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楠

《靈素節注類編》~ 卷八 (8)

回本書目錄

卷八 (8)

1. 噎膈反胃嘔噦噫太息飢不欲食

2. 噎膈反胃

《靈樞·上膈篇》帝曰:氣為上膈者,食飲入而還出,余已知之矣。蟲為下膈,下膈者,食晬時乃出,余未得其意,願卒聞之。岐伯曰:喜怒不適,食飲不節,寒溫不時,則寒汁流於腸中,流於腸中則蟲寒,蟲寒則積聚,守於下管,則腸胃充廓,衛氣不營,邪氣居之。人食則蟲上食,蟲上食則下管虛,下管虛則邪氣勝之,積聚已留,留則癰成,癰成則下管約。其癰在管內者,即而痛深;其癰在外者,則癰外而痛浮,癰上皮熱。

馬注:膈者,膈膜也,前齊鳩尾,後齊十一椎,所以遮隔濁氣,不使上熏心肺也。然有膈上之病者,乃氣使然,食飲一入,即時還出;有膈下之病者,乃蟲使然,食飲周時,始復外出,由於喜怒不適,食飲不節,寒溫不時,以致寒汁流於腸中,則蟲因寒聚於下脘,臍上二寸也,蟲聚下脘,故腸胃充廓,衛陽之氣不得上營,邪氣居之,其蟲因食而上,上則下脘虛而邪氣勝,積聚而成壅,壅則下脘約,約者閉也。

其壅在脘內者,按之其痛深,壅在脘外者,按之其痛浮,壅之皮上熱,以其阻閉在下,故食飲晬時乃出也。楠按:《素問·陰陽別論》曰:一陽發病,其傳為膈。又曰:三陽結,謂之隔。蓋一陽者,少陽經也,少陽為樞,樞病而氣阻滯不轉,故久而傳變為膈病也。三陽者,太陽經也,太陽為開,其氣由內以達外者,其經結而不開,則內阻隔而不流通。

是皆言陽氣鬱逆而成膈病,即此條所云氣為上膈者也。又云下膈者,以寒汁流於腸中,積聚結而成癰,當以通陽破瘀為主,治與一陽發病、三陽結之證源不同也。又言衛氣不營者,以衛氣起於下焦,營氣起於中焦,衛氣自下而升,與營氣交通,由胸而分行營衛,今下脘積聚而衛不得交營,則陰陽正氣失位,邪僻之氣居之,而充廓於腸胃,故飲食晬時不化而復出,其與後世名反胃病者相類也。

白話文:

皇帝問道:「氣造成上膈的病症,食物和飲料吃進去就立刻吐出來,這個我已經知道了。蟲造成下膈的病症,食物吃進去過了一天才吐出來,我還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希望能徹底了解。」

岐伯回答說:「如果人常常喜怒無常,飲食沒有節制,寒冷和溫熱不注意,寒冷的汁液就會流到腸道中。流到腸道中,蟲就會受寒,蟲受寒就會積聚,停留在下脘這個部位,導致腸胃脹滿,衛氣不能正常運行,邪氣就會入侵。當人吃東西時,蟲就會往上吃,蟲往上吃,下脘就空虛了。下脘空虛,邪氣就佔了上風,積聚停留下來,就會形成癰腫,癰腫形成,下脘就會收縮。如果癰腫長在管內,按壓會感到深層的疼痛;如果癰腫長在管外,按壓會感到表面的疼痛,癰腫表面的皮膚會發熱。」

馬注解釋說:「膈,指的是膈膜,前面與鳩尾穴齊平,後面與第十一胸椎齊平,作用是阻隔濁氣,不讓濁氣向上熏蒸心肺。上膈的病症,是氣引起的,食物和飲料一吃進去,就立刻吐出來;下膈的病症,是蟲引起的,食物和飲料吃進去,要過了一天才吐出來。這是由於喜怒無常、飲食不節制、忽冷忽熱,導致寒冷的汁液流到腸道中,蟲就因為寒冷而在下脘(肚臍上兩寸)聚集。蟲在下脘聚集,腸胃就脹滿,衛陽之氣無法向上運行,邪氣就會入侵。蟲因為進食而向上移動,向上移動則下脘空虛,邪氣就會佔上風,積聚形成壅塞,壅塞則下脘收縮,收縮就是閉塞的意思。

