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楠

《靈素節注類編》~ 卷七 (3)

回本書目錄

卷七 (3)

1. 熱病

《素問·熱論篇》帝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間,其愈皆十日以上者,何也?岐伯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之氣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此統標熱病,而言皆傷寒之類者,謂多由傷寒邪而化熱,不獨感熱而成也。巨陽者,太陽經也,風府,項後督脈穴,督脈為陽脈之綱,太陽經主一身之表,又與督脈相通,故為諸陽主氣也。傷於寒而病熱者,以身中陽旺,被邪遏而化熱,以其陽旺,故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者,謂外太陽、內少陰,俱受邪傷,而本元氣絕,故不免於死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現在說的熱病,都屬於傷寒這類疾病。有的會痊癒,有的會死亡,死亡的通常在六七天之間,痊癒的通常在十天以上,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回答說:太陽經是所有陽經的主導,它的脈絡連接到風府穴,因此是所有陽氣的根本。人如果受到寒邪侵襲而生病發熱,即使發熱很嚴重也不會死;但如果同時受到內外兩重的寒邪侵襲而生病,就一定難逃一死。

這裡總稱熱病,又說都屬於傷寒這類,是因為很多熱病是由於受到寒邪侵襲後轉化為熱,不單單是直接感受熱邪而造成的。太陽經是人體陽氣最盛的經脈,風府穴位於頸後督脈上,督脈是陽脈的總綱,太陽經主管全身的表層,又與督脈相通,因此是所有陽氣的主導。受到寒邪侵襲而發熱,是因為身體內的陽氣旺盛,被邪氣阻遏而化為熱,因為陽氣旺盛,所以即使發熱嚴重也不會死。所謂「兩感於寒」,是指外太陽經、內少陰經都受到邪氣侵襲,導致體內元氣衰竭,所以就難逃一死了。

2. 六經證

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營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

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臟脈,病日衰已。

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

此明表邪自淺入深之次序也。蓋人身陽氣,衛外而為固者,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行於陰則表陽虛,邪得乘虛而內侵。衛氣一日出入一次,故邪一日內侵一經,而六經是淺深之層次,故至第六日,深入第六層厥陰之經也。太陽為第一層,其經脈自足行腰背上頭,故頭項痛,腰脊強,余皆觀其病狀,知其邪在何經。

若六經腑臟皆受邪,營衛閉塞不行,五臟之氣不通,則死,故死皆以六七日間,此言其邪重者也。若非陰陽兩感之邪,但由陽經遞傳陰經,而未傷臟腑,則七日元氣來復,而邪亦逐日漸衰,故至十二日後,病可愈也。若治之,必疏其經絡,以通達臟氣之脈,則邪可衰去。如未滿三日,邪在陽經,可發表而汗之;已滿三日,邪之陰經,當從陰分泄之。

泄之者,或腑氣不通,則通其腑,而陰經之邪,可隨之而泄矣。蓋陰經在裡,不能發汗也。《靈樞·邪客病形篇》曰:邪中陰經而入臟,臟氣實,邪不能客,則還之於腑。可知邪由陰經而歸胃腑者,其臟氣必實。如仲景所論少陰證用承氣湯者是也。其臟氣虛者,邪由陰經入臟,必死矣。

若由陽經而入腑者,亦為實證也。然經文止明其常理如此,而邪之傳變無定,固不可拘執日數而治。所以仲景著論,要必先辨脈證,知其邪在何經何腑,或虛或實,隨宜施治,立法最為精詳,是故學者首當究心,奉為圭臬也。

白話文:

六經病症

第一天,太陽經受到病邪侵襲,所以會頭部、脖子疼痛,腰背僵硬。第二天,陽明經受到病邪侵襲,陽明經主要掌管肌肉,它的脈絡經過鼻子連到眼睛,所以會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無法安睡。第三天,少陽經受到病邪侵襲,少陽經主要掌管膽,它的脈絡沿著脅肋連到耳朵,所以會胸部、脅肋疼痛,耳朵聽力下降。這三天是三陽經絡都受到病邪侵犯,但還沒有進入臟腑,所以可以用發汗的方式治療。

