節注類編》~ 卷六 (23)
卷六 (23)
1. 論治法
人身陰陽二氣,本來交通而和平,瘧邪居之,使有偏亢,邪在陽,則陽盛陰衰,則熱而脈躁;邪在陰,則陰盛陽衰,則寒而脈靜。邪氣出入陰陽,使陰陽互爭互並,擾亂之極,則邪正之氣俱衰,衛氣與邪相離,其病乃休;衛氣集,則病復作也。
白話文:
論治法
人體原本陰陽調和,瘧疾入侵,造成陰陽失衡。邪氣在陽,則陽氣過盛,陰氣不足,表現為發熱、脈搏跳動很快;邪氣在陰,則陰氣過盛,陽氣不足,表現為畏寒、脈搏跳動緩慢。邪氣在陰陽之間進出,使陰陽互相爭奪、互相交戰,擾亂到極點,則正邪之氣都衰竭,人體的抵抗力與邪氣脫離,病就好了;但如果抵抗力恢復,邪氣又聚集,疾病就會復發。
2. 三陰瘧
帝曰: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發,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岐伯曰:其間日者,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而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也。瘧者,陰陽更勝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瘧邪在陰則靜,遇陽則動。腑居身中陰分,邪客於腑,與衛陽有時相失而不遇,故間二日或數日一發,名為三陰瘧也。蓋衛氣行於陽,其氣旺,行於陰,其氣衰,不能衝動邪氣,邪氣蓄積數日,與元氣俱旺,則病發。故邪在陽分則淺而從汗泄,為易愈;邪在陰分則深,為難愈也。
邪乘陽則熱,熱甚則渴,不甚亦不渴;邪乘陰,不熱而不渴;或乘陽而挾濕邪,雖熱亦多不渴,或口燥而不欲飲者,濕遏陽氣,津液不升也。
白話文:
皇帝問:有時候瘧疾隔兩天才發作,有時候甚至隔好幾天才發作,而且有時口渴,有時又不口渴,這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回答說:瘧疾發作時間間隔幾天的原因,是邪氣和衛氣侵入六腑後,它們之間有時候會錯開,無法互相配合,所以才會休息幾天才發作。瘧疾本身就是陰陽兩種氣勢互相勝過對方,所以病情有時嚴重,有時不嚴重,因此才會出現口渴或不口渴的情況。
瘧邪在陰分時比較安靜,遇到陽分就會活動。六腑位於身體內部的陰分,邪氣侵入六腑,與衛陽之氣有時會錯開而無法相遇,所以才會間隔兩天或好幾天才發作一次,這種情況就叫做「三陰瘧」。因為衛氣在陽分運行時比較旺盛,在陰分運行時比較衰弱,無法衝動邪氣,邪氣累積幾天後,與元氣同時旺盛,疾病才會發作。所以,邪氣在陽分時比較淺,容易透過出汗排出,就容易痊癒;邪氣在陰分時比較深,就比較難痊癒。
邪氣侵入陽分時會發熱,熱度很高的話就會口渴,熱度不高就不會口渴;邪氣侵入陰分時,就不會發熱也不會口渴。有時候邪氣侵入陽分,又夾帶著濕邪,雖然發熱卻大多不會口渴,或是嘴巴乾燥卻不想喝水,這是因為濕氣阻礙陽氣,使津液無法上升的緣故。
3. 四時瘧
帝曰:論言夏傷於暑,秋必病瘧。今瘧不必應者,何也?岐伯曰:此應四時者也。其病異形者,反四時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惡風,以夏病者多汗。
瘧有不必定發於秋,與論言不相應者,蓋四時之氣,皆能成瘧也。如春風、夏暑、秋涼、冬寒,四時之氣也。其病有異形者,與四時之氣相反也。如秋應涼而反熱,春應溫而反大寒,此其氣異,而病亦異,乃變成瘧也。然春為風木主令,其發瘧也,則必惡風;夏令陽氣發泄,其病瘧也,則必多汗。
此其病形雖異,而氣之升降浮沉,仍有次序可驗。以瘧者由伏邪所發,夏令發泄,感邪不覺,至秋外寒驟加,而內邪不容,則必病發,故論言之也。其三時之氣不反,則感邪即病,少有成瘧者,故論獨舉夏傷暑,秋病瘧也。其三時之氣不反而有伏邪者,如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等,已另有明文矣。
白話文:
黃帝問道:醫書上說夏天受暑邪侵襲,秋天一定會得瘧疾。但現在瘧疾並不一定在秋天發作,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瘧疾會隨著四季變化而發作。它呈現不同症狀,就是因為與四季的特性相反。秋天發作的瘧疾,會非常怕冷;冬天發作的,怕冷的程度較輕;春天發作的,會怕風;夏天發作的,會大量流汗。
瘧疾不一定在秋天發作,這與醫書所說的不一致,是因為四季的氣候,都有可能讓人得瘧疾。例如,春天的風、夏天的暑熱、秋天的涼爽、冬天的寒冷,都是四季的氣候。瘧疾的症狀有不同,是因為與四季的氣候相反。例如,秋天應該涼爽反而發熱,春天應該溫暖反而非常寒冷,這種氣候的變化,也會使疾病產生變化,變成瘧疾。然而,春天是風木主導的季節,發作瘧疾一定會怕風;夏天陽氣發散,發作瘧疾就會大量流汗。
雖然瘧疾的症狀不同,但其氣的升降浮沉,仍然有規律可循。瘧疾是由潛伏的邪氣引起的,夏天陽氣發散,人感染邪氣卻不自知,到了秋天,外面的寒氣突然加重,體內的邪氣無法忍受,就一定會發病,所以醫書上才會這樣說。其他三季的氣候如果不出現反常,感染邪氣就直接發病,很少會變成瘧疾,所以醫書才只提夏天受暑邪,秋天得瘧疾。至於其他三季氣候不反常,但體內有潛伏邪氣的情況,例如冬天受寒,春天會得溫病等,醫書上已有明確記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