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素節注類編》~ 卷五 (1)
卷五 (1)
1. 卷五
2. 外感內傷總論
方脈所主,病證多端,總其綱要,不出外感、內傷兩門。然外感則有風、寒、暑、濕、燥、火之異,其為病不同,而治法迥別,故仲景分六經證治,以辨陰陽、表裡、虛實、寒熱,此《傷寒論》一書,首當體究者也。夫傷寒傳裡,則變為熱,要在辨邪之淺深。若表邪未解,必先解表,方可治里,此而錯誤,反使外邪內陷而成危證。
其有初感風寒,直入於陰者,因其本元不足,則當溫中助陽,不可誤發其表,仲景皆已詳辨者也。惟大江以南,風寒無北方之厲,略用辛溫表散即解,其內傳者,多由初治失當,致表氣反閉而變重病,此辨證不明之故也。蓋風由陽氣所化,經言風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故隨寒、熱、溫、涼之氣而變,時令寒則為風寒,時令溫則為風溫。
自霜降後,寒氣日甚,及冬至一陽下升,至立春陽氣始出於地,陰氣自上而降者尚盛,故寒邪多也;春分以後,陽漸上升,陰漸入地,其氣方溫,至巳月而陽盡升地上,則寒少矣。故經言夏至前病名溫,夏至後病名暑。溫者,純陽之氣,溫甚,則為火邪矣。其名暑者,夏至一陰下升,陽氣上降,陰陽變遷,火濕合化之氣也。
故人身之氣,亦隨之而變。夏至前人身內陽外陰,或有寒邪,易於化熱;夏至後外陽內陰,而暑由火濕合化,濕為陰邪,故不可輕投寒劑,而暑病古方,有用薑、附、玉桂者,皆本陰陽至理,而與溫熱之邪治法不同,學者不可不知也。若秋燥之氣,亦有陰、陽、寒、熱之異,余前集《六氣論》中,俱已辨晰。
此為外感之大略也。若夫內傷雜證,仲景《金匱要略》已明大綱,要在分別虛實兩端。凡七情妄動而傷本元者,為虛;飲食不調而有積滯者,為實。其虛者,須辨陰陽、氣血。陰陽根於腎元,氣血生自脾胃。故傷氣血者,調補脾胃尚易;傷陰陽者,培其腎元為難。如其陰損,而脾胃強、大便固者,可用滋潤養陰之法;倘脾胃弱,而兼大便滑者,陽亦傷矣,不可治也。其陽損者,脾胃弱而便不固,必能受助陽之藥為吉;如不能受,陰亦枯矣,不可治也。
其有陰陽雖傷,而脾胃尚強者,調理得宜,猶可帶病延年;如陰陽雖非無根,而脾胃先敗者,終歸不起。故經曰: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也。若由飲食、勞倦而傷脾胃,輕者可以調治,久傷不復,必至陰陽俱敗,以無生化之源也。此皆內傷之大略也。且如純虛純實,而可用補用瀉之病少;內傷外感,虛實夾雜之病多。
變幻多端,莫可測識。苟非洞明陰陽、氣血生化之理,臟腑、經絡淺深之殊,則不能辨本元之虛實,病邪之所由,難免誤治之失矣。此《內經》之不可不研究以明之也。本門所集病證,有未盡者,當於四診、臟腑、經絡諸門,參合觀之。至於六氣流行,主客變化,每有釀成疫癘者,經分金、木、水、火、土五疫,詳運氣門中。
白話文:
中醫診斷的基礎,疾病的種類繁多,但總的來說,不外乎外感和內傷兩大類。外感病又因為風、寒、暑、濕、燥、火等不同因素而有所差異,導致疾病的表現不同,治療方法也截然不同。因此,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將疾病分為六經來辨證施治,以此區分陰陽、表裡、虛實、寒熱,這是學習《傷寒論》的重點。
外感病如果病邪傳入體內,通常會轉為熱證,關鍵在於辨別病邪侵入的深淺。如果表證還沒有解除,必須先解除表證,才能治療裡證。如果搞錯了,反而會讓外邪深入體內,形成危重病症。
