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素節注類編》~ 卷九 (1)
卷九 (1)
1. 卷九
2. 治法準則總論
上古之人,德性渾厚,氣質堅強,而無內傷之病。或感外邪,客於肌表,故治宜針砭,而少用湯液之法。後世氣化漸薄,人慾日滋,稟質既弱,邪易入內,故針砭多有不宜。自漢張仲景本《內經》之理,立論制方,為方脈之祖,於是各分專科,習方脈者,不諳針砭之法也。
良以陰陽氣血,由臟腑而出經絡,周行於身,是故不獨內傷虛證,必需湯藥,而經絡外邪,湯藥可以自內達外而祛之,故近世針砭之法罕用,而精其術者鮮矣。然治雖分科,而理法則一,要必洞明陰陽五行氣化之道,臟腑經絡淺深之分,營衛氣血流行之度,以及稟質強弱、外邪剛柔、天時寒熱、地勢高下,無不詳審而盡知,然後以望聞問切,辨其病證而施治法,方無錯誤,故方脈為諸科之綱領也。針灸須識經穴,而有補瀉不同,其法亦細。
若湯方,必明藥性氣味,而有寒熱溫涼、浮沉升降、輕重厚薄之別,或入臟腑,或行經絡,或走氣分,或走血分,或收或散,或泄或攻,或補或瀉,全在配合得宜,故有君臣佐使之分,奇偶大小之制,而其理法,比之針灸諸科,精細而神妙,下咽即入於內,錯誤不能挽回,故其利害,亦比諸科甚重,本非易為之事也。
夫君子以濟世為心,達則兼善天下,善天下,當為相;窮則獨善其身,不可不知醫,知醫未始不可以兼善。雖然,若強不知以為知,不如不知之為善,何也?不知醫,不能自善而已;強不知以為知者,始而害人,終於自害,斯報應必然之道也。雖其本心,原欲愈人之病,而學術不明,肆意自用,殺人於冥冥中而不覺,烏得無罪?薄乎云爾!日積月累,薄者厚矣,故曰擇術不可不慎也。欲求寡過,非潛心力究聖經理法不可。
經曰:上工治病十全九,下工治病十全六。迨今之世,有能十全六者,亦可以功過相抵,吾將稱之為上工也。古之所謂上工者,不可得而見之矣。以故彙集經語,以為方脈家治法準則。苟志於仁者,當三複而不可忽也。自今以後,惟方制之法為最要矣。然病變萬端,藥必因病而施,倘辨證不明,方有何用?無益反害,則有方不如無方也。
是故辨證尤在論治之先,當於四診、疾病諸門究之。欲善其身,不可不知此事;欲善其事者,可不利其器哉!
白話文:
古時候的人,品德純樸敦厚,體格強健,沒有內在的疾病。即使感受到外來的邪氣,也只是停留在皮膚表面,所以治療適合用針刺、砭石等方法,很少用到湯藥。後代的人,隨著氣質逐漸衰弱,慾望日益增長,體質變得虛弱,邪氣容易侵入體內,所以針刺、砭石等方法多有不適合的地方。從漢朝的張仲景根據《內經》的理論,創立了辨證論治和開方用藥的方法,成為方脈醫學的開創者。從此,各個醫學科目分科專攻,學習方脈的人,不熟悉針刺、砭石的方法。
實在是因為陰陽氣血,從五臟六腑而出,通過經絡,在全身運行。因此,不僅內傷虛弱的病症需要用湯藥,而且經絡外邪,湯藥也可以從內而外地驅除。所以,近世針刺、砭石的方法很少使用,而精通這些技術的人也十分稀少。然而,雖然治療有分科,但道理和法則是一致的。必須徹底明白陰陽五行、氣化變化的道理,了解臟腑經絡的深淺區別,營衛氣血運行的規律,以及體質強弱、外邪的剛柔、天氣的寒熱、地勢的高低等因素,都必須詳細審察並且完全了解。然後通過望、聞、問、切四種診斷方法,辨別病症而施以治療,這樣才能避免錯誤。所以,方脈是各科醫學的綱領。針灸需要認識經絡穴位,並且有補瀉的不同,其方法也很精細。
如果用湯藥,就必須明白藥物的性質、氣味,並且有寒熱溫涼、浮沉升降、輕重厚薄的區別。藥物或者進入臟腑,或者運行於經絡,或者走於氣分,或者走於血分,或者收斂,或者發散,或者排泄,或者攻伐,或者補益,或者瀉下,全在於藥物配合得當。所以有君藥、臣藥、佐藥、使藥的區分,以及藥物劑量的奇數、偶數大小的限制。而其道理法則,相比針灸等其他醫學科目,更加精細而神妙。藥物吞下後立即進入體內,一旦出錯就無法挽回,所以其利害關係,也比其他各科更為重大,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個有德行的人,以救濟世人為己任,得志時就兼善天下,要兼善天下就應當做宰相;失意時就獨善其身,不能不了解醫術。了解醫術未嘗不可以兼善天下。雖然如此,如果強不知以為知,不如不知道來得好。為什麼呢?不了解醫術,只是不能好好照顧自己而已;強不知以為知的人,開始是害別人,最終也會害到自己,這是必然的因果報應。即使他們的本意,原本是想治好別人的疾病,但是因為醫術不明,隨意妄為,在不知不覺中害死了人,怎麼能沒有罪過呢?事情就是這麼回事!日積月累,微小的過錯也會變得重大。所以說,選擇醫術不能不謹慎啊!想要減少過錯,必須潛心研究聖賢的經典和道理法則。
