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素節注類編》~ 卷八 (5)
卷八 (5)
1. 便紅飧泄
《靈樞·論疾診尺篇》曰:大便赤瓣飧泄,脈小者,手足寒,難已;飧泄,脈小,手足溫,易已。
白話文:
《靈樞·論疾診尺篇》說:如果出現大便帶有紅色碎片且呈水瀉狀,加上脈搏細小,手腳冰冷,病情較難恢復;若僅是水瀉,脈搏細小,但手腳溫暖,則較容易康復。
下泄而完穀不化,名飧泄,多由虛寒。此言赤瓣,則濕邪傷血也。脈小本為順,手足寒,則中陽衰矣,氣血兩傷,故病難愈;手足溫,其中土未傷而邪易去,可愈也。
白話文:
大便稀薄夾雜未消化的食物,這種情況稱為飧泄,通常是由於虛寒造成的。文中提到的「赤瓣」,指的是濕邪損傷了氣血。脈象本應是平和的,但如果手足冰冷,說明體內陽氣虛弱,氣血雙虧,所以疾病難以痊癒;如果手足溫暖,說明脾胃未受損傷,濕邪容易祛除,病情可以好轉。
2. 淫邪發夢
《靈樞·淫邪發夢篇》帝曰:願聞淫邪泮衍奈何?岐伯曰:正邪從外襲內,而未有定舍,反淫於臟,不得定處,與營衛俱行,而與魂魄飛揚,使人臥不得安而喜夢。氣淫於腑,則有餘於外,不足於內;氣淫於臟,則有餘於內,不足於外。
白話文:
黃帝問:我想知道淫邪之氣如何引起夢境?
岐伯答:當正氣和邪氣從外部入侵體內,它們找不到固定的住所,便邪淫地侵犯內臟,無法安頓。它們與血液循環和氣血運行一起流動,並與靈魂和意識飄蕩,使人睡不安穩,容易做夢。
如果氣血淫亂於腑,那麼體外會有餘,體內則會不足;若氣血淫亂於臟,那麼體內會有餘,體外則會不足。
帝曰:有餘不足有形乎?岐伯曰:陰氣盛,則夢涉大水而恐懼;陽氣盛,則夢大火而燔爇;陰陽俱盛,則夢相殺;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飢,則夢取;甚飽,則夢予;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飛揚;心氣盛,則夢善笑恐畏;脾氣盛,則夢歌樂,身體重不舉;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不屬。凡此十二盛者,至而瀉之立已。
白話文:
皇帝問:過度或不足會導致什麼樣的夢境呢?
岐伯回答:
-
陰氣旺盛,夢中涉水而恐懼。
-
陽氣旺盛,夢中大火焚燒。
-
陰陽兩氣都旺盛,夢中互相爭鬥。
-
上焦(頭部)氣血旺盛,夢中騰飛。
-
下焦(腹部)氣血旺盛,夢中墜落。
-
飢餓嚴重,夢中取食。
-
飽食過度,夢中施予他人。
-
肝氣旺盛,夢中發怒。
-
肺氣旺盛,夢中恐懼哭泣,或飛揚。
-
心氣旺盛,夢中發笑或恐懼。
-
脾氣旺盛,夢中唱歌跳舞,身體沉重。
-
腎氣旺盛,夢中腰背疼痛,無法彎曲。
這些是由十二種氣血過盛導致的夢境。一旦出現這些夢境,立即瀉去過盛的氣血,就能恢復健康。
泮衍者,漫溢延綿也。正邪謂尋常風寒,而非虛邪賊風之猛厲者,故受之而不甚覺,其邪從外襲內,未有定舍定處,與營衛之氣混淆,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邪氣混亂,而與魂魄飛揚,使人臥不得安而發夢。以邪淫之處為有餘,無邪之處為不足,臟為陰為內,腑為陽為外,邪或在陰在陽,則使陰陽偏亢不和,而心神亦必不寧。
白話文:
「泮衍」的意思是漫無邊際地擴散。這裡的「正邪」是指普通的風寒,而不是兇猛的邪氣。因此,人們感染「正邪」不會感到特別明顯,邪氣從外部侵入身體,沒有固定的場所和位置,與人體的營衛之氣混雜在一起。衛氣白天在陽氣中運行,晚上在陰氣中運行,邪氣混亂,與魂魄一起飄揚,讓人無法安穩入睡而做夢。邪氣存在的地方為「有餘」,沒有邪氣的地方為「不足」。臟腑分為陰陽,臟為陰為內,腑為陽為外。邪氣可能存在於陰或陽,導致陰陽失衡,而心神也一定不安寧。
蓋神無形而氣有形,神者氣之體,氣者神之用,故氣和則神定而安,神動則氣亂不順,是以邪擾其氣,則神變幻而成夢,情欲動神,則氣耗傷而致病,以神氣本為一物,而分體用者也。
白話文:
神靈沒有形體,而氣有形體。神靈是氣的本體,氣是神靈的作用。所以氣和順,神靈就會安定安寧;神靈活動,氣就會混亂不通暢。因此,邪氣侵擾氣體,就會導致神靈發生變化,出現夢境;情慾激動神靈,就會耗傷氣體而導致疾病。因為神靈和氣體本質上是一回事,只是分開了本體和作用這兩個方面。
厥氣客於心,則夢見丘山煙火;客於肺,則夢飛揚,見金鐵之奇物;客於肝,則夢山林樹木;客於脾,則夢見丘陵大澤、壞屋風雨;客於腎,則夢臨淵,沒居水中;客於膀胱,則夢聚邑沖衢,客於膽,則夢鬥訟自刳;客於陰器,則夢接內;客於項,則夢斬首;客於脛,則夢行走而不能前,及居深地窌苑中;客於股肱,則夢禮節拜起;客於胞䐈,則夢泄便。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補之立已也。
白話文:
如果邪氣侵犯心,就會夢見高大的山川和升騰的火焰;
如果邪氣侵犯肺,就會夢見飛揚跳躍,看到金屬器具等奇異之物;
如果邪氣侵犯肝,就會夢見山林樹木;
如果邪氣侵犯脾,就會夢見丘陵大澤、破屋風雨;
如果邪氣侵犯胃,就會夢見臨淵或淹沒在水裡;
如果邪氣侵犯膀胱,就會夢見積水沖洗;
如果邪氣侵犯大腸,就會夢見大便自流;
如果邪氣侵犯陰器,就會夢見交合;
如果邪氣侵犯頸項,就會夢見扭頭;
如果邪氣侵犯肩背,就會夢見行走而無法前進,或者身陷深坑或沼澤中;
如果邪氣侵犯股內側,就會夢見禮節性拜伏;
如果邪氣侵犯小腹,就會夢見大便。
凡是身體哪個部位出現邪氣不足,補充相應的部位後就會立刻康復。
上言客邪之病,故瀉之可已。此言厥氣者,以自傷本元之氣,致陰陽厥逆不和。故凡此十五種夢,皆為不足之病,而當補其虛,調其陰陽和平,立已也。
白話文:
上面所說的客邪引起的疾病,可以用瀉法治療就夠了。這裡說的厥氣,是因為自傷本元之氣,導致陰陽不和,氣機逆轉。因此,凡是這十五種夢兆,都是身體虛弱的徵兆,應該補其虛弱,調和陰陽平衡,就能立即痊癒。
《素問·脈要精微論》云:短蟲多,則夢聚眾;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
短蟲、長蟲,腹內之蛔蟲也。余與《靈樞》同。
白話文:
《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如果肚子裡的蛔蟲多,會做夢見到人群聚集;如果蛔蟲長,會做夢見到互相打鬥並造成傷害。
這裡所說的短蟲、長蟲,就是指人體內的蛔蟲。這一點和《靈樞》中的說法是一致的。
《素問·方盛衰論》曰:肺氣虛,則使人夢見白物,見人斬血籍籍,得其時,則夢見兵戰;腎氣虛,則使人夢見舟船溺人,得其時,則夢伏水中,若有恐畏;肝氣虛,則夢見菌香生草,得其時,則夢伏樹下不敢起;心氣虛,則夢救火陽物,得其時,則夢燔灼;脾氣虛,則夢飲食不足,得其時,則夢築垣蓋屋。此皆五臟氣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
合之五診,調之陰陽,以在《經脈》。
白話文:
現代文:
以下的「虛」、「閉」、「塞」、「瀉」、「溺」、「畏」都是虛症,不敢「燔灼」脾臟也是虛症,「飲食不足」和「臟氣不足」也都是虛症。
