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素節注類編》~ 卷四下 (14)
卷四下 (14)
1. 真臟死脈
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真腎脈至,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諸真臟脈見者,皆死不治也。
此言五臟之脈無和緩胃氣,但是真臟孤陰,其色既枯而不澤,又青與白、赤與黑、白與赤、黑與黃、黃與青互現,是五行克賊,故皆死,不可治也。如循刀刃,即細急之極也,如按琴瑟弦,即緊急不轉動也;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者,應指堅硬粒粒,絕無柔和之氣也;如以毛羽中人膚者,應指輕虛散亂,略按全無也;如指彈石,辟辟然者,應指板實而堅,全無來去出入之象也;弱而乍數乍疏者,鼓動無力,其氣散亂也。真臟脈現,而皆以毛折死者,毛折,其一身氣血津液盡枯矣。
帝曰:見真臟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臟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於手太陰也。故邪氣勝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臟之氣獨現,獨現者,病勝臟也,故死。
五臟皆賴胃中水穀之氣滋養,故胃為五臟之本。而胃之所以能消化出入者,又藉脾氣之鼓運,而脾則以腎中元陽為根,此先後天之互相生化,而不可偏失也。其各臟之氣,亦必藉胃氣以達肺,始得行於經脈。若邪氣勝而精氣衰,則病甚而無胃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臟之氣獨現於脈,由病邪勝臟氣,無胃陽生化之精氣,故死也。
白話文:
真臟死脈
肝臟的真臟脈出現時,脈象會變得又急又快,感覺像在摸刀刃,又像按壓琴瑟的弦一樣緊繃,而且顏色青白沒有光澤,如果毛髮也乾枯折斷,就會死亡。心臟的真臟脈出現時,脈象會變得堅硬且搏動有力,感覺像在摸薏苡子一樣一顆顆的,顏色赤黑沒有光澤,如果毛髮也乾枯折斷,就會死亡。肺臟的真臟脈出現時,脈象會變得很大但卻空虛無力,感覺像用羽毛輕拂皮膚,顏色白赤沒有光澤,如果毛髮也乾枯折斷,就會死亡。腎臟的真臟脈出現時,脈象會變得搏動不規則且斷絕,感覺像用手指彈擊石頭,一下一下的,顏色黑黃沒有光澤,如果毛髮也乾枯折斷,就會死亡。脾臟的真臟脈出現時,脈象會變得虛弱,時快時慢沒有規律,顏色黃青沒有光澤,如果毛髮也乾枯折斷,就會死亡。以上這些真臟脈象一旦出現,都代表病人已經病入膏肓,無法醫治。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五臟的脈象都失去平和的胃氣,呈現出真臟獨自陰盛的狀態。真臟的脈象顏色枯槁沒有光澤,而且青色和白色、紅色和黑色、白色和紅色、黑色和黃色、黃色和青色等顏色互相交錯,這是五行相剋的表現,所以都是死症,無法醫治。摸起來像刀刃,是指脈象細而急促到了極點;像按壓琴瑟的弦,是指脈象緊張僵硬無法轉動;像摸薏苡子,是指脈象堅硬顆粒狀,沒有一點柔和的氣息;像羽毛輕拂皮膚,是指脈象輕浮虛散,按下去感覺不到力量;像手指彈擊石頭,是指脈象僵硬沒有彈性,完全沒有來去流動的感覺;虛弱且時快時慢,是指脈象鼓動無力,氣息散亂。真臟脈象出現,並且毛髮乾枯折斷,代表全身的氣血津液都已經耗盡了。
黃帝問道:「見到真臟脈就代表死亡,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說:「五臟都是從胃中獲取氣的滋養,胃是五臟的根本。臟腑之氣不能自己到達手太陰經的脈象,必須依靠胃氣的運行,才能到達手太陰經。所以五臟都按照自己的時序運行,最終都匯集到手太陰經。如果邪氣強盛,正氣就會衰弱,所以病情嚴重時,胃氣就不能將五臟之氣帶到手太陰經,這時就會出現真臟之氣獨自顯現的現象,真臟之氣獨自顯現代表病邪已經戰勝了臟腑之氣,所以就會死亡。」