《黃帝內經》說:高明的醫生治病,十個病人能治好九個;低下的醫生治病,十個病人能治好六個。到了現在這個時代,如果有人能治好十分之六的病人,也算功過相抵,我將稱他為高明的醫生。古時候所謂的高明醫生,已經不可能再見到了。因此,我收集整理了經典中的話語,作為方脈醫學的治療法則。凡是有志於仁愛的人,應當反覆研讀,不可忽視。從今以後,只有開方用藥的方法最為重要。然而,病症變化多端,用藥必須根據病症而施,倘若辨別病症不明確,藥方又有什麼用呢?不僅沒有益處反而有害,那麼有藥方不如沒有藥方。
所以,辨別病症尤其在論治之前,應當在四診、疾病等各方面加以研究。想要好好照顧自己,不能不知道這件事;想要做好這件事的人,怎麼能不磨礪自己的工具呢!
3. 經解
4. 五方同病異治
《素問·異法方宜論》帝曰: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曰:地勢使然也。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咸,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
人稟天地之氣以生,賴天地之氣以養。五方具五行之氣,故五方之民,氣質各異。以其氣質各異,故為病雖同,而治法不同者,要必合其氣質之宜,而不可犯其忌也。是故天地之生氣,始於東也。東域濱海之地,而民生養其地者,食魚嗜鹽,故熱中而色黑也;東方陽氣生髮,故其腠理常疏,疏則外邪易入;因其熱中而邪郁經脈,故多成癰瘍。治之宜用砭石,以其為常用者,故砭石之法,亦從東方相傳而來者也。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褐薦,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
陰陽之氣,轉旋於地外者,東昇西降,故西域之地,其氣收引而肅殺。其民陵居者,居高阜,故多風;西屬金,故水土剛強;其氣收肅,故腠理固密,外邪勿能傷;多食厚味,故積滯之病生於內。須用毒藥攻瀉,而毒藥亦從西方來者,民生此病,天即產此藥以治之。毒者,峻猛之謂,非鴆毒也。
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爇。故灸爇者,亦從北方來。
氣之流行,生於東,旺於南,降於西,歸藏於北也。陽伏於下,則地上多寒冽之氣,而化風燥,故民樂野處而乳食;食多,因之臟受水寒,而生中滿之病。治宜灸焫,故灸焫之法,亦從北方來也。焫與爇同。
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痹,其治宜微針。故九針者,亦從南方來。
陽氣旺於南,其時為夏,故長養萬物者也。其地勢卑下,故水土弱而陽氣蒸騰,常多霧露;陽旺而氣散漫,故民嗜酸斂之物,其腠理致密而色赤也;酸斂食多,經脈不舒,以致攣痹之病。宜用針治以通經絡,故九針之法,亦從南方來也。
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故導引、按蹺者,亦從中央出也。
五行之氣,土居於中而主濕,故其地平廣而多濕也。土生萬物,萬物聚於土,故民稟土氣而雜食;土性重濁,故不喜勞動;土主肌肉,氣既濁滯,則經脈亦不流通,營衛不調,故多痿、厥、寒熱之病。治之宜用導引、按蹺之法,故其法亦從中央出也。
白話文:
黃帝問:醫生治病,同樣的病卻有不同的治療方法,都能治好,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地理環境造成的。東方是萬物開始萌生的地方,臨海靠水,盛產魚鹽。那裡的人吃魚喜歡鹹味,安於這種生活方式,也覺得這樣吃很美味。魚吃多了容易使體內產生熱氣,鹽吃多了會使血液運行加速,所以東方的人皮膚大多黝黑且毛孔粗鬆。他們容易得癰瘡腫瘍等疾病,所以適合用砭石來治療。因此,砭石這種治療工具,也是從東方傳來的。
