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楠

《靈素節注類編》~ 卷七 (5)

回本書目錄

卷七 (5)

1. 肝熱證

《素問·刺熱篇》云: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刺足厥陰、少陽。其逆則頭痛員員,脈引沖頭也。

此即明伏邪發病之證也。凡邪自外受者,必先現表證,如太陽病,發熱、惡寒、頭痛之類也。此言肝熱病者,正明伏邪化熱,自內而發,故先現里證。以肝主遺溺癃閉,故肝熱病發,小便先黃也;腹痛、多臥、身熱者,脾位於腹而主肌肉,脾困則嗜臥,肝病必然延及於脾也;熱邪內擾,神魂不安,狂言驚惕,脅痛,手足躁,不得臥,皆心肝經現證,以木火同氣也。

膽為甲木,肝為乙木,故甲乙日時而木氣旺,得大汗而邪解也;庚辛,金也,金來剋木,故庚辛日時,其病必甚,若正不勝邪而氣逆者,至庚辛而木氣絕,則死矣。刺足厥陰肝、少陽膽二經,以泄其邪。若其邪氣上逆,則頭痛員員,脈引沖頭者,員員,頭中旋轉之狀,以肝脈循喉後,上至巔頂故也。

白話文:

肝熱病的人,小便會先變黃,肚子痛,常常想睡覺,身體發熱。如果熱邪過於強盛,會出現胡言亂語、驚恐不安的狀況,同時感到胸脅脹滿疼痛,手腳躁動不安,無法好好躺著休息。在庚辛日(指天干為庚或辛的日子)病情會加重,在甲乙日(指天干為甲或乙的日子)會大量出汗,如果氣機逆亂,那麼在庚辛日就會死亡。治療方法是針刺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如果邪氣上逆,就會出現頭部持續性疼痛,感覺脈氣向上衝擊頭部。

這說明的其實是潛伏的邪氣發病的情況。一般來說,從外部感受到的邪氣,一定會先出現表證,像是太陽病那樣,有發燒、怕冷、頭痛之類的症狀。這裡說的肝熱病,正是說明潛伏的邪氣轉化成熱,從內部發病,所以先出現裡證。因為肝臟掌管排尿功能,所以肝熱發病時,小便會先變黃;肚子痛、常常想睡覺、身體發熱,是因為脾臟位於腹部,掌管肌肉,脾臟功能受影響就會想睡覺,肝臟生病也必然會影響到脾臟。熱邪在體內擾亂,導致心神不安,會出現胡言亂語、驚恐不安、胸脅疼痛、手腳躁動、睡不著覺等症狀,這些都是心經和肝經出現的病症,因為肝屬木,心屬火,兩者同氣相求。

膽經屬甲木,肝經屬乙木,所以在甲乙日時,木氣旺盛,通過大量出汗可以將邪氣排除。庚辛屬金,金能克木,所以在庚辛日時病情會加重,如果身體的正氣無法抵抗邪氣而導致氣機逆亂,等到庚辛日木氣衰竭時,就會死亡。針刺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可以將邪氣排出。如果邪氣向上逆行,就會出現頭部持續性疼痛,感覺脈氣向上衝擊頭部。這裡說的「員員」,是形容頭部內部旋轉疼痛的樣子,因為肝經的脈絡循著喉嚨後方,向上到達頭頂。

2. 心熱證

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熱爭則卒心痛,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氣逆則壬癸死。刺手少陰、太陽。

五臟生陽之氣,始於肝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如是生生不息,則安健無病,義詳稟賦源流門首節矣。若邪伏於血氣之中,必隨生陽之氣而動,動甚則病發。故其發也,隨氣流行,亦無定處,所以《難經》言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各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故必觀其現證,方知其邪發於何經。

今經文按生氣之序,以列其證,故首列肝,次以心、脾、肺、腎也。如仲景所論,邪之傳變,亦無一定,正可與經參合互證,以明其理也。假如邪熱由心經而發,則先不樂數日,即懊憹也;熱爭氣逆,則卒然心痛而更煩悶;犯胃,則嘔;心與小腸為表裡,小腸經脈上頭面,熱邪由里出表,故頭痛面赤;腠理閉,則無汗。

壬癸,水也,小腸為丙火,心為丁火,水剋火,故壬癸則病甚;丙丁自旺,得大汗而解;如其氣逆,則壬癸水旺火絕而死矣。刺手少陰心、太陽小腸經,以泄其邪也。或曰:此篇分五臟熱病,豈無從外傳裡之邪,而子盡解作伏邪內發可乎?余曰:外邪傳裡,如前篇所云一日太陽受之,以至六日厥陰受之,已歷歷詳明矣。

此篇云小便先黃,心先不樂數日,乃熱等,皆先現里證,而後發病,豈非從內而發之伏邪乎?且前篇論熱邪所遺,當禁肉食,其義理已盡矣,乃又言凡病傷寒而成溫者一節,本此篇之提綱也。其云肝熱病以下,即明先夏至日病溫之證,溫甚即為熱病也。後人不審以《刺熱》名篇,將提綱割列前篇,細觀文義,實同贅辭。

