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楠

《靈素節注類編》~ 卷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六 (2)

1. 風厥漉汗

《靈樞·五變篇》帝曰:人之善病風厥漉汗者,何以候之?少俞曰:肉不堅,腠理疏,則善病風。帝曰:何以候肉之不堅也?少俞曰:膕肉不堅而無分理者,粗理而皮不致者,腠理疏。此言其渾然者。

白話文:

皇帝問:人容易得風寒和出虛汗,如何觀察徵兆?

少俞回答:身體鬆軟、腠理疏鬆的人,容易得風寒。

皇帝問:如何觀察身體是否鬆軟?

少俞回答:臀部肌肉鬆軟且沒有分界線,肌肉粗糙而皮膚不緻密,腠理就鬆散了。這是說明身體整體鬆散的表現。

肉不堅而腠理疏,風邪易入,故善病風而汗多如水漉,名漉汗。膝後曲處為膕,膕肉不堅而無分理,或理粗,則其皮不致密而腠理疏矣。渾然者,即無分理之謂也。

白話文:

肌肉不結實,皮膚毛孔疏鬆,風邪容易侵入,所以容易得風寒,而且出汗很多,像水流一樣,叫做漉汗。膝蓋後面的彎曲處叫膕,膕部的肌肉不結實,而且沒有紋理,或者紋理粗糙,那麼它的皮膚就會不致於緻密,毛孔也就會疏鬆。沒有紋理就是渾然的意思。

《素問·評熱病論》帝曰:有病身熱汗出煩滿,煩滿不為汗解,此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巨陽主氣,故先受邪,少陰與其為表裡也,得熱則上從之,從之則厥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裡刺之,飲之服湯。

白話文:

皇帝問道:「有人生病,身體發熱出汗,煩躁難受,這種情況下出汗也無法緩解,這是什麼病?」

岐伯回答說:「身體發熱同時出汗的,是風邪引起的。身體發熱出汗後仍煩躁難受而不緩解的,是厥證,病名為風厥。」

皇帝說:「請詳細說明一下。」

岐伯說:「足陽明大腸經主氣,所以最先受到邪氣的侵襲,足少陰腎經與足陽明大腸經表裡相合,如果足陽明大腸經受到熱邪,足少陰腎經中的熱就會隨著氣血上逆,導致厥證。」

皇帝問道:「該如何治療?」

岐伯說:「要針刺表裡經絡,服用溫熱的湯藥。」

此即仲景所云風傷衛之病也。風為陽邪,性疏泄,故自汗,而煩滿不為汗解者,以太陽名巨陽,統營衛而主一身之表,其經內通少陰,故為表裡,因太陽風邪化熱,而少陰之氣上從,上從者,上逆也,上逆而陰並於陽,則上實下虛,上實則煩滿不解,下虛則足冷而厥,因風邪所致,故名風厥。是當表裡兼治,既刺以解表,服湯以和里也。

白話文:

這是仲景所說的風傷衛氣的疾病。風是陽邪之氣,性質疏散發泄,所以會自汗,而煩躁胸悶卻不能透過出汗解除,因為太陽經又稱巨陽,統帥營衛之氣,主導全身的外表,其經絡內部通達少陰,因此會成為表裡關係。由於太陽經受風邪感染而化為熱氣,少陰之氣就會從下向上跟隨,而「上從」就是指逆行向上,逆行向上而陰氣和陽氣交錯,就會導致上實下虛。上實就會煩躁胸悶而難以解除,下虛就會導致足部冰冷而厥冷。由於是風邪所致,因此稱作風厥。治療時應該同時兼顧表裡,既要使用針刺來解表,也要服用湯藥來調和裡氣。

2. 勞風

帝曰:勞風為病何如?岐伯曰:勞風法在肺下,其為病也,使人強上冥視,唾出若涕,惡風而振寒,此為勞風之病。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救俯仰。巨陽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黃涕,其狀如濃,大如彈丸,從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也。

白話文:

皇帝問:勞風引起的疾病是什麼樣的?

