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素節注類編》~ 卷四下 (8)
卷四下 (8)
1. 辨脈平病死旺之象
《素問·平人氣象論》岐伯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調病人,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澀,曰痹。
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曰死。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脈之動者,陰陽氣血升降出入也。其氣根於呼吸,故仲景言呼吸脈之頭也。一呼一吸,名一息,三息中必有一長息,如歲之有閏,名太息也。一呼一吸,而脈四動,連長息計之,則三息中多三動,分計每息有五動,名五至也,如此為無病之平人。以無病人之呼吸,合病脈之至數,其遲其數可見也。
假如一呼脈止一動,一吸脈一動,此為遲脈,陽氣衰少也。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此為數脈,若兼躁動,而尺膚熱者,溫病也;尺膚不熱,而脈兼滑者,是內有風痰,如中風之類也;脈兼澀者,邪痹經絡也。若一呼脈至四動以上,其氣有出無入,本元外脫也;脈絕不至者,氣血竭也;乍疏乍數者,元氣散亂也,故皆主死。胃為臟腑之海,臟腑皆賴胃中谷氣充養,故人無胃氣,其病為逆,逆則死之徵也。
太陽脈至,洪大以長;少陽脈至,乍數乍疏,乍短乍長;陽明脈至,浮大而短。
此以陽氣生旺開闔,而現於脈象也。太陽為開,陽氣正旺,故脈洪大且長也;少陽為樞,陽氣始生,未能調達,故脈乍數乍疏,乍長乍短,與上節之乍疏乍數,氣散無力者,迥乎不同,不可不知也;兩陽合明名陽明,陽旺極而氣闔也,故脈浮大者,陽之象,短者,闔象也。以此驗三陽之氣,生旺出入之道,與天地相同。
假如夏令,陽旺極而陰將生,是陽明之短脈,乃為秋令浮短澀之先兆。其三陰經之開闔樞,亦然。故《難經》曰:太陰之至,緊大而長。此陰氣旺也,故太陰為開。又云:少陰之至,緊細而微。此陰氣始生,故少陰為樞。又云:厥陰之至,沉細而敦。此陰氣已極,故厥陰為闔。
《難經》以此三陰三陽名旺脈,謂合天地生旺之氣也。惟《難經》言冬至後得甲子,少陽旺;再得甲子,陽明旺;再得甲子,太陽旺。此但指天地陽氣生旺而言。《內經》言開闔樞者,指人身經氣流行而言,各有義理不同也。又《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鉤;太陰之至,其脈沉;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澀;太陽之至,大而長。此言客氣流行,應乎脈象者,與前諸義又不同。
是故聖經之論陰陽,千變萬化,各有義理所主,不可錯亂。故經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所以前章李仕材憑臆見註解脈象,臟腑部位陰陽錯亂也。
白話文:
辨別脈象以判斷病情、生死和盛衰
人正常呼吸一次,脈搏跳動兩次;吸氣一次,脈搏也跳動兩次;呼吸平穩停止時,脈搏跳動五次,其中包含一次較長的呼吸(太息),這就是正常人的脈象。正常人沒有疾病。醫生常用正常人的脈象來調理病人的脈象,因為醫生自身沒有病,所以用正常的呼吸脈象來調節病人的脈象,是治療疾病的方法。
