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素節注類編》~ 卷六 (1)
卷六 (1)
1. 寒熱
《素問·風論》帝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臟六腑,不知其解,願聞其說。岐伯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飲食,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
白話文:
皇帝說:風對人體的傷害有各種不同,有的表現為寒熱交替,有的表現為身體發熱,有的表現為身體發冷,有的表現為惡性瘧疾,有的表現為偏癱,有的表現為其他和風有關的疾病。這些疾病各自不同,名稱也不同。有的甚至影響到五臟六腑,卻不知道如何治療,希望聽聽你的見解。
岐伯回答說:風氣潛藏在皮膚之下,既不能向內流通,也不能向外發散。風的特性是容易遊走且經常變化,如果腠理開合正常,就會感到寒冷;如果腠理閉塞,就會感到發熱發悶。寒冷的時候會導致食慾不振,發熱的時候會消耗肌肉,所以會讓人感到寒顫而不能進食,這就是所謂的寒熱病。
風由陽氣所化,隨寒熱溫涼而變。寒熱之傷人,必由於風,故風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如其藏於皮膚之間,營衛不得通和,腠理開閉不常,以致陰陽相爭,陰勝則寒而飲食減,陽勝則熱而肌肉消,氣血兩傷,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病也。怢慄者,畏怯戰慄之狀。
白話文:
風是由陽氣轉化而成的,隨著寒熱溫涼的變化而改變。寒熱之邪侵入人體,必定是由於風,所以風是各種疾病的根源,善於運行且變化多端。比如,風藏匿在皮膚肌肉之間,營衛之氣不能正常運行,腠理的開合也不正常,導致陰陽爭鬥。陰勝則寒,患者會感到寒冷、飲食減少;陽勝則熱,患者會肌肉消瘦。氣血兩傷,因此患者會感到恐懼戰慄、不能進食,這就是寒熱病。怢慄是指畏懼寒戰的狀態。
2. 熱中寒中
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
白話文:
當風熱之氣侵入胃部,沿著經脈上升到兩眼的內眼角時,如果人的體質肥胖,那麼風氣會向外擴散,導致內熱上攻而出現目黃;如果人的體質瘦弱,那麼風熱之氣會向外散發不出去而化為寒邪,導致眼淚盈眶而流出。
同感風邪,因人之肥瘦不同,而為病各異,故凡邪之傷人,必隨人身之氣變化為病。若風由陽明而入於胃,其人體盛肌厚,則風不得外泄,與水穀之氣鬱蒸而成濕熱,隨脈上行而至目黃也;瘦人肌薄腠疏,中宮陽氣隨風邪而外泄,以致中寒,風氣上行至目,則泣出也。
白話文:
當風邪入侵人體後,由於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所以表現出來的病症也不一樣。一般來說,風邪侵襲人體後,會隨著人體的氣血運行而變化。
如果風邪從陽明經進入胃中,而這個人體格健壯,肌肉厚實,風邪無法外散,就會與胃中的水穀之氣鬱結蒸發,形成濕熱,沿著經脈上行到眼睛,引起眼睛發黃。相反,如果這個人體格瘦弱,肌肉薄弱,毛孔疏鬆,那麼陽氣就會隨著風邪外泄,導致中寒,風邪上行到眼睛,就會引起流淚。
3. 癘風寒熱
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䐜而有瘍,衛氣有所礙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白話文:
風氣和太陽之氣一起進入身體,在經脈和俞穴中運行,散佈在肌肉之間,與衛氣相聯繫。如果其運行不順暢,就會導致肌肉腫脹疼痛而產生瘡瘍。衛氣運行受阻不通暢,因此肌肉就會失去知覺。
太陽主一身之表而統營衛,風氣入太陽,行諸脈俞,散於分肉,與衛氣相干,使脈道不利,則營氣不從,逆於肉裡,乃生癰腫;衛氣礙而不行,則肌肉不知痛癢,為不仁也。
癘者,有營氣熱胕,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或名曰寒熱。
白話文:
太陽經主導人體體表和營氣、衛氣。風邪侵入太陽經,沿著脈絡和俞穴運行,散佈在肌肉組織中,與衛氣相交。如果阻礙脈道不利於運行,營氣便無法順利運作,反流於肌肉內部,就會形成癰腫。衛氣受阻無法運行,則肌肉組織會失去知覺,稱為不仁。
癘者,邪熱毒厲之氣,腐其營脈,其氣穢濁不清,上熏於鼻,故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初由風寒客於脈中而不去,挾瘴惡之氣所釀成,故名癘風,俗名大麻風,古名癩,最為惡病,其邪入骨,傳延子孫,而方書亦有治法也。
白話文:
麻風病是由邪熱毒氣侵襲人體,損傷血脈,使氣血污濁不清,上達鼻腔,導致鼻樑塌陷、面色晦暗,皮膚潰爛。最初是因風寒之邪入侵脈絡所致,夾雜毒氣而形成,因此稱之為癘風,俗稱大麻風,古稱癩。此病極為嚴重,邪氣滲入骨髓,可遺傳給子孫。但古籍中也記載有治療方法。
4. 五臟六腑頭腦眼目中風
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
白話文:
春天屬甲乙,傷於風氣的稱為肝風。
夏天屬丙丁,傷於風氣的稱為心風。
季夏屬戊己,傷於邪氣的稱為脾風。
秋天屬庚辛,中於邪氣的稱為肺風。
冬天屬壬癸,中於邪氣的稱為腎風。
人身與天地氣化相通,五臟合五時之氣候,風為天氣,故以天干之五行而應五臟也。
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
五臟六腑,皆有俞穴在背,為臟腑之門戶。風中於俞,由一門而入,邪止偏入一臟一腑,故名偏風也。
白話文:
人體與天地之間的氣息變化息息相關,五臟與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相呼應。風是天地的氣,因此用天干五行來對應五臟。
風可以侵入人體的五臟六腑的俞穴,也就是臟腑的門戶,各個部位都有其特定的通道。如果風邪侵入某個部位的俞穴,就會導致局部病變,稱為偏風。
五臟六腑都有相應的俞穴位於背部,是臟腑的門戶。風邪入侵俞穴,就像從門戶進入,邪氣只會侵入某一個臟腑,所以叫做偏風。
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飲酒中風,則為漏風;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外在腠理,則為泄風。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由風氣也。
白話文:
風氣從風府經絡向上,就會形成腦中風。風氣進入頭頸部,就會形成眼睛紅腫疼痛、眼睛怕冷。飲酒過量引起中風,就會出現出汗的症狀。在房中出汗後中風,就會出現內在虛汗的症狀。洗完頭後中風,就會出現頭痛、頭暈的症狀。長時間積聚的風氣進入體內,就會形成腹瀉的症狀。風氣在皮膚肌肉層,就會出現皮膚癢、浮腫的症狀。所以說,風氣是百病之源。等到出現變化,就會演變成其他疾病,沒有固定的病症,但都是由風氣引起的。