岐伯回答:勞風是肺部以下的疾病,發病時會讓人頭暈目眩,吐出的口水像鼻涕一樣,怕風並發抖。

皇帝問:如何治療?

岐伯回答:用「救俯仰」的方法。年輕氣盛的人三天,中年人五天,體弱的人七天,就會咳出青黃色的鼻涕,像米湯一樣濃、像彈珠一樣大,從口中或鼻中排出,如果不出則會傷及肺臟,傷及肺臟就會死亡。

太陽經淺在皮毛,而皮毛為肺之合,平日勞傷肺氣,太陽風邪乘虛入肺,肺氣主降,邪隨走於肺下。太陽經脈為目上綱,風邪傷之,故目不能正視,勉強上視,即冥無所見;肺下之邪,與津液膠結,故唾出稠痰如涕;表邪仍在,故惡風而振寒,此因勞傷而感風邪,故名勞風。

白話文:

太陽經脈行於背,故背強不能俯仰,治之當先救其俯仰,用針法引太陽經之精氣三日,若中年及精衰之人,須引五日七日,精氣生髮,則內陷之邪得以漸出,咳出青黃涕如濃,大如彈丸,或從口或從鼻而出,病方可愈。若邪不出,則傷肺,傷肺將成失音、肺癰等病而死也。引太陽精氣,如用藥當開提肺氣,疏利太陽經脈也。

白話文:

太陽經脈循行於背部,所以背痛到無法前俯後仰,治療時應先處理前俯後仰的症狀,運用針灸的方法引導太陽經的精氣三天,如果年紀較大或精氣衰弱的人,則需要引導五到七天,精氣產生後,內陷的邪氣就能逐漸排出,會咳出青黃色的鼻涕像濃痰一樣,大如彈丸,有的從口裡咳出,有的從鼻孔流出,病情才能痊癒。若邪氣不出,就會傷及肺部,傷肺將會導致失聲、肺癰等疾病而死亡。引導太陽經精氣的方式,就像用藥時要宣發肺氣,疏通太陽經脈一樣。

3. 酒風

《素問·病能篇》帝曰:有病身熱解墮,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為何病?岐伯曰:病名酒風。治之以澤瀉、術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撮,為後飯。

白話文:

皇帝問:有人身體發熱,頭昏眼花,出汗像洗澡一樣多,怕風,呼吸困難,這是什麼病?

岐伯回答:這種病叫作酒風。用澤瀉、術(茯苓)各十份,麋銜(地骨皮)五份,加起來一共三撮,在飯後服下。

酒熱傷風,腠理疏豁,外風易入,內多濕氣,故汗出如浴,惡風少氣,身熱懈惰,病名酒風。即上《風論》所云飲酒中風,則為漏風是也。治之以澤瀉、術健脾去濕,麋銜草祛風邪,合為散,服三撮,後以飯壓之。

白話文:

飲酒過度而受涼,會導致皮膚毛孔張開,外在的風寒容易入侵,體內濕氣增多。因此,患者會大汗淋漓如沐浴,怕吹風、氣短,身體發熱、疲倦懶惰,此病稱為酒風。這正是上文《風論》中所說的飲酒後受風寒,就是漏風的緣故。治療時,用澤瀉、術健脾除濕,麋銜草祛除風邪,合在一起做成藥散服用,每次服三撮,服用後用飯壓住。

4. 腎風

《素問·奇病論》帝曰:有病龐然如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為何病?岐伯曰:病生在腎,名為腎風。腎風而不能食,善驚,驚已,心氣痿者死。

白話文:

**皇帝問:**有一種病,身體腫得像有水一樣,脈搏又大又緊,身體不痛,外形不消瘦,但吃不下東西,即便吃得少,也叫什麼病?

岐伯答: 這種病發生在腎臟,叫做腎風。得了腎風就吃不下東西,容易受驚嚇,受驚嚇後,心氣虛弱的人會死亡。

龐然如有水狀者,身面皆腫也。水腫其脈必沉弱,今脈大且緊,即所謂真臟脈也。此腎虧陽氣化風,故名腎風。腎氣逆,中不和,故不能食,雖食亦少,腎水虧,肝失養,故善驚,驚已,心氣痿者,木枯不生心火,心氣消索,則生機已絕而死矣。上文《風論》所云腎風多汗惡風,面龐然腫,其身不腫,是外邪之風傷腎也;此腎水枯,虛陽化風,是內傷病也,以至肝木心火,皆無生氣,則死。

白話文:

臉色浮腫、身體發脹好像有水在裡面,這種情況必定會表現出脈搏沉弱。但現在脈搏又大又緊,這屬於正氣的脈象,是腎臟陽氣虧虛而化風造成的,所以稱為「腎風」。腎氣上逆,導致身體不協調,所以無法進食,即使勉強吃一點也很快有飽腹感。腎水虧虛,肝臟也得不到滋養,所以容易受到驚嚇。驚嚇之後,心氣便會萎靡,因為肝木枯竭,無法生出心火,心氣衰竭,生命也就結束了。

上面《風論》中所說的腎風,表現為多汗、怕風,臉龐浮腫,但身體其他部位不腫,這是外邪風氣侵犯腎臟所致。而我現在看到的這種腎風,是腎水枯竭,虛陽化風,是內傷所致,最終導致肝木枯竭、心火熄滅,失去生氣而死亡。

5. 風水

《素問·評熱病論》帝曰:有病腎風者,面胕龐然壅,害於言,可刺不?岐伯曰:虛不當刺,不當刺而刺,後五日其氣必至。帝曰:其至何如?岐伯曰:至必少氣時熱,時熱從胸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乾苦渴,小便黃,目下腫,腹中鳴,身重難以行,月事不來,煩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則咳,病名風水,論在《刺法》中。帝曰:願聞其說。

白話文:

黃帝問:有患上腎風病的人,臉部浮腫腫脹,說話有困難,可以針灸治療嗎?

岐伯答:虛證病症不適合針刺。如果對虛證病症施針,五天後,病情一定會加重。

黃帝問:病情加重會是什麼情況?

岐伯答:病情加重時,患者會出現以下症狀:時而氣虛乏力,時而發熱,熱氣從胸背向上竄到頭部,出汗、手熱、口乾舌渴、小便發黃、眼睛下方浮腫、腹部脹鳴、身體沉重難以行走、月經不調、心煩氣躁、不能平臥,平臥則咳嗽。這種病叫做「風水病」,詳細的論述記載在《刺法》中。

黃帝說:希望聽聽有關「風水病」的解釋。

岐伯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小便黃者,少腹中有熱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則咳甚,上迫肺也;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於目下也。

白話文:

岐伯說:邪氣聚集的地方,那裡的氣血一定虛弱。陰虛的人,陽氣必然聚集在他那裡,所以會出現氣短、有時發熱、出汗的症狀;小便發黃,是少腹部有熱;不能平躺在牀上,是胃氣不調;平躺著咳嗽加重,是因為上氣壓迫肺部;有水氣的人,眼皮浮腫會先表現出來。

帝曰:何以言?岐伯曰: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真氣上逆,故口苦舌乾,臥不得正偃,正偃則咳出清水也;諸水病者,故不得臥,臥則驚,驚則咳甚也;腹中鳴者,病本於胃也;薄脾則煩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膈也;身重難以行者,胃脈在足也;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

白話文:

皇帝說:為什麼會這樣說?岐伯說:水屬陰,眼睛下面也屬陰,腹部是極陰之所在,所以腹部有水,一定會導致眼睛下面腫脹;真氣上逆,所以口苦舌乾,平躺時不能正睡,正睡就會咳出清水;所有水病患者都無法平躺睡覺,平躺就會驚醒,驚醒後咳嗽會加劇;腹部鳴叫,表示疾病根源在胃;脾臟虛弱就會煩躁,不能進食;食物無法下嚥,是胃脘隔膜的問題;身體沉重,難以行走,是因為胃脈在腳上;月經不來,是因為胞脈閉塞,胞脈屬心,連接著子宮,現在氣上迫肺,心氣不能下通,所以月經就不會來。

