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素節注類編》~ 卷十 (21)
卷十 (21)
1. 司天在泉南北政不應
終之氣:主寒水,客風木。風木得水,萬物反生,關閉不禁,心痛,陽氣不藏而咳。
風多暴舉,炎氣流行,令擾廢,寒熱往復,宜咸、宜辛、宜酸,滲之,泄之,漬之,發之。蓋咸以勝火,辛以治木,酸以勝木火之性,滲泄去二便之實,漬發去腠理之邪。
陽明燥金司天,少陰君火在泉,己、餘年南、北政兩尺、寸不應。
乙卯(天符)、乙酉(歲會太乙天符):司天為助,從辛之化,上商與正商同也。金運不及,災及兌七宮,正西方也。
丁卯(歲會)、丁酉:司天勝運,金兼木化,反得其所謂委和之紀,上商與正商同也。木運不及,災及東方震三宮。司天制木,不同少角之例。
己卯、己酉:土運不及,災及中五宮。
辛卯、辛酉:水運不及,而土乘之,所謂涸流之紀,少陰與少宮同也,土兼水化。
癸卯、癸酉:俱同歲會。火不及而司天得政,所謂伏明之紀,上商與正商同。
金火合德,上應太白、熒惑,政切全,金不足,木火乘之,木亦無畏,故零木之氣,得次並行暴,多陽少陰,風濕流於氣交之際,咳,嘔,嗌塞,寒熱發,暴振慄,癃閉,清先而勁,毛蟲乃殃,熱後而暴介蟲殃。
初之氣:主風木,客濕土。風濕為患,病中熱脹,面目浮腫,善眠,嘔,衄,小便黃赤,甚則淋,脾腎傷。
二之氣:主君火,客相火。二火交熾,臣位於君,疫癘大行,火暴死。
三之氣:主相火,客燥金。燥熱交合,燥極而澤,不無寒熱之患,以近四氣,水土故澤。
四之氣:主濕土,客寒水。
五之氣:主燥金,客風木。
終之氣:主寒水,客君火。陽氣布,候反溫,蟄蟲見,水不冰,火化之盛,其病為濕。
陽專其令,炎暑大行,風燥橫於歲運,其極而澤,寒熱互興,宜咸從水化以治,火宜清,名在泉之火,苦從火化以治,金宜散,司天之金,辛從金化,以同司天之氣而求其平也。
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濕土在泉,甲、餘年南、北政右尺、左寸不應。
甲辰、甲戌:歲會又同天符。柔潤重澤,病濕下重。
丙辰、丙戌:俱天符。水運太過,大寒留於溪谷。
戊辰、戊戌:司天為制,水得其平,所謂赫曦之紀,上羽與正徵同也,火齊水化,炎裂拂騰,其病熱鬱災,太過而水必。
庚辰、庚戌:金氣太過,其病燥,眥瞀,胸滿,肺金受病也,肝亦有損。
壬辰、壬戌:木氣太過,振拉摧拔,其病眩掉,目瞑,皆風木病也,肝筋脾土亦病。
水土合德,上應辰星、鎮星,寒政大舉,澤無陽焰,寒濕之氣,持於氣交,寒熱發,肌肉痿不收,濡瀉,血溢,皆火鬱寒濕之病,膀胱不能無邪,神明絕,死不治。穴在掌後銳骨之端,真心氣也。
初之氣:主風木,客相火。臣隨君火,冬也,草乃早榮,風火相搏,溫厲乃作,身熱,頭痛,嘔吐,瘡瘍,斑疥之類。
白話文:
司天在泉南北政不應
終之氣:主寒水,受風木之氣影響。風木之氣得水,萬物得以生長,但若閉塞不通,則會心痛,陽氣不能收藏而致咳嗽。
風盛行而暴烈,炎熱之氣流行,導致人體機能紊亂,寒熱反复交替,此時宜用鹹、辛、酸味藥物,通過滲透、泄瀉、浸漬、發汗等方法治療。鹹味能制火,辛味能治木,酸味能制木火的特性,滲透、泄瀉能排出二便的積滯,浸漬、發汗能驅除肌膚腠理的邪氣。