五臟都依賴胃中水穀之氣的滋養,所以胃是五臟的根本。而胃之所以能消化食物並將其輸送到全身,又依賴脾氣的運轉,而脾又以腎中的元陽為根本,這是先後天互相生化作用,任何一方都不能偏廢。各臟腑的氣,也必須藉由胃氣的推動才能到達肺部,進而運行到全身經脈。如果邪氣強盛而精氣衰弱,就會導致病情嚴重,胃陽無法將臟腑之氣帶到手太陰經,所以真臟之氣就會獨自顯現在脈象上,這是因為病邪戰勝了臟腑之氣,沒有胃陽化生的精氣,所以就會死亡。
2. 辨脈陰陽四時逆從病狀
《素問·平人氣象論》曰: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已。脈得四時之順,曰病無他;脈反四時,及不間臟,曰難已。肝見庚辛死,心見壬癸死,脾見甲乙死,肺見丙丁死,腎見戊己死,是謂真臟見,皆死。
脈從陰陽者,如心肺應浮,肝腎應沉,腑脈浮大,臟脈沉小之類。得四時之順者,如春弦、夏鉤、秋毛、冬石,而有和緩胃氣。如此雖病,亦易愈也。脈逆陰陽者,與上文從陰陽之脈象相反也。其反四時者,如春見毛脈,是金剋木;夏見石脈,是水剋火;秋見鉤脈,是火剋金;冬見代脈,是土剋水也。
不間臟者,謂病傳相剋也,如肝傳脾,木剋土也;脾傳腎,土剋水也;腎傳心,水剋火也;心傳肺,火剋金也;肺傳肝,金剋木也。如此,病皆難已也。間臟者,如肝傳心,是木生火,間肺臟,而木不剋土也;心傳脾,是火生土,間腎臟,而火不剋金也;脾傳肺,是土生金,間肝臟,而土不剋水也;肺傳腎,是金生水,間心臟,而金不剋木也;腎傳肝,是水生木也,間脾臟,而水不剋火也。如此,病皆易愈也。
其相剋者死,如經文所言肝見庚辛等,是謂無胃氣之真臟脈,與前章所言但弦無胃氣曰死,同一理也。
脈有逆從,四時未有臟形,春夏而脈瘦,秋冬而脈浮大,命曰逆四時也。風熱而脈靜,泄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澀堅者,皆難治,命曰反四時也。
此又申明逆從之理,若春夏秋冬四時,未有弦、鉤、毛、石本臟之脈形,當春夏陽旺而升,其脈反瘦小,不應其氣,內衰可見;秋冬陽降而藏,脈反浮大而虛,本元不固可知,此為逆四時也。
又如風熱而脈反靜,是陽病見陰脈,正不敵邪矣;便泄脫血,陰陽皆傷,脈應沉弱,而反實者,是無胃氣之真臟脈也;病在中而有積,脈反虛,元氣已虧,何以攻積乎?病在外感,而脈澀堅,絕少陽和之氣,何以達營衛而祛邪乎?故此皆為難治之病,命曰反四時者,與天地氣化相反也。
欲知寸口太過與不及,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脛痛;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寸口脈沉而堅者,曰病在中;寸口脈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脈沉而弱,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脈沉而橫,曰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寸口脈沉而喘,曰寒熱。
經曰:氣口成寸,以決死生。故或云寸口,或云氣口,或云脈口,皆指兩手之脈也。人迎主六腑之陽,寸口主五臟之陰,已詳辨前關格病篇矣。舊注分寸關尺解之,不但穿鑿,且非經旨,何也?蓋經已有專明寸關尺,以候臟腑部位者,又有指出心脈何如為某病,肝脈何如為某病,及各臟腑病,均有指出,若此章數節,專明兩手通體脈象為病者也。
白話文:
脈象順應陰陽,疾病容易治好;脈象違逆陰陽,疾病難以治癒。脈象符合四季的規律,就說疾病沒有其他問題;脈象違反四季的規律,以及疾病在臟腑之間互相傳遞相剋,就說疾病難以治癒。肝臟出現庚辛的脈象會死亡,心臟出現壬癸的脈象會死亡,脾臟出現甲乙的脈象會死亡,肺臟出現丙丁的脈象會死亡,腎臟出現戊己的脈象會死亡,這稱為「真臟脈」出現,都是死亡的徵兆。
