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楠

《靈素節注類編》~ 卷三 (19)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9)

1. 陽明浮絡

《素問·皮部論》帝曰:余聞皮有分部,脈有經紀,筋有結絡,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異,別其分部,左右上下,陰陽所在,病之始終,願聞其道。岐伯曰: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陽明之陽,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陽明之絡也。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現,則寒熱也。

絡盛則入客於經,陽主外,陰主內。

此明皮脈經絡筋骨部分之淺深,以察病邪之進退也。欲知皮部,當以經脈為綱紀而辨之,諸經諸絡皆然也。假如陽明之陽絡,名害蜚者,上自手經,下至足經,皆同此法,視其經脈所行部中,有浮絡者,皆陽明之絡也。視其色,以明病邪之所在。絡中邪盛,則必入客於經,而由淺入深矣。

絡在衛分為陽而主外,經在營分為陰而主內,此以營衛分內外陰陽也。若十二經者,由臟腑而分陰陽,則絡隨經分,陽經之絡為陽絡,陰經之絡為陰絡也。其言衛行脈外者,其氣行於十二經脈之外,而行肌肉絡脈之中,其氣悍而為陽,故絡脈浮現皮膚,可視其色以明病也。營衛之所以通貫者,由於絡脈也。

外邪之傷人,亦各以類從,如風為陽邪,先傷衛分,以桂枝湯主治,寒為陰邪,徑入營分,以麻黃湯主治,然止風寒之邪耳。若濕邪,則下部先受;霧露清邪,則上部先受;溫暑之邪,由口鼻吸入,各有不同。故必先明一身之營衛、經絡、筋骨、臟腑淺深部位,而後可辨病邪之所在而治之。

是以聖人反復詳明,不嫌復贅。又如後世看小兒手指紋以審病,即此篇視絡脈之法也。

白話文:

《素問·皮部論》裡,黃帝問:我聽說皮膚有分部,脈絡有規律,筋有結節和網絡,骨骼有尺度,它們產生的疾病各自不同。我想知道如何區分它們的分佈,左右上下、陰陽位置,以及疾病的起始和結束。岐伯回答:要了解皮膚的部位,應該以經脈作為綱紀,所有經脈都是如此。陽明的陽脈,稱為害蜚,上下都是同樣的方法。觀察它所屬的部位中,如果有浮在表面的絡脈,這些都是陽明經的絡脈。如果它的顏色多為青色,表示疼痛;多為黑色,表示麻木;黃色或紅色,表示有熱;多為白色,表示寒冷;如果五種顏色都出現,表示有寒熱夾雜。

絡脈的邪氣旺盛時,會進入經脈。陽氣主外,陰氣主內。

這段話說明了皮膚、脈絡、經絡、筋骨等部位的深淺,以此來觀察病邪的進退。想要了解皮膚的部位,應當以經脈為綱紀來辨別,所有的經脈和絡脈都是如此。例如陽明經的陽絡,稱為害蜚,從手部的經脈到足部的經脈,方法都是一樣的。觀察經脈所經過的部位,如果有浮在表面的絡脈,都是陽明經的絡脈。觀察絡脈的顏色,可以了解病邪所在的位置。絡脈中的邪氣旺盛,就會進入經脈,由淺入深。

絡脈在衛氣部分,屬於陽而主外;經脈在營氣部分,屬於陰而主內。這是用營衛來區分內外陰陽。如果從臟腑來區分十二經的陰陽,那麼絡脈會隨著經脈的陰陽而區分,陽經的絡脈為陽絡,陰經的絡脈為陰絡。所說的衛氣運行在脈外,是指衛氣在十二經脈之外運行,在肌肉和絡脈之中運行,它的氣比較剛烈,屬於陽氣,所以絡脈會浮現於皮膚表面,可以通過觀察顏色來了解疾病。營氣和衛氣之所以能相互流通,就是因為有絡脈的存在。

外來的邪氣侵犯人體,也是按類別入侵的。例如,風邪屬於陽邪,先侵犯衛氣部分,可以用桂枝湯來治療;寒邪屬於陰邪,直接進入營氣部分,可以用麻黃湯來治療,但這只能治療風寒之邪。如果遇到濕邪,通常是下半身先受邪;霧露等清邪,則是上半身先受邪;溫熱暑邪,是由口鼻吸入,各有不同。因此,必須先了解全身的營衛、經絡、筋骨、臟腑等部位的深淺,才能辨別病邪所在,然後進行治療。

所以,聖人反覆詳細說明,不嫌囉嗦。又如後世看小兒手指上的紋路來判斷疾病,就是參考這篇觀察絡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