經曰:面腫曰風,足脛腫曰水。胕,足面也,頭面足胕,皆龐然壅腫,此因腎虛水泛,風邪由太陽而入腎經,風鼓水湧,故名風水,以腎為水臟,與太陽為表裡也。腎經之脈,上連舌本,邪壅經氣不得上達,舌不能轉,故害於言。此虛證,不當刺而刺之,五日後其病氣必然復至,則更重,遂現所敘諸病。

白話文:

古書上說:臉部腫脹稱為「風」,小腿腫脹稱為「水」。小腿肚稱為「胕」,頭、臉、小腿肚都腫得很大,這是因為腎氣虛弱導致水分泛濫,風邪從陽明經進入腎經,風邪鼓動水分上湧,所以稱為「風水」。腎臟是主掌水液的臟腑,而陽明經是腎臟的表裡經絡。腎經的經絡上連接到舌根,邪氣壅塞經氣無法上升,舌頭無法轉動,所以影響說話的能力。這是腎氣虛的症狀,不應該針灸治療,如果針灸,五天之後病氣一定會再次發作,而且會更嚴重,就會出現所描述的各種症狀。

經文明晰,毋須贅注。臥則驚者,以胃不和,肝氣被郁也;薄脾者,邪盛迫脾,以遏心火,故煩;胃氣格逆,故食不下;而胃氣不得下達於足,故身重難行;心氣遏而不下通,則胞脈閉,月事不來也。此正虛挾邪之病,與上兩證之腎風,皆各不同也。

白話文:

人在睡覺時容易驚醒,這是因為胃部功能失調,肝氣受到抑制的緣故;心煩意亂,是由於邪氣過盛,壓迫脾臟,阻礙心火宣發所致;胃氣逆行,所以吃不下東西;胃氣不能下行到腿足,因此身體沉重,行走困難;心氣受阻而不通,膀胱經脈也就閉塞,月經自然也就來不了。這屬於正氣虛弱,加上有邪氣入侵的疾病,與前面兩條證候的腎虛引起的風證完全不同。

《素問·水熱穴論》帝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岐伯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帝曰: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

白話文:

《素問·水熱穴論》中,黃帝問:少陰經為什麼主導腎臟?腎臟為什麼主導水液?

岐伯回答:腎臟屬於至陰之氣,至陰之氣是聚集水液的。肺臟屬於太陰之氣,少陰經是冬季脈絡,所以少陰經的根本在於腎臟,而末端在於肺臟,它們都是積聚水液的。

黃帝又問:腎臟為什麼能聚集水液,導致疾病?

岐伯解釋:腎臟是胃部的關口。如果關口關閉不靈,就會聚集水液,並歸屬於同類。如果水液溢出到皮膚的上下,就會形成浮腫。浮腫就是聚集水液導致的疾病。

帝曰:諸水皆生於腎乎?岐伯曰:腎者,牝臟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行於皮里,傳為胕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所謂玄府者,汗空也。

白話文:

天子問道:所有水液都是由腎臟產生嗎?

岐伯回答:腎是陰性的臟腑,地氣向上,到達腎臟,腎臟吸收地氣後就會產生水液,所以腎被稱為「至陰」之臟。如果過度勞累,就會出腎汗。腎汗一旦排出,遇上風邪,就會既進不去臟腑,又出不來皮膚,就會滯留在空隙處,在皮膚下蔓延,最後形成胕腫。胕腫的根本原因在於腎,所以稱為「風水」。所謂的「玄府」,是指汗液鬱積的空隙處。

冬為寒水主令,腎為水臟,故水之本出於腎;水為金子,子能令母實,故其末在肺。肺腎氣不通調,則三焦輸化失職,以致積水為病。所以然者,腎開竅於二便,水液滓濁由之而出,故為胃之關,關門不利,則胃中水飲壅積,與腎水類聚,上下漫溢於皮膚經絡,而胕腫為病也。

