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素節注類編》~ 卷三 (20)
卷三 (20)
1. 少陽太陽少陰浮絡
少陽之陽,名曰樞持,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故在陽者主內,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諸經皆然。太陽之陽,名曰關樞,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
此言少陽、太陽之浮絡也。陽絡主納,陰絡主出者,是陽從表入,陰從里出也。蓋人身陰陽之氣,互根於太極,轉旋於上下表里,循環無端,故其由里而升而旋,以出於表,即由表而降而旋,以入於裡,故在陽在表者主納,在陰在裡者主出。而其外邪,始從衛入,遇里出之氣所遏,遂由絡滲入於經,如或失治,則漸入漸深,多方傳變,皆可類推,以審其病邪之進退輕重也。
少陰之陰,名曰樞儒,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其入經也,從陽部注於經,其出也,從內注於骨。
此言少陰經之陰絡名樞儒者,上下審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陰之絡也。若邪始從陽部而注於少陰經者,即由經出而內注於骨,蓋骨乃少陰腎所主,為腎之合也。是邪始入於皮部陽分,從肌肉而至筋骨,由淺而入深也。
白話文:
少陽的陽氣,稱為樞紐,上下都是同樣的道理,觀察身體部位如果出現浮在表面的細小血管,這些都是少陽經的絡脈。絡脈氣盛就會進入到經脈,所以,在陽氣部分的絡脈主要將氣往內收,在陰氣部分的絡脈主要將氣往外散,滲入體內,各經脈都是如此。太陽的陽氣,稱為關樞,上下也是同樣的道理,觀察身體部位如果出現浮在表面的細小血管,這些都是太陽經的絡脈。絡脈氣盛就會進入到經脈。
以上說的是少陽和太陽的浮絡。陽絡主要納入,陰絡主要輸出,這是因為陽氣從體表進入,陰氣從體內出來的緣故。人體陰陽之氣,互相依存於太極,在上下內外之間循環轉動,沒有停止的時候。所以,從體內上升轉動而出於體表的,接著又從體表下降轉動而進入體內。因此,在陽在表的部分主納入,在陰在內的部分主輸出。外來的邪氣,一開始從體表進入,遇到體內向外散發的氣所阻擋,於是就從絡脈滲入經脈。如果沒有好好治療,就會逐漸深入,多方傳變,這些都可以依此類推,來判斷病邪的進退輕重。
少陰的陰氣,稱為樞儒,上下也是同樣的道理,觀察身體部位如果出現浮在表面的細小血管,這些都是少陰經的絡脈。絡脈氣盛就會進入到經脈,它進入經脈時,是從陽的部分注入經脈,它輸出時,是從內部注入到骨頭。
以上說的是少陰經的陰絡稱為樞儒,上下仔細觀察,身體部位如果出現浮在表面的細小血管,這些都是少陰經的絡脈。如果邪氣一開始從陽的部分進入少陰經,就會從經脈輸出而注入到骨頭,因為骨頭是少陰腎所主管的,是腎的聚合之處。這就是說邪氣一開始從皮膚的陽分侵入,然後從肌肉到達筋骨,由淺入深的過程。
2. 厥陰太陰浮絡
心主之陰,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心主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
此言心主,是手厥陰也。上下同法,兼足厥陰也。觀以上各條文法義例,凡舉足經必兼手經,舉手經必兼足經,以上下同法一句該之也。再觀下條,凡十二經絡脈之句,義更顯然矣。
太陰之陰,名曰關蟄,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
此言三陰三陽、上下手足,共十二經之絡脈,皆皮之部分,先視其浮絡以審病邪,絡邪盛必入客於經。下文又詳明其所由也。
白話文:
心包的陰氣,稱為「害肩」,它的上下部位的診察方法相同,觀察這些部位中是否有浮在表面的絡脈,這些都是心包的絡脈。如果絡脈過於旺盛,就會侵入到經脈中。
這裡說的心包,指的是手厥陰經。上下部位的診察方法相同,也包括足厥陰經。觀察以上各條文的法則和意義,凡是提到足經必定會兼帶提到手經,提到手經也必定會兼帶提到足經,用「上下同法」一句話概括。再看下面的條文,凡是講到十二經絡的脈,意思就更明顯了。
脾經的陰氣,稱為「關蟄」,它的上下部位的診察方法相同,觀察這些部位中是否有浮在表面的絡脈,這些都是脾經的絡脈。如果絡脈過於旺盛,就會侵入到經脈中。凡是提到十二經絡的脈,指的都是皮膚的部位。
這裡說的是三陰三陽,包括上肢和下肢,總共十二經的絡脈,都屬於皮膚的範圍。先觀察表面的絡脈來判斷病邪,如果絡脈的邪氣旺盛,必定會侵入到經脈中。下文又詳細說明了它的原因。
3. 邪客淺深部分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腑,廩於腸胃。邪之始入於皮也,淅然起毫毛,開腠理;其入於絡也,則絡脈盛,色變;其入客於經也,則感虛,乃陷下:其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䐃破,毛直而敗。
此言邪之由淺而深,或因虛陷下於筋骨間,各有現證可審也。又按《繆刺論》曰:邪客於皮毛,入舍於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於經,流溢於大絡,而生奇病也。是知邪之遊走,亦有不入於經,而流溢於大絡者。故病變多端,而無一定,要在明其淺深部分,知其邪客之所,辨其陰陽氣血之虛實而治之也。
帝曰: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岐伯曰:皮者,脈之部也。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腑臟也。故皮者,有分部,不與而生大病也。帝曰:善。
此言皮有淺深之分部,當邪之初感淺處,而不與之治,至於邪深,乃生大病也。
白話文:
所以各種疾病剛開始發生時,一定先從皮膚毛髮開始,邪氣侵入時,皮膚的紋理就會打開,打開後邪氣就會進入較小的血管(絡脈),如果停留在這裡沒有去除,就會傳入大的經脈,如果停留在經脈沒有去除,就會傳入臟腑,累積在腸胃。邪氣剛開始侵入皮膚時,會感到寒冷發抖、汗毛豎立,皮膚紋理打開;邪氣侵入較小血管時,血管會充血,顏色改變;邪氣侵入經脈時,會感到虛弱,然後邪氣會往下陷;邪氣如果停留在筋骨之間,寒氣多就會筋脈抽搐、骨頭疼痛,熱氣多就會筋脈鬆弛、骨頭消損,肌肉會消瘦腐爛,汗毛會豎直而枯敗。
這說明邪氣從淺到深的過程,也說明有些邪氣會因為身體虛弱而向下陷入筋骨之間,這些都有明顯的症狀可以觀察判斷。另外,根據《繆刺論》說:邪氣侵入皮膚毛髮,進入更細小的血管(孫絡),如果停留在這裡沒有去除,就會阻塞不通,無法進入經脈,而會溢散到較大的血管(大絡),就會產生奇怪的疾病。由此可知,邪氣的遊走,也有不進入經脈,而溢散到大絡的情況。所以疾病的變化很多,沒有固定的模式,關鍵在於了解邪氣侵入的深淺部位,知道邪氣停留在哪裡,辨別身體陰陽氣血的虛實,然後才能對症治療。
黃帝問:皮膚的十二個部位,各自會產生什麼疾病?岐伯回答說:皮膚是脈絡的一部分。邪氣侵入皮膚,皮膚紋理就會打開,打開後邪氣就會進入;如果邪氣侵入較小血管,較小血管就會充滿邪氣,然後注入經脈;經脈充滿邪氣,就會進入臟腑。所以皮膚有分部,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產生大病。黃帝說:很好。
這說明皮膚有淺深不同的部位,當邪氣剛開始侵入淺處時,如果不去治療,等到邪氣深入,就會產生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