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楠

《靈素節注類編》~ 卷六 (24)

回本書目錄

卷六 (24)

1. 又論溫瘧

帝曰:夫病溫瘧與寒瘧,而皆安舍?舍於何臟?岐伯曰:溫瘧得之冬中於風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腠理發泄,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於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也。如是者,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衰則氣復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

《生氣通天論》、《陰陽應象大論》皆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是伏邪發於少陰經絡也。故仲景論伏氣溫病,必先喉痛,以少陰經脈循喉系舌本故也,然腎司冬令而主骨,此其邪入深,而云藏於骨髓,故至春陽氣雖大發,而邪氣不能自出,因又遇大暑,其邪久伏,鬱極而成熱,爍髓消肌,腠理發泄,或有所用力以動陽,其邪始與汗皆出。

此因先藏於腎,從內出外,故其陰已虛,而陽邪盛,陽盛則熱矣;盛極必衰,衰則邪氣復反入陰,入陰則陰盛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後寒,以其邪本溫熱,因入於陰而身寒,故名溫瘧,非寒邪也。其寒瘧之由,已詳上文矣。

白話文:

黃帝問:所謂的溫瘧和寒瘧,它們分別潛藏在身體的哪個部位?藏在哪個臟器之中呢?

岐伯回答說:溫瘧是因為冬天感受風寒,寒氣潛藏在骨髓之中,到了春天,陽氣旺盛的時候,邪氣卻無法自行排出。如果又遇到大暑,熱邪會使腦髓受損,肌肉消瘦,皮膚毛孔張開,或是因為勞動而耗費力氣,邪氣就會和汗液一起排出。這種病邪潛藏在腎臟,病氣是從身體內部向外發散。像這樣的情況,體內陰氣虛弱而陽氣旺盛,陽氣旺盛就會發熱。當陽氣由盛轉衰時,邪氣又會重新進入體內,進入體內後,會變成陰氣盛而陽氣虛,陽氣虛弱就會感到寒冷。所以溫瘧的症狀是先發熱後發冷,因此被稱為溫瘧。

《生氣通天論》、《陰陽應象大論》都說:冬天感受寒邪,春天一定會發生溫病,這是因為伏藏的邪氣從少陰經脈發出來。所以張仲景在討論伏邪引起的溫病時,認為一定會先出現喉嚨痛的症狀,因為少陰經脈是沿著喉嚨連接到舌根的。另外,腎臟主管冬季的時令並且主導骨骼,因此邪氣會深入潛藏在骨髓之中。雖然到了春天陽氣旺盛,邪氣卻無法自行排出,等到又遇上大暑,邪氣因為潛伏已久,鬱積到了極點而轉化成熱,於是損耗腦髓、消瘦肌肉,皮膚毛孔張開,或是因為勞動而耗費力氣來動用陽氣,邪氣才開始和汗液一起排出。

這是因為邪氣先前潛藏在腎臟,然後從體內向外發散,所以陰氣已經虛弱,而陽邪旺盛,陽邪旺盛就會發熱。當陽氣旺盛到極點一定會衰退,衰退時,邪氣又會重新進入體內,進入體內就轉變成陰氣盛而陽氣虛,陽氣虛弱就會感到寒冷。所以溫瘧的症狀是先發熱後發冷,因為病邪本質是溫熱的,是因為進入陰分才使身體發冷,所以稱為溫瘧,並不是寒邪引起的。至於寒瘧的病因,已經在前面的文章詳細說明過了。

2. 又論癉瘧

帝曰:癉瘧何如?岐伯曰: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逆上衝,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其氣不及於陰,故但熱而不寒,氣內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肌肉,故命曰癉瘧。

肺素有熱者,以其陽盛於身也,陽盛則升氣多而厥逆上衝,中氣實而不外泄,所以肺熱也。因有所用力而腠理開,風寒乘虛客於皮膚分肉之間,以其陽盛,邪即化熱,心為君火,同氣相召,故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間,則消爍肌肉。其邪不及於陰,故但熱而不寒,命曰癉瘧也。

大抵瘧之發寒熱者,以邪氣出入陰陽,陰陽之氣互爭互並故也。然邪必隨身中之氣變化,故陽盛之人,邪即化熱,陽虛之人,邪易入陰,入陰則陰盛多寒,客陽則陽盛多熱。癉瘧之邪,不及於陰,故但熱而不寒也。又有濕閉熱伏之病,亦由陽氣不振,或見其內熱而投寒藥,則濕邪愈閉而陽陷,乃至危殆矣。此陰陽強弱,邪之淺深,不可不辨也。

白話文:

黃帝問:那癉瘧是怎麼回事呢?

