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素節注類編》~ 卷五 (2)
卷五 (2)
1. 諸病源流
人生本於天地氣化
《素問·生氣通天論》帝曰: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勿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
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白話文:
黃帝說:自古以來,與天地相通,是生命的根本,根源於陰陽。天地之間,廣大的世界中,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氣的氣,都與天上的氣相通。人有五種生命活動,三種氣息,違反以上規律的,就會被邪氣侵害,這是決定壽命的根本。蒼天的氣息清淨,人的志向就堅定,順著它的規律,陽氣就會固守,即使有邪惡侵害,也不能傷害,這是順應時序的原因。所以聖人傳播精神養生之道,順應天地的氣息,就能與神明相通。
此總標外感、內傷所由起也。人與天地同根,故形氣之在天地間、六合內者,有九州;在人身者,有九竅,有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者也。所稟以生者,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氣;所賴以養者,有三陰三陽之生化萬物也。其陰陽五行,氣化流行,必有衰旺偏駁,偏駁者為邪氣。
白話文:
這句話的主旨是說明外感和內傷發生的原因。人與天地來源相同,因此天地間、六合內的形氣,有九州;在人體內,則有九竅、五臟、十二節,這些都與天氣相通。我們稟賦而生的,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氣;賴以為生的,則有三陰三陽生化萬物。這些陰陽五行,在氣化流行中,必然有衰有旺,偏頗駁雜,偏駁的便是邪氣。
若不善調理,數犯其邪氣,則傷人。故天地之氣化,為人生壽命之本也。若人身之氣,能如蒼天之氣之清淨,則心神和而志意治,其身中陽氣固密,雖有賊邪,勿能為害,此為順天時氣化之序。故聖人傳教,以養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也。如失之而受邪,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而元氣削也。
推原其要,在清淨而治意志,為卻病養生之道也。
白話文:
如果不懂得調理自身,反覆接觸邪氣,就會損傷人體。所以,天地萬物的氣化變化,是人產生壽命的基本條件。如果人體內的氣息,能像天空中的氣息那樣清淨,那麼心神就會和諧安寧,意志就會受到控制,體內的陽氣就會固守不散,即使有邪氣入侵,也不能造成傷害。這就是順應天地氣化變化的順序。因此,聖人傳授教義,主要是通過培養精神、順應天氣,從而溝通神明。如果失去了這些,而受到邪氣的侵襲,就會導致內部九竅閉塞,外部經絡阻滯,衛氣散亂,這就叫做自傷,會導致元氣衰減。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因於寒,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白話文:
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如果陽氣失去它所在的位置,就會折損壽命而無法彰顯。因此,天體運行必須以太陽的光明為基準。所以陽氣會自然向上,作為身體的外層防護。
如果想要像樞紐轉動一樣順暢,起居要像驚弓之鳥一般靈敏,神氣就會飄浮。太陽太熱時,會出汗煩躁喘吁吁,安靜時就話多;寒冷時,身體像燃燒的木炭,出汗後就會散去;潮濕時,頭部就像被包裹著,濕熱不散,大筋柔軟短小,小筋鬆弛變長,柔軟短小會導致肢體攣縮,鬆弛變長會導致肌肉萎縮;氣滯時,會產生腫脹,四肢交替出現腫脹,等到陽氣耗盡就會停止。
此承上文,言人身陽氣當如蒼天之清淨,與日之光明,則心神和而志意治,如失其所,則折壽,而神明不彰矣。故天之健運而不息者,以天體清淨,而日光明照也,人能心淨氣清,則神光自然彰明矣。良以人身陽氣根於陰,自下而上升,外行以為衛也。升必有降,內外周流,欲如機樞之運轉,而循環不息者,起居如有驚擾,則神勞氣動,而陽不固密,外邪因而傷之。
白話文:
這段文字延續前面,說明人體的陽氣應當像晴朗的天空一樣清澈,如同太陽一樣光明,如此心神才會調和,志向才會端正。如果失去這種狀態,就會減損壽命,精神光彩也會黯淡。因此,天空之所以能不斷運行,是因為天空清澈,而太陽明亮照耀。人如果能讓心靈清淨,氣息清朗,那麼精神的光彩自然會明亮彰顯。這是因為人體的陽氣根植於陰氣,從下往上運行,向外流動成為身體的防護屏障。上升必然伴隨著下降,在內外循環流動,像機關樞紐那樣運轉,永不停息。如果起居受到驚擾,則精神疲勞,氣息浮動,陽氣不守密固,外邪就會趁虛而入,造成損傷。
若因傷於暑者,暑當與汗俱出勿止,蓋暑由火濕合化,汗出而濕去,火亦得泄也,若火盛上炎,則心煩而肺氣喘喝,或氣平靜而心火不寧,則必多言;若因傷於寒邪,表陽被遏、則身熱如燔炭,仲景所云脈緊身熱無汗為傷寒,用麻黃發汗,汗出則解散矣,此言陽經傷寒者,若寒傷陰經,則無身熱頭痛,非可發汗也;若因傷於濕者,地之濕氣,下先受之,霧露濕邪,上先受之,濕邪矇蔽清陽,則頭目昏重,如被包裹之狀,濕侵筋脈,陽郁化熱,而不急為攘除,則筋傷而大筋軟短,小筋弛長,乃成拘攣痿躄之病矣;因於氣為腫者,其濕不傷筋而傷陽氣也,蓋脾為太陰濕土,而主肌肉,濕邪傷陽而脾困,則肌肉腫矣,脾土旺於辰戌丑未四季,為一歲之綱維者,脾傷身腫,而遇四維土旺之時不愈,至旺氣過而時令相代,則陽氣竭而死,故曰:四維相代,陽氣乃竭也。
白話文:
暑邪
如果因為受了暑邪而生病,暑熱會和汗水一起排出,不要阻止它的排出。這是因為暑熱是由火氣和濕氣結合而成的,汗水排出後,濕氣就會散去,火氣也會得到宣洩。假如火氣旺盛向上炎燒,就會心煩意亂,而肺氣喘息。或者氣息平穩,而心火不寧,就會不停地說話。
寒邪
如果因為受了寒邪而生病,就會導致表面的陽氣受阻,這時身體發熱就像被炭火烤一樣。仲景所說的"脈象緊促、身體發熱、沒有汗液",就是傷寒的表現,可用麻黃發汗,讓汗液排出後,就可以解除寒邪了。這裡說的寒邪是侵犯陽經的。假如寒邪侵犯陰經,就不會出現身體發熱、頭痛的症狀,也不適合用發汗的方法。
濕邪
如果因為受了濕氣而生病,地上的濕氣會先被下半身吸收,霧露中的濕邪會先被上半身吸收。濕邪會矇蔽清陽之氣,就會頭目昏沉,感覺像被包裹住了一樣。濕邪侵犯筋脈,陽氣受到阻礙而化熱。如果不及時驅除,筋骨就會受傷,大筋短縮,小筋變長,就會變成拘攣、痿痺的疾病。
氣滯
因為氣鬱而腫脹,濕邪並沒有傷及筋骨,而是傷了陽氣。這是因為脾屬太陰之濕土,主司肌肉。濕邪傷陽,脾氣受困,肌肉就會腫脹。脾土在辰戌醜未四季旺盛,是人體一年的綱領。如果脾臟受傷,身體腫脹,而恰好遇上四季土旺的時候不能痊癒,等到土旺之氣過去,時令交替,這時陽氣耗盡,就會死亡。所以說:"四季更替,陽氣就會耗盡。"
舊注四維解作筋骨血肉,或解作四肢,而筋骨血肉與四肢,又如何相代?則全無義理可通矣。況《至真要大論》岐伯曰:夫氣之生,與其化,衰盛異也。寒暑溫涼,盛衰之用,其在四維。蓋言寒暑溫涼之氣流行,有盛衰而後有變化,當變化之際,在辰戌丑未之四季,而立春夏秋冬之四時,故土旺四季,而為一歲之綱維也。
白話文:
過去的註解將「四維」解釋為筋骨血肉,或解釋為四肢,但筋骨血肉和四肢彼此之間如何相代?這樣解釋完全不通邏輯。況且,《至真要大論》中,岐伯說:「氣的產生和化生,其衰竭和旺盛各有不同。寒、暑、溫、涼,是氣盛衰作用的表現,而它們運行在四維之中。」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寒、暑、溫、涼之氣的運行有盛衰,纔有化生,而在化生的過程中,季節在辰、戌、醜、未這四季變化,形成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這四個時節,所以土在四季中旺盛,成為一年中綱紀和法則。
所以然者,春夏秋冬是木火金水四氣,金木水火互相剋賊,必賴四季之土於中調理維持,方成造化之功,故曰:盛衰之用,其在四維。觀此,其義理豈不確然可證乎!