第四天,太陰經受到病邪侵襲,太陰經的脈絡分布在胃中,連到咽喉,所以會肚子脹滿、咽喉乾燥。第五天,少陰經受到病邪侵襲,少陰經的脈絡貫穿腎臟,連到肺部,聯繫舌根,所以會口乾舌燥、非常口渴。第六天,厥陰經受到病邪侵襲,厥陰經的脈絡沿著生殖器連到肝臟,所以會煩躁、腹部脹滿,陰囊收縮。三陰三陽經絡、五臟六腑都受到病邪侵犯,身體的營養和防禦機能無法正常運作,五臟氣機不通暢,就會死亡。

如果沒有同時受到陰陽兩種寒邪侵襲,病程到了第七天,太陽經的病勢減弱,頭痛會稍微減輕;第八天,陽明經的病勢減弱,身體發熱會稍微減輕;第九天,少陽經的病勢減弱,耳朵聽力會稍微恢復;第十天,太陰經的病勢減弱,腹脹會減輕,恢復食慾;第十一天,少陰經的病勢減弱,口渴會停止,但不會覺得滿足,舌頭乾燥會好轉,並開始打噴嚏;第十二天,厥陰經的病勢減弱,陰囊會鬆弛,下腹部會稍微有下墜感,體內積聚的病邪之氣都消散,疾病也就會逐漸好轉。黃帝問:那應該如何治療呢?岐伯回答:治療的原則是疏通各個臟腑的經脈,疾病自然就會減弱好轉。

如果病程還沒滿三天,病邪還在表面的陽經,可以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如果病程已經超過三天,病邪已經進入內部的陰經,可以用通利排泄的方式治療。

這段文字說明了病邪從淺到深侵入人體的順序。人體的陽氣,具有保護體表的作用,白天在陽經運行,夜晚在陰經運行,當陽氣在陰經運行時,體表的陽氣會變得虛弱,病邪就會趁虛而入。衛氣每天出入一次,所以病邪每天會侵入一個經絡,而六經是從淺到深的層次,所以到了第六天,病邪會深入到最深層次的厥陰經。太陽經是第一層,它的經脈從腳開始,經過腰背向上到頭部,所以會有頭部、脖子疼痛,腰背僵硬的症狀。其他經絡的病症,可以根據其表現,來判斷病邪所在的經絡。

如果六經的腑臟都受到病邪侵犯,身體的營養和防禦機能就會閉塞不通,五臟的氣機也會不通暢,就會死亡。所以死亡通常會在六七天之間發生,這是指病情嚴重的情況。如果不是同時受到陰陽兩種寒邪侵襲,只是由陽經逐漸傳到陰經,而且沒有傷及臟腑,那麼七天之後,身體的元氣就會恢復,病邪也會逐漸減弱,所以到十二天之後,疾病就可以痊癒。如果需要治療,就必須疏通經絡,使臟腑的氣機通暢,這樣病邪就可以消退。如果病程還沒滿三天,病邪在陽經,可以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如果病程已經超過三天,病邪在陰經,就應該從陰經分利排泄的方式治療。

這裡說的排泄,可能是指腑氣不通暢,所以要疏通腑氣,陰經的病邪就可以隨著通暢的腑氣一起排出。因為陰經在身體內部,不能用發汗的方式治療。《靈樞·邪客病形篇》中說:病邪侵入陰經而進入臟腑,如果臟腑之氣充足,病邪就無法留存,會返回到腑。可以知道病邪從陰經回到胃腑,一定是臟腑之氣充足。例如,張仲景所說的少陰病用承氣湯治療,就是這個道理。如果臟腑之氣虛弱,病邪從陰經侵入臟腑,就一定會死亡。

如果病邪從陽經進入腑,也是屬於實證。但是這段經文只是說明了病邪傳變的一般規律,而病邪的傳變是沒有定數的,所以不能拘泥於天數來治療。所以張仲景寫的醫書,一定要先辨別脈象和症狀,了解病邪在哪個經絡、哪個腑,是虛證還是實證,再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他所立下的法則非常詳細精確,所以學習醫學的人應該要仔細研究,並奉為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