脈象順應陰陽,例如心肺的脈象應該浮,肝腎的脈象應該沉,腑的脈象應該浮大,臟的脈象應該沉小等等。符合四季規律的,例如春天脈象應該像琴弦,夏天應該像彎鉤,秋天應該像羽毛,冬天應該像石頭,而且要有平和的胃氣。像這樣,即使生病也容易治癒。脈象違逆陰陽,就是與上面所說順應陰陽的脈象相反。違背四季的,例如春天出現像羽毛般的脈象,是金剋木;夏天出現像石頭般的脈象,是水剋火;秋天出現像彎鉤般的脈象,是火剋金;冬天出現像停頓般的脈象,是土剋水。
不隔臟傳遞疾病的,是指疾病在相剋的臟腑之間傳遞,例如肝傳給脾,是木剋土;脾傳給腎,是土剋水;腎傳給心,是水剋火;心傳給肺,是火剋金;肺傳給肝,是金剋木。像這樣,疾病都難以治癒。隔臟傳遞疾病的,例如肝傳給心,是木生火,中間隔著肺,而木不剋土;心傳給脾,是火生土,中間隔著腎,而火不剋金;脾傳給肺,是土生金,中間隔著肝,而土不剋水;肺傳給腎,是金生水,中間隔著心,而金不剋木;腎傳給肝,是水生木,中間隔著脾,而水不剋火。像這樣,疾病都容易治癒。
相剋的脈象會導致死亡,就像經文所說肝臟出現庚辛等等脈象,是所謂沒有胃氣的真臟脈,與之前章節所說的只有弦脈而沒有胃氣就會死亡,是同樣的道理。
脈象有順逆之分,如果四季沒有出現臟腑應該有的脈形,春天夏天脈象反而細小,秋天冬天脈象反而浮大,這就叫做違逆四季。風熱病卻出現脈象平靜,泄瀉脫血,脈象反而充實,疾病在內脈象卻虛弱,疾病在外脈象卻澀而堅硬,這些都難以治療,稱為違逆四季。
這裡又進一步說明脈象順逆的道理,如果春夏秋冬四季,沒有出現弦、鉤、毛、石這些本應有的臟腑脈象,當春夏陽氣旺盛上升時,脈象反而細小,不能呼應陽氣的旺盛,可以知道體內衰弱;秋冬陽氣下降潛藏時,脈象反而浮大虛弱,可以知道本元不固,這就是違逆四季。
又例如,風熱病脈象反而平靜,這是陽病卻出現陰脈,正氣不能抵抗邪氣了;腹瀉脫血,陰陽都受到損傷,脈象應該沉弱,反而充實,這是沒有胃氣的真臟脈象;疾病在內,有積聚,脈象反而虛弱,說明元氣已經虧虛,如何攻破積聚?疾病在外感,脈象卻澀而堅硬,缺少陽氣的溫和,如何通達營衛來驅除邪氣?因此這些都是難以治療的疾病,稱為違逆四季,是與天地氣化相反的。
想知道寸口脈的太過與不及,寸口脈在指下感覺較短的,就說頭痛;寸口脈在指下感覺較長的,就說腿腳疼痛;寸口脈在指下感覺急促向上衝擊的,就說肩背痛。寸口脈沉而堅硬的,就說疾病在內;寸口脈浮而盛的,就說疾病在外。寸口脈沉而虛弱的,就說有寒熱病和疝氣,少腹疼痛;寸口脈沉而橫的,就說脅下有積聚,腹中有橫向的積痛;寸口脈沉而喘的,就說有寒熱病。
經文說:「氣口可以決定生死。」所以有時說寸口,有時說氣口,有時說脈口,都是指兩手的脈。人迎脈主六腑的陽氣,寸口脈主五臟的陰氣,之前已經在關於「關格」病篇中詳細說明了。舊時的註解將寸、關、尺分開解釋,不僅牽強附會,而且不符合經文的本意。為什麼呢?因為經文已經有專門說明寸、關、尺,是用來診察臟腑的部位的,又有指出什麼樣的心脈是某種疾病,什麼樣的肝脈是某種疾病,以及各臟腑疾病,都有明確指出。而本章這幾節,專門說明兩手整體脈象所反映的疾病。
例如外感病,那麼兩手的脈象都會是浮的;火邪病,那麼兩手的脈象都會是數的,怎麼能分部位來診斷呢?診脈的人既然已經先了解了臟腑的部位,自然能夠隨時審察疾病的所在,所以本經文只論述整體脈象所反映的疾病道理。所說的「脈中手」,是指剛開始按脈時,在浮取部位所感應到的脈象。脈象短的,表示陽氣鬱結而化為火,所以會頭痛,因為諸陽氣都匯聚於頭部;脈象長的,表示陽氣有餘,陽氣有餘,則陰氣不足以濡養經脈,下部屬於陰,所以腿腳疼痛;脈象急促向上衝擊的,表示陽氣上逆於胸肺,所以會肩背痛。
兩手的脈象都沉而堅硬的,表示有形的邪氣阻滯,所以疾病在內;如果脈象浮而盛,表示氣行於表,必定有外感病;如果脈象沉而虛弱,表示表裡都虛弱,表陽虛則肌膚腠理不固,時常發作寒熱病,內陽虛則陰邪結於陰分,而有疝氣、少腹疼痛的疾病;如果脈象沉而橫,橫向表示指下有力,但不順暢,所以知道脅下有積聚,以及腹中有橫向積痛;脈象沉而喘,喘表示脈動急促而不協調,這是邪氣閉塞營衛,表裡不通,所以脈象反而沉而發寒熱。
而且,脈主一身的氣,有時因為肺氣壅塞,也會出現喘息脈沉的情況,這裡的「喘」字有雙重含義,應該同時審察外在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