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楠

《靈素節注類編》~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外感內傷總論

方脈所主,病證多端,總其綱要,不出外感、內傷兩門。然外感則有風、寒、暑、濕、燥、火之異,其為病不同,而治法迥別,故仲景分六經證治,以辨陰陽、表裡、虛實、寒熱,此《傷寒論》一書,首當體究者也。夫傷寒傳裡,則變為熱,要在辨邪之淺深。若表邪未解,必先解表,方可治里,此而錯誤,反使外邪內陷而成危證。

白話文:

中醫的處方和脈象,所代表的疾病症狀非常複雜。總括其主要內容,不外乎外感和內傷這兩大類。其中,外感又分為風、寒、暑、濕、燥、熱等不同類型,它們所引起的疾病症狀各不相同,因此治法也各異。所以,張仲景將疾病分為六經證治,以便區分陰陽、表裡、虛實、寒熱,這是《傷寒論》一書最核心、最需要注意的部分。如果外感病遷延到內部,就會化為熱證,關鍵在於辨別病邪侵犯的深淺。如果表證尚未解除,必須先解除表證,纔可以再針對內證進行調治。如果這個順序搞錯,反而會導致外邪侵入體內,成為危急的證候。

其有初感風寒,直入於陰者,因其本元不足,則當溫中助陽,不可誤發其表,仲景皆已詳辨者也。惟大江以南,風寒無北方之厲,略用辛溫表散即解,其內傳者,多由初治失當,致表氣反閉而變重病,此辨證不明之故也。蓋風由陽氣所化,經言風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故隨寒、熱、溫、涼之氣而變,時令寒則為風寒,時令溫則為風溫。

白話文:

當一個人剛開始感受到風邪寒侵,風邪直入體內陰分的人,因為其元氣不足,就應該溫暖中焦來幫助陽氣,不要誤認為是外感,而發散表氣(將風邪驅逐到體外),仲景在醫書中都有詳細地解釋。只是在長江以南,風邪的強度不如北方,稍微用一些辛溫發散的藥物就可以解決。內傳為重症的情況,大多是因為一開始治療不當,導致表氣閉鬱而轉變為重症,這是因為辨證不清造成的。風是陽氣轉變而成的,經書中說「風為百病之長」,風善於運行且變化多端,所以會隨著寒、熱、溫、涼的氣候而改變。遇到寒冷的時令就成為風寒,溫暖的時令就成為風溫。

自霜降後,寒氣日甚,及冬至一陽下升,至立春陽氣始出於地,陰氣自上而降者尚盛,故寒邪多也;春分以後,陽漸上升,陰漸入地,其氣方溫,至巳月而陽盡升地上,則寒少矣。故經言夏至前病名溫,夏至後病名暑。溫者,純陽之氣,溫甚,則為火邪矣。其名暑者,夏至一陰下升,陽氣上降,陰陽變遷,火濕合化之氣也。

白話文:

從霜降開始,寒氣逐漸加重,到冬至這一天陽氣開始上升,直到立春陽氣才從地底下冒出來,而陰氣從上面下降,仍然很盛,所以寒邪很多。春分以後,陽氣漸漸上升,陰氣逐漸進入地底,天氣才會開始溫和,到了六月陽氣完全上升到地面上,寒氣就少了。所以經書上說夏至前得的病叫「溫」,夏至後得的病叫「暑」。「溫」是純陽之氣,陽氣過盛,就會變成火邪。「暑」這個名字,是夏至時陰氣開始上升,陽氣開始下降,陰陽交替,火氣和濕氣結合而成的氣候。

故人身之氣,亦隨之而變。夏至前人身內陽外陰,或有寒邪,易於化熱;夏至後外陽內陰,而暑由火濕合化,濕為陰邪,故不可輕投寒劑,而暑病古方,有用薑、附、玉桂者,皆本陰陽至理,而與溫熱之邪治法不同,學者不可不知也。若秋燥之氣,亦有陰、陽、寒、熱之異,余前集《六氣論》中,俱已辨晰。

白話文:

因此,人體的氣也會隨著季節而發生變化。在夏至之前,人體內部是陽氣旺盛,外部是陰氣旺盛,這時如果有寒邪入侵的話,很容易轉化成熱氣;而夏至之後,外部是陽氣旺盛,內部是陰氣旺盛,暑熱是由火氣和濕氣結合而成的,濕氣屬於陰邪,所以不能輕易服用寒性藥物。而針對暑熱的古方中,有一些使用了薑、附子、玉桂等藥物,這些方劑都是遵循了陰陽至理,與治療溫熱之邪的方法不同,學習中醫的人必須瞭解這一點。同理,秋燥之氣也有陰、陽、寒、熱的區別,我在前一本著作《六氣論》中已經詳細地闡述清楚了。

此為外感之大略也。若夫內傷雜證,仲景《金匱要略》已明大綱,要在分別虛實兩端。凡七情妄動而傷本元者,為虛;飲食不調而有積滯者,為實。其虛者,須辨陰陽、氣血。陰陽根於腎元,氣血生自脾胃。故傷氣血者,調補脾胃尚易;傷陰陽者,培其腎元為難。如其陰損,而脾胃強、大便固者,可用滋潤養陰之法;倘脾胃弱,而兼大便滑者,陽亦傷矣,不可治也。其陽損者,脾胃弱而便不固,必能受助陽之藥為吉;如不能受,陰亦枯矣,不可治也。

白話文:

以上是中醫外感病證的大要。至於內傷雜病,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已對其做了一個概略的說明,關鍵在於區分虛證和實證。凡是七情過度導致損傷身體根本的,屬於虛證;飲食不節制導致積滯的,屬於實證。虛證,還需要辨別陰虛陽虛、氣虛血虛。陰陽之根源在於腎臟,氣血則生於脾胃。因此,損傷氣血的病證,調理補益脾胃相對容易;損傷陰陽的病證,培補腎臟則較為困難。如果陰虛,但脾胃強健,大便成形,可以使用滋潤補陰的方法;假如脾胃虛弱,同時大便溏稀,則陽氣也受損,不可治療。陽虛,脾胃虛弱,大便不成形,必須能夠承受溫補陽氣的藥物治療纔有希望;若不能承受,陰液也枯竭了,不可治療。

其有陰陽雖傷,而脾胃尚強者,調理得宜,猶可帶病延年;如陰陽雖非無根,而脾胃先敗者,終歸不起。故經曰: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也。若由飲食、勞倦而傷脾胃,輕者可以調治,久傷不復,必至陰陽俱敗,以無生化之源也。此皆內傷之大略也。且如純虛純實,而可用補用瀉之病少;內傷外感,虛實夾雜之病多。

白話文:

假如一個人的陰陽受損,但是脾胃功能仍然強健,只要調理得當,即使帶著疾病也能延年益壽。如果陰陽雖有根基,但脾胃先已衰敗,那麼最終難以救治。古籍中說:「有胃氣就能生,沒有胃氣就會死。」假如是因為飲食或勞累而損傷脾胃,輕微的可以通過調治恢復,但長期受傷而得不到恢復,最後會導致陰陽俱敗,因為失去了生化萬物之源。這些都是內傷的一般情況。此外,純虛或純實的病症,可以使用補藥或瀉藥的地方很少。內傷外感的疾病,虛實夾雜的比較多。

變幻多端,莫可測識。苟非洞明陰陽、氣血生化之理,臟腑、經絡淺深之殊,則不能辨本元之虛實,病邪之所由,難免誤治之失矣。此《內經》之不可不研究以明之也。本門所集病證,有未盡者,當於四診、臟腑、經絡諸門,參合觀之。至於六氣流行,主客變化,每有釀成疫癘者,經分金、木、水、火、土五疫,詳運氣門中。

如能悟其至理,病變雖多,皆可一以貫之。故方脈為諸科領袖,則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

白話文:

疾病變化多端,難以預測。如果不透徹理解陰陽、氣血生化的道理,以及臟腑、經絡深淺的區別,就不能區分身體虛實,判斷病邪的根源,容易造成誤診。因此,研究《內經》是必不可少的。本書所收錄的病證不完全,需要結合四診、臟腑、經絡等其他部分的內容進行參照。至於六氣流行,主客轉變,經常會引發瘟疫,這在運氣門中已經詳細說明瞭。

