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素節注類編》~ 卷六 (5)
卷六 (5)
1. 風水
諸水皆生於腎者,以腎為牝臟,牝者,陰也,陰氣從陰,故地氣之上蒸者,屬於腎而生水液,蓋物以類聚,所謂水流濕也。以陰從陰,故曰至陰。若其勇而勞力甚,則腎汗出而經絡疏,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而客於玄府,行於皮里,傳為胕腫。玄府為汗空,即毛竅也。
因用力汗出而竅開,風邪客之,其水本於腎,與風邪相鼓於皮里肌膚而成腫病,故名風水也。
帝曰:水俞五十七處者,是何主也?岐伯曰:腎俞五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腎俞。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腎之街也,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
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衝。凡五十七穴者,皆臟之陰絡,水之所客也。
此明所以成水病者。蓋腎俞有五十七穴,陰氣之所積聚,水者陰類,故從五十七穴而出入。其氣鬱而不從三焦水道滲入膀胱,乃由俞穴行於皮膚肌肉,則下為胕腫大腹也;子能令母實,故使肺逆而喘呼,腎水泛為腫,標本俱病也,肺氣逆則不得臥,以俞穴之氣分布相輸,而周身俱受水氣,留而不行也。伏兔等穴,為腎氣所行之街,足三陰經交會而結於腳也。
踝上等穴,腎脈下行之路也,名太衝。共凡五十七穴,皆臟之陰絡,故水蓄之,即陰從陰、水流濕之理也。
白話文:
風水
所有水液都源於腎臟,因為腎臟是陰性的臟器,「牝」指陰性,陰氣循陰性運行,所以地氣向上蒸騰的水液都歸屬於腎臟而產生。萬物相類聚,正如水往低處流一樣,陰氣循陰性運行,所以稱為「至陰」。如果過度勞累,腎臟就會出汗,經絡疏鬆,遇到風邪,風邪既不能進入臟腑,也不能透過皮膚排出,而停留在毛竅(玄府),在皮下組織運行,形成胕腫。玄府指汗毛的空隙,也就是毛孔。
因為用力出汗使毛孔張開,風邪乘虛而入,而這些水液本就來自腎臟,與風邪共同作用於皮下肌肉而形成腫脹的疾病,所以稱為風水病。
黃帝問道:水俞穴有五十七個,這是什麼意思呢?岐伯回答:腎俞穴有五十七個穴位,是陰氣聚集的地方,也是水液出入的地方。臀部上方有五行循行的經絡,這都屬於腎俞穴。所以水病向下則形成胕腫、大腹水腫;向上則會出現呼吸困難、不能平臥等症狀。這是標本兼病的表現,肺主呼吸,腎主水液,肺氣逆亂則呼吸困難,不能平臥;腎臟水液泛濫則造成水腫。這是因為標與本互相影響,水氣滯留不通。伏兔穴上方各有两行经脉,共五条,这是肾经的通道,也是足三阴经交汇之处。
踝關節上方各有一行,共六条经脉,這是腎脈下行的通道,叫做太衝穴。這五十七個穴位,都是臟腑陰經的絡脈,水液都停滯於此。
這就是水病發生的原因。因為腎俞穴有五十七個穴位,是陰氣積聚的地方,水屬陰性,所以水液就從這五十七個穴位出入。如果氣機鬱結,不能通過三焦經水道輸送到膀胱,就會從俞穴運行到皮膚肌肉,就會形成胕腫和大腹水腫;子能令母實,所以會導致肺氣逆亂而呼吸困難,腎水泛濫而水腫,這是標本兼病。肺氣逆亂則不能平臥,因為俞穴之氣互相聯繫影響,所以全身都受到水氣的影響,水氣滯留不通。伏兔等穴位是腎氣運行的通道,足三陰經在腳部交會相通。
踝關節上方的穴位,是腎脈下行的路徑,稱為太衝穴。總共有五十七個穴位,都是臟腑陰經的絡脈,所以水液都停滯在此,這正是陰從陰、水流濕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