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楠

《靈素節注類編》~ 卷四下 (12)

回本書目錄

卷四下 (12)

1. 辨平病死之脈

此之喘喘累累如鉤,形似心脈,而實不同。心脈陽旺而升,現於浮部,按之軟散,外陽內陰,離之象也;腎脈陰盛陽伏,現於沉部,輕按軟弱,重按有力而滑,外陰內陽,坎之象也。

此有胃氣,無病之平脈也;若來如引葛者,至數模糊不清,其陰陽不調,故按之益堅,無柔緩之氣,則為腎病也;發如奪索者,如兩人奪一索,互相牽掣,亦如引葛無緒,而如索之強硬,故如彈石之辟辟,絕無柔和之氣,是真臟之死脈也。

白話文:

辨別平脈、病脈與死脈

這種脈象,呼吸急促,綿綿不斷,像鉤子一樣,形狀類似心脈,但實際上不同。心脈是陽氣旺盛上浮,表現在浮部,按下去柔軟鬆散,外陽內陰,是離卦的象徵;腎脈是陰氣盛而陽氣潛伏,表現在沉部,輕輕按下去柔軟無力,用力按下去則有力而滑利,外陰內陽,是坎卦的象徵。

這是具有胃氣的正常脈象;如果脈來像牽引葛藤一樣,脈搏的次數和形態模糊不清,陰陽失調,所以按下去更加堅硬,沒有柔軟緩和之氣,這就是腎臟疾病的脈象;如果脈象像爭奪繩索一樣,如同兩人爭奪一根繩索,互相牽扯,也像牽引葛藤一樣沒有條理,而且像繩索一樣堅硬,所以像彈石頭一樣的跳動聲,完全沒有柔和之氣,這就是臟腑衰竭的死脈。

2. 辨脈太過不及中外異病

《素問·玉機真臟論》岐伯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巔疾;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氣之流行,生化萬物,肝應東方之木,其氣柔嫩,故脈軟弱,輕虛而滑,滑者,流動也,端直以長而象弦,陽氣調達也。凡五臟之脈,各有本臟之形,而春令弦象,為應時之平脈也,夏秋冬皆然。

若脈氣之來,不輕虛而實,不柔和而強,此為太過,病在外者,外邪乘之,肝氣鬱逆,故令人善怒,風性上搖,故忽忽眩冒,為巔頂之疾,謂目眩昏冒,巔頂掣痛,以肝經之脈上頂,與督脈相會也;若其氣來,不實而微,是為不及,而中虛之病,乏陽和生氣,三焦水道不宣,上則胸窒,痹痛引背,下則兩胠及脅虛滿,經所云:臟寒生滿病也。須用補陽以和陰,不可作實痛實滿而用攻散也。

胠者,脅下軟處,皆肝經所行之部也。

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為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為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

陰陽生化之機,無非升降出入。夏令陽氣升浮出外,故萬物盛長,人身之氣應之,故脈氣升多出多,為來盛,降少入少,為去衰,而其形如鉤也。若來去皆盛,為太過,心火感召外火,火邪劫爍津液而膚痛,熱邪瀰漫營衛,如水之浸淫於周身也;若脈氣來不盛,去反盛,是升出少,而降入多,其陽內虛,心氣不足以榮養,故心煩不寧,中虛津液不化,氣滯痰凝,上見咳唾,下則時泄穢氣,此因火虛,而脾土不實也。

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為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為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秋令陽氣下降入地,萬物成實,夏脈之浮洪,轉為輕浮,來急者,收束繃急之象,去散者,陽氣下降之象,以其浮部輕虛,故名毛脈。若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本有內熱,外涼收束,故中央堅,為太過之脈,令人肺氣逆而背痛,慍慍然者,鬱悶不快之狀也;其氣來毛而微者,按之虛微無力,此為不及之脈,病在中氣虛,故喘息,而呼吸少氣且咳,氣虛不能攝血,隨咳而出,喉下聞痰阻之病音也。

白話文:

辨脈太過不及中外異病

《素問·玉機真臟論》記載,春天脈象反映肝臟的狀態,如同東方之木,萬物生長之始。正常的肝脈應輕柔、虛弱、滑利,直而長,像琴弦一樣(弦脈)。若與此相反,則為病。

脈象太過,則氣血充實有力,病在外;脈象不及,則氣血虛弱,病在內。太過者,會讓人健忘、頭暈目眩,甚至頭痛;不及者,會讓人胸痛背痛,兩脅下脹滿。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氣機運行生化萬物。肝屬木,應東方,故其脈象柔弱輕虛滑利,如同弦脈,這是春季正常的脈象。其他季節的脈象也各有其正常規律。

如果脈象不輕虛而實,不柔和而強,這就是太過,病在外,外邪入侵,肝氣鬱結,導致易怒、頭暈目眩,甚至頭痛,這是因為肝經脈上行至頭頂,與督脈相會。如果脈象不實而微弱,這就是不及,病在內,陽氣不足,三焦水道不通,則胸悶、痹痛、引及背部,兩脅下脹滿。這屬於臟寒導致的滿脹之病,需溫補陽氣,不可用攻散之法。脅下柔軟處,都是肝經循行的部位。

夏天脈象反映心臟的狀態,如同南方之火,萬物生長旺盛之時。正常的脈象是來勢盛,去勢衰(鉤脈)。若與此相反,則為病。

脈象太過,則來勢盛,去勢也盛,病在外;脈象不及,則來勢不盛,去勢反而盛,病在內。太過者,會讓人身熱膚痛,如同浸淫一般;不及者,會讓人心煩,咳嗽咳痰,甚至腹瀉。

陰陽生化,升降出入。夏天陽氣上升外達,故萬物生長,人體氣血也應之,脈象應來勢盛,去勢衰,如同鉤脈。若來去皆盛,則為太過,心火外感,火邪灼傷津液,導致膚痛;熱邪瀰漫,如同浸淫全身。若來勢不盛,去勢反而盛,則陽氣內虛,心氣不足,導致心煩,津液不化,氣滯痰凝,咳嗽咳痰,甚至腹瀉,這是心火虛弱,脾土不足所致。

秋天脈象反映肺臟的狀態,如同西方之金,萬物收成之時。正常的脈象是輕虛而浮,來勢急,去勢散(浮脈)。若與此相反,則為病。

脈象太過,則脈象浮而中央堅實,兩旁虛弱,病在外;脈象不及,則脈象浮而微弱,病在內。太過者,會讓人氣逆背痛,煩悶不悅;不及者,會讓人氣喘,呼吸短促,咳嗽,甚至咳血,喉中痰鳴。

秋天陽氣下降,萬物成熟,脈象由夏天的浮洪轉為輕浮,來勢急,是收束之象;去勢散,是陽氣下降之象。浮脈輕虛,故稱毛脈。若脈象浮而中央堅實、兩旁虛弱,這是內熱外寒,故中央堅實,為太過之脈,導致肺氣逆,背痛,煩悶不悅。若脈象浮而微弱,按之虛弱無力,這是不及之脈,病在內,中氣虛弱,故氣喘,呼吸短促,咳嗽,氣虛不能攝血,故咳血,喉中痰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