2. 病機一十九條

《素問·至真要大論》帝曰:願聞病機。岐伯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熱瞀瘛,皆屬於火;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諸厥固泄,皆屬於下;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痙項強,皆屬於濕;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脹腹大,皆屬於熱;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白話文:

皇帝說:「我希望能瞭解疾病發生的機理。」

歧伯說:「各種頭暈目眩,都與肝有關;各種寒冷收縮,都與腎有關;各種氣息鬱結,都與肺有關;各種濕腫脹滿,都與脾有關;各種發熱昏厥,都與火有關;各種疼痛瘙癢瘡瘍,都與心有關;各種厥脫固縮,都與下焦有關;各種痿弱喘嘔,都與上焦有關;各種禁錮鼓脹,像失去了神明一樣,都與火有關;各種痙攣項強,都與濕有關;各種逆氣上沖,都與火有關;各種腹脹腹大,都與熱有關;各種躁狂失常,都與火有關;各種突然強直,都與風有關;各種疾病有聲音,敲起來像鼓一樣,都與熱有關;各種疾病肢體腫脹,疼痛酸驚,都與火有關;各種轉動反覆,水液渾濁,都與熱有關;各種疾病水液澄澈清冷,都與寒有關;各種嘔吐酸水,暴注下迫,都與熱有關。」

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

白話文:

因此,總述而言:仔細觀察疾病的起因,各自專責其部位,有症狀的針對其治療,沒有症狀的也去尋找,過盛的責罰它,不足的滋養它,必定先調和五臟六腑的勝負,疏通氣血,使之調整暢達,而達到平衡。這就是這個意思。

此總標百病各有所屬,名為病機。機者,發動所由,為病之因也。其機皆同,謂之皆屬。然有陰陽、虛實、外感、內傷之異,必當細辨。即如肝為風木之臟,風為陽邪而動泄,故諸風病之動掉眩冒者,皆屬於肝,然有外感之風,則為實邪,血少內生之風,則為虛邪也;腎為寒水之臟,寒為陰邪而凝斂,故諸寒病之收引氣血者,皆屬於腎,然有外感之寒為實邪,而可發散,有陽虛內生之寒,必當溫補也,其餘諸證,莫不皆然矣;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者,以肺主一身之氣也,膹同賁,衝突之義;脾為濕土之臟,故諸濕腫滿,皆屬於脾也;瞀音茂,昏眊也,瘛者,抽搐,由火甚生風,故皆屬於火也;心主血脈,血中熱鬱,或因邪閉,而成痛癢瘡瘍,故皆屬於心也;肢冷為厥,起於足經鬱閉,氣不周行,固者二便不利,泄者二便滑泄,故皆屬於下也;肺熱葉焦,發為痿躄,肺病則喘,胃氣上逆則嘔,故皆屬於上也;禁同噤,諸禁鼓慄者,咬牙發戰,或因外邪,或因氣閉,抑遏心火不伸,故如喪神守,皆屬於火也;痙者,經脈強急,不得屈伸,濕閉氣血,不得流通,故皆屬於濕也;火性上炎,故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而有虛實之大異也;諸腹脹大,由脾氣壅滯,濕熱不行,故皆屬於熱,然有陽虛不運,或食積不消,多端不同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標明瞭百病的歸屬,稱為病機。病機是發病的原因。病機有共同點,稱為歸屬。但是,病機也分為陰陽、虛實、外感、內傷,要仔細分辨。比如肝屬風木,風是陽邪,可以發動泄瀉,所以所有風病引起的動作異常、頭暈、冒犯等,都歸屬於肝。但是外感之風為實邪,血少內生之風為虛邪。腎屬寒水,寒是陰邪,可以凝結收斂,所以所有寒病引起的氣血收緊等,都歸屬於腎。但是外感之寒為實邪,可以用發散法驅除,陽虛內生之寒,必須溫補來治療。其他各類疾病,也都類似這樣。精神鬱悶,都歸屬於肺,因為肺主管全身之氣;脾屬濕土,所以所有濕腫脹滿,都歸屬於脾;瞀音茂,指昏暗不明,瘛指抽搐,是由於火氣旺盛生風,所以都歸屬於火;心主血脈,血中熱氣鬱結,或因邪氣閉塞,導致疼痛、發癢、瘡瘍,所以都歸屬於心;四肢冰冷為厥,起於足經鬱閉,氣血運行不暢,固者小便不通,泄者小便滑泄,所以都歸屬於下;肺熱葉焦,發為痿躄,肺病則氣喘,胃氣上逆則嘔吐,所以都歸屬於上;禁同噤,所有禁閉、發抖等,咬牙發戰,或因外邪,或因氣閉,抑遏心火不伸,所以都像喪失神智一樣,都歸屬於火;痙指經脈強急,不能屈伸,濕氣閉塞氣血,不能流通,所以都歸屬於濕;火性上炎,所以所有逆衝上來的,都歸屬於火,但有虛實之分;所有腹部脹大,是由於脾氣壅滯,濕熱不行,所以都歸屬於熱,但是陽虛不運,或食物積滯不消,情況也不同。