白話文:
這是因為,春、夏、秋、冬分別代表木氣、火氣、金氣、水氣,金、木、水、火彼此相剋。這時就需要四季的土氣在中間進行調和中和,才能形成天地萬物的創造。所以說:「盛衰的變化,關鍵在於四方。」從這裡來看,這個道理難道不是明確可靠的嗎!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疿。高粱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
白話文:
陽氣在過度勞累時會旺盛,消耗精氣,在夏季積聚,導致人發燒、眼睛失明看不見、耳朵閉塞聽不見,嚴重時身體像要散架一樣,無法控制。陽氣在極度憤怒時會導致全身氣血停止,血液聚集在上半身,讓人昏厥。損傷筋脈,會讓筋脈失去彈性,就像無法伸縮一樣,汗液偏向一邊流淌,導致身體偏枯。汗液在潮濕環境中蒸發,會產生痤瘡。食用高粱後身體發生變化,腳上會長出大膿瘡,像拿著空虛的東西一樣。勞累出汗後遇風,受涼後會變成乾裂,氣血鬱結就會產生痤瘡。
上節言外邪所傷,此明勞欲所傷也。篇首云清淨則志意治而陽氣固,若煩勞不息,則陽氣鴟張,化為邪火,火熾則水耗,水者,精血所由生也,其水漸耗,而至精絕不生,其邪僻之氣蓄積,而至夏令火旺之時,身中灼熱如煎,而經脈鬱閉,陽氣不得周行四肢,故反厥冷,名曰煎厥,俗稱骨蒸乾血勞者也。
白話文:
前一章講述外邪對人體的損傷,這一章講述過度勞累對人體的損傷。
醫書一開始就說,如果一個人清心寡慾,那麼他的思維就能夠正氣陽氣就能夠固守在體內。可如果一個人過度勞累就無法讓陽氣固守在體內,陽氣會化為邪火,火氣過旺,體內的精血就不能夠正常生長,精血逐漸減少,導致體內產生邪氣,到了夏天火氣旺盛的時候,體內就像被火烤一樣,經脈也會堵塞,陽氣不能夠正常運行到我們的四肢,所以會導致身體出現異常的寒冷,這種疾病就叫做「煎厥」。
目得血而能視,精血枯,故目盲,精脫者耳聾,故氣閉不通,而耳不能聽,傷損至此,身如潰敗之壞都,而氣血流散,如無防之水,汨汨乎不可止遏而收攝,雖有藥石,莫能治矣。若肝為剛臟,藏血而屬木,主春升之氣,大怒則肝氣逆,而其充形之氣機遏絕,血隨氣鬱,而菀結於上焦,因而營衛閉塞,經脈不通,使人薄厥者,怒氣急迫暴厥也。肝主筋,故致有傷於筋,而弛縱不能束骨,則行立戰掉,其若不能整容也。
白話文:
眼睛需要充足的血液才能視物。當精血不足時,視力就會衰退導致失明。精氣耗竭時,耳朵就會失聰。氣機不通暢,耳朵就無法聽見聲音。當身體損傷到這種程度,就會像一座被摧毀的城池,氣血四散流失,就像沒有堤壩的河流,奔流不息,無法阻止和收斂。即使有藥物治療,也無法治癒。
肝臟是人體強健的臟器,儲藏血液,屬木,主司春天的生發之氣。如果過度憤怒,會導致肝氣逆行,充沛的氣機就會受到阻礙,血液隨氣鬱結,積聚在胸部以上。這樣一來,營衛氣血閉塞,經脈不通,就會讓人發生昏厥,這種昏厥就是因為暴怒而氣血急促、氣機不通所導致的。
肝臟主管筋腱,如果肝臟受損,就會導致筋腱鬆弛,不能收束骨骼。這樣一來,走、立、戰鬥時,就會失去平衡,無法控制自己的行動。
夫氣主煦之,血主濡之,陽氣乖逆,則營衛不和,而汗出偏沮,沮者,漏泄也,《月令》所云:地氣沮泄,是津液不能周流,乃從或左或右而漏泄,以成偏枯之證也。以上皆言情欲所傷者也。如或汗出腠開之時,而受濕邪,逆閉營氣,乃生痤疿、瘡癤之類也。其有素貪高粱厚味而致傷者,足以生大疔毒,不止痤疿而已,良以日逐所蘊邪熱,如持虛空之器而受物,其積蓄深也。若因勞汗出,而當風寒迫郁表陽,或為皶為痤,俗稱粉痣之類,皆淺在皮腠,尚無大害也。
白話文:
人體的氣具有溫煦作用,而血則負責滋潤。當陽氣運行不順時,營氣和衛氣就會失調,導致出汗異常偏頗。所謂「沮」,是指氣血外泄。《月令》中提到的「地氣沮泄」,是指津液無法正常循環,因此從一側滲漏出來,形成偏癱等症狀。以上所述皆是因情慾過度而導致的損傷。
如果在汗液從皮膚排出時,受到濕邪侵襲,阻礙營氣運行,就會生成痤瘡、癤瘡等疾病。如果長期嗜好辛辣油膩的食物,則會因損傷而產生大瘡毒,不僅是痤瘡而已。這是因為平日積累的邪熱,就像在空容器中放置物品,積蓄得越多。
由於勞累出汗,又遇風寒侵襲,阻遏表陽之氣,可能會產生皶疿、痤瘡等皮膚疾病。這些疾病通常屬於表淺性的皮肉之傷,危害不大。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陷脈為瘻,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營氣不從,逆於肉裡,乃生癰腫。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淨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並,良醫弗為。故陽蓄積病死,而陽氣當膈,膈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
白話文:
陽氣充足時,精氣養護精神,柔氣養護筋骨。如果陽氣運行不暢,寒氣就會侵入,導致嚴重駝背。陷脈阻塞形成瘺道,傷口久不癒合。俞穴之氣化為稀薄,傳遞為恐懼感,甚至驚嚇過度。營氣運行不暢,逆行於皮肉之間,形成癰腫。汗液未排盡,身體虛弱而陽氣衰敗,穴位俞點閉塞,引發風瘧。因此,風邪是百病的根源。身體清淨,皮肉緻密,即使遭到大風或毒氣侵襲,也不能輕易受傷。這是自然時序的規律。
以上皆題陽氣,謂陰陽兩平,中和之氣也。其中和而精粹者,以養心神,中和而柔潤者,以養筋骨,敷布周流,內自臟腑,外達經絡,表裡陰陽,循環無間者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如氣有乖逆,而升降開闔,不循軌則,外寒因而從之,使筋脈拘急,乃生大僂者,大體傴僂不伸也。如或邪陷血脈,營氣鬱結,則成瘰癧、鼠瘻等瘡。
白話文:
上述所有症狀都涉及陽氣,陽氣與陰氣平衡,形成中和之氣。其中中和而精粹的部分,用來滋養心神;中和而柔潤的部分,用來滋養筋骨。陽氣遍佈全身,從內部的臟腑到外在的經絡,運行於表裡陰陽之間,循環不息。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如果陽氣逆亂,升降開闔失常,外寒就會乘虛而入,導致筋脈拘急,進而產生駝背、彎腰的症狀。如果邪氣侵襲血脈,營氣鬱結,就會形成瘰癧、鼠瘻等瘡瘍。
如邪留連肉腠,與穴俞之氣逼迫,久而侵入內臟,傳為善畏驚駭之病,乃肝膽傷也。若營氣不從軌則,逆於肉裡,乃生癰腫也。肺藏魄,皮毛為肺之合,汗出毛竅,乃名魄汗,汗出未盡者,由形氣內弱,而邪風外加,穴俞以閉,乃發為風瘧也。凡六氣之邪傷人必兼風,以風性尖利而易入,故風為百病之始也。
白話文:
如果邪氣停留在肌肉和皮膚,與穴位俞穴的氣息相互逼迫,時間久了就會侵入內臟,表現為容易驚嚇恐懼的疾病,這是肝膽受傷造成的。如果營氣的運行不正常,倒流到肌肉中,就會產生癰腫。肺藏著魄,皮膚是肺的表徵,汗水從毛孔排出,這叫做魄汗。汗沒有出完,是因為自身氣血虛弱,加上外來的邪風,穴位俞穴被閉塞,就會發作為風瘧。所有六氣的邪氣傷害人時,一定會伴有風,這是因為風的特性尖銳而容易侵入,所以風是各種疾病的開始。
