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素節注類編》~ 卷四下 (17)
卷四下 (17)
1. 辨陰陽臟腑脈象病證
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軟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䯒腫,若水狀也。
脾脈本應柔緩,乃反搏堅而長,是木橫土困,故面黃,其無力鼓運,則病少氣也;其脈軟而散,面無色澤者,是脾土衰,而氣下墜,故足䯒腫,若水狀而非水病,如水邪色必澤而明。此當大培脾土,其腫可漸消也。
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其軟而散者,當少血,至令不復也。
腎藏天一真水,其脈沉實柔滑,反現搏堅而長者,水虧不能涵木,木盛火熾,火又生土而並旺,故現黃赤之色,土本剋水,腰者腎之府,腎水虧極,故腰痛如折也;其脈軟而散者,精血少而氣亦耗,故脈軟散,至令不能復元也。
帝曰: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為牡臟,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也。
疝者,俗名小腸氣也。牡,陽也。小腸心之腑,經絡相通,而為表裡,寒邪客於小腸,而心脈現緊急之象,以心為陽臟,小腸為之使,故病形現於少腹,小腸所居之部也。
帝曰:診得胃脈,病形何如?岐伯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帝曰:病成而變何謂?岐伯曰:風成為寒熱,癉成為消中,厥成為巔病,久風為飧泄,脈風成為癘。病之變化,不可勝數。
胃司納穀消化,以生氣血,其脈實者,邪積而食不消,故脘中脹滿也;脈虛,則氣虛下陷,而為泄瀉,此虛實兩病也,至其病變,如風客於表,則營衛不和,而成寒熱之病,以衛氣生於胃也;邪火內蘊,則成癉,癉者,善能消食,而反瘦削,名中消病也;胃氣以下行為順,胃者,陽明也,陽明行氣於三陽,或邪氣阻格,使三陽之氣厥逆,成巔頂疼痛之病,即前文所云:上實下虛,成厥巔疾也;若風邪客於胃,風性疏泄迅利,穀食不及消化而即下泄,病名飧泄也;如風邪入於血脈之中,閉而成熱,胃為水穀之海,而主肌肉,邪熱水濕蒸腐血脈,漸致肌肉潰爛,痛癢相兼,名為癘風,俗名大麻風,最為惡病也。是故病變不可勝數,要在明陰陽五行生化、八風邪正虛實而已。
《素問·大奇論》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為瘕。
心肝腎,皆統營血者,三部之脈,或有一部小而急者,皆為營血內結,成有形癥瘕也。蓋營行脈中,以其閉結,故脈小不能鼓,按之則急強不和也。
腎肝並沉,為石水;並浮,為風水;並虛,為死;並小弦,欲驚。
腎主寒水,肝主風木,腎肝兩脈俱沉者,木沉水中,病名石水,少腹按之必堅,此陽衰水中無氣,陰凝如石而不化也;腎肝俱浮,則風勝而水從風鼓,病名風水也,肝腎並虛,則水涸木枯,生氣竭矣,故死;肝腎並小而弦者,水虧不能涵木,虛風內動而欲驚,肝主驚故也。
白話文:
辨陰陽臟腑脈象病證