有些人在剛感染風寒時,病邪直接侵入體內深層,這是因為他們體內的正氣不足。這種情況下,應當溫補脾胃,扶助陽氣,千萬不能用發汗的方法去解除表邪。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已經詳細說明了這些情況。但長江以南地區的風寒病,不像北方那樣嚴重,通常只需用一些溫散的藥物就可以治癒。如果病情加重,多半是因為初期的治療不當,導致表氣鬱閉而使病情惡化,這都是因為辨證不明造成的。風邪本是陽氣所化,古人說「風為百病之長」,它善於遊走變化。因此,風邪會隨著寒、熱、溫、涼等不同氣候而變化,例如天氣寒冷時就會變成風寒,天氣溫和時就會變成風溫。
從霜降之後,寒氣一天比一天加重,直到冬至,陽氣開始上升。到了立春,陽氣才從地面發出,而陰氣仍然從上而下運行,所以寒邪比較多。春分之後,陽氣逐漸上升,陰氣逐漸下降,天氣才開始轉暖,到了農曆四月,陽氣完全升發於地面,寒氣就比較少了。因此,古人說夏至之前發病的稱為溫病,夏至之後發病的稱為暑病。溫病,是純陽之氣造成的,當陽氣過盛時就會變成火邪。暑病,則是夏至時陰氣下降,陽氣上升,陰陽交替,火與濕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氣候。
人體內的氣機也會隨著時令而變化。夏至之前,人體內陽氣偏盛,外為陰氣,容易因為寒邪而轉為熱證;夏至之後,人體外為陽氣,內為陰氣,而暑病是由火與濕結合而成,濕邪屬陰,所以不能輕易使用寒涼的藥物。古人治療暑病,有時會用生薑、附子、肉桂等溫熱藥物,這些都是根據陰陽變化的道理,與治療一般溫熱病的方法不同,這是學習中醫的人必須知道的。至於秋天的燥氣,也有陰燥、陽燥、寒燥、熱燥等區別,我以前在《六氣論》中都已經詳細說明過了。
以上是外感病的大致情況。至於內傷雜病,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已經指明了主要原則,關鍵在於區分虛證和實證。凡是因七情過度而損傷正氣的,就屬於虛證;因飲食不當而導致積滯的,就屬於實證。虛證,還需進一步區分陰虛、陽虛、氣虛、血虛。陰陽的根源在於腎,氣血的產生來自脾胃。所以,損傷氣血的情況,調理脾胃比較容易;而損傷陰陽的情況,則扶助腎氣比較困難。如果出現陰虛的情況,但脾胃功能良好,大便正常,可以用滋陰的藥物來治療。如果同時出現脾胃虛弱、大便滑瀉的情況,就說明陽氣也受損了,這種情況就難以治療。如果陽氣受損,導致脾胃虛弱、大便不固,如果能夠接受溫補陽氣的藥物,情況還會好轉;如果不能接受,就說明陰氣也枯竭了,這種情況就難以治療。
如果出現陰陽受損,但脾胃功能尚可的情況,通過適當的調理,還可以帶病延年。如果陰陽之氣並非完全耗盡,但脾胃功能已經衰敗,最終也難以挽救。所以古人說:「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如果因飲食或勞累而損傷脾胃,情況較輕的可以通過調理來恢復;如果長期損傷不能恢復,就會導致陰陽俱敗,因為沒有了產生氣血的源泉。以上是內傷病的大致情況。而且,純粹的虛證或純粹的實證比較少見,內傷和外感往往會虛實夾雜,情況非常複雜。
病情千變萬化,難以預測。如果不能夠深入了解陰陽、氣血生成的道理,以及臟腑、經絡的深淺區別,就無法辨別正氣的虛實,也無法了解病邪的來由,難免會出現誤診誤治的情況。所以《黃帝內經》是一本必須深入研究的醫學經典。本書中所收集的病證,可能還有不夠完善的地方,需要參考四診、臟腑、經絡等相關知識來綜合分析。至於六氣的流行,主客的變化,常常會導致瘟疫的發生。古人將瘟疫分為金、木、水、火、土五類,這些在《運氣學說》中有詳細的闡述。
如果能夠領悟這些深刻的道理,那麼即使病情再複雜,也可以從根本上把握其規律。因此,診斷學是所有醫學學科的領頭羊,能否掌握其中的奧妙,關鍵在於個人的領悟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