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楠

《靈素節注類編》~ 卷八 (5)

回本書目錄

卷八 (5)

1. 傳變死證

肝病頭目眩,脅支滿,三日體重身痛,五日而脹,三日腰脊少腹痛,脛痠,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此由肝傳脾,脾傳腎而死。

脾病身痛體重,一日而脹,二日少腹腰脊痛,脛痠,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閉,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此由脾傳腎,腎傳膀胱,故背膂筋痛,小便閉也。

腎病少腹腰脊痛,䯒痠,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閉,三日腹脹,三日兩脅支滿,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此由腎傳膀胱,膀胱傳脾,脾傳肝,是逆傳其所不勝也。

胃病脹滿,五日少腹腰脊痛,䯒痠,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閉,五日身體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後,夏日昳。

此由胃傳腎,腎傳膀胱,膀胱傳脾,是腑臟互傳也。

膀胱病,小便閉,五日少腹脹,腰脊痛,䯒痠,一日腹脹,一日身體痛,二日不已,死,冬雞鳴,夏下晡。

此由膀胱傳腎,腎傳脾而死也。按人身內臟腑,外營衛,氣血周流,循環無間,其有失調,則邪乘虛而入,以隨氣血流行,如本元氣勝,其邪漸從外出,若元氣不勝,而邪入臟腑,互相傳變,久則元氣敗絕而死。是故以上各條,皆言邪傳臟腑而死,未有營衛之表病也。

白話文:

肝病會導致頭昏眼花、脅肋部脹滿,三天後全身沉重疼痛,五天後腹部脹大,三天後腰脊和下腹部疼痛,小腿酸痛,三天內症狀沒有好轉就會死亡,冬天發病時間在清晨,夏天則在清晨吃東西後發病。這是因為肝病傳給脾,脾病又傳給腎而導致死亡。

脾病會導致全身疼痛、身體沉重,一天後腹部脹大,兩天後下腹部和腰脊疼痛,小腿酸痛,三天後背部肌肉疼痛,小便不通,十天內症狀沒有好轉就會死亡,冬天發病時間在傍晚,夏天則在傍晚吃東西後發病。這是因為脾病傳給腎,腎病又傳給膀胱,所以才會背部肌肉疼痛,小便不通。

腎病會導致下腹部和腰脊疼痛,小腿酸痛,三天後背部肌肉疼痛,小便不通,三天後腹部脹大,三天後脅肋部脹滿,三天內症狀沒有好轉就會死亡,冬天發病時間在清晨,夏天則在傍晚。這是因為腎病傳給膀胱,膀胱又傳給脾,脾再傳給肝,這是逆向傳播到它所不能剋制的臟腑。

胃病會導致腹部脹滿,五天後下腹部和腰脊疼痛,小腿酸痛,三天後背部肌肉疼痛,小便不通,五天後身體沉重,六天內症狀沒有好轉就會死亡,冬天發病時間在午夜過後,夏天則在下午。這是因為胃病傳給腎,腎病傳給膀胱,膀胱又傳給脾,這是腑臟互相傳變的結果。

膀胱病會導致小便不通,五天後下腹部脹大,腰脊疼痛,小腿酸痛,一天後腹部脹大,一天後全身疼痛,兩天內症狀沒有好轉就會死亡,冬天發病時間在雞鳴時分,夏天則在傍晚。這是因為膀胱病傳給腎,腎病又傳給脾而導致死亡。

人體內臟腑、外在的營衛、氣血,互相流通循環,沒有間斷。如果出現失調,邪氣就會乘虛而入,隨著氣血的運行傳播。如果人體元氣旺盛,邪氣就會逐漸從體外排出;如果元氣不足,邪氣就會侵入臟腑,互相傳變,時間久了,元氣就會耗盡而死亡。所以以上各條都說明邪氣傳變於臟腑而導致死亡,並沒有提到營衛方面的表證。