狂躁是陽動,故皆屬火,然更有虛實之殊也;諸暴強直,與痙相類,此言屬風者,大抵動掣者為風,不動者濕閉,如風,則有血虛而生者,與外感治法迥別也,諸病有聲,鼓之如鼓者,如胸腹鳴響,按之有聲之類,病因多端,總由氣火不得流通,故皆屬於熱也;胕腫濕火,疼酸驚駭肝火,故皆屬於火也;諸轉反戾,水液混濁者,濕火內閉,反側不安,故皆屬於熱也;水液澄澈清冷,則為寒矣;諸嘔吐酸,肝膽火逆也,暴注下迫者,火性急速下迫,大便暴瀉也。

白話文:

狂躁是由陽氣過動引起,所以都歸屬於火熱。但具體情況又分為虛實之別。凡是突然強直,類似痙攣的症狀,多半是屬於風氣。一般來說,動掣的屬風,不動的屬濕閉。若屬風,也有因血虛而生的,其治療方法與外感性疾病完全不同。凡是有聲音,叩之如鼓的疾病,例如胸腹鳴響、按壓有聲等,其病因多種,總是由於氣火不暢,所以都屬於熱症。肌肉腫脹疼痛、肝氣鬱結驚駭,所以都屬於火熱。凡是反覆轉動、水液混濁的症狀,是濕熱內閉,反覆不安,所以都屬於熱症。如果水液清澈澄冷,則是寒症。凡是嘔吐酸水的,是肝膽火逆;突然大便溏瀉的,是火熱急速下迫所致。

以上一十九條,止有水液澄澈清冷屬寒,余皆屬火、屬熱者,蓋外邪雖寒,傳裡則多隨陽氣化熱,故劉河間言六氣皆從火化,是陰陽變化自然之理也。但皆有虛實之分,虛實不辨,殺人於反掌間矣。故當詳審病機,而謹守理法,又必反復推求其有邪無邪,為虛為實,先察其五行生剋、六氣勝復之道,疏通其氣血,使周流於臟腑、經絡,而致調達和平,方能愈病而保生也。若河間止論其實,未詳其虛,粗疏不可為法。

其發明《內經》至理,辨別陰陽、虛實、表裡、寒熱精細周至者,惟仲景一人而已。學者可不悉心體究其書哉!

白話文:

以上列出的19種病症,只有水液清澈冷冽的屬於寒症,其餘的都屬於火症或熱症。這是因為即使外邪是寒性的,傳入體內後也會隨著陽氣而化熱,因此劉河間提出六氣皆從火化,這符合陰陽運化的自然規律。

然而,這些病症又可以分為虛證和實證。如果不分虛實,就會導致失治而危及生命。因此,必須詳細審查病因,嚴格遵循治療原則,仔細分辨有無外邪,是虛證還是實證。首先要瞭解五行生剋和六氣盛衰的原理,暢通氣血,使其在臟腑、經絡中流動順暢,從而達到調和平衡的狀態,這樣才能治癒疾病,保全生命。

劉河間只論實證,沒有詳談虛證,這種簡略的做法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