陽明燥金之氣主司天,少陰君火之氣在泉,己年及其他年份,南北方的政治措施效果不佳。
乙卯年(天符)、乙酉年(歲會太乙天符):司天之氣有助,順應辛金的轉化,與上商和正商相同。金氣不足,災禍波及兌宮(西方),正西方受災。
丁卯年(歲會)、丁酉年:司天之氣運勢強盛,金氣兼具木氣的轉化,恰逢委和之紀(一種平衡狀態),與上商和正商相同。木氣不足,災禍波及震宮(東方),東方受災。司天之氣制約木氣,與少角之例不同。
己卯年、己酉年:土氣不足,災禍波及中宮。
辛卯年、辛酉年:水氣不足,而土氣乘勢而起,所謂涸流之紀(水流枯竭),與少陰及少宮相同,土氣兼具水氣的轉化。
癸卯年、癸酉年:皆與歲會相同。火氣不足,而司天之氣得勢,所謂伏明之紀(隱藏的明朗),與上商和正商相同。
金火之氣相合,天象上應太白星、熒惑星,政治清明,但金氣不足,木火之氣乘勢而起,木氣也並不受約束,因此木氣散亂,同時暴發,多陽少陰,風濕之氣在氣交之際流行,出現咳嗽、嘔吐、咽喉阻塞、寒熱交替、突然發冷發抖、小便不通、小便清而急促等症狀,毛蟲或其他昆蟲為害。
初之氣:主風木,受濕土之氣影響。風濕之氣為患,病人出現發熱、面部腫脹、嗜睡、嘔吐、鼻出血、小便黃赤,嚴重者會出現尿淋漓不斷,脾腎受損。
二之氣:主君火,受相火之氣影響。兩種火氣交熾,臣火凌駕君火,瘟疫流行,火邪熾盛導致死亡。
三之氣:主相火,受燥金之氣影響。燥熱之氣交合,燥熱極度則轉為濕潤,難免出現寒熱交替,接近四氣的轉換,水土因此變得濕潤。
四之氣:主濕土,受寒水之氣影響。
五之氣:主燥金,受風木之氣影響。
終之氣:主寒水,受君火之氣影響。陽氣開始運行,天氣轉暖,蟄居的蟲子出現,水不結冰,火氣盛行,疾病表現為濕邪。
陽氣獨盛,炎熱之氣盛行,風燥之氣橫行於歲運之中,極度燥熱轉為濕潤,寒熱交替出現,宜用鹹味藥物順應水氣的轉化來治療,火邪宜清熱,此乃泉中之火,苦味藥物順應火的轉化來治療,金氣宜散,司天之金,辛味藥物順應金氣的轉化,使之與司天之氣相同,以求達到平衡。
太陽寒水之氣主司天,太陰濕土之氣在泉,甲年及其他年份,南北方的政治措施效果不佳。
甲辰年、甲戌年:歲會又與天符相同。陰柔濕潤之氣過重,疾病表現為下半身沉重。
丙辰年、丙戌年:皆為天符。水氣過盛,嚴寒之氣滯留於溪谷。
戊辰年、戊戌年:司天之氣主導,水氣得到平衡,所謂赫曦之紀(一種明亮的光輝),與上羽和正徵相同,火氣調和水氣的轉化,炎熱之氣上升,疾病表現為熱邪鬱結。水氣過盛。
庚辰年、庚戌年:金氣過盛,疾病表現為乾燥,眼睛紅腫,胸悶,肺金受損,肝臟亦受損。
壬辰年、壬戌年:木氣過盛,出現筋骨抽搐、肢體僵硬等症狀,疾病表現為頭暈目眩,視物模糊,皆為風木之病,肝筋脾土亦受損。
水土之氣相合,天象上應辰星、鎮星,寒濕之氣盛行,缺乏陽氣,寒濕之氣停滯於氣交之際,出現寒熱交替、肌肉萎縮無力、小便失禁、出血等症狀,皆為火邪鬱結寒濕之病,膀胱受邪,神志昏迷,死亡難以治療。穴位在手掌後銳骨的末端,是真心之氣所在。
初之氣:主風木,受相火之氣影響。臣火隨從君火,為冬季,草木提前生長,風火相搏,溫熱疫病流行,出現發熱、頭痛、嘔吐、瘡瘍、斑疹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