2. 五逆五奪

《靈樞·玉版篇》帝曰:諸病皆有逆順,可得聞乎?岐伯曰:腹脹,身熱,脈大,是一逆也;腹鳴而滿,四肢清,泄,其脈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脈大,是三逆也;咳且溲血,脫形,其脈小勁,是四逆也;咳,脫形,身熱,脈小以疾,是謂五逆也。如是者,不過十五日而死矣。

其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脹便血,其脈大,脈絕,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脫,脈搏,是三逆也;嘔血,胸滿引背,脈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嘔,腹脹,且飧泄,其脈絕,是五逆也。如是者,不過一時而死矣。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謂逆治。

腹脹,身熱,脈大,表裡俱邪盛而不得泄也;腹鳴而滿,四肢清冷,後泄,是虛寒而陽敗,脈反大,根元外脫也;衄而不止,脈大,孤陽上脫也;咳者,虛火上炎,溲血,其陰下泄,此內傷久而脫形,其脈小弱,猶可治之,小勁,則正敗邪勝也;咳而脫形,脾肺俱敗,脈小以疾,血液皆枯矣。如是者,不過十五日而死。

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氣變而人身之本元絕也。其腹大脹,四末清冷,中陽已敗,脫形泄甚,元氣垂絕也;腹脹便血,陰陽兩傷,其脈反大,是真臟脈現,絕則氣絕也;咳而溲血,形肉脫,陰已竭矣,脈反搏,孤陽將去也;嘔血,胸滿引背,邪氣上逆,脈小而疾,陰陽俱竭也;咳,嘔,腹脹,且飧泄,邪氣結而本元敗,脈絕而氣絕也。如是者,不過一時而死。

以上皆言不可治之證,當熟識而勿妄治,治之反招尤悔也。

《靈樞·五禁篇》帝曰:何謂五奪?岐伯曰:形肉已奪,是一奪也;大奪血之後,是二奪也;大汗出之後,是三奪也;大泄之後,是四奪也;新產及大血之後,是五奪也。此皆不可瀉。

奪者,傷之甚也。氣血傷甚,即有外邪,亦不可瀉,瀉之本元先脫,故仲景論中有禁汗、禁下之條,多立善法以治之也。

帝曰:何謂五逆?岐伯曰:熱病脈靜,汗已出,脈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脈洪大,是二逆也;著痹不移,䐃肉破,身熱,脈偏絕,是三逆也;淫而奪形,身熱,色夭然白,及後下血衃,血衃篤重,是謂四逆也;寒熱奪形,脈堅搏,是謂五逆也。

熱病脈應洪數而反靜,元氣敗而邪熱不去也,汗已出,脈應靜而反躁盛,是精卻而邪勝也;病泄氣陷,脈應小弱而反洪大,根本虛脫也;著痹不移,則氣血不活,䐃肉破,身熱,土敗而陰涸也,故其脈偏絕,氣血不周矣;淫邪久傷形體,而身熱色白,則陰陽兩損,又下血衃篤重,而本元竭矣;發寒熱而形奪,則營衛陰陽俱傷,其脈堅搏,是無胃氣之真臟脈現,故皆為五逆之死證也。

白話文:

五逆五奪

五逆(第一組)

如果出現腹部脹滿、身體發熱、脈搏強大,這是第一種逆證;如果出現腹鳴腹脹、四肢冰冷、腹瀉、脈搏強大,這是第二種逆證;如果出現鼻出血不止、脈搏強大,這是第三種逆證;如果出現咳嗽、小便帶血、身體消瘦、脈搏細小而有力,這是第四種逆證;如果出現咳嗽、身體消瘦、身體發熱、脈搏細小而快,這是第五種逆證。出現這些情況,通常不超過十五天就會死亡。

五逆(第二組)

如果出現腹部脹大、四肢冰冷、身體消瘦、嚴重腹瀉,這是第一種逆證;如果出現腹脹、大便帶血、脈搏強大且消失,這是第二種逆證;如果出現咳嗽、小便帶血、身體消瘦、脈搏搏動有力,這是第三種逆證;如果出現嘔血、胸悶牽引背部、脈搏細小而快,這是第四種逆證;如果出現咳嗽、嘔吐、腹脹、消化不良的腹瀉、脈搏消失,這是第五種逆證。出現這些情況,通常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死亡。醫生如果不了解這些情況,還去針刺治療,這就叫做逆向治療。

