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素節注類編》~ 卷六 (1)
卷六 (1)
1. 卷六
2. 諸風病證
3. 寒熱
《素問·風論》帝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臟六腑,不知其解,願聞其說。岐伯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飲食,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
風由陽氣所化,隨寒熱溫涼而變。寒熱之傷人,必由於風,故風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如其藏於皮膚之間,營衛不得通和,腠理開閉不常,以致陰陽相爭,陰勝則寒而飲食減,陽勝則熱而肌肉消,氣血兩傷,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病也。怢慄者,畏怯戰慄之狀。
白話文:
黃帝問道:風邪侵襲人體,有時會造成寒熱交替,有時會造成體內發熱,有時會造成體內發冷,有時會造成癘風(麻風),有時會造成半身不遂,有時只是單純的風邪病,這些病症各有不同,名稱也不一樣。有的風邪甚至會侵入到五臟六腑,讓人搞不清楚病因,我想聽聽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說:風邪藏在皮膚之間,既不能進入體內,也不能從體表散發出去。風邪的特性是善於遊走且變化多端,當皮膚毛孔打開時,就會感到發冷;當毛孔閉合時,就會感到發熱而悶。如果感到寒冷,就會導致食慾下降;如果感到發熱,就會導致肌肉消瘦。所以,會讓人感到寒冷顫抖而吃不下飯,這種病症就叫做「寒熱」。
風邪是由陽氣變化而來,會隨著寒冷、發熱、溫暖、涼爽而變化。寒熱之所以會傷害人體,必定是因為風邪所導致。所以,風邪可以說是各種疾病的源頭,它的特性是善於遊走且變化多端。如果風邪藏在皮膚之間,導致體內的營衛之氣無法正常流通,皮膚毛孔的開合也不規律,進而造成體內陰陽之氣互相爭鬥。當陰氣佔上風時,就會感到寒冷且食慾下降;當陽氣佔上風時,就會感到發熱且肌肉消瘦。這樣一來,氣血都會受到損傷,所以會讓人感到寒冷顫抖而吃不下飯,這種病症就叫做「寒熱病」。「怢慄」指的是畏懼而顫抖的樣子。
4. 熱中寒中
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
同感風邪,因人之肥瘦不同,而為病各異,故凡邪之傷人,必隨人身之氣變化為病。若風由陽明而入於胃,其人體盛肌厚,則風不得外泄,與水穀之氣鬱蒸而成濕熱,隨脈上行而至目黃也;瘦人肌薄腠疏,中宮陽氣隨風邪而外泄,以致中寒,風氣上行至目,則泣出也。
白話文:
風邪之氣與陽明經進入胃部,會沿著經脈向上到達眼內角。如果這個人體型肥胖,風邪之氣無法向外散發,就會形成熱邪積聚在體內,導致眼睛發黃;如果這個人體型瘦弱,風邪之氣就會向外散發而形成寒邪,導致中寒而流眼淚。
同樣是感受風邪,因為每個人的體型肥胖或瘦弱不同,所引起的病症也會不同。所以各種邪氣侵犯人體時,一定會隨著個人體內氣的變化而轉變為不同的疾病。如果風邪從陽明經進入胃部,這個人體格強壯肌肉豐厚,風邪之氣無法向外散發,就會與水穀之氣鬱積蒸發而成濕熱,濕熱之氣會順著經脈向上到達眼睛,導致眼睛發黃;如果這個人體型瘦弱,肌肉薄弱皮膚鬆疏,中焦的陽氣會隨著風邪向外散發,以致於體內中寒,風邪之氣向上到達眼睛時,就會導致流眼淚。
5. 癘風寒熱
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䐜而有瘍,衛氣有所礙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太陽主一身之表而統營衛,風氣入太陽,行諸脈俞,散於分肉,與衛氣相干,使脈道不利,則營氣不從,逆於肉裡,乃生癰腫;衛氣礙而不行,則肌肉不知痛癢,為不仁也。
癘者,有營氣熱胕,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或名曰寒熱。
癘者,邪熱毒厲之氣,腐其營脈,其氣穢濁不清,上熏於鼻,故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初由風寒客於脈中而不去,挾瘴惡之氣所釀成,故名癘風,俗名大麻風,古名癩,最為惡病,其邪入骨,傳延子孫,而方書亦有治法也。