白話文:

冬天由寒水主導,腎臟屬水,所以水源頭來自腎臟。水是金的母親,兒子可以使母親充實,所以水的極致在肺臟。肺氣與腎氣不協調,三焦傳輸轉化功能失調,就會導致水液積聚成病。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腎臟與大小便是相通的,水液中的糟粕會由此排出,所以腎臟是胃的門戶。如果門戶閉鎖不順利,胃中的水液會淤積,與腎臟中的水液相聚,在皮膚經絡中瀰漫,就會導致浮腫。

諸水皆生於腎者,以腎為牝臟,牝者,陰也,陰氣從陰,故地氣之上蒸者,屬於腎而生水液,蓋物以類聚,所謂水流濕也。以陰從陰,故曰至陰。若其勇而勞力甚,則腎汗出而經絡疏,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而客於玄府,行於皮里,傳為胕腫。玄府為汗空,即毛竅也。

因用力汗出而竅開,風邪客之,其水本於腎,與風邪相鼓於皮里肌膚而成腫病,故名風水也。

白話文:

所有體內的水液都起源於腎臟,因為腎臟是陰性的臟器,陰性屬於陰氣。陰氣隨著陰性,所以地面的水氣向上蒸發後,會屬於腎臟並產生水液。同類相聚,這就是所謂的「水往低處流」。陰氣隨著陰性,所以被稱為「極陰」。如果一個人過度勞累,腎臟就會出汗,經絡會疏通。此時,汗水會遇到風,既不能進入內臟,也不能越過皮膚,於是會停留在皮膚下層,形成水腫。皮膚下層為汗孔所在,也就是毛孔。

帝曰:水俞五十七處者,是何主也?岐伯曰:腎俞五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腎俞。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腎之街也,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

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衝。凡五十七穴者,皆臟之陰絡,水之所客也。

白話文:

黃帝說:水俞有五十七個穴位,這是主治什麼呢?

岐伯說:腎俞有五十七個穴位,是積聚陰氣的地方,也是水液出入的門戶。尻部上方有五行穴位,連接五臟,這是腎俞。

所以,水病會導致下肢浮腫、腹脹,向上則會引起喘息、不能平臥。因為肺主呼吸,會導致喘息;腎主水,會導致水腫;肺主氣逆,會導致不能平臥。這些症狀互相影響、互相傳遞,都是因為水氣滯留所致。

伏兔穴上方各有兩行穴位,連接五臟,這是腎之街道,也是三陰經在腳上的交會點。

此明所以成水病者。蓋腎俞有五十七穴,陰氣之所積聚,水者陰類,故從五十七穴而出入。其氣鬱而不從三焦水道滲入膀胱,乃由俞穴行於皮膚肌肉,則下為胕腫大腹也;子能令母實,故使肺逆而喘呼,腎水泛為腫,標本俱病也,肺氣逆則不得臥,以俞穴之氣分布相輸,而周身俱受水氣,留而不行也。伏兔等穴,為腎氣所行之街,足三陰經交會而結於腳也。

踝上等穴,腎脈下行之路也,名太衝。共凡五十七穴,皆臟之陰絡,故水蓄之,即陰從陰、水流濕之理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說明瞭水病的成因。

腎俞穴有五十七個穴位,陰氣在此積聚。水屬陰,因此從五十七個穴位進出。如果氣鬱結而不從三焦水道滲入膀胱,就會從腎俞穴流向皮膚肌肉,導致下肢水腫腹大。

腎水泛濫成腫,就像兒子使母親受累。它使肺氣逆行,引起喘息和咳嗽,導致肺腎標本俱病。肺氣逆則不能平臥,因為水氣通過腎俞穴的氣血流動而遍佈全身,滯留而不消散。

伏兔等穴位是腎氣流經的要道,足三陰經交會於腳上,因此水氣會積聚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