對五逆的解釋(第一組)

腹脹、身熱、脈大,表示身體內外都是邪氣旺盛,無法宣洩出去;腹鳴腹脹、四肢冰冷、腹瀉,表示體內虛寒、陽氣衰敗,而脈搏反而強大,這是元氣向外脫散的表現;鼻出血不止、脈搏強大,表示虛陽脫離;咳嗽,是虛火上炎,小便帶血,是陰液向下流失,這是內傷很久導致身體消瘦,脈搏細小而虛弱,還可以治療,如果脈搏細小而有力,那就是正氣衰敗,邪氣強盛;咳嗽、身體消瘦,表示脾肺都已衰敗,脈搏細小而快,說明體內血液已經枯竭。出現這些情況,通常不超過十五天就會死亡。

對五逆的解釋(第二組)

五天為一候,三候為一氣,氣變化時,人體根本的元氣也就斷絕了。如果出現腹部脹大、四肢冰冷,這是中陽已經衰敗,身體消瘦、嚴重腹瀉,表示元氣即將耗盡;腹脹、大便帶血,表示陰陽兩傷,脈搏反而強大,這是真臟之脈顯現,一旦消失就表示氣息斷絕;咳嗽、小便帶血、身體消瘦,表示陰液已經耗盡,脈搏反而搏動有力,表示陽氣即將散失;嘔血、胸悶牽引背部,表示邪氣上逆,脈搏細小而快,表示陰陽俱已耗竭;咳嗽、嘔吐、腹脹、消化不良的腹瀉,表示邪氣結聚而元氣衰敗,脈搏消失,氣息也就斷絕了。出現這些情況,通常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死亡。

以上講的都是不可治療的病症,應該要熟記並避免胡亂治療,否則反而會招致更多的麻煩和後悔。

五奪

皇帝問:什麼是五奪?岐伯回答:身體消瘦是第一奪;大量失血之後是第二奪;大量出汗之後是第三奪;嚴重腹瀉之後是第四奪;剛生產完或大量失血之後是第五奪。這些情況都不可以瀉下。

奪,就是指損傷很嚴重。氣血損傷嚴重,即使有外邪,也不可以瀉下,因為瀉下會使元氣先脫失。所以張仲景的醫論中有禁止發汗、禁止瀉下的條文,多採用溫和的方法來治療。

對五逆的解釋(第三組)

皇帝問:什麼是五逆?岐伯回答:熱病脈搏應該是洪大而快,如果反而平靜,而且已經出汗,脈搏卻變得強盛而躁動,這是第一種逆證;如果腹瀉,脈搏反而洪大,這是第二種逆證;如果麻木僵硬不能移動,長瘡潰爛、身體發熱、脈搏部分消失,這是第三種逆證;如果淫邪久傷身體、身體發熱、臉色蒼白、之後又下很多血塊,而且血塊濃稠,這是第四種逆證;如果忽冷忽熱、身體消瘦、脈搏堅硬而搏動有力,這是第五種逆證。

熱病脈搏應該洪大而快,如果反而平靜,表示元氣衰敗而邪熱沒有散去;已經出汗,脈搏應該平靜,反而躁動強盛,表示精氣已經散失而邪氣強盛;腹瀉導致氣虛下陷,脈搏應該細小而虛弱,反而洪大,表示根本虛脫;麻木僵硬不能移動,表示氣血不流通,長瘡潰爛、身體發熱,表示脾土敗壞而陰液枯竭,所以脈搏部分消失,氣血無法周流;淫邪久傷身體,身體發熱、臉色蒼白,表示陰陽兩傷,又下很多濃稠的血塊,表示元氣已經耗竭;忽冷忽熱、身體消瘦,表示營衛陰陽都受傷,脈搏堅硬而搏動有力,表示沒有胃氣的真臟之脈顯現,所以這些都是五逆的死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