蓋篇首既言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而義理髮揮已盡,乃又言凡病傷寒而成溫,豈非贅乎?可知其要義在先夏至、後夏至兩句,是專論伏邪隨氣候變病之理。由此觀之,豈非為此篇之提綱,由後人割裂所誤哉!更觀此篇下文總結云:肝熱病者,左頰先赤一節,教人乘伏邪未發,而見其色現即刺之,名曰治未病,豈不尤為可證乎?且此言五臟之病,必得旺氣時日,而邪始能由里達表,汗出而解,正與彼之自太陽傳厥陰者,有一出一入之分,故此特標肝熱病、心熱病,正明其邪由里出表,與彼之自表傳裡,為對待文字也。奈何讀者、注者,皆茫然不辨,亦疏忽甚矣。

更有昧者,謂無伏邪發病之理,則於此等經義,不必與言矣。

白話文:

心熱病的人,起初會覺得幾天不開心,接著才會發熱。如果熱邪與正氣相爭,就會突然感到心痛、煩躁、想吐、頭痛、臉紅,而且沒有汗。在壬癸日病情會加重,在丙丁日則會大汗而病情好轉。如果氣機逆亂,就會在壬癸日死亡。治療方法是針刺手少陰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

五臟產生陽氣的過程,是從肝木開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這樣生生不息,就能保持健康無病。這個道理在「稟賦源流」篇的開頭已經詳細說明。如果邪氣潛伏在血氣之中,一定會隨著陽氣的生發而活動,活動劇烈就會發病。所以發病的時候,邪氣會隨著氣的運行而流動,沒有固定的位置。因此《難經》說溫病的脈象,會在各個經絡出現,無法確定是哪個經絡的問題,應該根據邪氣所在的經絡來治療。所以必須觀察病人的症狀,才能知道邪氣是從哪個經絡發出來的。

現在這段經文按照五臟產生陽氣的順序,依次排列了各個臟腑的病症,所以先說肝,然後是心、脾、肺、腎。就像張仲景所說,邪氣的傳變也沒有固定規律,正好可以和這段經文互相參照印證,來明白其中的道理。假如邪熱從心經發作,就會先感到幾天不開心,也就是心煩意亂;如果熱邪與正氣相爭導致氣機逆亂,就會突然心痛,而且更加煩悶;如果影響到胃,就會想吐;心與小腸是表裡關係,小腸經脈上通頭面,所以熱邪從內向外發散,就會導致頭痛和臉紅;如果皮膚的腠理閉塞,就沒有汗。

壬癸屬水,小腸屬丙火,心屬丁火,水能克火,所以壬癸日病情會加重;丙丁日火氣旺盛,出大汗後病情就能緩解;如果氣機逆亂,壬癸水過於旺盛,火就會被滅而導致死亡。治療方法是針刺手少陰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以疏泄邪氣。

有人可能會問,這篇內容是分述五臟的熱病,難道沒有從外傳入內裡的邪氣嗎?難道你都解釋成潛伏在體內的邪氣發作嗎?我的回答是,外來的邪氣傳入內裡,就像前面篇章所說的,從第一天太陽受邪,到第六天厥陰受邪,已經說得非常詳細了。

這篇說小便先發黃,心先不舒服幾天,接著才發熱等等,都是先出現裡證,然後才發病,難道不是從體內發作的潛伏邪氣嗎?而且前面篇章討論了熱邪遺留的問題,應該禁食肉類,其中的道理已經很清楚了,現在又說凡是因傷寒而轉成溫病,這句話其實是這篇的綱領。其中提到肝熱病以下的内容,是在說明夏至日之前發病的溫病,溫病嚴重就會變成熱病。後人不仔細思考,把這篇命名為《刺熱》,還把綱領性的話割裂到前面一篇,仔細觀察文義,其實是多餘的。

因為篇首已經說了人因為受寒而得熱病,其中的道理已經很清楚了,現在又說凡是因傷寒而轉成溫病,難道不是多餘的嗎?可知這段經文的重點在夏至之前、夏至之後這兩句話,是專門討論潛伏的邪氣隨著氣候變化而發病的道理。由此來看,這句話難道不是這篇的綱領嗎?只是被後人割裂開來而誤解了!再看這篇後面總結說:肝熱病的人,左邊臉頰會先變紅,這是在教人要趁著潛伏的邪氣還沒發作的時候,看到臉色變化就立刻針刺,這就是所謂的「治未病」,難道還不足以證明嗎?而且這裡說五臟的病,一定會在旺氣的時日,邪氣才會從內向外發散,出汗後才能痊癒,這正好與邪氣從太陽經傳到厥陰經的過程,一個是從外向內,一個是從內向外,兩者是相對應的。所以這裡特別強調肝熱病、心熱病,正是說明邪氣從內向外發散,與邪氣從外向內傳變,是相對應的文字。但是讀者和註釋的人,都茫然不辨,實在是太疏忽了。

更有些愚昧的人,認為沒有潛伏的邪氣發病的道理,那麼對於這種經文的道理,就沒有必要和他們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