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素節注類編》~ 卷五 (29)
卷五 (29)
1. 虛實病證
其絡不足,經有餘者,陰已偏勝,又遇秋冬陰旺,則陽偏絕,故為逆,春夏陽旺得助,故為從也。其經虛絡滿者,可類推矣。故絡滿經虛者,當灸陰補經,刺陽瀉絡;經滿絡虛者,當刺陰瀉經,灸陽補絡,而用藥之法亦然矣。
經絡營衛皆虛
帝曰:何謂重虛?岐伯曰:脈氣上虛尺虛,是謂重虛。虛謂氣虛者,言無常也。尺虛者,行步恇然;脈虛者,不象陰也。如此者,滑則生,澀則死也。
此承上言精氣奪為虛者,以辨脈證也。經絡皆虛,謂之重虛,上雲氣虛者,肺虛也,言其虛無常處也,或虛在經絡,或虛在臟腑,而統曰肺虛,以肺主一身之氣故也。今明重虛之義,而經絡皆虛,經絡皆虛,則陰陽皆虛,陰陽皆虛,則營衛臟腑俱在其中矣。是故尺膚虛軟,則衛虛而絡虛,其行步恇然者,怯弱之狀也;脈虛者,經虛也,經虛則營血虛,營血為陰,脈本沉靜柔和而充滿,今其虛也,脈或空大,或強急,不象陰柔之脈也。
凡此重虛者,其脈與尺膚滑者,氣血流利,尚可培養而生;如澀者,氣血皆枯,並有邪滯,則死矣。此滑澀二字,與上節同義。上節言從逆,即生死之兆也。
辨生死
帝曰:寒氣暴上,脈滿而實,何如?岐伯曰:實而滑則生,實而逆則死。帝曰:脈實滿,手足寒,頭熱何如?岐伯曰:春秋則生,冬夏則死。脈浮而澀,澀而身有熱者死。
此言精氣奪者,中陽無權,陰寒邪氣,自內暴逆而上,脈滿而實者,大而有力,無柔和之氣也。若有滑象,氣血尚活可生,如實而且逆者,現五行相剋之真臟脈也,故死。又如脈滿實,手足寒,頭熱者,中無陽和敷布四肢,其氣厥逆直上,故手足寒而頭熱,是陰陽乖格,不相交通,勢將偏亢而偏絕。
如春令陽初升,秋令陽初降,尚可調之使和而生;若冬夏陰陽偏旺之時,以身中之偏,而遇氣候之偏,則必偏絕而死也。脈浮者,陽露於外,陽性流利而反澀者,陽氣敗矣,陽敗而反身熱,此精氣奪甚,正如殘燈余焰,陰陽兩竭,故死也。
其形盡滿者,脈急大堅,尺澀而不應也,如是者,從則生,逆則死。帝曰:何謂從逆?岐伯曰:所謂從者,手足溫也;所謂逆者,手足寒也。
此更申明上文之寒氣暴上,而盡其形氣皆逆滿而上者,脈必急大且堅,而尺膚澀,與脈不相應,何也?此脈之急大,本非氣血有餘,以其精氣內奪,故脈無柔和之象,精氣枯,故尺膚澀而不潤。如是者,手足溫,則中宮猶有陽氣布於四肢,為從而可生;手足寒,則陽敗為逆而死也。
五實五虛
《素問·玉機真臟論》帝曰:余聞虛實以決死生,願聞其情。岐伯曰:五實死,五虛死。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瞀悶,此謂五實;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帝曰:其時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此其候也。
白話文:
虛實病證
身體的經絡不足,而經脈卻有餘,陰氣已經偏盛,又遇到秋冬陰氣旺盛的季節,陽氣就會偏衰而絕,所以是逆證;春夏陽氣旺盛得到幫助,所以是從證。經脈虛弱而經絡充盈的情況,可以類推。因此,經絡充盈而經脈虛弱者,應該灸陰經以補益經脈,針刺陽經以瀉通經絡;經脈充盈而經絡虛弱者,應該針刺陰經以瀉通經脈,灸陽經以補益經絡,用藥的方法也是如此。
經絡營衛皆虛
