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素節注類編》~ 卷五 (15)
卷五 (15)
1. 陰陽發病諸證
二陽者,陽明胃也,陽結而化邪火,乃成中消之病,多食易飢,而肌肉消瘦也;三陽者,太陽也,太陽主開,其氣結不得外達於表,則阻隔於內,或致飲食難下,而便不通也;三陰者,太陰也,亦主開,其氣結則脾不轉運,肺不輸布,水飲蓄而成病也;一陰者,厥陰也,一陽者,少陽也,甲乙木也,木鬱則火發,上灼於喉,而成喉痹,以肝脈循喉後故也。
有形無形痛與不痛
《靈樞·壽夭剛柔篇》少師曰:病在陽者,名曰風;病在陰者,名曰痹;陰陽俱病,名曰風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陽之類;無形而痛者,陰之類也。無形而痛者,其陽完而陰傷之也,急治其陰,無攻其陽;有形而不痛者,其陰完而陽傷之也,急治其陽,無攻其陰。陰陽俱動,乍有形,乍無形,加之煩心,名曰陰勝其陽,此謂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風由陽氣所化,故病在陽分名風;若寒濕陰邪凝滯,故病在陰分名痹。此以人身陰陽之氣,與外邪同類相感而致病,因病以立名也。有形而不痛者,如浮腫痞滿之類,是病傷陽,而陰完全也;無形而痛者,如肢體疼痛,而無腫脹之類,是病傷陰,而陽完全也。蓋陽為氣,起發而流通,起發故有形,流通故不痛也;陰為血,沉靜而凝滯,沉靜故無形,凝滯故疼痛也。此以病形而辨陰陽者也。
乍有形,乍無形,而煩心者,邪在陰陽之間,陰陽相格,故煩心,以不專在陽,不專在陰,故乍有形,乍無形;如其邪入漸深而屬陰分,即名陰勝其陽,此不表不里之病;其形不久無矣。由是可知陽勝於陰者,其疼痛亦必不久,而邪漸從外解也。陽病當調其氣,陰病當和其血,是為一定之法也。
陽勝煩熱陰勝多痹
《素問·逆調論》帝曰:人身非常溫也,非常熱也,為之熱而煩滿者,何也?岐伯曰:陰氣少而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氣也,寒從中生者何也?岐伯曰:是人多痹氣也,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
此言不因受邪而為病者。若受外邪,身必常溫常熱,今非常溫常熱,而有時發熱且煩滿者,是內生之熱也,由其陰氣少,而陽偏勝,故內熱而煩滿,與外邪之身熱自異也。又有非衣少而身寒,非飲冷而中寒,其寒從中生者,由其營衛經絡之氣多痹,痹者,因陽氣少而陰氣多,陰性凝滯,陽抑不伸,故身寒如從水中出也。嘗見有夏令而服棉衣者,其飲食起居如常,而臟腑無損,即是多痹氣而陽少之人也。
以上皆言陰陽偏勝為病,非獨外邪而致寒熱者也。
陰虛肉爍
帝曰:人有四肢熱,逢風寒如炙如火者,何也?岐伯曰:是人者,陰氣虛,陽氣盛。四肢者,陽也,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獨治者,不能生長也,獨勝而止耳。逢風而如炙如火者,是人當肉爍也。
白話文:
陰陽發病諸證
二陽(陽明胃)陽氣凝聚化成邪火,導致消渴症,表現為多吃易餓,肌肉消瘦。三陽(太陽)太陽主外開,陽氣凝聚無法外達於表,阻塞於內,可能導致飲食不下,大便不通。三陰(太陰)太陰也主外開,陽氣凝聚則脾臟不能運化,肺臟不能布散水液,水液停滯而致病。一陰(厥陰)與一陽(少陽),屬木,肝氣鬱結則火氣上升,灼傷喉嚨,導致喉痺,因肝經循行於喉嚨後方。
有形無形痛與不痛
少師說:疾病在陽分,稱為風;疾病在陰分,稱為痹;陰陽都患病,稱為風痹。疾病有形體但不疼痛的,屬陽的類型;無形體而疼痛的,屬陰的類型。無形體而疼痛的,是陽氣充足而陰氣受損,應急治陰虛,不要攻伐陽氣;有形體而不疼痛的,是陰氣充足而陽氣受損,應急治陽虛,不要攻伐陰氣。陰陽同時活動,時而有形體,時而無形體,伴隨煩躁不安,稱為陰勝於陽,這是既不屬於表證也不屬於裡證的病症,其病程不會很長。
風是由陽氣變化而來,所以疾病在陽分稱為風;如果寒濕等陰邪凝滯,所以疾病在陰分稱為痹。這是根據人體陰陽之氣與外邪同類相感而致病,因而根據病情命名。有形體而不疼痛的,例如浮腫痞滿等,這是陽氣受損,而陰氣充足;無形體而疼痛的,例如肢體疼痛而無腫脹等,這是陰氣受損,而陽氣充足。因為陽氣屬氣,具有升發和流通特性,升發所以有形體,流通所以不疼痛;陰氣屬血,沉靜而凝滯,沉靜所以無形體,凝滯所以疼痛。這是根據病症的形體來辨別陰陽的。
時而有形體,時而無形體,並伴隨煩躁不安的,邪氣在陰陽之間,陰陽互相排斥,所以煩躁不安,因為邪氣不專屬於陽分,也不專屬於陰分,所以時而有形體,時而無形體;如果邪氣侵入漸深而屬於陰分,則稱為陰勝於陽,這是既不屬於表證也不屬於裡證的疾病;其病程不會很長。由此可知陽勝於陰者,其疼痛也不會持續很久,邪氣會逐漸從體表消散。陽病應該調暢其氣,陰病應該調和其血,這是確定的方法。
陽勝煩熱陰勝多痹
黃帝問:人體並非總是溫暖的,也並非總是發熱的,為何有時會發熱而煩躁滿悶?岐伯答:陰氣不足而陽氣偏盛,所以發熱而煩躁滿悶。黃帝問:人體並非總是寒冷的,體內也並非總是存在寒邪,為何有時寒邪會從體內產生?岐伯答:這是因為體內痹氣很多,陽氣不足,陰氣過多,所以身體寒冷如同剛從水中出來一樣。
這指的是非因感受外邪而致病。如果感受外邪,身體必然總是溫暖或總是發熱,現在並非總是溫暖或總是發熱,而有時發熱並煩躁滿悶,這是內生之熱,因為陰氣不足,陽氣偏盛,所以內熱而煩躁滿悶,與外邪引起的發熱不同。還有一種情況,並非衣著不足而寒冷,也非飲用冷飲而體寒,其寒邪從體內產生,是因為營衛經絡之氣痹阻,痹阻是因為陽氣不足而陰氣過多,陰性凝滯,陽氣受抑制而不能舒展,所以身體寒冷如同剛從水中出來一樣。曾經見到夏令時節還穿棉衣的人,其飲食起居如常,而臟腑沒有損傷,這就是痹氣過多而陽氣不足的人。
以上都說明陰陽偏盛而致病,並不是僅僅因為外邪而導致寒熱。
陰虛肉爍
黃帝問:有人四肢發熱,遇風寒則如同炙烤一般,這是為什麼?岐伯答:這樣的人,陰氣虛弱,陽氣旺盛。四肢屬陽,兩個陽氣相互助長,而陰氣虛弱不足,少量的津液無法滅掉旺盛的火氣,陽氣獨盛,獨盛則不能滋長,只是獨盛而已。遇風則如同炙烤一般,這樣的人將會肌肉消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