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素節注類編》~ 卷八 (5)
卷八 (5)
1. 五勞所傷
《素問·宣明五氣論》曰: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
肝藏血而開竅於目,故久視勞目則傷血;肺為華蓋,權衡一身之氣,敷布周流,循環不息,久臥則肺氣不舒而傷矣;脾司轉運而主肌肉,久坐則脾不運而肌肉傷矣;久立則勞骨,久行則勞筋,故皆傷。始而傷血、氣、肉、骨、筋,久則傷及五臟,是謂五勞所傷者也。然身逸者,氣血多滯,而但勞心,則直傷內臟,其病尤重也。
白話文:
長時間盯著看會傷害血,長時間躺臥會傷害氣,長時間坐著會傷害肌肉,長時間站立會傷害骨頭,長時間走路會傷害筋,這些就是所謂的「五勞」造成的傷害。
肝臟儲藏血,而眼睛是肝臟對外的窗口,所以長時間用眼會使眼睛疲勞,進而傷害血;肺像一把傘蓋,掌管全身的氣,將氣散佈全身,不斷循環,長時間躺臥會使肺氣不順暢而受損;脾臟負責運化食物並主管肌肉,長時間坐著會使脾臟功能失調,進而傷害肌肉;長時間站立會使骨頭疲勞,長時間走路會使筋疲勞,所以都會造成傷害。一開始是傷害血、氣、肌肉、骨頭、筋,時間久了就會傷及五臟,這就是所謂「五勞」造成的傷害。然而,身體過於安逸的人,氣血容易停滯,如果只是精神上勞累,會直接傷害內臟,病情會更加嚴重。
2. 卒然失音
《靈樞·憂恚無言篇》帝曰: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何道之塞也?少師曰:咽喉者,水穀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音聲之戶也,口唇者,音聲之扇也;舌者,音聲之機也;懸雍垂者,音聲之關也;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分氣失也。
是故厭小而疾薄,則發氣疾,其開闔利,其出氣易;其厭大而厚,則開闔難,其氣出遲,故重言也。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其開闔不致,故無音。
肺之氣喉在前近胸,胃之咽喉在後近背,喉口中間有薄膜一片,名會厭,厭者,掩蓋喉口者也,飲食入口,則掩蓋氣喉而咽喉開,言語發聲,則掩蓋咽喉而氣喉開,故如飲食到喉,或值言語而氣喉開,則食飲誤下氣喉,與肺氣格逆,則必咳嗆而出,以氣喉在前故也。
是故會厭為音聲之戶;口唇為音聲之扇;舌動方能變聲音而成語,故舌為機,如舌強或痿,雖有聲不能成語矣;上齶喉口垂下之軟肉名懸雍,故為音聲之關也;橫骨者,舌根之嫩骨,本由心臟所生,故為神氣所使,主發動其舌,以舌為心之苗也;頏顙者,頂前額內之處,津氣循喉上升至頏顙,如煙霧之四布周行也,故頏顙之氣不開,不能分布津氣,則由鼻下溜成涕,其氣不能約束,故名鼻洞。此因清陽不足,不能透開頏顙,故嬰孩老年,多有此病。
凡語言便利及遲鈍難出,皆會厭有大小厚薄不同之故。如其應對之敏拙,由心之靈昧,非關於外也。若寒氣客於會厭,不能開闔,則卒然無音;其卒然憂恚,氣必逆亂,以傷會厭而機關不利,可以類推而知也。
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足之少陰,上繫於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兩瀉其血脈,濁氣乃闢。會厭之脈,上絡任脈,取之天突,其厭乃發也。
足少陰腎經之脈,上行系舌本,絡橫骨,而終於會厭;會厭之脈,又上絡任脈。故用針瀉少陰、任脈兩處之血脈,則濁氣闢除而清陽透達,其會厭聲音乃發也。天突,任脈絡穴,在結喉下。
白話文:
黃帝問:人突然因為憂愁憤怒而說不出話,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阻礙呢?