若身中陽氣清淨而固密,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能為害,此因順時序之氣化也。大風苛毒,即《靈樞·九宮八風篇》所云之虛風賊邪,故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至病久而邪傳化,則上升下降,陰陽相格,而不相併,謂陰陽不相交通,病至如此,雖有良醫,弗能為矣。
故其陽氣化為邪氣,蓄積至於病死,而邪陽之氣鬱結當膈,是當及早瀉之,乃不急急正治,而為粗工所敗者也。
白話文:
如果身體內陽氣清淨而緻密,那麼皮膚腠理就會緊閉密合。即使遇到狂風毒邪,也不會受到傷害。這是因為順應了時節氣化的緣故。狂風毒邪,就是《靈樞·九宮八風篇》所說的虛風賊邪。所以說,邪氣聚集的地方,其氣一定是虛的。等到疾病時間長了,邪氣會傳化,向上升,向下降,陰陽相互抵觸,而不相互溝通。所謂陰陽不相溝通,就是陰陽不相交通。疾病發展到了這種程度,即使有良好的醫生,也無法治療了。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白話文:
因此陽氣在一天當中主宰於外:早上陽氣初升,中午陽氣旺盛,傍晚陽氣虛弱,氣門就會關閉。所以晚上要收斂,不要過度活動筋骨,也不要接觸霧露。違背這三個時段的生活規律,身體就會衰弱。
此總結上文之義也。上言陽因而上,衛外者也,故此專言衛陽之氣,晝行於身之陽分,故一日而主外。平旦自陰而出於陽,其氣始生,日中而陽氣隆盛,日西則又入於陰,故外衛之陽氣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陽氣內收以拒外,無擾動筋骨,以傷內氣也。表陽既虛,無見霧露陰濕之氣,以傷外體也。
白話文:
這段總結了上文的要義。上面說陽氣由於遵循自然規律而上升,負責衛護人體的外部,因此這裡專門討論衛陽之氣,衛陽之氣行於身之陽分,所以主司護衛外邪。早晨從陰中出來到陽中,衛陽之氣開始生髮,日中陽氣最盛,傍晚又進入陰中,所以外衛之陽氣斂聚,氣門因此而閉。所以傍晚陽氣內收以拒絕外邪,不會擾動筋骨,以傷內氣。表陽斂聚,不會接觸到霧露陰濕之氣,以傷外體。
如不知早、午、暮三時陽氣出入之序,而反逆之,則形氣乃困迫而致委頓矣。此申明外邪所傷,必由陽氣內乏之故,以應上文陽氣固密,外邪弗能為害之義也。
白話文:
若不瞭解早晨、中午、傍晚陽氣升降的規律,反而違背它,就會使身體氣血運行受阻礙而虛弱不堪。這段話說明外部病邪的侵襲,一定是因為身體內部陽氣不足造成的,這也呼應了上文所說的陽氣充足,外邪無法侵害的道理。
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白話文:
岐伯說:陰氣在內,藏精氣於內部,使身體機能正常運作;陽氣在外,保護身體免受外界侵害。如果陰氣不足以抑制陽氣,脈搏就會變得薄弱而急促,容易狂躁;如果陽氣不足以抑制陰氣,五臟之氣就會爭鬥,九竅不通。因此,聖人調和陰陽,使經絡和諧,骨髓堅固,氣血運行通暢。這樣,內外就和諧統一,邪氣就不會侵害身體,耳目聰明,氣息平穩。
此又申明陰陽互根之理,以表必使和平,不可偏勝也,經中反復詳明,無非斯旨。自朱丹溪造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論,至張景岳又反其說,雲陽常不足陰常有餘,兩家雖各有見解,不免晦經旨而迷後學也。此節專標陰陽偏勝之病,尤為明著。蓋陰陽之氣,出於命蒂,流為營衛。
白話文:
這段文章再次強調陰陽互根的道理,說明必須使陰陽平衡,不能偏勝。經典中反復詳細地闡述,無非都是這個意思。自朱丹溪提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理論,到張景嶽又反對其說,認為「陽常不足、陰常有餘」,兩家雖然各有見解,但都難免晦澀經旨,使後學者迷惑。這一段專門指明陰陽偏勝的病症,尤其明顯。因為陰陽之氣,是由命蒂發出,流注為營衛之氣。
命蒂,象太極也。陰陽互根於太極,故偏亢則偏絕矣。精者,陰中之陽也,陽根於陰,故陰藏精也;起者,坤下起復也,而陰根於陽,故乾下變垢也,亟者,謂起而又起,無間斷,無窮已,乃陰陽相生而不息者。其流為營衛,則營行脈中為陰,衛行脈外為陽,故陽者,衛外而為身之固也。
白話文:
脈象的本質就像太極,陰陽二氣互相依存,如果偏向一方,就會造成另一方的極度衰敗。精氣是陰中之陽,陽氣的根源在於陰氣,所以陰氣儲藏精氣;脈象的升起就像坤卦下卦的復卦,而陰氣的根源在於陽氣,所以乾卦下卦轉化為垢卦。亟的意思是起而又起,沒有間斷,永無休止,這是陰陽互相生發不停的象徵。這種脈象可以分為營氣和衛氣,營氣行於脈中為陰,衛氣行於脈外為陽,所以陽氣衛護身體外部,是身體的屏障。
若有偏勝,而陰不勝其陽,則營行脈中者不足,故脈流薄弱而速疾,以陽勝而行速也;及其甚也,氣盡歸併於陽,乃發狂病矣。如陽不勝其陰,而陰屬臟,其氣凝滯,故不得調暢而相爭,清陽不能轉旋於表裡,以致九竅窒塞而不通也。是故聖人備陳陰陽生化之道,必使氣血流通煦潤,而筋脈和同,骨髓堅固,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自然耳目聰明,元氣建立如故矣。
白話文:
如果陽氣過於強盛,以至於陰氣無法抵抗,那麼流經脈絡的血液就會減少,因此脈象會浮弱而快速,這是因為陽氣過盛,流動速度快。當這種情況嚴重時,氣血會全部歸併到陽氣一方,就會發作狂病。如果陰氣過於強盛,以至於陽氣無法抵抗,而陰氣屬於內臟,其氣血凝滯,因此無法通暢流動而互相爭鬥,清陽之氣無法在表裡轉化,導致九竅閉塞不通。因此,聖人詳細說明瞭陰陽生化的原理,一定要讓氣血暢通潤澤,經脈和順相通,骨髓堅固有力,這樣內外調和,邪氣就不能侵害,自然耳目聰明,元氣充沛,恢復健康狀態。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逆;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白話文:
風邪入侵人體,精氣就會流失,因此會損傷肝臟。飽食過度,筋脈鬆弛,腸胃積滯形成痔瘡;飲酒過量,則導致氣逆;勉強用盡氣力,腎氣就會受損,骨頭也會變壞。陰陽平衡是重要的,陽氣充足則身體強健,陰陽不調和就像春天沒有秋天,冬天沒有夏天,需要調和陰陽,這纔是養生之道。所以陽氣過強不能保持收斂,陰氣就會枯竭;陰氣平穩,陽氣收斂,精神才能得到滋養;陰陽分離,精氣就會耗盡。
此明陰陽不調而致病者也。風氣通於肝,風邪客之,侵淫日久,則化熱而傷陰精,精乃亡,由邪傷肝也。肝主筋,既經邪傷,而又飽食,使脾氣困乏,則筋脈橫解,橫解者,弛懈也,脾困則生濕,濕邪下注而為腸澼、痔漏也;因而又大飲其酒,則氣逆;更強用力,腎氣乃傷,而督脈損,高骨乃壞,高骨,背上天柱骨也。
白話文:
這說明陰陽失調會導致疾病。風邪會影響肝臟,如果風邪入侵肝臟,時間久了,就會化熱損傷陰精。陰精耗盡,是因為風邪損傷了肝臟。肝臟主筋,如果肝臟被風邪所傷,再加上飲食過度,導致脾氣虛弱,就會使筋脈鬆弛。筋脈鬆弛,就是鬆散無力。脾氣虛弱會產生濕邪,濕邪下注,就會形成腸澼(腹瀉)和痔漏。如果再大量飲酒,就會導致氣機上逆。如果再用力過度,就會傷及腎氣和損傷督脈,導致背部天柱骨彎曲。
故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若兩者不和,如四時之失序,而生化之道絕矣,因而和之,是謂聖人之法度,不循聖度,不能和也。故陽強而不靜密,則偏亢而陰氣偏絕;若陰氣和平,陽氣秘密,自然互相生化,而精神乃治也;若陰陽析離而決裂,精氣乃絕而死矣。
白話文:
因此,關於陰陽的精要,陽氣緻密才能牢固。如果兩者不調和,就像四季失常,生化過程就會斷絕。因此,調和陰陽是聖人的法則,不遵守聖人的法則,就不能調和。所以,陽氣過強而不緻密,就會偏亢導致陰氣偏弱;如果陰氣平和,陽氣緻密,自然相互滋生,精神就會好;如果陰陽分離而決裂,精氣就會斷絕而導致死亡。
因於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於暑,秋為痎瘧;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四時之氣,更傷五臟。
白話文:
由於接觸露氣和風,導致寒熱。因此,春天受到風邪侵襲,邪氣滯留,就會出現腹瀉;夏天受到暑氣侵襲,秋天會患瘧疾;秋天受到濕氣侵襲,會逆而咳嗽,發展成麻痺和昏迷;冬天受到寒氣侵襲,春天一定會患溫病。四季不同的氣候變化,會對五臟造成不同的傷害。
風露之邪,必傷營衛,乃生寒熱之病。凡邪之淺深傳化,病變多端。是以春為風木司令,而傷於風者,邪氣留連不解,傳入腸胃而成洞泄之病,以風性疏泄也;夏傷於暑者,邪客膜原,夏氣外浮而不即病,至秋涼風外束,邪不能容,乃發為痎瘧,痎音皆,痎瘧者,以邪內結外閉而難出,日久不愈也;秋傷於濕之濕,是燥字之訛,余前集《素問辨疑》已申明矣,蓋肺為燥金,秋為燥令,燥傷肺液,故上逆而咳,《痿論》曰:肺熱葉焦,發為痿躄,經氣因之不周,則厥矣,若濕邪屬脾,多為腫病,而無咳逆,其訛可見也;冬傷於寒者,腎為寒水之臟,而主冬令,同氣感召,邪伏於經而不即發,至春陽氣上升,邪化為熱,乃發為溫病。
白話文:
風邪和露氣入侵,必定會損傷人體的營氣和衛氣,從而引發發熱和惡寒的疾病。各種病邪的深淺和變化,會導致病情的千變萬化。
春季以風木為主,如果受風邪所傷,病邪就會停留不解,傳入腸胃而造成腹瀉,這是因為風的性質是疏通和瀉下的。夏季受暑邪所傷,病邪會滯留在體表的肌肉膜原中,夏季的暑氣會向外發散,不會立即發病。直到秋季涼風吹來,從外部束縛住體表,病邪無法散發出去,就會發作為瘧疾。瘧疾的「瘧」字發音同「皆」,意思是病邪在體內結聚,外部又受到阻擋,難以排出,久而久之就難以痊癒。
秋季受濕邪所傷,實際上是「燥」字的誤寫。我在之前的《素問辨疑》集中已經說明瞭這一點。肺屬燥金,秋季主燥,燥邪會損傷肺液,所以會向上逆行而引發咳嗽。《痿論》中說:「肺熱葉焦,發為痿躄。」經氣因此不暢通,就會出現厥症。如果濕邪侵犯脾臟,則多會導致腫病,而不會出現咳嗽和逆氣,由此可見「濕」字為誤寫。
冬季受寒邪所傷,腎屬寒水,主冬令,同氣相求,病邪會潛伏在經絡中而不立即發作。等到春季陽氣上升,病邪轉化為熱,就會發作為溫病。
此四時之氣更迭而傷五臟者,正為人身之氣通乎天氣,故氣有駁雜,即為所傷,又有偏亢、倚伏、傳變多端之病,統會上文義理,誠詳悉也。
白話文:
四季變換的氣候會影響人體五臟健康,這是因為人體之氣與自然界的氣息相通。如果氣候變動過於劇烈,就會對人體造成傷害。而有些疾病發病的過程比較複雜,病變可能有多重表現,還會隨著時間而變化。這些內容都在上文中得到了詳細的闡述。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而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逆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白話文: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天地有四季和五行,它們作用於人體,使人體產生生長收藏的變化,並形成寒、暑、燥、濕、風。人體有五臟,它們化生出五種情志,即喜、怒、悲、憂、恐。因此,過度的喜怒會損傷氣,而寒、暑會損傷形體。突然發怒會傷陰,突然發喜會傷陽。陽氣逆行上頭,脈絡充盈,滿臉通紅。喜怒無節制,寒暑過度,人的生命就會受到威脅。所以,陰氣過重必會伴隨陽氣,陽氣過重必會伴隨陰氣。因此,冬天受寒,春天必定會發溫病;春天受風,夏天會拉肚子;夏天受暑,秋天必定會得瘧疾;秋天受濕,冬天會咳嗽。
此明天人合同氣化,以表外感內傷之由也。蓋在天為氣,在地成形,皆四時五行之所生長收藏者也。寒暑燥濕風,即水火金土木之氣以生者,人稟其氣而生,故有五臟化五行之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之五情。是故縱情喜怒則傷氣,外感寒暑則傷形。暴怒則氣逆化火而傷陰,暴喜則神蕩氣弛而傷陽。
白話文:
天地人體的氣化相應,用來解釋外感內傷的成因。天地間的氣在天上形成氣候,在地上形成形體,都是由四季五行的生長收藏所致。寒、暑、燥、濕、風等氣候,就是水、火、金、土、木等元素之氣變化而成的。人體稟受天地之氣而生,所以有五臟化生五行之氣的功能,進而產生喜、怒、悲、憂、恐等五種情緒。因此,縱情於喜怒會傷氣,外感寒暑會傷形體。暴怒會導致氣逆化火而傷陰,暴喜會導致精神恍惚、氣息衰弱而傷陽。
陰陽偏傷,其氣厥逆而上行,則臟虛脈滿,氣血奔騰,勢將離形而去,蓋志者氣之帥也,氣者體之充也,喜怒動志而暴其氣,氣離形體而去也。先傷氣者,後必至於傷形;先傷形者,後必至於傷氣。是故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命乃不固也。舉喜怒,則悲憂恐亦然矣;舉寒暑,則燥濕風亦然矣。
白話文:
陰陽失衡受傷時,氣息就會逆流上升,導致內臟虛弱,脈象脹滿,氣血奔騰,將要脫離身體而去。因為思想是氣的指揮者,氣是身體的充盈。過度喜怒影響思想,就會損害氣息,導致氣息離開身體。先傷氣的,最後一定會傷到身體;先傷身的,最後一定會傷到氣。所以喜怒過度,寒暑過度,都會讓生命難以維持。說喜怒,那麼悲傷憂愁恐懼也是一樣;說寒暑,那麼燥濕風也是一樣。
此內傷、外感之病因也。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由太極動極而靜,靜極而動,乃變化生成自然之道也。故曰冬傷於寒云云者,證明前文四時之氣更傷五臟之義也。如冬之陰令,而傷寒之陰邪,是為重陰,至春變為溫病,即重陰必陽之理也;春之陽令,而傷風之陽邪,是為重陽,至夏而成飧泄,是陽邪傳陰,亦即重陽必陰之理也。變化之道,皆可類推矣。
白話文:
這是內傷和外感疾病的原因。陰太盛則生陽,陽太盛則生陰,這是因為太極從動極轉為靜極,從靜極轉為動極,這是自然界變化產生的規律。所以說,冬天因寒氣受傷,指的是前面所說的四時之氣變化後,傷及五臟的意思。例如:冬天的陰氣旺盛,而受到了寒邪的侵襲,這是重陰,到了春天就演變成了溫病,這就是重陰必陽的道理;春天的陽氣旺盛,而受到了風邪的侵襲,這是重陽,到了夏天就轉化為飧泄,這是陽邪轉陰,也就是重陽必陰的道理。變化的規律,都可以這樣類推。
帝曰:法陰陽奈何?岐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白話文:
皇帝問:「陰陽盛衰會造成什麼影響?」
岐伯回答:「陽氣過盛,身體會發熱,皮膚毛孔閉塞,呼吸粗重且急促,全身冒汗但還是覺得熱,牙齒乾澀,會感到煩躁、腹脹而死,能耐冬不能耐夏。
陰氣過盛,身體會發冷,出汗,全身常感寒冷,頻頻發抖,越冷手腳越冰冷,一旦手腳冰冷,則腹脹而死,能耐夏不能耐冬。
這就是陰陽交替盛衰所造成的變化,也就是疾病的具體表現。」
此明陰陽偏勝之病狀也。其陽邪勝而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者,營衛不通而氣上逆也。齒乾、煩冤、腹滿者,邪入臟腑,內外皆閉,不得發泄,故死。能冬不能夏者,冬令陰旺,而陽邪勝者,或可耐時以調治,若夏令陽旺以助邪,則不能治矣。其陰邪勝而陽虛,則身寒,汗出,身常清冷,數慄而寒者,表陽已虛,寒甚則厥,厥則腹滿者,內陽又敗,故死。能夏不能冬者,義與陽勝者同。
此陰陽更相勝負之變,而病形之能愈不能愈可驗也。
清濁氣亂
白話文:
這是陰陽偏盛的病症。陽氣太盛,會導致身體發熱,皮膚毛孔閉塞,呼吸粗重,需要俯仰才能呼吸,不出汗,這是氣血運行不暢,氣逆上升的緣故。牙齒乾燥,煩躁口渴,腹部脹滿,這是邪氣進入臟腑,內外皆閉,無法發散,所以會死亡。冬天承受得住,夏天承受不住的,是因為冬天陰氣旺盛,陽邪盛的人,或許可以暫時調理,但如果夏天陽氣旺盛幫助了邪氣,那就無法治療了。陰氣太盛,陽氣虛弱,就會導致身體發冷,出汗,身體總是清冷,常常發抖和寒冷,這是表面的陽氣已經虛弱,如果寒氣太盛就會昏厥,昏厥後腹部脹滿,這是因為內在的陽氣又衰敗了,所以會死亡。夏天承受得住,冬天承受不住的,道理與陽氣盛相同的。
《靈樞·五亂篇》帝曰:經脈十二者,別為五行,分為四時,何失而亂?何得而治?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時有分,相順則治,相逆則亂。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分為四時,四時者,春夏秋冬,其氣各異,營衛相隨,陰陽已和,清濁不相干,如是則順之而治。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胸中,是謂大悶。
白話文:
皇帝問:「經脈有十二條,分別屬於五行,又分屬於四季,什麼原因會導致經脈紊亂?如何治療這些紊亂呢?」
岐伯答:「五行按照順序運行,四季也有分隔,順應這些規律就能保持健康,違背這些規律就會導致紊亂。十二條經脈對應十二個月。十二月分為四季,四季的氣候各不相同,營氣和衛氣相互隨行,陰陽協調,清氣和濁氣不會混雜。如果出現這樣的狀態,就能順應自然規律而達到治療效果。
但是,如果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著經脈運行,衛氣逆向運行,清氣和濁氣混雜,就會在胸中造成紊亂,這種情況稱為『大悶』。」
故氣亂於心,則煩心密嘿,俯首靜伏,亂於肺,則俯仰喘喝,接手以呼;亂於腸胃,則為霍亂;亂於臂脛,則為四厥;亂於頭,則為厥逆,頭重眩僕。
白話文:
因此,如果氣在心裡混亂,就會心煩意亂,低頭靜坐;如果氣在肺部混亂,就會喘氣和呼喊,需要用手幫助呼吸;如果氣在腸胃混亂,就會發生霍亂;如果氣在手臂和腿部混亂,就會四肢冰冷;如果氣在頭部混亂,就會頭暈目眩,失去知覺。
經脈為枝葉,五臟為根本。五臟具五行之性,故經脈亦有五行之別,而五行之生化有序也。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以應十二月,乃分春夏秋冬四時之氣候。是故營衛經絡,陰陽氣血,生化流行,皆合乎四時升降之氣,五行相生之序,則陰陽和平,清濁不相干,而各循其道,如是則為順而治也。夫身半以上為陽,身半以下為陰。
白話文:
經脈就像枝葉,五臟猶如根本。五臟具備五行特性,所以經脈也分為五行,而且五行生剋轉化有規律。手足三陰三陽十二條經脈對應十二月,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季的氣候。因此,營衛經絡、陰陽氣血的生化運行,都符合四季升降的規律和五行相生的順序,這樣陰陽調和,清濁不互相干擾,各自按照自己的規律運行,這就是順應自然,達到治療效果。人體上半身屬陽,下半身屬陰。
清氣為陽而上升,濁氣為陰而下降。如清氣在陰而不升,濁氣在陽而不降,則使營氣順脈而行,不與衛和,衛氣逆行,則升降失序,而清濁相干,故曰:清氣在下,則為飧泄;濁氣在上,則為䐜脹,隨其逆亂之處而現病也。
白話文:
清澈的氣屬於陽氣,會上升;混濁的氣屬於陰氣,會下降。如果清氣停滯在陰氣處沒有上升,混濁的氣停滯在陽氣處沒有下降,就會導致營氣順著脈絡運行,而衛氣則不能配合,衛氣就會逆行,導致升降失常,清氣和濁氣混雜在一起,所以說:清氣在下,就會導致瀉肚子;濁氣在上,就會導致腹脹,病症會根據清濁氣逆亂的部位而不同。
如亂於胸中,是謂大悗,悗者,鬱悶也;亂於心,則煩心密嘿,俯首靜伏者,以心煩不欲言動也;亂於肺,則氣壅塞,故俯仰喘喝,接手以呼者,兩手交接抵胸,始能呼氣以出也;亂於腸胃,則為霍亂,吐瀉交作矣;亂於臂脛,則陰陽經脈,交接之氣不通,故四肢厥冷也;亂於頭,則氣厥上逆,頭重下輕,故目眩而跌僕也。此雖止舉數端,而余處皆可概見矣。
然其所以致之者,必有外感內傷之因,要必求其所因而調之也。
邪流八虛
白話文:
如果胸中感覺煩亂,這叫做大鬱悶,鬱悶就是指胸中憋悶的情況;如果心中煩亂,就會導致心神煩躁、思緒紛亂,低頭沉默不語,是因為心煩意亂不願說話或行動;如果肺中煩亂,就會導致氣機不通暢,所以呼吸急促、喘息不均,需要雙手緊握抵住胸口,才能呼氣排出;如果腸胃煩亂,就會導致霍亂,出現嘔吐腹瀉交替發作的症狀;如果四肢(臂脛)煩亂,則表示陰陽經脈交接之氣不通暢,因此四肢就會感覺冰涼麻木;如果頭部煩亂,則表示氣血上逆,頭重腳輕,從而導致頭暈目眩、容易跌倒。雖然這裡只舉了幾種情況,但其他地方也可以類推。
《靈樞·邪客篇》帝曰:人有八虛,各何以候?岐伯曰:以候五臟。肺心有邪,其氣流於兩肘;肝有邪,其氣流於兩腋;脾有邪,其氣流於兩髀;腎有邪,其氣流於兩膕。凡此八虛者,皆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遊,邪氣惡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則傷經絡骨節,機關不得屈伸,故病攣也。
白話文:
黃帝問:人體有八個虛弱部位,它們各有何種徵兆?