督脈風府穴,上通於腦,而又通太陽經,太陽經脈起於目內眥,故風由風府而上入於腦,則頭腦痛,由太陽而至目眥,則為眼寒也;飲酒之人,多汗而腠理疏漏,風邪易入,故名漏風;入房汗出,風邪乘虛入內,故名內風;新沐陽氣發泄,頭為諸陽之會,故風中於首也;久風入於腑,則為腸風飧泄者,食不及化而下泄,以風性疏利故也。諸邪傷人,必由於風,故風為百病之長。
至其變化,乃為他病,而無常方,然其致病,總由風氣也。
白話文:
督脈上的風府穴,向上通往大腦,並與太陽經相通。太陽經的經脈起始於眼睛內眥,所以風從風府穴上行進入大腦,就會導致頭痛;從太陽經傳到眼睛內眥,就會引起眼睛寒涼。
愛喝酒的人,出汗多,毛孔疏鬆,容易受風邪入侵,因此稱為「漏風」。進入房中出汗時,風邪乘虛而入,因此稱為「內風」。
剛洗完澡陽氣外洩,頭部是諸陽經脈的交會處,因此風邪會進入頭部。
風邪長時間侵入腑臟,就會引起腸風飧泄,食物不能消化就排出體外,這是因為風的特性是疏通和散發。
各種邪氣傷害人體,都一定源於風,因此風是百病之首。
5. 五臟中風形狀
帝曰:五臟風之形狀不同者何?願聞其診,及其病能。岐伯曰: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瘥,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乾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龐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
白話文:
**皇帝問:**五臟發生的風邪表現各有不同,希望聽聽它們的診斷和治療。
岐伯答: 肺風: 流汗多、怕風、面色蒼白、時常咳嗽氣促,白天好轉,晚上加重,在眉毛上診脈,顏色偏白。
心風: 流汗多、怕風、焦躁易怒,面色發紅,病情嚴重時說話不利索,在嘴巴上診脈,顏色偏紅。
肝風: 流汗多、怕風、容易悲傷,面色略帶青色,嗓子乾、易怒,偶爾厭惡女性,在眼睛下方診脈,顏色偏青。
脾風: 流汗多、怕風、身體發懶,四肢不想動,面色淡黃,食慾不振,在鼻子上診脈,顏色偏黃。
腎風: 流汗多、怕風、臉部浮腫,脊椎疼痛不能站直,面色暗淡,行動不便,在肌肉上診脈,顏色偏黑。
此即明上文五時風邪中於五臟之病證也。風必由皮毛而入,腠理開泄,故多汗,傷風,故惡風,而五臟病證皆然也。肺色白,邪郁肺氣,故時咳而短氣也,晝則氣升而肺開,故病瘥,暮則氣降而肺闔,故病甚也;心火為邪所遏,故焦躁善怒,心色赤,言者心之聲,舌為心之苗,舌轉動方成語,故病甚則言不快便也;肝有餘則怒,不足則悲,邪客之,故兩者並現,心風怒者,木助火勢也,肝病悲者,金來乘木也,肝色蒼,風火上炎,則嗌乾,怒者,陽盛惡陰,故時憎女子,青者,蒼之甚也;脾主肌肉四肢,故身重怠惰,四肢不欲動也,脾色黃,脾困不運,故不嗜食也;頭為諸陽之會,太陽為諸陽主氣,而為腎之表,故腎風而頭面腫,其身不腫者,以風為陽邪,陽升於上而不在經也,脊為督脈,內通於腎,故痛不能正立,腎色黑,二便為腎之門戶,隱曲者,便處也。
白話文:
這是上面文中五時風邪侵入五臟導致的疾病的證據。風邪必定是由皮毛進入的,毛孔打開,所以容易出汗。風邪導致傷風,所以畏懼風。五臟的病證都是這樣的。
肺屬白色,邪氣鬱結於肺氣,所以時常咳嗽且呼吸短促。白天陽氣升起而肺臟舒展,所以病情會好轉。到了晚上陽氣下降而肺臟收縮,所以病情就會加重了。
心火被邪氣抑制,所以焦躁易怒。心屬紅色,語言是心臟的聲音,舌頭是心臟的苗脈,只有舌頭轉動才能說話,所以病情加重時就會說話不利索。
肝氣過盛就會發怒,不足就會悲傷。邪氣侵襲,所以兩種症狀都會出現。心風發怒是因為肝木助長心火。肝臟有病悲傷是因為肺金剋制肝木。肝屬青色,風邪上攻,就會嗓子乾。發怒是因為陽氣過盛排斥陰氣,所以時常厭惡女子。青色是黑色的深淺狀態。
