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素節注類編》~ 卷七 (4)
卷七 (4)
1. 兩感證
帝曰:其病兩感於寒者,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岐伯曰:兩感於寒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帝曰:五臟已傷,六腑不通,營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血氣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矣。
此又申明兩感病狀,必死之理也。陰陽兩經內外俱受邪,故一日而至三日,則邪遍陰陽六經。帝謂既已邪遍六經,內外五臟已傷,故不知人事,六腑不通,故水漿不入,而營衛之氣已不行矣,又必待三日方死何也。岐伯言陽明胃經,氣血俱盛,邪雖遍於內外,陽明氣血未盡,至第六日氣盡方死也。
白話文:
黃帝問:如果一個人同時感受寒邪,使得兩個經絡都生病,他的脈象和病症會如何?
岐伯說:同時感受寒邪的人,如果第一天發病,太陽經和少陰經會同時生病,就會出現頭痛、口乾和煩躁;第二天,陽明經和太陰經會同時生病,就會出現腹脹、身體發熱、不想吃東西、說胡話;第三天,少陽經和厥陰經會同時生病,就會出現耳聾、陰囊萎縮、手腳冰冷,連水都喝不下去,神志不清,六天後就會死亡。
黃帝問:五臟已經受損,六腑不通暢,營衛之氣無法運行,像這樣的情況,為什麼還要再過三天才會死呢?
岐伯說:陽明經是十二經脈之首,它的氣血最旺盛,所以即使已經神志不清,也要撐三天,等到陽明經的氣血耗盡才會死亡。
這段話再次說明了同時感受寒邪,導致兩個經絡生病的情況,必然會死亡的道理。陰陽兩個經絡同時從內外受到邪氣侵襲,所以從第一天到第三天,邪氣會遍佈陰陽六經。黃帝說既然邪氣已經遍佈六經,內部的五臟也已經受損,所以才會神志不清,六腑不通,連水都喝不下去,營衛之氣也無法運行,為什麼還要再等三天才會死呢?岐伯解釋說,因為陽明胃經的氣血非常旺盛,即使邪氣已經遍佈體內外,陽明經的氣血還沒有耗盡,要到第六天,氣血耗盡才會死亡。
2. 遺邪
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穀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帝曰:治遺奈何?岐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帝曰:病熱當何禁之?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病初愈,餘熱藏於血氣中而不覺,因食助氣,則兩熱相合,故食肉病必復發,多食谷則邪遺留,致淹纏不能脫體,故當戒口,稀粥調理為要也。
白話文:
黃帝問:熱病已經痊癒了,但有時候還會留下一些症狀,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回答說:這些遺留的症狀,是因為生病時發燒很嚴重,卻又勉強吃東西造成的。像這種情況,都是因為疾病已經衰退,但體內還藏著一些熱,因為食物的氣與體內的熱互相衝擊,兩種熱加在一起,所以才會留下一些症狀。
黃帝問:那要怎麼治療這些遺留的症狀呢?
岐伯回答說:要看身體是虛弱還是強壯,然後調整治療的方向,這樣就能夠完全治好。
黃帝問:那在發燒的時候,應該要注意哪些禁忌呢?
岐伯回答說:發燒稍微好轉的時候,如果吃肉就會復發,如果吃太多其他東西就會留下病根,這是應該要特別注意的禁忌。
疾病剛開始好轉,殘餘的熱還藏在血氣之中,自己感覺不到,如果吃了東西幫助氣血運行,就會使得殘餘的熱和食物的熱合在一起,因此吃肉病就一定會復發。吃太多穀類則會讓邪氣殘留,導致病情拖延難以痊癒,所以應該要戒口,以稀粥來調養身體才是最重要的。
3. 溫暑之分
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此言感邪有重輕,病發有遲早不定也。如上所云一日太陽受之者,感邪而即病者也。其有邪伏而不即發,則必隨時令之氣變化為病,如《通天論》所云: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是故病發於先夏至日名溫,發於後夏至日名暑,以其氣變,故病不同,教人分別而治也。為因冬令氣寒,春令氣溫,至夏至日,則陽極陰生,地氣升而天氣降,故夏至前溫熱為陽邪,夏至後地氣升而化濕,濕火合氣,則名為暑。
故暑病自汗,其濕外泄,熱亦得散,當與汗皆出而勿止之,若止其汗,則濕遏其熱,病必重矣。故暑與溫熱之病,治法不同也。
白話文:
凡是生病因為感染寒邪而轉變成溫病的,如果在夏至日之前發病,就稱為溫病;如果在夏至日之後發病,就稱為暑病。暑病發作時,應該讓汗水自然流出,不要阻止。
這段話說明了感受邪氣有輕重之分,發病時間也有早晚不定。就像前面說的一樣,如果一天之內太陽穴就感到不適,那就是感受邪氣後立即發病。但有些人邪氣潛伏體內,不會馬上發病,而是會隨著時令氣候的變化而引發疾病,就像《通天論》說的:冬天受寒,春天必定會得溫病。所以,發病在夏至日之前的稱為溫病,發病在夏至日之後的稱為暑病。因為氣候變化不同,所以疾病也不同,這是教人要區分開來治療。因為冬季氣候寒冷,春季氣候溫和,到了夏至日,陽氣達到極點,陰氣開始產生,地氣上升而天氣下降。所以夏至之前的溫熱屬於陽邪,夏至之後地氣上升並化為濕氣,濕氣與火熱結合,就稱為暑。
因此,暑病會自然出汗,讓濕氣向外排泄,熱氣也能散發出去,所以應該讓汗水自然流出,不要阻止。如果阻止汗水,濕氣就會阻礙熱氣散發,病情一定會加重。所以,暑病和溫熱之病的治療方法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