岐伯答:從五臟徵兆中可以判斷。如果肺和心臟有邪氣,氣就會流到兩肘;肝臟有邪氣,氣就會流到兩腋下;脾臟有邪氣,氣就會流到兩大腿;腎臟有邪氣,氣就會流到兩膝蓋後側。
這八個虛弱部位都是臟腑的臟器所在,是真氣經過的地方,也是血脈通行的途徑。邪氣和惡血不能駐留在這些部位,如果駐留就會損傷經絡和骨節,導致臟腑不能屈伸活動,從而產生攣縮疼痛。
兩肘、兩腋、兩髀、兩膕者,五臟真氣之所過,經絡血脈之所遊,為一身之機樞關要也。故邪氣惡血,不得留住於此。若五臟有邪,其氣外走,必由八處流行,而與惡血住留於此者,則傷經絡筋骨,機關窒塞,不得屈伸,而成拘攣之病。故其稱八虛者,此八節機關,必要虛通,而氣血流行調暢,則無諸病也。
營衛腸胃邪痹
白話文:
兩肘、兩腋、兩大腿、兩小腿後面,是五臟真氣流經的地方,經絡血脈經過的路線。是全身重要的機關樞紐。所以邪氣、惡血不能停留在此處。如果五臟有邪氣,其氣外散,必定會經過這八個部位流動,而與惡血停留在此處,就會損傷經絡筋骨,機關阻塞,不能彎曲伸展,形成拘攣的疾病。所以稱這八部位為「八虛」,這些關節機關一定要通暢,而氣血運行調暢,就不會產生疾病。
《靈樞·壽夭剛柔篇》帝問營衛寒痹之為病。伯高曰:營之生病也,寒熱少氣,血上下行;衛之生病也,氣痛時來時去,怫愾賁響,風寒客於腸胃之中。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
白話文:
皇帝問營衛寒痹的病症。伯高回答說:營氣生病時,會感到寒熱、氣短,血氣上下亂竄;衛氣生病時,則會出現氣痛、時有時無,胸悶氣喘,並伴隨風寒侵襲腸胃的症狀。寒痹的病症,則是指寒氣停留在體內不散,時常疼痛,且皮膚失去知覺。
營為陰而行脈中,主血;衛為陽而行脈外,主氣。經在營分,絡在衛分。營衛氣血,由經絡而周流表裡者也。病在營,則經絡不得通和,故發寒熱而少氣,氣鬱則血不能四布,而但上下行走,故有因外邪而動血吐衄者,即營病之徵也。
白話文:
營氣屬於陰性,在脈絡中運行,負責血液的循環;衛氣屬於陽性,在脈絡外運行,負責氣的循環。經絡位於營氣所行的部位,絡脈位於衛氣所行的部位。營衛氣血通過經絡網絡在身體內外循環運行。如果營氣出問題,經絡就會不通順,導致發冷發熱和氣短,氣鬱結就會阻礙血液運行,血液只能在上下來迴流動,因此有人會因為外邪而導致吐血或流鼻血,這些都是營氣出問題的表現。
蓋血得寒則凝澀,得熱則妄溢也;衛行脈外,其氣慓悍而浮漫,其為病也,逆其氣勢,則鬱結而痛,時來時去者,流走不定也,怫愾音費欷,鬱悶而太息也,以其風寒客於腸胃,清濁相混,故又賁響也,賁同奔。如寒邪痹而不去,則內時痛而皮不仁,不仁者,頑木不知痛癢,以大腸之氣外應於皮,而邪本由皮毛而入也。
風寒傷形,情欲傷氣
白話文:
因為血液受到寒氣會凝聚凝結,受到熱氣會過度溢出;衛氣運行在脈絡以外,其氣勢強橫而且飄浮漫無邊際,所造成的疾病是逆著其氣勢,就會鬱積而疼痛,時有時無則是因為流動不定;憂愁憤慨,心情鬱悶而嘆息,是因為風寒之邪客於腸胃,使清濁混雜,所以又會有腹鳴;如果寒邪阻滯不去,就會內部時常疼痛而皮膚感覺不到,感覺不到疼痛就像僵硬的木頭不知道痛癢,這是因為大腸的氣外應於皮膚,而邪氣本就是從皮毛入內的。
帝曰:形氣病之先後,外內之應奈何?伯高曰: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臟;寒傷形,乃應形;風傷筋脈,筋脈乃應。此形氣內外之相應也。
白話文:
皇上問:「形和氣的病,先後如何?內外之間如何相應?」伯高答道:
- 風寒會傷及身體結構(形),例如肌肉、筋骨等。
- 憂慮、恐懼、憤怒等情緒會傷及身體機能(氣)。
- 氣受傷會影響臟腑,導致臟腑疾病。
- 寒氣會傷及身體結構,導致身體出現相關症狀。
- 風邪會傷及筋脈,導致筋脈出現問題。
這就是形和氣在內外之間的相互影響和應對方式。
風寒由皮毛而入,故傷形,憂恐忿怒以動神志,故傷元氣,元氣根於臟,乃致臟病也。若以風寒分之,寒為陰邪傷形,形者,統營衛、經絡、肌肉、筋骨而言也;若風為陽邪,獨言傷筋脈者,兼內風而言也。蓋筋脈肝心所主,肝血少,則生風,心勞動,則生火,故有外邪內邪之分,若外邪,則風傷衛,脈緩而有汗,寒傷營,脈緊而無汗,如仲景所論者,故先統言風寒傷形也。又如《素問·調經論》所云陰盛生內寒者,由內傷陽氣也。
白話文:
風寒從皮膚和皮毛侵入人體,因此會損傷身體的形體。憂愁、恐懼、憤怒等情緒會影響精神志意,因此會損傷元氣。元氣源於臟腑,因此會導致臟腑疾病。從風寒的角度來看,寒邪為陰邪,會損傷形體。這裡的形體是指營衛、經絡、肌肉和筋骨。而風邪為陽邪,只會損傷筋脈,這是因為它還包括了內風。這是因為筋脈由肝心主宰,肝血不足就會產生風,心神勞累就會產生火,所以有外邪和內邪之分。外邪方面,風邪會損傷衛氣,脈象緩慢,有汗;寒邪會損傷營氣,脈象緊促,無汗,就像仲景所說的。因此,先總體來說,風寒會損傷形體。再如《素問·調經論》中所說的「陰盛生內寒」,這是因為內部損傷陽氣所致。
如其傷陰血,則生肝風,而心火亦熾,風火交爍,必傷筋脈。此形氣與內邪外邪之必相應,而有證狀可驗也。
外邪自淺入深
白話文:
如果傷害到陰血,就會產生肝風,而且心火也會旺盛,風火相互作用,必然會損傷筋脈。這種情況是體質與內部邪氣外部邪氣相互影響,並且會出現可以驗證的症狀。
外部邪氣從淺層進入到深層。
《素問·繆刺論》岐伯曰:夫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入舍於孫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絡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經脈,內連五臟,散於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於五臟之次也。如此,則治其經焉。今邪客於皮毛,入舍於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於經,流溢於大絡,而生奇病也。
白話文:
《素問·繆刺論》中,岐伯說:邪氣入侵人體,首先停留於皮膚和皮毛,如果久留不去,就會進入淺表血管,再停留不去,就會進入較深的血管,最後會深入到經脈,與內臟相連,並散佈到腸胃,導致陰陽失衡,進而損傷五臟。這是邪氣通過皮膚和皮毛逐步深入五臟的過程。
如果邪氣停留在皮膚和皮毛,深入淺表血管,久留不去,阻滯氣血流通,無法進入經脈,就會在較大的血管中流竄,形成奇特的疾病。
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布於四末,其氣無常處,不入於經俞,命曰繆刺。帝曰:願聞繆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與巨刺,何以別之?岐伯曰:邪客於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經,非絡脈也。故絡病者,其痛與經脈繆處,故命曰繆刺。
白話文:
當邪氣侵犯大絡脈時,左邊連接右邊,右邊連接左邊,上下左右與經脈相交,並分佈於四肢末端。邪氣沒有固定的位置,不進入經絡和俞穴,稱為繆刺。
皇帝說:我想知道繆刺,從左邊取右邊,從右邊取左邊是怎麼回事?繆刺與巨刺有什麼區別?