黃帝問道:什麼叫做重虛?岐伯回答:脈氣上虛,尺膚也虛弱,這就叫做重虛。所謂虛,是指氣虛,意思是氣機運行失常。尺膚虛弱的人,走路會顯得遲緩;脈象虛弱的人,脈象不像陰證那樣沉靜柔和。像這樣的情況,脈象滑利則能活,脈象澀滯則會死。
這承接上文精氣被奪導致虛弱的論述,用來辨別脈證。經絡都虛弱,就叫做重虛。上文所說的氣虛,是指肺氣虛弱,意思是說虛弱的部位沒有固定的位置,有時虛在經絡,有時虛在臟腑,但總稱為肺虛,因為肺主一身之氣。現在闡明重虛的意義,經絡都虛弱,則陰陽都虛弱,陰陽都虛弱,則營衛臟腑都受其影響。所以尺膚虛軟,則是衛氣虛弱,經絡也虛弱,走路遲緩,是體虛無力的表現;脈象虛弱,是經脈虛弱,經脈虛弱則營血也虛,營血屬陰,脈象本應沉靜柔和而充實,現在卻虛弱,脈象或空大,或強急,不像陰柔的脈象。
凡是這種重虛的情況,脈象和尺膚滑利者,氣血運行通暢,尚可調理而得以生存;如果脈象澀滯,氣血都枯竭,並且有邪氣阻滯,則會死亡。這裏的滑利和澀滯兩個詞,與上文所說的從逆同義,上文所說的從逆,就是生死的徵兆。
辨生死
黃帝問道:寒邪之氣突然上升,脈象滿而實,情況如何?岐伯回答:脈象實而滑利則能活,脈象實而逆亂則會死。黃帝問道:脈象實滿,手足冰冷,頭部卻發熱,情況如何?岐伯回答:在春秋季節則能活,在冬夏季節則會死。脈象浮而澀,澀滯而且身體發熱者則會死。
這段論述精氣被奪,中焦陽氣不足,陰寒邪氣從內部逆衝而上,脈象滿實,是指脈象大而有力,沒有柔和之氣。如果還有滑利的現象,氣血尚且活躍,可以生存;如果脈象實而逆亂,則表現出五行相剋的真臟脈象,所以會死。又如脈象實滿,手足冰冷,頭部發熱,是因中焦沒有陽氣溫煦四肢,陽氣厥逆直衝向上,所以手足冰冷而頭部發熱,這是陰陽乖戾,不相交通,勢必會偏盛而偏衰。
如果是在春天陽氣初升,秋天陽氣初降的時候,尚可調理使之調和而生存;如果是在冬天或夏天陰陽偏盛的時候,自身陰陽偏盛,又遇到氣候的偏盛,則必將偏衰而死亡。脈象浮,是陽氣外露,陽氣應該流利,但卻澀滯,說明陽氣已經衰敗,陽氣衰敗卻反身發熱,這是精氣被奪甚重,如同殘燈的餘焰,陰陽都衰竭,所以會死。
如果身體表現出滿實的現象,脈象急促有力而堅實,尺膚澀滯而不應,像這樣的情況,如果屬於從證則能活,如果屬於逆證則會死。黃帝問道:什麼叫做從逆?岐伯回答:所謂從證,是指手足溫暖;所謂逆證,是指手足冰冷。
這段進一步闡明上文寒氣突然上升,而所有形氣都逆亂而上升,脈象一定急促有力而堅實,而尺膚澀滯,與脈象不相應。這是為什麼呢?脈象的急促有力,並不是氣血有餘,而是因為精氣內耗,所以脈象沒有柔和的表現,精氣枯竭,所以尺膚澀滯而不潤澤。像這樣的情況,手足溫暖,則中焦尚且有陽氣溫布於四肢,屬於從證,可以生存;手足冰冷,則陽氣衰敗,屬於逆證而死亡。
五實五虛
《素問·玉機真臟論》黃帝問道:我聽說根據虛實來判斷生死,希望你能詳細說明。岐伯回答:五實致死,五虛致死。脈象盛大,皮膚發熱,腹部膨脹,大小便不通,神志昏迷,這就叫做五實;脈象細弱,皮膚冰冷,氣息微弱,泄瀉不止,飲食不進,這就叫做五虛。黃帝問道:有時也能活下來,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如果喝下稀粥,泄瀉停止,則虛證可以活;如果出汗,然後大便通暢,則實證可以活。這就是它們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