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楠

《靈素節注類編》~ 卷三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6)

1. 心經氣絕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髦色不澤。故其面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篤癸死,水勝火也。

心主血脈,心經氣絕,故脈不通而血不流,血先死也。

白話文:

手少陰心經的氣如果斷絕,那麼脈搏就會不通暢。脈搏不通暢,血液就無法流動;血液無法流動,頭髮的顏色就會失去光澤。所以臉色像漆黑的柴木一樣,是因為血液已經先衰敗了。壬日病重到癸日死亡,這是水的力量勝過火的緣故。

心主導血液運行,心經的氣斷絕,所以脈搏不通暢而血液無法流動,血液就先衰敗了。

2. 脾經氣絕

足太陰氣絕,則脈不榮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軟;肌肉軟,則肉萎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篤乙死,木勝土也。

脾主肌肉,脾經氣絕,故肌肉先死也。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的氣如果衰竭,就會導致經脈無法濡養肌肉,而嘴唇和舌頭是肌肉的根本。經脈無法濡養,肌肉就會軟弱無力;肌肉軟弱無力,就會導致肌肉萎縮,人中部位會飽滿起來;人中飽滿,嘴唇就會外翻。嘴唇外翻,代表肌肉已經先壞死。這種情況是甲木旺盛而導致乙木死亡,也就是木氣過盛而剋制土氣的現象。

脾臟主掌肌肉,脾經的氣衰竭,所以肌肉會先壞死。

3. 腎經氣絕

足少陰氣絕,則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則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親,則肉軟卻;肉軟卻,故齒長而垢,發無澤。發無澤者,骨先死。戊篤己死,土勝水也。

腎藏精而主骨,腎敗精枯,則經氣絕,故骨先死也。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的氣如果衰竭,就會導致骨骼枯槁。少陰經是屬於冬天的脈象,它的氣是潛伏運行並滋養骨髓的。所以骨髓如果沒有得到滋養,肌肉就不能附著在骨骼上;骨骼和肌肉無法緊密相連,肌肉就會變得鬆軟無力;肌肉鬆軟無力,牙齒就會變長且容易有污垢,頭髮也會失去光澤。頭髮失去光澤,表示骨骼已經開始衰敗。這是因為戊土旺盛而使己土衰敗,是土的力量勝過水。

腎臟儲藏精氣並主導骨骼的生長,當腎臟衰敗,精氣枯竭,經脈之氣就會斷絕,因此骨骼會率先衰敗。

4. 肝經氣絕

足厥陰氣絕,則筋絕。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脈絡於舌本也。故脈勿榮,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卵縮,則筋先死。庚篤辛死,金勝木也。

肝藏血而主筋,肝血枯,則經氣絕,而筋先死也。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的氣如果衰竭了,那麼筋就會失去功能。厥陰,指的就是肝脈。肝臟是筋所匯聚的地方。筋又聚集在陰器(生殖器官),並且經絡連接到舌根。因此,如果經脈無法濡養筋,筋就會變得僵硬;筋變得僵硬,就會牽引舌頭和睾丸。所以,嘴唇發青、舌頭捲曲、睾丸收縮,就代表筋已經先衰敗死亡了。庚日病情加重,辛日死亡,這是因為金剋木的緣故。

肝臟儲藏血液並且主導筋的功能,肝血枯竭,那麼經脈的氣就會衰竭,而筋就會先死亡。

5. 五陰經六陽經氣絕

五陰氣俱絕,則目系轉,轉則目運,目運者,為志先死,志先死,則遠一日半死矣;六陽氣絕,則陰與陽相離,離則腠理發泄,絕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白話文:

五臟的陰氣全部耗盡,眼睛的脈絡就會轉動,轉動時眼睛就會轉圈。眼睛轉圈,代表人的意志會先消散,意志消散後,大約一天半就會死亡。六腑的陽氣耗盡,陰氣和陽氣就會分離,分離時皮膚的紋理會鬆弛,大量汗液會流出,因此早上出現這種情況,晚上就會死亡,晚上出現這種情況,早上就會死亡。

6. 陰陽十二經終

《素問·診要經終論》岐伯曰: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睘絕系,絕系一日半死,其死色先青白,乃死矣;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則終矣;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厥陰終者,中熱,嗌乾,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此十二經之所敗也。

白話文:

太陽經的終結,會出現眼睛上翻,身體向後彎折,抽搐,臉色蒼白,大量冷汗冒出,一旦出汗就死了。少陽經的終結,會出現耳聾,全身關節鬆弛,眼睛直愣愣地瞪著,眼球失去控制,這種情況一天半就會死亡,死前的臉色會先呈現青白色。陽明經的終結,會出現口眼不停地動,容易受驚嚇,胡言亂語,臉色發黃,上下經脈氣盛,身體失去知覺,就會死亡。少陰經的終結,會出現臉色發黑,牙齒變長並有污垢,腹脹且排泄不通,上下都不通暢就會死亡。太陰經的終結,會出現腹脹且排泄不通,呼吸困難,頻繁打嗝,想吐,如果吐出來就會氣逆,氣逆就會臉色發紅,如果不吐則上下都不通,不通就會臉色發黑,皮膚毛髮乾枯而死。厥陰經的終結,會出現身體內熱,咽喉乾燥,頻繁小便,心中極度煩躁,接著舌頭捲曲,陰囊向上收縮而死。這就是十二經脈衰敗的表現。

7. 經絡之脈形異

《靈樞·經脈篇》帝曰: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現者,足太陰過於外踝之上,無所隱故也。諸脈之浮而常現者,皆絡脈也。六經絡,手陽明、少陽之大絡,起於五指間,上合肘中。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則衛氣已平,營氣乃滿,而經脈大盛。

脈之卒然盛者,皆邪氣居之,留於本末,不動則熱,不堅則陷且空,不與眾同,是以知其何脈之動也。

此言十二經脈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可見,惟足太陰過外踝之上者常現,其餘浮淺而現者,非經脈,皆絡脈也。故凡經脈卒然盛者,皆受邪氣,留於本末者,謂一經之本末,皆由絡脈通於他經,乃邪氣留於絡中,則經氣不得周行,故脈卒然而盛也。

上文十二經皆言是動則病,此正明其動之由,若邪留於經之本末而不動,則發熱,熱邪耗氣,其脈則軟而不堅,或下陷且空,與無邪之眾脈不同,是以知何脈之動,即知其何經之病也。

雷公曰:何以知經脈之與絡脈異也?帝曰:經脈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脈之現者,皆絡脈也。諸絡脈,皆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道而出入,復合於皮中,其會皆現於外。

行絕道出入者,經脈盡處,即由絡脈連貫他經,出此入彼。陽經之絡,由陽注陰;陰經之絡,由陰注陽。如是十二經循環,復會合於皮中衛分淺處,而現於外。故營衛腑臟,表裡淺深,其氣血通貫流行,則無病矣。

白話文:

黃帝說:十二經脈都潛藏在肌肉之間,很深所以看不見;唯一常常能看見的,是足太陰經脈經過外踝上面的部位,因為沒有遮蔽物。那些浮在表面且常常能看見的脈,都是絡脈。六條經絡,像是手陽明經、手少陽經的大絡脈,都從五指之間發出,向上匯集到肘部。喝酒的人,衛氣會先跑到皮膚表面,先充滿絡脈,絡脈先盛大,就表示衛氣已經平穩,接著營氣才會充足,然後經脈才會變得很強盛。

如果脈搏突然變得強盛,都是因為邪氣侵入,停留在經脈的末梢,如果不活動就會發熱,如果不堅實就會下陷而且空虛,跟其他正常的脈搏不一樣,所以可以藉此判斷是哪條經脈在跳動。

這段話說明十二經脈潛藏在肌肉之間,很深所以看不見,只有足太陰經脈經過外踝上面的部位常常能看見,其他浮在表面能看見的,都不是經脈,都是絡脈。所以凡是經脈突然變得強盛的,都是受到邪氣影響,邪氣停留在經脈的末梢,這裡的末梢指的是一條經脈的末端,都是透過絡脈連接到其他經脈,當邪氣停留在絡脈中,經氣就無法正常運行,所以脈搏會突然變得強盛。

前面講述十二經脈有異動就會生病,這裡說明異動的原因,如果邪氣停留在經脈的末梢而不活動,就會發熱,熱邪會消耗正氣,脈搏就會軟弱而不堅實,或是下陷而且空虛,跟沒有邪氣的正常脈象不一樣,因此可以判斷是哪條經脈的跳動,就知道是哪條經脈的病變。

雷公問:要如何分辨經脈和絡脈的不同呢?黃帝說:經脈通常是看不見的,它的虛實情況,要靠氣口脈來判斷;那些浮在表面能看見的脈,都是絡脈。所有的絡脈,都不能直接通過大的關節,必須繞道而行,從皮膚中出入,最後匯集到體表。

繞道出入的意思是,經脈走到盡頭,就會透過絡脈連接到其他經脈,從這裡出去,從那裡進入。陽經的絡脈,把氣血注入陰經;陰經的絡脈,把氣血注入陽經。這樣十二經脈就能循環運行,最後會合到皮膚表面的衛氣部位,顯現出來。所以營衛之氣、臟腑的氣血,不論是表裡、深淺,都能暢通運行,就不會生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