岐伯說:邪氣侵犯經脈,左邊嚴重則右邊發病,右邊嚴重則左邊發病,也有移易的,左邊疼痛還沒好,右邊脈位先發病,像這樣的情況,一定是巨刺,必定中其經脈,而不是絡脈。所以絡脈的疾病,它的疼痛部位與經脈錯亂,因此稱之為繆刺。
此節當與痹病篇眾痹、周痹各條合觀。蓋凡外邪之由皮毛入者,必自淺而深,從絡入經,則內連五臟,散於腸胃,以陰陽十二經內通臟腑者也。故陰陽俱感,五臟乃傷,然邪雖深入,其未離於經者,必當從經而治,以其由表而入,必使仍從表出,不可輕攻其里,反使外邪內陷,則危矣。
白話文:
(頭)
故如仲景之治少陰病發熱者,邪不離經,乃用麻黃、細辛通經,以附子助里達表,此邪之淺深,治法先後,不可不知也。如邪先舍孫絡,留而不去,絡脈閉塞,不與經通,則邪流溢於大絡,而生奇病,謂其病狀奇異也。
白話文:
因此,就像仲景治療少陰病發熱者一樣,邪氣不會離開經脈,因此使用麻黃、細辛疏通經脈,並以附子幫助陽氣達到表層。這表明邪氣的深淺程度,以及治療方法的前後順序,這些都是不可不知的。比如邪氣先停留於孫絡,不能排出,導致絡脈閉塞,與經脈不通,那麼邪氣就會溢出大絡,產生奇病,所謂奇病就是病狀奇特。
因大絡散布周身內外,交互錯綜,與經脈之徑直而有隧道者不同,故邪客大絡,則隨絡氣散漫遊走,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皆與十二經相干涉,而分布於四肢之末,其邪遊走,不入經俞,故為奇病,如俗名流火遊風之類也。治之當用繆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不同治經之法也。
白話文:
由於大絡遍佈全身內外,交錯複雜,與經脈直來直往有固定的管道不同。所以邪氣侵犯大絡時,就會隨著大絡中的氣血漫無目的地遊走,左邊到右邊,右邊到左邊,上下左右,都能與十二經脈發生聯繫,並分佈到四肢的末端。邪氣這樣遊走,不進入經脈的俞穴,所以會形成奇特的疾病,例如民間俗稱的流火遊風之類。治療時應該使用繆刺法,用左邊的穴位治療右邊,用右邊的穴位治療左邊,與治療經脈的方法不同。
若邪客於經,亦有偏左偏右,互相移易者,必用巨刺以治經,非同刺絡之法。繆刺淺,巨刺深,以絡淺經深也。邪在大絡,其痛遊走無常,與經病之痛有定處者不同。絡病之痛,言與經脈繆處者,與經迴繞而不在經中。蓋十二經交接之處,皆由絡脈通貫,而絡與經之首尾繆處,故命曰繆刺也。
白話文:
如果邪氣侵襲了經絡,也會出現偏左或偏右的情況,互相轉移。這種情況必須使用巨刺來治療經絡,不同於刺絡的方法。繆刺較淺,巨刺較深,這是因為絡脈較淺而經絡較深。邪氣在體表的大絡中,疼痛遊走不定,與經病疼痛有固定部位不同。絡病之痛,是指疼痛與經脈不相吻合,而是與經脈迴繞而不位於經脈中。因為十二條經脈的交接處,都是由絡脈相通,而絡脈與經脈的首尾不相吻合,所以命名為繆刺。
此下皆言絡病,方脈家必須明之。刺法另有專科,而藥治亦同一理也。
邪客手足三陰三陽之絡
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卒心痛,暴脹,胸脅支滿。
邪客於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痹舌卷,口乾心煩,臂外廉痛,手不及頭。
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病。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肩痛。
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息支胠,胸中熱。
邪客於臂掌之間,不可得屈。
邪客於陽蹺之脈,令人目痛,從內眥始。
人有所墜墮,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後,先飲利藥,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
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耳聾,時不聞音。
凡痹往來行無常處者,在分肉間痛而刺之。
邪客於足陽明之絡,令人鼽衄,上齒寒。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咳者,溫衣暖食。
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嗌中腫,不能內唾,時不能出唾者。
邪客於足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息。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留於樞中痛,髀不可舉。
邪客於五臟之間,其病也,脈引而痛,時來時止。
白話文:
以下都是講絡病的,學脈學的人必須要明白。針灸方法另有專書,而用藥治療的道理也一樣。
邪氣入侵手足三陰三陽的絡脈,會導致各種不同的病症。
邪氣入侵足少陰絡脈,會讓人突然心痛,胸腹脹滿,胸脅部脹滿難舒。
邪氣入侵手少陽絡脈,會讓人喉嚨堵塞,舌頭捲縮,口乾心煩,手臂外側疼痛,手抬不到頭。
邪氣入侵足厥陰絡脈,會讓人突然患上疝氣。
邪氣入侵足太陽絡脈,會讓人頭、頸、肩疼痛。
邪氣入侵手陽明絡脈,會讓人胸口氣滿,喘不過氣,胸部疼痛,胸中發熱。
邪氣入侵手臂手掌之間,會導致手部無法彎曲。
邪氣入侵陽蹺脈,會讓人眼睛疼痛,從眼角開始。
人如果受到跌落撞擊,瘀血滯留體內,腹部脹滿,無法前後彎曲,應先服用利水藥物,這是因為上面傷了厥陰脈,下面傷了少陰絡。
邪氣入侵手陽明絡脈,會讓人耳聾,時常聽不到聲音。
凡是疼痛部位遊走不定,且疼痛在肌肉之間的,可以用針灸治療。
邪氣入侵足陽明絡脈,會讓人流鼻血,上牙齒發冷。
邪氣入侵足少陽絡脈,會讓人脅肋疼痛,無法呼吸,咳嗽伴隨出汗。咳嗽的人,要穿暖衣服,吃溫熱的食物。
邪氣入侵足少陰絡脈,會讓人喉嚨疼痛,無法吞咽食物。莫名其妙地容易生氣,氣往上衝到賁門,喉嚨腫脹,不能吞口水,有時也不能吐口水。
邪氣入侵足太陰絡脈,會讓人腰痛,疼痛會蔓延到小腹,壓迫著膀胱,無法仰卧休息。
邪氣入侵足太陽絡脈,會讓人肢體拘攣,背部僵硬,牽扯著肋骨疼痛。
邪氣入侵足少陽絡脈,會讓人髖關節疼痛,大腿無法抬起。
邪氣入侵五臟之間,會導致脈絡疼痛,時發時止。
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屍,或曰屍厥。以竹管吹其兩耳,剃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數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
白話文:
病症困擾於手少陰、太陰和足陽明的經絡上。這五條經絡都與耳朵相連,並通向上左的角部。五條經絡都極度耗竭,會導致全身脈搏劇烈跳動,而人失去知覺。這種情況就像一具屍體,也有人稱之為「屍厥」。用竹管吹病人兩隻耳朵,剃掉左耳角一寸範圍內的頭髮並灼燒患處,再飲用幾杯美酒,不能喝的強行灌入,症狀立刻消失。
手足陰陽十二經交接之處,皆由絡脈通貫。經如粗枝而直,絡如細枝而橫,由絡分枝而更細者名孫絡,故經有陰陽淺深,而絡亦如之,其部位皆隨經而繆處者也。以上所列病證,皆絡氣行到之處邪客之,其氣或閉或逆,故現諸病。其同一經而有重迭病證不同者,因經之首尾皆有絡,而部位又有淺深高下,故其現病各異也。若其流行次序,及十二經所現病證,已詳經絡門中經脈篇,當合觀之,義理更明也。
白話文:
手腳上陰陽十二條經絡相交匯的地方,都有經絡貫通。經絡就像粗壯而筆直的樹枝,絡脈就像細小而橫向的枝條。絡脈再分出更細的叫孫絡,所以經絡有陰陽表裡分佈,絡脈也是如此,它們的位置都隨著經絡而有所不同。上面所列的病症,都是絡脈氣血運行到的地方,被邪氣入侵所致。它的氣血或閉塞或逆行,所以表現出種種病症。同一條經絡出現重複的病症但又不相同,是因為經絡的頭尾都有絡脈,而且位置有表裡、高低之分,所以表現出的病症各不相同。至於它們流行的次序和十二條經絡所表現的病症,已經在「經絡門」的「經脈篇」中詳細闡述,應該一起參照來看,這樣義理會更加清楚。
