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楠

《靈素節注類編》~ 卷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七 (2)

1. 淺深部位現證

帝曰:願卒聞其道。岐伯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兩實相逢,眾人肉堅。其中於虛邪也,因於天時,與其身形,參以虛實,大病乃成。氣有定舍,因處為名,上下中外,分為三員。

是故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皮膚緩則腠理開,開則邪從毛髮入,入則抵深,深則毛髮立,毛髮立則灑然,故皮膚痛;留而不去,則傳舍於絡脈,在絡之時,痛於肌肉,其痛之時息,大經乃代;留而不去,傳舍於經,在經之時,灑淅喜驚;留而不去,傳舍於伏沖之脈,在伏沖之時,體重身痛;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在腸胃之時,賁響腹脹,多寒則腸鳴飧泄,食不化,多熱則溏出糜;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之外,募原之間,留著於脈,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積。

或著孫絡,或著絡脈,或著經脈,或著輸脈,或著於伏沖之脈,或著於膂筋,或著於腸胃之募原,上連於緩筋,邪氣淫泆,不可勝論。

尋常風雨寒熱,不能傷人,必因虛邪之風,與身形之虛,兩虛相遇,邪乃客之。蓋太乙所居之宮,風從後來者為虛邪,從前來者為實邪,義詳前卷《靈樞·九宮八風篇》。若身形實而邪實,兩實相逢,則肉堅不能傷也。若天時身形,虛實相參,而中其邪,大病乃成。邪客於身而有定舍,因其邪在之所而立病名,分上下中外三部,以其直則有上中下三焦,橫則有表裡中三層。

虛邪中人,初在皮膚,留而不去,則漸入漸深,各有現證可驗,而不隨證治之,則病根深痼難去。當邪之初入,其流傳亦無定所,或淺或深,留著為病,以至久著不去,則息而成積,乃不復流傳,以其與氣血膠結而成瘀積也。故邪氣之淫泆蔓延,何可勝論哉!

帝曰:願盡聞其所由然。岐伯曰:其著孫絡之脈而成積者,其積往來上下,臂手孫絡之居也,浮而緩,不能拘積而止之,故往來移行腸胃之間,水湊滲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則䐜滿雷引,故時切痛;其著於陽明之經,則挾臍而居,飽食則益大,飢則益小;其著於緩筋也,似陽明之積,飽食則痛,飢則安;其著於腸胃之募原也,痛而外連於緩筋,飽食則安,飢則痛;其著於伏沖之脈者,揣之應手而動,發手則熱氣下於兩股,如湯沃之狀;其著於膂筋在腸後者,飢則積見,飽則積不見,按之不得;其著於輸之脈者,閉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竅乾塞。此邪氣之從外入內,從上下也。

浮在皮里之細絡,名孫絡,稍深而粗者,名大絡,大絡內通於經,陽經則通腑,陰經則通臟,故陰經又深於陽經,經有陰陽,故絡亦有陰陽也。氣血周行內外,無處不到,其邪客之,則氣血瘀滯,久乃結而成積矣。

白話文:

淺深部位現證

黃帝說:「我希望完全了解這些道理。」

岐伯說:「風、雨、寒、熱這些外邪,如果沒有人體虛弱的因素,是不能單獨傷害人的。如果突然遇到疾風暴雨卻沒有生病,那是因為身體沒有虛弱,所以外邪無法單獨侵入。這種情況一定是身體虛弱的時候,又遇到虛邪之風,兩者相遇,外邪才會侵入身體。如果身體強壯,又遇到實邪,兩者相遇,肌肉會很堅實。如果外邪侵入身體是因為天氣和身體的虛實相互影響,那就會形成大病。氣在身體裡有固定的位置,根據所在位置而命名,可以分成上、中、外三個部分。」

「所以,虛邪侵入人體,一開始是在皮膚表面。當皮膚鬆弛,毛孔打開,外邪就會從毛髮進入,然後逐漸深入體內,當深入到一定程度時,毛髮會豎起來,感覺到寒冷,這時皮膚會疼痛。如果外邪沒有被去除,就會傳入絡脈,這時會感到肌肉疼痛,疼痛有時會緩解,然後傳入較大的經脈;如果外邪沒有被去除,就會傳入經脈,這時會感到寒冷發抖,容易驚嚇;如果外邪沒有被去除,就會傳入伏沖之脈,這時會感到身體沉重,全身疼痛;如果外邪沒有被去除,就會傳入腸胃,這時會感到胃部有聲響,腹部脹痛,如果身體偏寒,就會腸鳴腹瀉,食物難以消化,如果身體偏熱,就會大便稀溏;如果外邪沒有被去除,就會傳到腸胃之外,在募原之間,停留在脈絡裡,停留很久沒有被去除,就會形成積聚。」

「外邪有的停留在孫絡,有的停留在絡脈,有的停留在經脈,有的停留在輸脈,有的停留在伏沖之脈,有的停留在脊背的肌肉,有的停留在腸胃的募原,向上連接著鬆弛的筋。邪氣蔓延無定,無法一一論述。」