白話文:
風邪與太陽經同時進入人體,在經脈的穴位運行,散佈在肌肉之間,與負責防禦的衛氣互相干擾,導致氣血運行不順暢,所以使肌肉腫脹而產生瘡瘍;衛氣受到阻礙而無法正常運行,因此肌肉會麻木失去知覺。
太陽經掌管全身的表面,並且統率營氣和衛氣。風邪侵入太陽經,在經脈穴位運行,散佈在肌肉組織,與衛氣相互干擾,使經脈氣血運行不順暢,導致營氣無法順利流動,反向聚集在肌肉內部,於是產生癰腫。衛氣受到阻礙而無法運行,就會使肌肉失去痛癢的感覺,變得麻木。
所謂的「癘」,是指體內有營氣鬱熱,而且這股熱氣不清淨,導致鼻樑損壞、顏色敗壞,皮膚產生潰爛。風寒之邪停留在經脈中不去,就稱為「癘風」,或者也稱為「寒熱」。
「癘」是指邪熱毒厲之氣,腐蝕營氣的脈絡,其氣污濁不清,向上熏蒸到鼻子,因此導致鼻樑損壞、顏色敗壞,皮膚產生潰爛。最初是因為風寒之邪停留在經脈中不散去,加上夾帶瘴氣等惡劣之氣所釀成,所以稱為「癘風」,俗稱「大麻風」,古代稱為「癩」,是最嚴重的疾病。這種邪氣會侵入骨骼,還會傳染給子孫,但醫書上也有治療的方法。
6. 五臟六腑頭腦眼目中風
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
人身與天地氣化相通,五臟合五時之氣候,風為天氣,故以天干之五行而應五臟也。
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
五臟六腑,皆有俞穴在背,為臟腑之門戶。風中於俞,由一門而入,邪止偏入一臟一腑,故名偏風也。
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飲酒中風,則為漏風;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外在腠理,則為泄風。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由風氣也。
督脈風府穴,上通於腦,而又通太陽經,太陽經脈起於目內眥,故風由風府而上入於腦,則頭腦痛,由太陽而至目眥,則為眼寒也;飲酒之人,多汗而腠理疏漏,風邪易入,故名漏風;入房汗出,風邪乘虛入內,故名內風;新沐陽氣發泄,頭為諸陽之會,故風中於首也;久風入於腑,則為腸風飧泄者,食不及化而下泄,以風性疏利故也。諸邪傷人,必由於風,故風為百病之長。
至其變化,乃為他病,而無常方,然其致病,總由風氣也。
白話文:
春天如果受到風邪侵襲,以天干的甲乙木來說,就歸類為肝風;夏天如果受到風邪侵襲,以天干的丙丁火來說,就歸類為心風;季夏時節如果受到邪氣侵擾,以天干的戊己土來說,就歸類為脾風;秋天如果受到邪氣侵擾,以天干的庚辛金來說,就歸類為肺風;冬天如果受到邪氣侵擾,以天干的壬癸水來說,就歸類為腎風。
人體與天地間的氣息變化是相通的,五臟對應著五個時節的氣候。風是天氣的一種表現,所以用天干的五行來對應五臟。
風邪侵入五臟六腑背後的俞穴,也算是臟腑的風邪,它們各自進入其門戶,如果侵入的位置偏頗,就會形成偏風。
五臟六腑在背部都有俞穴,是臟腑的門戶。風邪如果從俞穴侵入,就會從一個門戶進入,邪氣只會偏重於侵入一個臟或一個腑,所以稱作偏風。
風邪沿著風府穴向上走,就會變成腦風;如果風邪進入眼睛,就會變成目風,導致眼睛發冷;如果飲酒後受風,就會變成漏風;如果在性生活後汗出時受風,就會變成內風;如果是剛洗完頭受風,就會變成首風;如果風邪長期侵入體內,就會變成腸風,導致消化不良而腹瀉;如果風邪停留在皮膚表面,就會變成泄風。所以說,風邪是各種疾病的源頭。當它發生變化時,就會變成其他疾病,沒有固定的治療方法,但這些疾病都是由風邪引起的。
督脈的風府穴,向上連通大腦,又連通太陽經,而太陽經脈起始於眼內角,所以風邪從風府穴向上進入大腦,就會引起頭痛;如果從太陽經到達眼內角,就會導致眼睛發冷。飲酒的人,經常出汗,毛孔疏鬆,風邪容易侵入,所以稱作漏風;在性生活後汗出時,身體虛弱,風邪容易趁虛而入,所以稱作內風;剛洗完頭時,身體陽氣向外發散,而頭部是陽氣聚集的地方,所以容易受風,這就是首風;如果風邪長期侵入腸腑,就會導致腸風,造成食物來不及消化就直接排出,是因為風的性質是疏散和通利的緣故。各種邪氣侵犯人體,大多是因為風邪引起的,所以說風邪是各種疾病的源頭。
當它發生變化時,就會變成其他疾病,沒有固定的治療方法,但這些疾病的病因,總歸都是由於風邪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