壅塞如果長在脘內,按壓會感到深層的疼痛;壅塞如果長在脘外,按壓會感到表面的疼痛;壅塞部位的皮膚會發熱。這是因為它阻礙閉塞在下部,所以食物和飲料要過一天才吐出來。」

楠按語說:「《素問·陰陽別論》提到:少陽經發病,可能會傳變為膈病。又說:三陽經(太陽經)氣機阻塞,也叫做膈病。少陽經是樞紐,樞紐發生病變,氣機就會阻滯而不順暢,時間久了就可能會傳變為膈病。太陽經是開,氣從內向外散發,如果經絡阻塞而不通暢,就會內阻而無法流通。

這些都是指陽氣鬱積逆行而形成膈病,也就是這裡所說的氣造成上膈的病症。而下膈的病症,是因為寒冷的汁液流到腸道中,積聚結成癰腫,應當以疏通陽氣、破除瘀血為主來治療。這和少陽經發病、三陽經氣機阻塞的病因有所不同。說到衛氣不能運行,是因為衛氣起源於下焦,營氣起源於中焦,衛氣從下往上升,與營氣相互交通。衛氣運行到胸部,然後分散到營衛各部分。現在下脘部位積聚阻塞,衛氣不能與營氣正常交通,導致陰陽正氣失調,邪氣侵入,使腸胃脹滿,所以食物吃下去要過一天才能排出,這和後世所說的反胃病相似。」

3.

《靈樞·四時氣篇》曰: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

肝膽抑鬱,故長太息以舒之也;膽氣虛而逆於胃,故心憺憺,恐人將捕之,而嘔苦水也,憺憺,心怯而動之貌。

白話文:

《靈樞·四時氣篇》說:經常想吐,吐出來的味道是苦的,而且會不斷地嘆氣,心裡感到空虛不安,好像隨時會被抓走一樣,這種情況是邪氣影響到了膽,導致胃氣上逆。膽汁外泄就會覺得嘴巴苦,胃氣上逆就會吐出苦味的東西,所以說這是吐膽汁。

這是因為肝膽鬱悶,所以才會不斷嘆氣來舒緩;膽氣虛弱,而且向上逆行到胃部,所以心裡才會感到空虛不安,害怕被人抓走,才會吐出苦水。所謂「憺憺」,是形容心裡膽怯而動搖不安的樣子。

4.

《靈樞·口問篇》帝曰:人之噦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谷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補手太陰,瀉足少陰。

有物無聲謂之吐,有聲無物謂之噦,有物有聲謂之嘔吐,此言有聲無物者也。凡谷入胃,化精氣而上注於肺,因有故寒氣在胃,新故相亂,真氣邪氣相攻相併而上逆,乃為噦也。肺氣主降,用針補手太陰經以降逆也;腎為胃關,瀉足少陰經以利其關,使胃中邪氣下行則愈。後世之呃逆,古亦名噦。

白話文:

黃帝問:人打嗝,是什麼氣造成的?岐伯回答:食物進入胃後,胃氣會向上輸送到肺。現在如果身體內有舊的寒氣,又加上新進的食物的氣,兩者一起回到胃裡,新舊之氣互相混亂,正氣與邪氣互相攻擊,導致氣往上逆,從胃裡衝出來,所以就產生了打嗝。治療上要補手太陰肺經的氣,瀉足少陰腎經的氣。

有東西出來但沒有聲音叫做吐,有聲音但沒有東西出來叫做噦,有東西有聲音出來叫做嘔吐,這裡說的是有聲音沒東西出來的噦。一般來說,食物進入胃後,會化生精氣向上輸送到肺。如果胃裡有舊的寒氣,新舊之氣就會混亂,正氣與邪氣互相攻擊、並合而向上逆行,就會產生打嗝。肺氣主向下,所以用針灸來補手太陰肺經,讓氣可以順利向下;腎臟是胃的關卡,所以要瀉足少陰腎經,使關卡通利,讓胃裡的邪氣向下走,病就會好。後世所說的呃逆,古代也叫做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