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素節注類編》~ 卷六 (1)
卷六 (1)
1. 五臟證
帝曰:願聞脹形。岐伯曰:夫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肺脹者,虛滿而喘咳;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脾脹者,善噦,四肢煩悗,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此分五臟之形證也。陽經內通於腑,陰經內通於臟,其由經脈之脹,甚則內遏臟氣,故有各臟之病形。或先由臟病而致外脹者,則必先現臟證也。下節六腑之脹亦然。若膚脹,僅在衛分,不涉於經,必無臟腑現證也。
白話文:
黃帝問:我想知道脹的樣子。岐伯回答說:心臟脹的人,會感到心煩、呼吸短促、躺著睡不安穩;肺臟脹的人,會感到虛弱、腹脹且喘氣咳嗽;肝臟脹的人,會感到脅肋下脹滿疼痛,而且疼痛會牽引到小腹;脾臟脹的人,容易打嗝,四肢煩躁不安,身體感到沉重到穿不住衣服,躺著也睡不安穩;腎臟脹的人,會感到肚子脹滿,而且脹痛感會牽引到背部,腰部和臀部也感到疼痛。
以上說明了五臟脹的各種症狀。陽經與六腑相通,陰經與五臟相通,脹如果從經脈而來,嚴重的話會阻礙臟腑的氣機,因此會有各種臟腑的病症。如果脹是先由臟腑的疾病而引起的,那麼一定會先出現臟腑的病症。接下來說六腑的脹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是皮膚的脹,只在衛分,不涉及經脈,那麼一定不會有臟腑的病症表現出來。
2. 六腑證
六腑脹: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飧泄不化;小腸脹者,少腹䐜脹,引腰而痛;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
此分六腑,證狀各有不同。或由各經氣逆侵內者,或因內傷食積所致者。其臟脹,或由脾虛、肝鬱、肺逆使然,或腑不通暢,遏其臟氣者,皆當詳審其因而治之。三焦脹與膚脹相類,以其同屬於氣也。
白話文:
六腑脹的症狀:
胃脹的人,會感到肚子脹滿、胃部疼痛,鼻子聞到燒焦的味道,影響食慾,大便困難;大腸脹的人,腸子會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並且疼痛,冬天如果受寒會更嚴重,導致食物消化不良就直接排泄出來;小腸脹的人,下腹部會脹滿,牽引到腰部疼痛;膀胱脹的人,下腹部脹滿,小便不通暢;三焦脹的人,氣體充滿在皮膚中,感覺輕微的脹但是不會很硬;膽脹的人,脅肋下方會疼痛脹滿,口中會感到苦味,經常嘆氣。
以上分別是六腑脹的症狀,各自不同。有些是各經絡氣逆而侵犯到內臟導致,有些是因為飲食不節制、消化不良造成。而臟的脹滿,有些是因為脾虛、肝氣鬱結、肺氣上逆引起,有些是因為腑不通暢,阻礙臟的氣機運行,這些都應詳細審視原因來治療。三焦脹的症狀與皮膚脹滿類似,因為它們都屬於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