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楠

《靈素節注類編》~ 卷八 (3)

回本書目錄

卷八 (3)

1. 精氣津液血脈虛脫

《靈樞·決氣篇》曰: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也。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痠,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候也。

精為陰而能化氣,氣為陽而能生精,此陰陽互根,互相生化者也。陽氣蒸騰之水為津而行於表,水凝為液而行於里,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為血,赤即火色,血即水質,此陰陽合體所成,故周行於身,表裡、經脈、肌肉、臟腑無處不到也。精藏於臟,津潤皮膚,液滋筋骨,血充脈中,此四者,必賴陽氣生化流行,敷布表裡,故氣為五者之帥,而其功用各別。故其脫也,各有現證不同。

色澤者,血之華也,故血脫則色白不澤,而脈賴血充,由氣鼓動,無血則脈雖動而內空也。

白話文:

人體有精、氣、津、液、血、脈這六種要素。《靈樞·決氣篇》說,精氣耗盡的人,會出現耳聾;氣耗盡的人,會視力模糊;津液耗盡的人,皮膚毛孔會開泄,大量出汗;液體耗盡的人,骨頭關節彎曲伸展會不靈活,面色枯槁,腦髓消減,小腿痠痛,耳朵頻繁鳴響;血液耗盡的人,面色蒼白,枯槁沒有光澤,脈象空虛,這些都是它們耗盡後的症狀。

精是陰性的,可以化生為氣;氣是陽性的,可以化生為精,這就是陰陽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關係。陽氣蒸發的水液稱為津,在體表運行;水液凝聚成的稱為液,在體內運行。中焦接收水穀精氣,提取其中的精華,轉化成紅色的血液,紅色代表火的顏色,而血液屬於水質,這是陰陽結合所形成的,因此血液能在全身運行,無論表裡、經脈、肌肉、臟腑,無處不到。精儲藏在內臟,津液滋潤皮膚,液體滋養筋骨,血液充滿脈管,這四種物質,都必須依賴陽氣的生化和運行,散佈到體表和體內,因此氣是這五種物質的統領,而它們各自的功用不同,所以當它們耗盡時,就會有不同的症狀表現。

臉色光澤是血液的表現,因此血液耗盡就會面色蒼白無光澤,而脈搏依靠血液充盈,並由氣來推動,如果沒有血液,即使脈搏跳動,內部也是空虛的。

2. 七情寒熱變化九氣致病

《素問·舉痛論》帝曰:余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營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且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此言九氣致病,惟寒熱二氣兼括外感,故現腠理營衛之證,其餘七氣,皆內傷情欲,蓋心之所之,氣亦至焉,情欲起於心,而氣隨心變,則傷而致病。是故怒則肝氣逆,肝藏血,血隨氣升,故嘔血,肝主疏泄,木邪犯土,故食不化而飧泄也;喜主於心,悲主於肺,故氣緩氣消,各有不同;恐主於腎,腎藏精,故精卻,卻者流溢,即上所云恐懼流淫而不止也;驚則動心傷肝,心藏神,肝藏魂,故神魂搖盪而氣亂矣;勞則內外之氣皆浮動奔越,故耗矣;脾主思,而心神執著一端,故氣留止,結而不行也。

凡七情之病,雖屬各臟,而皆統於心,心為君主之官,一身氣血隨心所使,故心靜則氣血靜,情欲動則氣血傷耗,而七情之病,必先自治其心,否則藥亦無功。此章當與前《靈樞·本神篇》合觀,以究其義也。

白話文:

七種情緒、寒熱變化與九種氣機失調導致的疾病

黃帝問道:「我知道各種疾病都是因為氣的變化而產生的。發怒時氣會上逆,高興時氣會舒緩,悲傷時氣會消散,恐懼時氣會下沉,寒冷時氣會收斂,炎熱時氣會外洩,驚嚇時氣會紊亂,勞累時氣會耗損,思慮過度時氣會鬱結。這九種氣的變化不同,會產生什麼疾病呢?」

岐伯回答:「發怒時,氣會向上逆行,嚴重時會導致嘔血或腹瀉,這是因為氣向上衝的緣故。高興時,氣會平和順暢,心志也會得到舒展,營氣和衛氣運行通暢,所以氣會變得舒緩。悲傷時,心臟的脈絡會緊張,肺的葉片也會上提,導致上焦不通暢,營氣和衛氣無法正常散布,熱氣滯留在體內,所以氣會消散。恐懼時,精氣會退縮,退縮後上焦會閉塞,閉塞後氣就會回流,回流到下焦就會導致腹脹,所以氣無法正常運行。寒冷時,皮膚紋理會閉合,氣無法運行,所以氣會收斂。炎熱時,皮膚紋理會打開,營氣和衛氣運行通暢,汗液大量排出,所以氣會外洩。驚嚇時,心無所依,精神無所歸屬,思緒無法穩定,所以氣會紊亂。勞累時,會氣喘吁吁並且大量出汗,體內外的氣都會浮動奔散,所以氣會耗損。思慮過度時,心有所牽掛,精神有所依託,正氣會滯留而無法運行,所以氣會鬱結。」