脾脈搏動有力且持續時間長,顏色發黃,則患者氣血不足;脾脈搏動軟弱而散漫,顏色暗淡無光,則患者足部浮腫,如同水腫一般。
脾脈本應柔和緩慢,卻搏動有力且持續時間長,這是肝木克制脾土所致,所以面色發黃,脾臟無力運化,因此氣血不足;脾脈軟弱而散漫,面色暗淡無光,這是脾土虛衰,氣機下陷,所以足部浮腫,如同水腫一般,但並非一般的由水邪引起的浮腫,因為水邪引起的浮腫,顏色會明亮潤澤。治療應當大力滋補脾土,浮腫便可逐漸消退。
腎脈搏動有力且持續時間長,顏色黃而帶赤,則患者腰痛如折;腎脈搏動軟弱而散漫,則患者血虛,甚至難以恢復。
腎臟藏納先天真水,腎脈應當沉實柔和而滑利,卻搏動有力且持續時間長,這是腎水不足不能滋養肝木,肝木旺盛而火氣熾盛,火又生土而土氣也旺盛,所以脈色黃赤;脾土克制腎水,腰部是腎臟的府舍,腎水虧損到極點,所以腰痛如折;腎脈軟弱而散漫,是精血不足,氣血也耗損,所以脈象軟弱散漫,難以恢復元氣。
黃帝問道:診斷出心脈急促,這是什麼病?病症表現如何?岐伯回答道:此病名為心疝,小腹應當會有腫塊。黃帝問道:為何如此說?岐伯回答道:心為陽性臟器,小腸為心之腑,所以說小腹應當會有腫塊。
疝氣,俗稱小腸氣。陽,指陽性。小腸為心的腑,經絡互相聯通,表裡相應,寒邪入侵小腸,所以心脈出現急促的症狀。由於心為陽性臟器,小腸為其腑,所以病症表現於小腹,也就是小腸所處的部位。
黃帝問道:診斷出胃脈異常,病症表現如何?岐伯回答道:胃脈實則脹滿,虛則泄瀉。黃帝問道:病情發展變化如何?岐伯回答道:風邪發展會導致寒熱病,濕熱發展會導致消中(消瘦),厥逆發展會導致巔頂疼痛,久病風邪會導致飧泄(消化不良),脈絡風邪發展會導致癘疾(瘟疫)。病情的變化,多種多樣,不可勝數。
胃主納食消化,以生氣血,胃脈實則,邪氣積聚,食物不能消化,所以脘腹脹滿;胃脈虛則,氣虛下陷,而導致泄瀉,這是虛實兩種不同的疾病。至於病情變化,比如風邪客於肌表,則營衛失調,形成寒熱病,因為衛氣生於胃;邪火內蘊,則形成癉證(消瘦),癉證善於消食,卻反而消瘦,稱為消中病;胃氣順利下行,胃屬陽明,陽明經氣行於三陽經,如果邪氣阻滯,使三陽之氣逆亂,則會導致巔頂疼痛,如同前面所說的上實下虛,導致厥逆巔頂疼痛的疾病;如果風邪客於胃,風邪疏泄迅利,食物不及消化就下泄,稱為飧泄;如果風邪侵入血脈,閉塞而化熱,胃為水穀之海,主肌肉,邪熱水濕蒸腐血脈,漸致肌肉潰爛,痛癢兼作,稱為癘風,俗稱大麻風,是最為嚴重的疾病。所以病情的變化不可勝數,關鍵在於明辨陰陽五行生化,以及八種風邪和正氣虛實。
《素問·大奇論》中記載,腎脈、肝脈、心脈都搏動微弱而急促,不充實,都屬於瘕證(腫塊)。
心、肝、腎都統攝血液,這三條經脈,如果其中一條搏動微弱而急促,都是營血內結,形成有形的癥瘕。因為營氣運行於脈中,由於閉結,所以脈搏微弱,不能充實,按之則急促強硬而缺乏和諧。
腎脈和肝脈都沉,為石水病;都浮,為風水病;都虛,則死亡;都微弱而弦,則想驚恐。
腎主寒水,肝主風木,腎肝兩脈都沉,是木沉水中,稱為石水病,按壓小腹必然堅硬,這是陽氣衰弱,水中沒有氣機,陰氣凝滯如石而不能化解;腎肝兩脈都浮,則風氣盛而水隨風鼓動,稱為風水病;肝腎兩脈都虛,則水涸木枯,生機耗竭,所以死亡;肝腎兩脈都微弱而弦,則是腎水虧損不能滋養肝木,虛風內動而想驚恐,因為肝主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