岐伯回答:所謂癉瘧,是因為肺原本就有熱,陽氣在體內很旺盛,氣往上逆衝,導致體內的陽氣飽滿而無法向外宣洩。如果這個時候又用力,使得皮膚的毛孔打開,風寒之邪就會趁機侵入皮膚和肌肉之間,然後就發病了。發病的時候,陽氣會更加旺盛,如果陽氣持續旺盛而無法消退,就會生病。因為這個邪氣沒有侵入到陰分,所以只會發熱而不會發冷。陽氣藏在心臟裡,又外散到肌肉之間,導致肌肉被消耗,所以稱之為癉瘧。

之所以說肺原本就有熱,是因為體內的陽氣太過旺盛。陽氣旺盛,就會導致氣向上逆衝,體內陽氣又飽滿而無法向外宣洩,這就是肺熱的原因。如果因為用力導致毛孔打開,風寒之邪就趁虛侵入皮膚和肌肉之間。因為體內陽氣旺盛,邪氣就會轉化為熱,心臟屬於火,同類的氣會相互吸引,所以邪氣會藏在心臟,又外散到肌肉之間,導致肌肉被消耗。這個邪氣沒有侵入到陰分,所以只會發熱而不會發冷,這就是癉瘧的原因。

一般來說,瘧疾發作時有時發冷有時發熱,是因為邪氣在陰陽之間出入,陰陽之氣互相爭鬥的緣故。但邪氣一定會隨著身體的氣的變化而變化。陽氣旺盛的人,邪氣就會轉化為熱;陽氣虛弱的人,邪氣就容易侵入陰分,侵入陰分就會導致陰氣旺盛而發冷,侵入陽分就會導致陽氣旺盛而發熱。癉瘧的邪氣沒有侵入陰分,所以只會發熱而不會發冷。

另外,還有一種因為濕氣閉塞導致熱伏於內的疾病,也是因為體內陽氣不振。有時候會看到體內有熱,就使用寒涼的藥物,反而會使濕邪更加閉塞,陽氣被困住,甚至會導致危險。所以陰陽的強弱,邪氣的深淺,一定要仔細辨別。

3. 足太陽瘧

《素問·刺瘧篇》曰: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熇熇暍暍然,熱止汗出,難已,刺郄中出血。

此下皆明足六經所行之現證也。足太陽經脈自足由背上頭,故腰痛、頭重、寒從背起,然風寒在太陽必頭痛,今不痛而但重者,正因濕邪所閉,陽郁不伸,故先背寒;其邪本在陽經,陽鬱極則發熱而熇熇暍暍者,遏悶不達也,故雖熱止汗出,而病難已,為陰濕所閉也。郗中,太陽經穴,刺之以泄其邪。

白話文:

足太陽經脈引起的瘧疾,會讓人感到腰痛、頭部沉重,寒冷從背部開始,先感到寒冷然後發熱,發熱時身體覺得熱烘烘、煩躁不安,等到熱退了會流汗,但病卻不容易好,這時可以針刺膕窩中的穴位放血治療。

以下都是說明足部六條經脈運行時會出現的症狀。足太陽經脈從腳部沿著背部向上到頭部,所以會出現腰痛、頭部沉重、寒冷從背部開始的症狀。如果風寒侵襲太陽經,通常會引起頭痛,但現在只是頭部感到沉重而不是痛,正是因為濕邪阻礙了陽氣,導致陽氣鬱結不能伸展,所以先從背部感到寒冷。邪氣本來就在陽經,陽氣鬱結到極點就會發熱,並且身體感到熱烘烘、煩躁不安,這是因為陽氣被遏制而不能宣散的緣故,所以即使熱退了也流汗了,病還是不容易好,是因為被陰濕邪氣所困的緣故。膕窩中的穴位是足太陽經的穴位,針刺這裡可以疏泄邪氣。

4. 足少陽瘧

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㑊,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刺足少陽。

足少陽膽經之脈也,內通肝經,肝主筋,邪熱侵之,筋脈弛縱而解㑊也;邪入近陰分,故發寒熱而皆不甚;其邪傷膽則膽怯,故惡見人,見人而心惕然也;人身之陽,初由少陽而升,及其陽升邪發,則熱多而汗出甚也。刺法同上。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的瘧疾,會讓人身體鬆懈無力,雖然會發冷,但不會非常冷,發熱也不會非常熱,而且會害怕見人,看到人會感到心驚膽跳。發熱時會大量出汗,這種情況可以針刺足少陽經。

足少陽膽經的脈絡,在體內與肝經相通,肝臟主導筋的活動。當邪熱侵入時,筋脈會鬆弛而無力。邪氣侵入較靠近陰的部分,所以會發冷發熱,但都不會很嚴重。邪氣傷害到膽,就會使人膽怯,因此會害怕見人,看到人就感到心驚。人體陽氣最初是由少陽經開始上升,當陽氣上升、邪氣也隨之發作時,就會發熱且大量出汗。針刺方法如同前面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