這段話講述了九種氣機失調導致疾病的原理。其中寒氣和熱氣兩種兼指外感病,所以會出現皮膚紋理和營衛失調的症狀。其餘七種情緒,都是由於內在的情緒波動引起的。內心的想法會影響氣的運行,情緒起於內心,氣也隨著內心的變化而變化,所以會因情傷而致病。因此,發怒會導致肝氣上逆,肝臟儲藏血液,血液會隨著氣的上升而上湧,所以會嘔血。肝臟主導疏泄,如果木邪侵犯脾胃,就會導致食物不消化而腹瀉。高興歸屬於心,悲傷歸屬於肺,所以氣的舒緩與消散各有不同。恐懼歸屬於腎,腎臟儲藏精氣,所以精氣會退縮,退縮的意思是流失,也就是之前所說的恐懼會導致精液流失而無法停止。驚嚇會動搖心臟並損傷肝臟,心臟儲藏神明,肝臟儲藏魂魄,所以神魂會動盪不安而導致氣機紊亂。勞累會導致體內外的氣都浮動奔散,所以氣會耗損。脾臟主導思慮,如果心神執著於一點,就會導致氣的滯留,鬱結而無法運行。

所有由七情所引起的疾病,雖然歸屬於不同的臟腑,但都統屬於心。心是君主之官,全身的氣血都隨心而動。所以,心靜則氣血靜,情緒波動則氣血損傷耗損。因此,治療七情疾病,必須首先調整心態,否則藥物也無法發揮作用。這一章的內容應該和之前《靈樞·本神篇》的內容一起研讀,才能深入了解其中的道理。

3. 驚恐勞力諸傷

《素問·經脈別論》帝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岐伯曰: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是以夜行則喘出於腎,淫氣病肺;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氣害脾;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度水跌僕,喘出於腎與骨,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故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

此言七情勞力,皆擾動身心,其稟強者,氣血流行,旋即安和無患,怯者因而氣血滯著成病。故凡臨證,當觀其形氣強弱,察其病由,以為診治要法也。

故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故春夏秋冬,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此為常也。

經言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是汗與血,同由水穀精氣所化,而出於一源者。有所勞傷,以動五臟精氣,即與胃中水穀之精,隨氣上注於肺,遂化汗由皮腠而外泄也。是故春夏秋冬之四時,陰陽氣血之生病,起於過用心力,勞傷所致,此為常也。

白話文:

黃帝問:人的居住環境、活動或靜止、勇敢或膽怯,會影響脈象的變化嗎?岐伯回答:所有人的驚恐、憤怒、勞累、活動或靜止,都會導致脈象變化。所以,晚上走路會導致氣喘,因為腎氣虛弱,反而影響到肺部;從高處跌落或驚嚇,會導致氣喘,因為肝氣虛弱,反而影響到脾臟;受到驚嚇,會導致氣喘,因為肺氣虛弱,反而影響到心臟;過河或跌倒,會導致氣喘,因為腎和骨骼受到損傷。這時,勇敢的人氣血運行會自行恢復,膽怯的人則會氣血凝滯而生病。所以說:診斷疾病的方法,觀察人的勇敢或膽怯、骨骼肌肉、皮膚,就能了解病情,並以此作為診斷的方法。

這段話說的是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和勞累都會擾亂身心,體質強壯的人,氣血運行順暢,很快就會恢復健康,沒有問題;體質虛弱的人,則會因為氣血運行不暢而生病。所以,在臨床診斷時,應當觀察病人的體型氣色強弱,了解病因,以此作為診治的重要方法。

所以,吃太飽會從胃部出汗;受到驚嚇而耗損精力,會從心臟出汗;拿重物走遠路,會從腎臟出汗;快速奔跑或恐懼,會從肝臟出汗;搖動身體或過度勞累,會從脾臟出汗。因此,春夏秋冬四季陰陽變化所引起的疾病,都是因為過度勞累造成的,這是正常的。

經書說,失血的人不會出汗,出汗過多的人不會失血,這說明汗和血都是由水穀精氣轉化而來,源頭相同。如果受到勞損,就會牽動五臟精氣,也會將胃中水穀的精華,隨著氣向上注入肺部,再轉化為汗,從皮膚毛孔排出。因此,春夏秋冬四季,陰陽氣血的疾病,都是因為過度用心力、勞累所造成的,這是很常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