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素節注類編》~ 卷八 (9)
卷八 (9)
1. 噫
帝曰,人之噫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補足太陰、陽明。一曰補眉本也。
噫氣比噦輕,上逆至胸,太息氣轉即已。亦因寒邪在胃,脾陽不運,而厥逆從下上散,而出於胃,故但溫補脾胃二經之氣,使濁降清升則愈。一曰補眉本,亦內助其陽氣之法耳。
白話文:
皇帝問:人打嗝,是什麼氣造成的呢?
岐伯回答:是寒氣侵入胃部,導致氣機逆亂,從下往上散發,又從胃部出來,所以就打嗝了。可以補益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還有一種說法是,要補益眉心的位置。
打嗝的症狀比乾嘔輕微,氣向上逆行到胸部,嘆一口氣,氣順了就停止了。也是因為寒邪在胃,脾陽功能虛弱,不能正常運作,導致氣機從下往上逆行散發,從胃部出來,因此只需要溫補脾胃兩條經絡的氣,使濁氣下降,清氣上升,就可以治癒。還有一種說法是,補益眉心的位置,也是從內部幫助陽氣的方法。
2. 太息
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憂思則心系急,心系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也。
各臟皆有系通心,故各臟之氣隨心所使。心系急而氣道約者,則中氣鬱而不舒,太息以伸之也。故宜補心經、心包、膽經之氣,以和之也。
白話文:
黃帝問:人為什麼會嘆氣呢?是什麼氣在作祟?岐伯回答:因為憂愁思慮,導致心臟的脈絡繃緊,心脈一繃緊,氣的通道就會收縮,通道收縮就不順暢,所以需要嘆氣來伸展它。這時要補養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足少陽膽經的氣,讓它們順暢。
各個臟腑都有脈絡連通心臟,所以各臟腑的氣都受心臟所支配。如果心臟脈絡繃緊導致氣的通道收縮,就會使體內的中氣鬱結而不舒暢,所以需要嘆氣來伸展它。因此,應該補養心經、心包經和膽經的氣,來調和它們。
3. 飢不欲食
《靈樞·大惑論》帝曰:人之善飢而不嗜食者,何氣使然?岐伯曰:精氣並於脾,熱氣留於胃,胃熱則消穀,消穀則善飢。胃氣逆上,則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本經云:少火生氣,壯火食氣。胃者,如貯食之鼎,少火在下,聚而不炎,則蒸腐水穀,以生精氣也;壯火者,炎而不聚,則反耗蝕元氣,而不能化水穀也。故如精氣偏並於脾而不輸布,則運化失度而胃火外炎,其脘中反寒,故火炎似飢,而脘寒仍不嗜食,以鼎下無火也。仲景曰: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熱疼,飢不欲食。
蓋以厥陰中相火而化邪熱,由胃上衝,故使消渴心熱而似飢,其胃氣逆甚,則不欲食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靈樞·大惑論》中,黃帝問:有的人明明容易餓,卻不想吃東西,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精氣都集中在脾臟,熱氣停留在胃裡。胃裡有熱就能消化食物,消化得快就容易餓。但如果胃氣反而向上逆行,就會導致胃部發冷,所以不想吃東西。
經典上說:微弱的火能產生能量,強盛的火反而會消耗能量。胃就像一個儲存食物的鼎,底下有微弱的火,火不外散,就能蒸煮腐熟水穀,產生精氣。如果火勢強盛,火往外散,反而會消耗元氣,無法消化水穀。因此,如果精氣偏向集中在脾臟而無法正常輸送到全身,就會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調,胃火外散,胃裡面反而發冷。所以會有感覺好像很餓,但胃裡卻發冷的狀況,就不想吃東西,這就好像鼎底下沒有火一樣。
張仲景說:厥陰病會出現口渴、氣往上衝到心口、心中發熱疼痛、容易餓卻不想吃東西的症狀。
這是因為厥陰病中的相火化為邪熱,從胃往上衝,所以才會口渴、心熱,感覺好像很餓,但如果胃氣逆行嚴重,就會不想吃東西。
4. 腸澼便紅下白沫膿血
《素問·通評虛實論》帝曰:腸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熱則死,寒則生。帝曰:腸澼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脈沉則生,脈浮則死。帝曰:腸澼下膿血何如?岐伯曰: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帝曰:腸澼之屬,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懸澀者曰死,以臟期之。
腸澼者,久傷濕邪,傳導失職而便不固,垢穢血液雜下,下多則亡陰,陰為陽之根,陰竭則陽氣離根,而外露身熱,故死;身寒者,陽藏不動,故生也。下白沫者,虛寒氣陷也,脈沉,尚可溫中助氣以治之;脈浮者,下竭而氣上脫,故死也。下膿血則挾熱邪,脈滑大,與證合而元氣未敗,可生;脈懸絕者,細小欲絕,本元敗而邪熱盛,故死也。
如身不熱,脈不懸絕,統指以上三證而言,脈滑大為元氣未損,可生;懸澀者,脈無胃氣矣,故死,審其五臟之生克時日為期也。後世名痢疾者,與此病相類,惟痢疾有積而必腹痛,故《內經》名滯下,以其數便不得暢下也。此不言腹痛,則與痢疾大同小異耳。
白話文:
皇帝問:腸道疾病導致大便出血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岐伯回答:如果身體發熱就會死亡,如果身體寒冷就能存活。皇帝問:腸道疾病導致大便排出白色泡沫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岐伯回答:如果脈象沉潛就能存活,如果脈象浮散就會死亡。皇帝問:腸道疾病導致大便排出膿血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岐伯回答:如果脈象細小且幾乎摸不到就會死亡,如果脈象流利且有力就能存活。皇帝問:腸道疾病,身體不發熱,脈象也不細小且幾乎摸不到,情況是怎麼樣的?岐伯回答:脈象流利且有力就能存活,脈象細小且不流暢就會死亡,這要根據五臟的生剋關係來判斷預後。
所謂的腸道疾病,是由於長期受到濕邪侵擾,導致腸道傳導功能失常,大便無法固體,污垢和血液混雜排出。如果排出過多,就會耗損陰液,陰液是陽氣的根本,陰液耗盡,陽氣就會失去根基而外散,導致身體發熱,所以會死亡。如果身體寒冷,代表陽氣內斂不動,所以能夠存活。大便排出白色泡沫,代表虛寒氣陷,如果脈象沉潛,還可以用溫補中氣的方法來治療。如果脈象浮散,代表下焦虛竭而氣往上脫,所以會死亡。大便排出膿血則夾雜熱邪,如果脈象流利且有力,和病症相符,代表元氣還沒有敗壞,可以存活。如果脈象細小幾乎摸不到,代表元氣敗壞而邪熱旺盛,所以會死亡。
如果身體不發熱,脈象也不細小幾乎摸不到,這是統指以上三種情況而言,脈象流利有力,代表元氣沒有受損,可以存活;脈象細小不流暢,代表脈象已經沒有胃氣,所以會死亡,要根據五臟的生剋關係和發病時間來判斷預後。後世所說的痢疾,和這個病很相似,只不過痢疾會有積滯而導致腹痛,所以《內經》把它叫做滯下,意思是多次排便但無法順暢排盡。這裡沒有提到腹痛,所以和痢疾只有大同小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