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素節注類編》~ 卷六 (21)
卷六 (21)
1. 暑瘧
至二十五日,邪氣下至尾骶骨,二十六日,入注於脊內伏膂之脈,從上而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因邪氣日高,則與衛氣相遇日早,故病發日早也。此以邪氣流行而病發有早晏,與前之邪與衛氣並居者不同。由是可知瘧邪伏於血氣之中,如遇衛陽衝動而後病發,其邪深入陰分而發日遲者,為難愈也。
即此推之,經言冬傷於寒,春必病溫者,良以冬為極陰之令,寒為至陰之邪,以陰加陰,故隱伏而不覺,至春陽氣升發,則人身之氣相應而動其邪,則溫病發,是寒邪隨天地之氣而變溫也。吳又可不明此理,反以經語為非,可謂愚而好自用者。盍思瘧邪隱伏時,而亦全然不覺乎!陰陽變化,微妙無窮,苟不悟其至理,安可憑臆妄斷哉!
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於五臟,橫連募原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故間日乃作也。
此又申明間日一發之理也。夫陽動陰靜,自然之性,故邪在陽分,則動而易發,邪在陰分,則伏而不覺,必待陽氣衝動,與衛氣皆出,則病發。其道遠行遲,不能日與衛氣皆出,故間日始發也。其有間兩日而發者,邪伏更深矣。然邪必外發而隨陽疏泄,始能漸衰,故其深伏陰分者,淹纏難愈也。
帝曰:夫子言衛氣每至於風府,腠理乃發,發則邪氣入,入則病作。今衛氣日下一節,其氣之發也,不當風府,其日作者奈何?岐伯曰:此邪氣客於頭項,循膂而下者也,故虛實不同,邪中異所,則不得當其風府也。故邪中於頭項者,氣至頭項而病;中於背者,氣至背而病;中於腰脊者,氣至腰脊而病;中於手足者,氣至手足而病。衛氣之所在,與邪相合則病作。
故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
帝謂衛氣日會於風府,而亦由節下行,如邪與衛氣未遇於風府,其病亦日作者奈何。岐伯言人有虛實不同,故邪必乘虛而入,各異其處,則不得皆當其風府之穴也。上文言其發病日晏、日早者,因邪先客於脊背,乘衛氣至風府穴,而腠開邪入則病發。如其邪客頭項,或中於背,或中腰脊,或中手足,皆無定所,必以衛氣周行所至,與邪遇合則病作。
故風邪無常客之府,其衛氣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因入,與衛氣所合之處,則為其府,不必定在風府之穴也。由此可知,人身營衛氣血周行,自有常度而不改變,其邪之中人,既無定所,而又流傳各處,故其病變多端,經文可謂詳盡義理矣。
帝曰:夫風之與瘧也,相似同類,而風獨常在,瘧得有時而休者,何也?岐伯曰:風氣留其處,故常在;瘧氣隨經絡,沉以內薄,故衛氣應乃作。
此更明同由外邪而發病不同之理也。凡感風邪,則身熱頭痛,而邪常留其處,必服藥汗出乃已,既已即不復發,以其邪去也;瘧病發後休歇,歇後又發者,以其邪隨經絡流行,混於血氣之中,沉以內薄,故不之覺,遇衛陽之氣衝動乃發,而衛氣周行表裡,與邪相離,則邪仍伏而病休歇也。
白話文:
暑瘧
文中描述了瘧疾發病時間早晚不同的原因,以及其與風邪的區別。瘧疾的邪氣侵入人體後,會向下運行,經過尾骶骨、脊柱內部的經脈,最終到達鎖骨上窩。邪氣運行速度與衛氣相遇的時間有關,因此發病時間有所差異。邪氣深入陰分,則發病較晚,也較難治癒。
文中以冬傷於寒,春發溫病為例,說明邪氣會隨著季節變化而改變其性質。批判了吳又可對經文的誤解。間日發作的瘧疾,是因為邪氣深入五臟,運行緩慢,不能與衛氣同時排出體外。
陽動陰靜是自然規律,邪氣在陽分則發病迅速,在陰分則潛伏不顯,需待陽氣衝動才發病。間日或隔兩日發作,是因為邪氣潛伏更深。邪氣必須外發才能消退,深伏陰分的邪氣則難以治愈。
文中引用了黃帝與岐伯的問答,說明衛氣運行到風府穴時,腠理開合,邪氣入侵則發病。但邪氣侵入部位不定,可能在頭項、背部、腰脊或手足等處,只要衛氣運行到邪氣所在部位,二者相遇則發病。風邪無固定部位,衛氣運行到哪裡,邪氣就入侵哪裡,與衛氣相遇的地方就成為病灶,不一定在風府穴。
人體的營衛氣血運行有規律,而邪氣入侵部位不定,流竄各處,因此疾病變化多端。
最後,文中比較了瘧疾與風邪,指出風邪邪氣滯留,持續發病;瘧疾邪氣則沿經絡運行,潛伏於血氣之中,與衛氣相遇時才發病,因此有發作與休止的間隔。風邪發病後,服用藥物汗出即可痊癒;而瘧疾則因邪氣潛伏,故會反覆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