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楠

《靈素節注類編》~ 卷四下 (13)

回本書目錄

卷四下 (13)

1. 辨脈太過不及中外異病

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沉以搏,故曰營,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如彈石者,此為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為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解㑊。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飢,䏚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

冬令陽氣盡入於地,萬物歸藏,故脈氣之來沉以搏,是浮按不足,沉按有力也。陽藏而營運於內,故名營,以沉部有力,故又名石脈也。若其氣來如彈石,則少柔和之氣,此為太過之脈,病在外者,精傷陽氣外露不固,故經脈懈弛,病名解㑊,而脊脈痛,元氣耗散,故少氣不欲言也;其去如數者,降入之氣速,則鼓動之力弱,此為不及之脈,病在中,心懸如飢者,中氣空虛,心少主宰,如懸宕似飢,而又不能食也,䏚中清冷,脊痛,䏚者,軟腰,脊屬督脈,皆腎虛肝鬱,故少腹滿,小便變其常,或短或澀,乃下焦氣化無權也。此兩證,皆內傷之病。

帝曰:四時之序,逆從之變異也,然脾脈獨何主?岐伯曰: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帝曰:然則脾善惡可得見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其來如水之流者,此為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者,此為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弦鉤毛石之脈,合春夏秋冬之氣,其有逆從變異,即可驗病之吉凶。惟脾土居五行之中,故為孤臟,鼓運輸布胃中水穀精氣,以灌溉上下四旁,故凡弦鉤毛石之脈,皆以和緩之象為本者,是脾胃之氣,故云其善處不可得見也。

惡者,其脈來如水之流者,柔弱太過,即前所云:弱多胃氣少之病脈也,蓋弱則不能輸布胃氣,以達四肢,故四肢無力,不能舉也,其氣有升降,而無出入,故如水之流,則無鼓動之力矣;其脈來如鳥之喙者,堅銳動數,是柔緩之氣不及也,因而升降不調,清濁淆混,則九竅不能通利,內外壅滯,故名重強,謂邪實也。此柔緩之氣不及,與上之柔弱太過,皆未得脾胃中和之氣而致病也。

白話文:

辨別脈象的過與不及,以及內外不同的疾病

冬天診脈,反映的是腎的狀態,腎屬北方,主水,主收藏萬物。因此,冬季的脈象應該沉而有力,這叫做「營脈」。與此相反則為病。

皇帝問:怎樣才算相反呢?

岐伯答:脈氣來得像彈石一樣,這是脈象過盛,病在體表;脈氣消失得很快,像數數一樣,這是脈象不足,病在內臟。脈象過盛,會讓人感到肢體鬆懈無力,脊脈疼痛,氣短懶言;脈象不足,則會讓人感覺心慌意亂,好像餓了一樣,腰部冰冷,脊背疼痛,小腹脹滿,小便異常。

冬令時節,陽氣都潛藏於地下,萬物歸於收藏,所以脈氣來得沉而有力,浮按時感覺不足,沉按時卻有力。陽氣潛藏,而陰氣在體內運行,所以叫做「營脈」,因沉部有力,又稱為「石脈」。如果脈氣來得像彈石一樣,則缺乏柔和之氣,這是脈象過盛,病在體表,是因為精氣受損,陽氣外洩,體表不夠堅固,所以經脈鬆弛,病症表現為肢體鬆懈無力,脊脈疼痛,元氣耗散,所以氣短懶言;如果脈氣消失得很快,下降之氣速度過快,則搏動之力減弱,這是脈象不足,病在內臟,感覺心慌意亂像餓了一樣,是因為中氣虛弱,心神失主,像懸空一樣又飢餓,卻又吃不下東西;腰部冰冷,脊背疼痛(腰部柔軟),脊脈屬督脈,都是腎虛肝鬱所致,所以小腹脹滿,小便異常,或尿少或排尿困難,都是下焦氣化失調所致。這兩種情況都是內傷的病症。

皇帝問:四季的順序,有順逆的變化,那麼脾脈獨有什麼特徵呢?

岐伯答:脾脈屬土,是孤獨的臟器,滋養四肢百骸。

皇帝問:那麼脾的盛衰,能從脈象上看出嗎?

岐伯答:脾的盛旺不易察覺,但衰弱則可見。脈氣來得像流水一樣,這是脈象過盛,病在體表;脈氣來得像鳥喙一樣,這是脈象不足,病在內臟。脈象過盛,會讓人四肢無力;脈象不足,會讓人九竅不通,稱為「重強」。

弦、鉤、毛、石四種脈象,分別對應春夏秋冬的氣候,如果出現逆亂變化,就可以判斷疾病的吉凶。脾土居於五行之中,是孤獨的臟器,它運輸和佈散胃中水穀精氣,以滋養上下四肢百骸。因此,凡是弦、鉤、毛、石四種脈象,都以平和緩慢為本,這是脾胃之氣平和的表現,所以說脾的盛旺不易察覺。

脾的衰弱,脈象來得像流水一樣,柔弱過度,正如前面所說:脈象虛弱,多是胃氣不足。因為虛弱就無法輸布胃氣到四肢,所以四肢無力,不能抬舉;脈氣有升降而無出入,像流水一樣,就沒有搏動之力了;脈象來得像鳥喙一樣,堅硬銳利,跳動頻繁,這是柔和緩慢之氣不足,導致升降失調,清濁混淆,九竅不通暢,內外阻塞,所以稱為「重強」,是邪氣壅盛的意思。這種柔和緩慢之氣不足,與前面的柔弱過度,都是因為沒有得到脾胃的中和之氣而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