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素節注類編》~ 卷四上 (14)
卷四上 (14)
1. 診脈辨臟腑病證
帝曰:脈之緩急、小大、滑澀之病如何?岐伯曰:心脈急甚者,為瘛瘲;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緩甚,為狂笑;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時唾血;大甚,為喉吤;微大,為心痹引背,善淚出;小甚,為善噦;微小,為消癉;滑甚,為善渴;微滑,為心疝,引臍小腹鳴;澀甚,為喑;微澀,為血溢,維厥,耳鳴,巔疾。
心主一身之血,其本脈圓活如鉤者,陽氣升浮而按之柔和也。若急甚,則血少風生,肝邪乘心,或由外邪遏其內火,而為瘛瘲,瘛瘲者,風火相煽,筋脈或急或縱,手足抽掣也;微急者,不甚柔和,微帶急象,血少不能榮養經脈,故為心痛引背,胃氣因之不和,食不能下也;緩甚者,心氣熱甚,故為狂笑;微緩者,鼓動遲軟,以其氣傷血瘀,或形在心下,名伏梁,為心之積也,其積隨氣上下而行,新血不能歸經,反時時隨唾而出也;大甚者,心火亢逆,肺氣窒塞,喉中如物梗,名喉吤者,其聲變也;微大者,心氣不足,血脈痹結,故引背而痛,手少陰之脈,挾咽喉連目系,故善於淚出也;小甚者,火衰而土寒,胃氣空乏而善噦,噦者,嘔而有聲無物也,後世或以呃逆名噦;微小者,心火下陷土中,善能消食,而肌肉消瘦,為消癉之病也;滑甚者,心火乘肺胃,故善渴也;微滑者,心火流於小腸,名心疝,故引臍而小腹鳴也,此與心脈搏滑急亦為心疝者不同,彼為外寒,由腑犯臟,此為內熱,由臟傳腑也;澀甚者,氣血閉甚,舌蹇而聲不達為喑,以舌為心之苗也;微澀者,氣傷而血溢,經脈瘀滯,為維厥者,陰維為病苦心痛也,血傷而虛風動,則耳鳴,耳為心腎之竅也,巔疾者,風上巔頂而頭眩也。
肺脈急甚,為癲疾;微急,為肺寒熱,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緩甚,為多汗;微緩,為痿瘻偏風,頭以下汗出不可止;大甚,為脛腫;微大,為肺痹引胸背,起惡日光;小甚,為泄;微小,為消癉;滑甚,為息賁上氣;微滑,為上下出血;澀甚,為嘔血;微澀,為鼠瘻在頸支腋之間,下不勝其上,其應善痠矣。
肺主一身之氣,其本脈輕按浮短澀,名毛者,陽氣初降之象也,重按則柔和。若浮沉皆急甚者,而無柔和之氣,肝邪極盛,侮其所不勝,肺失清肅之權,風痰鼓激於內,為癲疾,陰病為癲,陽病為狂,皆心神昏亂也;微急者,氣傷而營衛不和,則發寒熱,怠惰無力,氣逆血不循經,則咳而唾血,氣脈不通,咳則牽引腰背胸,而鼻生瘜肉也;緩甚者,氣泄衛疏,故多汗;微緩,則亦氣傷而肢痿,生鼠瘻,經脈鬱結,故為偏風、半身不遂等病,頭以下汗出不可止,皆氣散也;大甚者,肺火盛於經絡,肺主表,上病極而下,故為脛腫,俗名流火也;微大者,熱傷津液,肺氣痹而引,胸背皆不舒,《痹論》曰:肺痹者,煩滿喘而嘔也,起惡日光,亦火鬱之故也;小甚者,肺氣下陷而為泄瀉,以大腸為肺之腑也;微小者,津亦耗矣,故為消癉;滑甚者,熱盛氣騰,故為息賁上氣;微滑者,氣熱動血而妄行,上為鼻衄,下為便血;澀甚者,氣傷血瘀,瘀積於胃而嘔血也;微澀者,氣血兩傷而兩滯,故成鼠瘻,如瘰癧之類,上既鬱結,氣血不得下輸,故下不勝上,而足膝痠軟無力也,《痿論》曰:肺熱葉焦,發為痿躄,上虛而下病,痠軟,乃痿之兆也。
白話文:
診脈辨臟腑病證
皇帝問道:脈象的緩急、大小、滑澀,分別代表什麼樣的疾病呢?