惟絡脈既通經之首尾,而又散布周身,其孫絡淺在皮腠之間而脈愈細,故受邪則氣閉不通,凡麻木、痹痛及遊走不定者,皆為絡病。而陽絡在表,故傷則血外溢而為吐為衄;陰絡在裡,故傷則血內溢而為便血溺血也。外邪從絡入經,氣血自經注絡,而血隨氣行,自內出外,邪則由表入里,故逆之而成病。
白話文:
絡脈是經脈的首尾,而且分佈在全身。它的末端絡脈位於皮膚表面之間,脈絡越細小。因此,如果受到邪氣侵襲,則氣血運行受阻,不通暢。所有麻木、痠痛以及遊走不定(疼痛、麻木等症狀飄忽不定)的疾病,都是絡脈出了問題。
陽絡位於體表,所以受傷時會導致血溢出體外,出現嘔吐或流鼻血。陰絡位於體內,因此受傷時會導致血溢出體內,出現便血或尿血。外來的邪氣通過絡脈進入經脈,氣血會從經脈流入絡脈,血液會隨氣血流動,從內到外。邪氣則從體表進入體內,所以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若氣血旺,邪不能入,故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但六氣之邪,有陰陽清濁之異,故亦隨類相感,或由皮毛而入於經者,或由口鼻而入從中道,而分走表裡者,其現證皆各不同,則必辨明而治之,故當洞明經絡部位之淺深也。
邪隨時令氣候入客
白話文:
如果正氣旺盛,邪氣就無法入侵。因此,邪氣會聚集在正氣虛弱的地方。
不過,六種外邪(風、寒、暑、濕、燥、火)有陰陽、清濁的不同,所以它們侵襲人體的方式也不同。有的外邪從皮膚毛孔侵入經絡,有的從口鼻進入體內,有的從內外分道侵入。它們的症狀表現各不相同,因此必須辨別清楚才能對症治療。所以,醫者必須熟知經絡部位的淺深位置。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岐伯曰: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帝曰:願聞其故。岐伯曰: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脈;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臟。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
至其變化,不可為度,然必從其經氣,闢除其邪,除其邪,則亂氣不生。
白話文: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
岐伯說:春季的氣血運行在經脈中,夏季的氣血運行在孫絡中(比經脈更細小的絡脈),長夏季的氣血運行在肌肉中,秋季的氣血運行在皮膚中,冬季的氣血運行在骨髓中。
黃帝說:我希望能瞭解其中的道理。
岐伯說:春季,天氣開始轉暖,地氣開始上升,冰雪融化,水流經通,所以人體的氣血運行在脈絡中。夏季,經脈中的氣血充盈溢出,進入孫絡中,養育血液,皮膚也因此而豐滿。長夏季,經絡中的氣血都非常旺盛,多餘的氣血溢出到肌肉中。秋季,天氣開始轉涼,皮膚的毛孔收縮,皮膚緊繃乾燥。冬季,天地收斂,人體的氣血收藏於體內,深藏在骨髓中,並與五臟相通。
因此,邪氣往往會隨著四季的氣血運行而入侵人體。
此言天地陰陽五行之氣,升降流行,以春、夏、季夏、秋、冬五時,應木、火、土、金、水之五氣,而主生、長、化、收、藏,以滋養萬物。人生氣交之中,故身中元氣,應天地之氣而浮沉。浮則旺於表而衰於裡,沉則旺於裡而衰於表。邪必乘衰而襲之,故亦隨時令氣候而入客於身,則有淺深部位不同也,每見秋冬風寒之邪,多從皮毛而入經絡,夏令暑濕之邪,多由口鼻而入脾胃。其表裡元氣之衰旺,亦可徵矣。
白話文:
這句話在說天地間存在的陰陽五行之氣會不斷升降運轉,隨著春、夏、季夏、秋、冬這五個季節的變化,分別對應著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元素,這些元素主掌著生長、成熟、變化、收斂、儲藏的過程,用來滋養天地萬物。而人類的生命也是在氣交之中孕育誕生的,因此人體內的元氣會隨著天地之氣的升降而浮沉。當元氣浮於體表,內裏就會衰弱;當元氣沉於體內,體表就會衰弱。邪氣必定會趁著虛弱之處進行侵襲,所以也會隨著季節和氣候而入侵人體,而且入侵的部位深淺不同。我們經常看到在秋冬時節,風寒之邪多從皮毛而進入經絡;在夏季,暑濕之邪多從口鼻而進入脾胃。從表裡元氣的衰旺程度,也能推測出邪氣的深淺。
然此言其常理耳,至其變化為病,不可為一定之度。良以人稟有強弱,感邪有重輕,要必審其受邪之處,從其經氣闢除其邪。蓋經者,通表裡之道路,表裡之邪,皆可由之而闢除,除其邪,則亂氣不生而病自愈。故仲景分六經以辨脈證而立治法,為傳軒岐之道脈也。其不究心於仲景而流於淺陋邪僻者,豈不為軒岐之罪人哉。
白話文:
這些針對一般情況的論述,如果論及因變異而產生的疾病,便無法以固定的標準衡量。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受到病邪的影響也有輕重,因此必須查明邪氣入侵的部位,根據其經絡運行路線來驅除邪氣。經絡是連通表裏的道路,表裏的邪氣都可以通過經絡被驅除出去。驅除邪氣,則混亂的氣機便不會產生,疾病也就會痊癒。所以仲景根據六經,分析脈象和證候,制定出治療原則,這是承襲了軒岐學派的脈理。那些不深入研究仲景學說,而陷入淺薄邪僻的人,豈不是軒岐學派的罪人嗎?
又按《素問·金匱真言論》曰: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臟;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肢。與此篇相類,而各有義理不同,錄後虛風賊邪篇內,宜合觀之。
白話文:
,餘文字寂寂觀典
筋骨不得屈伸
《靈樞·終始篇》曰: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
筋攣,故屈而不能伸;骨強,故伸而不能屈。肝主筋,腎主骨,各守其主病者而治之也。
白話文:
筋骨無法正常屈伸。
《靈樞·終始篇》說:手掌彎曲但無法伸直,是因為筋出了問題;手掌伸直但無法彎曲,是因為骨出了問題。如果是骨的問題就要治療骨,如果是筋的問題就要治療筋。
筋收縮,所以彎曲後無法伸直;骨變硬,所以伸直後無法彎曲。肝主管筋,腎主管骨,應該針對各自主管的部分進行治療。
《素問·平人氣象論》曰: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俯,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
此觀其行立之狀,知其筋骨之將憊。憊者,敗也。
疹筋
白話文:
《素問·平人氣象論》說:膝蓋是筋的住所,如果不能屈伸自如,走路時彎腰駝背,那筋快不行了;骨頭是骨髓的住所,如果不能長時間站立,走路時會搖搖晃晃,那骨頭快不行了。
《素問·奇病論》帝曰:人有尺脈數甚,筋急而現,此為何病?岐伯曰:此所謂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現,則病甚。
白話文:
《皇帝問醫經·奇病論》皇帝說:有人手上的尺脈脈象急促,筋脈緊張而浮現,這是什麼病?岐伯回答:這叫做疹筋,這樣的人肚子一定很急,皮膚會出現白色的斑點或黑色的斑點,這些症狀很嚴重。
疹者,結氣為病之義,故風熱之邪鬱結血絡,發為疹子。此名疹筋者,肝主筋,腎水虧,不能養肝,其陽鬱結於下,不得上達,故尺脈數甚,而肝枯筋燥,故筋急外現,其腹中亦必拘急不舒,白色黑色現,則金水不能相生,肺腎皆不調,則肝病更甚也。
白話文:
「癥」是指因為氣結而發生的病症。因此,風熱邪氣停留在血脈中,引發了「癥瘕」。之所以稱為「癥筋」,是因為肝臟主筋,水不足,不能滋養肝臟,導致肝臟陽氣停滯在下方,無法上行,所以尺脈脈搏非常數弱,肝臟枯竭,筋脈乾燥,因此筋脈緊張外露,腹中也一定會脹急不適。白色和黑色的徵象出現,表示金和水不能相生,肺部和腎臟都不調和,那麼肝病就會更加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