「一般的風、雨、寒、熱不會傷害人,一定是遇到了虛邪之風,再加上身體虛弱,兩者同時存在,外邪才會侵入人體。大概來說,太乙神居住的地方,從後面來的風是虛邪,從前面來的風是實邪,詳細的道理在《靈樞·九宮八風篇》中已經說明。如果身體強壯,又遇到實邪,兩者相遇,肌肉堅實,不會受到傷害。如果天氣和身體虛實夾雜,又受到外邪侵襲,就會形成大病。外邪侵入身體,會在特定的部位停留,根據外邪所在的地方來確定疾病的名稱,可以分成上、中、外三個部分,根據人體縱向的結構,可以分為上焦、中焦、下焦三個部分,根據橫向的結構,可以分為表層、裡層、中層三個部分。」

「虛邪侵入人體,一開始在皮膚表面,如果沒有被去除,就會逐漸深入體內,每個階段都有明顯的症狀可以驗證,如果不及時根據症狀治療,病根就會很深,難以去除。當外邪剛開始侵入時,它的傳播沒有固定的地方,有時淺,有時深,停留在某個地方就會形成疾病,如果長期停留不去,就會積聚起來,不再傳播,這是因為外邪和氣血相互膠著,形成了瘀積。所以邪氣的蔓延擴散,怎麼能一一說清楚呢!」

黃帝說:「我希望完全了解這些形成的原因。」

岐伯說:「停留在孫絡的積聚,會上下往來移動。手臂是孫絡聚集的地方,它的氣是浮淺而鬆弛的,不能控制積聚的位置,所以積聚會在腸胃之間往來移動。水液在腸胃之間滲漏灌注,會發出聲響。如果身體偏寒,就會腹脹、腸鳴,牽引作痛,這是因為絡脈阻塞,氣血不流通。如果外邪停留在陽明經,就會在肚臍兩側聚集,吃飽飯時會增大,飢餓時會縮小。如果外邪停留在鬆弛的筋,情況類似陽明經的積聚,吃飽飯時會疼痛,飢餓時會減輕。如果外邪停留在腸胃的募原,會感到疼痛,而且疼痛會延伸到鬆弛的筋,吃飽飯時會減輕,飢餓時會加重。如果外邪停留在伏沖之脈,觸摸時會感覺到跳動,放開手會感覺到熱氣流向兩腿,像熱水澆下來一樣。如果外邪停留在脊背的肌肉,而且是在腸胃的後面,飢餓時可以摸到積聚,吃飽飯時就摸不到了,按壓時摸不到。如果外邪停留在輸脈,脈絡會閉塞不通,津液無法輸布,排泄的孔道會乾燥堵塞。這些都是邪氣從外向內、從上向下的發展過程。」

「浮在皮膚表面的細小絡脈叫做孫絡,稍微深一點、粗一點的叫做大絡,大絡內部連接經脈,陽經連接腑,陰經連接臟,所以陰經比陽經更深。經脈有陰陽,所以絡脈也有陰陽。氣血在身體內外循環,沒有哪個地方到不了,如果外邪侵入,就會使氣血瘀滯,久而久之就會結成積聚。」

「積聚在孫絡,而且上下往來移動,是因為手臂是孫絡聚集的地方,那裡的氣是浮淺而鬆弛的,不能控制積聚,所以積聚會往來移動,甚至到達腸胃之間。腸胃是水液灌注滲漏的地方,外邪會從旁邊侵入,所以會發出聲響,如果是寒積,就會腹脹腸鳴,牽引作痛,這是因為絡脈阻塞,氣血不流通。如果外邪停留在陽明胃經,就會在肚臍兩側聚集,因為經氣聚集在這裡。吃飽飯時胃氣充滿經脈,所以積聚的形狀會增大,飢餓時氣消散,形狀就會縮小。經脈在肌肉裡面,不貼著胃,沒有實質的東西阻礙,所以積聚不會疼痛。如果外邪停留在鬆弛的筋,鬆弛的筋貼著胃,情況類似陽明經的積聚,因為貼著胃,吃飽飯時胃脹會觸動它,所以會疼痛,飢餓時就會減輕。如果外邪停留在腸胃的募原,募原是遮蔽胃中濁氣的地方,飢餓時虛火會衝動,所以會疼痛,吃飽飯時火氣平息,所以會減輕,疼痛會延伸到鬆弛的筋,因為鬆弛的筋是募原的分支。如果外邪停留在伏沖之脈,脈絡在脊背的肌肉裡面,是營氣運行的地方,被積聚阻塞,所以觸摸時會感覺到跳動,放開手氣流散開,所以會感覺到熱氣流向兩腿,像熱水澆下來一樣。積聚停留在脊背肌肉,而且在腸胃的後面,飢餓時腸胃空虛,所以能摸到積聚,吃飽飯時氣散漫,所以就摸不到了,因為它在腸胃的後面,身體的內部,所以按壓時摸不到。積聚停留在輸脈,脈絡閉塞不通,津液就不能向下輸布,所以排泄的孔道會乾燥堵塞。這些都是說明邪氣從外向內、從上向下的形成積聚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