岐伯回答:
心脈:
- 脈象非常急促:患有瘛瘲(癲癇)。
- 脈象略微急促:心痛並牽連到背部,食慾不振。
- 脈象非常緩慢:狂笑不止。
- 脈象略微緩慢:患有伏梁(心下痞塊),痞塊在心下部位上下移動,時常吐血。
- 脈象非常強大:喉嚨梗塞,發不出聲音(喉吤)。
- 脈象略微強大:心臟痹痛牽連到背部,經常流淚。
- 脈象非常微弱:經常呃逆(呃逆伴有聲音,但無東西嘔出)。
- 脈象略微微弱:消瘦憔悴。
- 脈象非常滑利:口渴。
- 脈象略微滑利:心疝(心臟病痛),牽連到肚臍和小腹部,並伴有腸鳴聲。
- 脈象非常澀滯:失聲。
- 脈象略微澀滯:出血,肢體厥冷,耳鳴,頭暈目眩。
心臟主導全身血液運行,健康的脈象圓潤活潑,如同彎鉤一般,這是陽氣上升浮動,按壓時柔軟的表現。如果脈象非常急促,則說明血少風盛,肝邪犯心,或者外邪阻遏內火,導致瘛瘲;略微急促,則表示氣血不足,不能滋養經脈,所以心痛牽連背部,胃氣失調,食慾不振;脈象非常緩慢,則表示心氣熱盛,所以狂笑不止;略微緩慢,則表示脈搏遲緩軟弱,由於心氣受損,導致瘀血,或形成心下痞塊(伏梁),這是心臟積滯的表現,積滯隨著氣機上下移動,新鮮血液不能回歸經脈,所以經常隨唾液一起吐出;脈象非常強大,則表示心火亢盛逆流,肺氣阻塞,喉嚨像有東西堵塞一樣,這就是喉吤,聲音也會改變;脈象略微強大,則表示心氣不足,血脈阻塞,所以牽連背部疼痛,手少陰經脈經過咽喉連接眼部,所以經常流淚;脈象非常微弱,則表示心火衰弱,脾胃虛寒,胃氣不足,所以經常呃逆;脈象略微微弱,則表示心火下陷,脾胃功能減弱,消食能力差,肌肉消瘦,這就是消瘦憔悴的病症;脈象非常滑利,則表示心火犯肺胃,所以口渴;脈象略微滑利,則表示心火流注小腸,稱為心疝,所以牽連到肚臍和小腹部,並伴有腸鳴聲,這與因外寒導致的腑犯臟的心疝不同,那樣是外寒從腑部犯到臟腑,而這種情況是內熱從臟腑傳到腑部;脈象非常澀滯,則表示氣血閉阻,舌頭僵硬,聲音嘶啞;脈象略微澀滯,則表示氣血受損,經脈瘀滯,肢體厥冷,心痛,血虛風動,所以耳鳴,耳是心腎的竅穴,頭暈目眩,是風邪上衝頭頂造成的。
肺脈:
- 脈象非常急促:癲癇。
- 脈象略微急促:肺部寒熱,倦怠,咳嗽吐血,牽連腰背胸部,鼻息肉阻塞不通。
- 脈象非常緩慢:多汗。
- 脈象略微緩慢:痿證、瘻管、半身不遂,頭以下出汗不止。
- 脈象非常強大:脛部腫脹。
- 脈象略微強大:肺部痹痛牽連胸背,怕光。
- 脈象非常微弱:泄瀉。
- 脈象略微微弱:消瘦憔悴。
- 脈象非常滑利:呼吸急促,氣喘。
- 脈象略微滑利:上吐下瀉出血。
- 脈象非常澀滯:嘔血。
- 脈象略微澀滯:頸部或腋下生有鼠瘻,下肢無力,易感酸痛。
肺臟主導全身氣機,健康的肺脈按壓時輕浮短澀,如同細毛一樣,這是陽氣初降的表現,用力按壓則柔軟。如果脈象浮沉都非常急促,缺乏柔軟之氣,則表示肝邪盛極,犯肺,肺臟失去清肅的功能,風痰內阻,導致癲癇;脈象略微急促,則表示氣血受損,營衛不和,所以發熱,倦怠無力,氣逆血瘀,所以咳嗽吐血,氣血不通,咳嗽時牽連腰背胸部,鼻息肉也會生成;脈象非常緩慢,則表示氣泄衛氣不足,所以多汗;脈象略微緩慢,則表示氣血受損,肢體痿弱,生有鼠瘻,經絡鬱結,所以半身不遂,頭以下出汗不止,都是氣散的表現;脈象非常強大,則表示肺火盛於經絡,肺主外衛,上焦病邪極盛而下傳,所以脛部腫脹;脈象略微強大,則表示熱傷津液,肺氣痹阻,所以牽連胸背部,感覺不舒暢,肺痹則煩滿喘息而嘔吐,怕光也是火鬱的表現;脈象非常微弱,則表示肺氣下陷,所以泄瀉;脈象略微微弱,則表示津液耗損,所以消瘦憔悴;脈象非常滑利,則表示熱盛氣壅,所以呼吸急促,氣喘;脈象略微滑利,則表示氣熱動血,妄行,上為鼻出血,下為便血;脈象非常澀滯,則表示氣血受損,瘀積於胃而嘔血;脈象略微澀滯,則表示氣血兩傷,兩者都瘀滯,所以形成鼠瘻,類似瘰癧,上焦鬱結,氣血不能下輸,所以下肢無力,足膝酸軟,肺熱葉焦,會導致痿躄,上虛下病,酸軟是痿證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