脾臟主管肌肉和四肢,所以身體沉重懶惰,四肢不想動彈。脾臟屬黃色,脾臟虛弱,運化失常,所以不愛吃東西。
頭部是諸陽經脈匯聚的地方,太陽經是諸陽經脈主氣,是腎臟的表裡,所以腎臟有風邪就會導致頭面腫脹。身體其他部位不腫是因為風邪是陽邪,陽氣上升,不在經絡之中。脊椎是督脈所在,內部與腎臟相通,所以疼痛時不能站直。腎臟屬黑色,二便(大小便)是腎臟的門戶,隱曲的地方就是排便的地方。
6. 胃腑頭等中風形狀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飲食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䐜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
白話文:
胃部受風的症狀是脖子容易出汗,怕風,吃東西不易下嚥,胸膈處感覺堵塞不暢,腹部常感到脹滿,如果沒有及時增添衣物就會感到脹得更厲害,吃了寒涼的食物就會拉肚子,看診時可見身形消瘦但腹部膨大。
頸兩旁人迎,胃脈也,故汗偏多於頸;風邪阻胃,故食飲不下,膈塞腹滿也;失衣則又加外寒,故䐜脹;食寒則又加內寒,故泄瀉;正傷肉消,故形瘦;邪壅於中,故腹大也。
白話文:
頸部兩側的人迎穴,是胃經的循行部位,因此出汗容易集中在頸部;外來的風邪阻滯胃氣,導致食物和飲料無法順利吞嚥,導致胸膈不通,腹部脹滿;如果沒有適當保暖,外感風寒加重,就會出現浮腫脹痛;如果吃了寒涼的食物,內部寒邪加重,就會出現腹瀉;正氣受損,肌肉消瘦,因此身體瘦弱;邪氣壅滯於體內,因此腹部腫大。
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泄風之狀,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乾,上漬其風,不能勞事,體盡痛,則寒。
白話文:
首風的症狀:
頭面容易出汗,怕風。如果遇到風寒後一天,病情會加重。頭痛後不能外出或進入室內,到了風寒來臨的日子,病情會稍微好轉。
漏風的症狀:
可能容易出汗,經常不能穿單衣,吃東西後會出汗,嚴重時全身出汗,喘息怕風,衣服經常濕透,口乾容易口渴,不能勞動。
泄風的症狀:
容易出汗,汗水濕透衣服,口乾。風邪入侵後,不能勞動,身體會感到疼痛,並且發冷。
此申上文首風、漏風、泄風之狀也。首風因新沐而邪中之,不及他處,頭應天氣,天將起風,而人應之,故先一日頭痛惡風,甚不可以出內,至發風日,其氣外泄,則少愈也。漏風者,腠理疏漏,風邪易入難去,表虛,故不可單衣,食則氣泄汗出,甚則身常多汗,喘息惡風,肺氣虛也,汗多津耗,故口乾善渴,氣傷,故不能勞事也。
漏風由飲酒而得,泄風因表虛而得,表虛,故勞則體盡痛而汗出,汗出則陽泄,故寒,余同漏風也。
白話文:
這段話講述了「首風」、「漏風」和「泄風」這三種風病的症狀。
「首風」是新洗完頭髮後,邪氣乘虛而入,隻影響到頭部,不影響身體的其他部位。這是由於頭部與天氣相應,天氣將要刮風時,人體也會有所反應,導致頭痛和怕風。這時候,最好待在室內不出門。到了風暴的那天,邪氣會隨著風散發出去,頭痛症狀也會有所減輕。
「漏風」是皮膚腠理鬆懈,讓風邪輕易侵入卻難以排出,導致表氣虛弱。所以,這類人羣不能穿著單薄的衣服。飲食後,會出現氣短出汗的情況,嚴重時還會經常出汗,喘氣和怕風,這都是肺氣虛弱的表現。出汗多會耗傷津液,導致口乾和口渴,氣血不足,所以不能勞累。
「泄風」是人體毛孔張開,風邪從頭部侵入,導致頭部風寒症狀。表現為頭痛、咳嗽、鼻塞、流鼻涕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