呼吸一次脈搏跳動一次,吸氣一次脈搏跳動一次,叫做少氣。呼吸一次脈搏跳動三次,吸氣一次脈搏也跳動三次,而且病人煩躁,尺脈部位(手腕內側)感覺熱,叫做溫病;尺脈部位不熱,脈象滑利,叫做風病;脈象澀滯,叫做痹病。
呼吸一次脈搏跳動四次以上,叫做死徵;脈搏微弱到感覺不到,叫做死徵;脈搏時疏時數,也叫做死徵。正常人的氣血來源於脾胃,脾胃是維持正常人氣血的根本,人體沒有脾胃之氣,叫做逆證,逆證就是死徵。
脈搏的跳動,是陰陽氣血升降出入的表現。氣血的根本在於呼吸,所以張仲景說呼吸是脈象的根本。一次呼氣一次吸氣,稱為一息,三次呼吸中必然有一次較長的呼吸,就像一年中有閏月一樣,稱為太息。一次呼氣一次吸氣,脈搏跳動四次,加上太息,三次呼吸中脈搏跳動共十二次,平均每次呼吸脈搏跳動五次,稱為五至。這樣就是無病的正常人脈象。用正常人的呼吸與病人的脈搏跳動次數相比對,就可以看出脈象的遲速和多少。
如果呼吸一次脈搏只跳動一次,吸氣一次脈搏也只跳動一次,這是遲脈,說明陽氣衰少。呼吸一次脈搏跳動三次,吸氣一次脈搏跳動三次,這是數脈,如果同時伴隨煩躁,尺脈部位感覺熱,就是溫病;尺脈部位不熱,脈象滑利,說明體內有風痰,如同中風之類;脈象澀滯,是邪氣痹阻經絡。如果呼吸一次脈搏跳動四次以上,說明氣血外泄;脈搏微弱到感覺不到,說明氣血枯竭;脈搏時疏時數,說明元氣散亂,這些都是死徵。脾胃是臟腑之海,所有臟腑都依靠脾胃的氣血滋養,所以人體沒有脾胃之氣,病情就會危急,危急就是死徵。
太陽經脈搏動時,脈象洪大而有力;少陽經脈搏動時,脈象時數時疏,時長時短;陽明經脈搏動時,脈象浮大而短促。
這是陽氣的盛衰開闔在脈象上的表現。太陽經主開,陽氣正盛,所以脈象洪大而有力;少陽經主樞紐,陽氣初生,還沒有完全運行,所以脈象時數時疏,時長時短,與前面所說的時疏時數,氣虛無力的脈象完全不同,不可混淆;少陽與陽明合稱兩陽,陽明經主合,陽氣旺盛到極點而收斂,所以脈象浮大是陽氣的表現,短促是收斂的表現。由此可以驗證三陽經氣血的盛衰出入規律,與天地運行規律相同。
例如夏季,陽氣旺盛到極點,陰氣將要開始生長,陽明經的短促脈象,就是秋季脈象浮、短、澀的前兆。三陰經的開合樞紐,也遵循同樣的規律。《難經》說:太陰經脈搏動時,脈象緊大而有力,這是陰氣旺盛的表現,所以太陰經主開;又說:少陰經脈搏動時,脈象緊細而微弱,這是陰氣初生的表現,所以少陰經主樞紐;又說:厥陰經脈搏動時,脈象沉細而實,這是陰氣已盛的表現,所以厥陰經主合。
《難經》把這三陰三陽稱為旺盛的脈象,是符合天地陰陽生長旺盛規律的。但是《難經》又說:冬至以後經過一個甲子(六十天),少陽旺盛;再過一個甲子,陽明旺盛;再過一個甲子,太陽旺盛。這只是指天地間陽氣的生長旺盛而言。《內經》所說的開合樞紐,是指人體經氣的運行而言,兩者各有不同的含義。《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厥陰經脈搏動時,脈象弦;少陰經脈搏動時,脈象鉤;太陰經脈搏動時,脈象沉;少陽經脈搏動時,脈象大而浮;陽明經脈搏動時,脈象短而澀;太陽經脈搏動時,脈象大而長。這是指客邪之氣的運行在脈象上的表現,與前面的含義又有所不同。
所以,經典著作關於陰陽的論述,變化多端,各有其道理和所指,不可混淆。所以經典說:懂得其要領的人,一句話就能概括;不懂得其要領的人,就會說個沒完沒了。所以前面李仕材憑藉臆測注解脈象,臟腑部位和陰陽的配屬都錯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