人稟受天地的氣息而生,依靠天地的氣息來滋養。五個方位各有五行之氣,所以五個方位的人,體質和氣性都不同。因為體質和氣性不同,所以即使得了相同的病,治療方法也會不同,必須要符合他們的體質和氣性,不能犯他們的禁忌。因此,天地的生氣從東方開始。東方沿海地區的人們,由於生活在那裡,吃魚又嗜鹹,所以體內容易有熱氣,皮膚黝黑;東方陽氣升發,所以他們的毛孔通常比較疏鬆,毛孔疏鬆就容易使外邪入侵;因為體內有熱氣,加上邪氣鬱結在經脈裡,所以容易長癰瘡腫瘍。治療時適合用砭石,因為這是他們常用的方法,所以砭石療法也是從東方流傳下來的。
西方是出產金屬和玉石的地方,多為沙石地,是天地之氣收斂的地方。那裡的人住在丘陵地帶,風多,水土堅硬。他們穿著粗糙的衣服,吃肥厚的食物,所以外邪不容易傷害他們的身體,他們得的病多在內部。因此,適合用毒藥來治療。所以,毒藥也是從西方傳來的。
陰陽之氣在地球外運行,東昇西降,所以西方的氣是收斂而肅殺的。那裡的人住在丘陵高地,風多;西方屬金,所以水土堅硬;那裡的氣收斂,所以毛孔緊密,外邪不容易侵入。他們吃很多肥膩的食物,所以容易產生體內積滯的疾病。必須用毒藥來攻破和瀉出。毒藥也是從西方來的,因為那裡的人容易生這種病,所以上天就產生這種藥來治療。這裡說的毒藥,是指藥性峻猛,並不是指毒藥。
北方是天地之氣閉藏的地方。那裡地勢高,多丘陵,風寒冰冷。那裡的人喜歡在野外生活,吃乳製品。他們容易得內臟寒冷、腹脹等疾病,所以適合用艾灸來治療。因此,艾灸的方法也是從北方傳來的。
氣的運行,在東方萌生,在南方旺盛,在西方收斂,在北方歸藏。陽氣潛伏在下方,所以地面多寒冷的氣,風也乾燥,所以人們喜歡在野外生活並吃乳製品;吃多了東西,導致內臟受寒,而產生腹脹的疾病。治療適合用艾灸,所以艾灸的方法也是從北方傳來的。焫和爇意思相同。
南方是天地滋養萬物,陽氣最旺盛的地方。那裡地勢低窪,水土薄弱,容易聚集霧氣。那裡的人喜歡吃酸味和腐爛的食物,所以他們皮膚緊密且呈紅色。他們容易得筋脈拘攣麻木的疾病,所以適合用微針治療。因此,九針療法也是從南方傳來的。
陽氣在南方最旺盛,對應的季節是夏天,所以萬物都在這裡生長。那裡地勢低窪,所以水土薄弱,陽氣蒸騰,經常有霧氣;陽氣旺盛而散漫,所以那裡的人喜歡吃酸味收斂的食物,毛孔緊密且膚色偏紅;酸味食物吃多了,經脈不能舒張,容易導致筋脈拘攣麻木的疾病。適合用針刺來疏通經絡,所以九針療法也是從南方傳來的。
中央地區,地勢平坦而潮濕,是天地孕育萬物的地方。那裡的人飲食雜亂而不勞動,所以他們容易得肌肉萎縮、四肢厥冷、寒熱等疾病。適合用導引和按摩來治療。所以,導引和按摩的方法也是從中央地區傳出的。
五行之氣,土居於中央而主濕,所以那裡地勢平坦而潮濕。土能生萬物,萬物都聚集在土裡,所以那裡的人們秉承土氣而飲食雜亂;土的性質厚重而混濁,所以他們不喜歡勞動;土主肌肉,氣如果混濁停滯,經脈也就不流通,營衛之氣不調和,所以容易得肌肉萎縮、四肢厥冷、寒熱等疾病。治療適合用導引和按摩的方法,所以這些方法也是從中央地區傳出的。
所以,聖人將各種治療方法綜合運用,讓每個人都能得到適合自己的治療,因此,治療方法不同,卻都能治好病,這是因為他們了解病情的實際情況,知道治療的原則。
五個地方的風土人情不同,人們的體質和氣性也各有不同,這是常理。能夠了解這些常理,就能夠通曉變化。例如,南方的人也可能得北方的病,東方的人也可能擁有西方的體質。所以,千變萬化,不能只執著於一個方面。聖人觀察疾病的根源,遵循氣化的原理,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治療,所以,相同的病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治療,都能治好,是因為他們了解了病情的實際情況,知道常與變的道理,這是治療疾病的總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