前《靈樞》章言五臟氣盛,是邪盛也。此言虛者,本臟陰氣不足,陰不足則陽有餘,陽主動而變幻成夢也。蓋以五臟稟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性,故其夢亦各隨性之所變現而不同,則必按五行生化之理,診治而調之,其陰陽方和,要在使經脈流行升降,循度不失而後已。言得其時者,得時令之旺氣也,如肺金旺於秋,或遇庚辛之日時,雖非秋令,亦為得其時,餘臟皆然。
白話文:
以前《靈樞》一書中記載,如果五臟之氣過於旺盛,就是邪氣過盛。這裡所說的身體虛弱,是因為本臟的陰氣不足,陰氣不足就會導致陽氣過剩,陽氣主動而變化就會產生夢境。因為五臟稟承了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性,所以夢境也各有不同,表現出不同的五行變化。因此,必須根據五行生化的原理進行診斷和治療,調整五臟陰陽,使經脈氣血正常流動,才能康復。文中所說「得其時」,是指適逢時令的旺氣。例如,肺金在秋天最旺盛,或者遇到庚辛日(屬金),即使不是秋天,也叫做「得其時」。其他臟腑也是如此。
而《靈》、《素》各篇,皆有言因病發夢,大同小異,總不外陰陽五行之氣偏亢不和之所致,而其因則有外邪、內傷,或虛或實之異,故臨證者亦可因其夢象,以察識其所病,故彙集以廣診治之法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的《靈樞》、《素問》等篇章裡,都有提到因疾病而產生的夢境。這些夢境的內容大同小異,但總不出於陰陽五行之氣失衡所致。而引發失衡的原因,可能是外來的邪氣、內在的損傷,或者虛證或實證。所以,臨牀上也可以根據病人的夢境,來探察所患的疾病。故此將這些夢境彙集起來,作為廣泛診治的方法。
3. 惑病
《靈樞·大惑論》岐伯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於腦,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則精散,精散則視歧,視歧見兩物。
白話文:
《靈樞·大惑論》岐伯說:五臟六腑的精氣,都上升匯聚到眼睛,形成眼睛的精華。精華所在的地方就是眼窩,骨頭的精華形成瞳孔,筋膜的精華形成黑眼珠,血液的精華形成血管,氣血所在眼窩的地方形成眼白,肌肉的精華形成眼皮,包裹著筋骨血氣的精華,並與經脈相連,向上通達腦部,從後腦部位穿出。因此,當邪氣侵入後腦,遇到身體虛弱的地方,深入進去,就會沿著眼睛與腦部相連的經脈進入腦部,進入腦部後腦部就會轉動,腦部轉動就會牽動眼睛的經脈,眼睛的經脈受牽動就會引起頭暈眼花。邪氣侵犯精華,不同部位的精華受到侵犯的程度不同,就會導致精華散亂,精華散亂就會導致視力模糊,視力模糊就會看到兩個事物。
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是故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陰陽合敷而精明也。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心有所喜,神有所惡,卒然相感,則精氣亂,視誤故惑,神移乃復。
是故聞者為迷,甚者為惑。
白話文:
眼睛是五臟六腑的精華,是營氣、衛氣、魂魄經常運行的場所,也是神氣產生的地方。所以當神氣虛弱時,魂魄就會散亂,意誌就會混亂。因此,瞳孔和黑眼珠代表陰,白眼和紅血絲代表陽,陰陽結合才能使眼睛明亮。眼睛受心神支配,心是神魂居住的地方,所以當心神混亂而不能正常運作時,突然看到異常景象,精神魂魄就會散亂而無法協調,因此產生幻覺。當心中有所喜愛或憎惡的事物時,情緒會突然激動,導致精氣混亂,視線模糊,產生幻覺,當心神恢復平靜後,幻覺才會消失。
此詳言目由五臟六腑之精氣聚會而成者也。其瞳子為骨之精,是根於腎,乃髓之光華,而神寓於中,故能見物。若瞳子散大,神光不聚,雖有黑珠,即不能見物矣。腦為髓海,故目珠之脈繫上屬於腦也。太陽經脈上連腦,下循項,故邪之中項,因其體虛而腦不足。其邪入深,則隨眼系以入於腦,則腦因邪氣而轉動,牽引目繫緊急,則目因之眩以轉,故病人視物轉動者,物本不動,由目光動也。目精受邪,其氣血亂而不相比洽,則精華散而視歧,見一物成兩物,此言因外邪所傷者也。
白話文:
古文:眼睛是由五臟六腑的精氣匯聚而成的。瞳孔是骨髓的精華,根源於腎,是骨髓光華的體現,神魂寄寓其中,所以能看見東西。如果瞳孔散大,神光不能凝聚,即使有黑色的眼珠,也無法看清東西了。腦是骨髓的海洋,因此眼睛的脈絡向上連接著大腦。太陽經脈向上連接著大腦,向下經過頸項,所以邪氣侵犯頸項,因為身體虛弱而大腦不足。邪氣深入,就會隨著眼睛的脈絡進入大腦,那麼大腦會因為邪氣而轉動,牽引眼睛的脈絡緊迫,於是眼睛因此眩暈並轉動,所以病人看東西轉動,其實東西並沒有動,而是因為眼睛的光芒在動。眼睛的精華受到邪氣侵犯,其氣血混亂而不能相容調和,那麼精華就會散亂而出現複視,看到一個東西變成了兩個東西,這是因為外邪所傷的緣故。
蓋目由臟腑精華、營衛魂魄之所營聚,神氣之所生者,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也。瞳子黑珠在裡法於陰,白眼血脈在表法於陽,陰陽之氣合敷而精明也。然其所主在心,故目為心之使,即神之用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散亂,則目光閃爍,卒然見非常境界,反動其心,使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白話文:
眼睛是由臟腑精華、營衛魂魄所滋養,並且是神氣產生的地方。因此,精神勞累時,魂魄就會散失,意志也會混亂。瞳孔的黑珠在裡面,屬於陰;眼白的血脈在外,屬於陽。陰陽之氣相合,才能使眼睛明亮清晰。然而,眼睛的主要功能在於心,所以眼睛是心的使者,也可以說是神的作用。心是神居住的地方,所以如果神精散亂,眼睛就會閃爍不定。如果突然看到不尋常的事物,就會反過來影響心神,導致精神魂魄散亂,不得相合,這就是所謂的驚嚇。
如其心有所喜,神有所惡,而喜惡之事,卒然相感,則精氣亂而視亦歧誤,故惑;久之神定情移,忘其喜惡,乃能復元。是故耳聞而情動不甚者為迷,目見而情動甚則為惑矣。此言皆由心志妄動,精散神移,致目見異物,以成迷惑,如重即變癡癲痼疾,非因外邪之所致也。
白話文:
如果心情有所傾向,神魂有所厭惡,而喜愛和厭惡的事情突然相激起,就會導致精氣混亂,視力也會出現錯亂和誤差,從而產生迷惑。過了一陣子,神魂安定,情志轉移,忘記了喜愛和厭惡的事物,才能恢復正常。所以,聽到某事而心生波動不太嚴重的人是迷茫,親眼見到某事而心生波動很強烈的人才是迷惑。這些說法都表明,這些症狀都是由於心神胡亂活動,精氣散亂,神魂移動,導致眼睛看見異常的事物,從而產生迷惑。就像重病會變成癡癲痼疾一樣,這些症狀並非由外邪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