少師回答:咽喉是食物和水通過的通道;喉嚨是氣體上下流通的地方;會厭是聲音發出的門戶;嘴唇是聲音發出的扇子;舌頭是聲音發出的機械;懸雍垂是聲音發出的關卡;頏顙是氣體分散排出的地方;橫骨是神氣所控制,主導舌頭活動的部位。所以人的鼻子不斷流出鼻涕,無法停止,是因為頏顙不通暢,氣體無法正常分散。
因此,如果會厭小而薄,發聲時氣體就能快速通過,開合順利,氣體容易排出;如果會厭大而厚,開合就困難,氣體排出就會緩慢,所以說話就會重複。人突然發不出聲音,是寒氣侵襲會厭,導致會厭無法正常開合,氣體無法順利上下流通,造成開合失靈,所以發不出聲音。
肺部的氣管在前方靠近胸部,胃部的咽喉在後方靠近背部,喉嚨中間有一片薄膜,叫做會厭。會厭的作用是遮蓋喉嚨開口。當食物進入口中時,會厭會蓋住氣管的入口,而咽喉打開;當說話發聲時,會厭會蓋住咽喉,而氣管打開。所以如果吃東西時,剛好說話導致氣管打開,食物就會誤入氣管,與肺氣相互衝擊,就會嗆咳出來,這是因為氣管在前方。
所以說,會厭是聲音的門戶;嘴唇是聲音的扇子;舌頭動才能改變聲音成為語言,所以舌頭是機械。如果舌頭僵硬或萎縮,即使有聲音也無法說出話語。上顎喉嚨口垂下來的軟肉稱為懸雍垂,是聲音的關卡。橫骨是舌根的嫩骨,本由心臟產生,所以由神氣控制,主導舌頭活動,因為舌頭是心臟的苗。頏顙是頭頂前方額頭內部的部位,津液之氣沿著喉嚨上升到頏顙,像煙霧一樣四散開來,所以如果頏顙的氣體不通暢,就無法分散津液,就會從鼻子流出成為鼻涕,氣體也無法約束,所以稱為鼻洞。這是因為清陽不足,無法疏通頏顙,所以嬰兒和老年人常有這種狀況。
凡是說話流利或遲鈍困難,都是會厭的大小厚薄不同所造成的。至於反應的敏捷與笨拙,是由於心靈的靈敏與否,與外在因素無關。如果寒氣侵襲會厭,導致會厭無法正常開合,就會突然發不出聲音;如果突然憂愁憤怒,氣就會逆亂,傷害會厭導致功能失常,可以由此類推得知。
黃帝問:應該如何針刺治療呢?岐伯回答:足少陰經的經脈,向上連接到舌頭,聯絡橫骨,最終到會厭。刺兩處經脈使其血脈流通,濁氣就會消散。會厭的經脈,向上聯絡任脈,針刺天突穴,就能使會厭恢復功能。
足少陰腎經的經脈,向上行經連接舌根,聯絡橫骨,而最終到達會厭;會厭的經脈,又向上聯絡任脈。所以用針刺瀉足少陰經和任脈兩處的血脈,就能清除濁氣,使清陽之氣通達,會厭的聲音就能發出。天突穴是任脈的絡穴,在喉結下方。
3. 孕婦失音
《素問·奇病論》帝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為何也?岐伯曰:胞之絡脈絕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絡者,繫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故不能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無治也,當十月復。《刺法》曰:無損不足,益有餘,以成其疹,然後調之。所謂無損不足者,身羸瘦,無用鑱石也;無益其有餘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則精去,而病獨擅中,故曰成疹也。
身重者,孕婦也;喑者,失音也;胞之絡脈絕者,言脈氣阻絕不通,非斷絕之絕。此因胎大壓其胞脈,致少陰腎經之氣,不得上貫於舌而喑也。俟十月產後,脈通氣復自愈,無用治也。若強治之,反損其正之不足,而益其病之有餘,以成其疹,疹者,痼疾難愈也。然其由胎大之故,則亦無法可治之矣。
白話文:
《黃帝內經·素問·奇病論》中,黃帝問道:有人懷孕,到了九個月卻突然失聲,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連結子宮的經絡阻塞了。黃帝又問:你怎麼知道的?岐伯解釋:子宮的經絡,是繫在腎臟上的,屬於足少陰腎經的脈絡,它貫穿腎臟,連接到舌根,所以才會不能說話。黃帝問:那該怎麼治療呢?岐伯說:不用治療,等到十個月生產後就會恢復。《刺法》說:不要去傷害不足的地方,反而去增加有餘的,這樣反而會造成難以治癒的疾病,然後再去調整它。所謂的不要傷害不足的地方,是指身體虛弱消瘦,不應該用針石去治療;不要增加有餘的地方,是指腹中懷有胎兒,卻用瀉法,瀉法會導致精氣流失,反而讓疾病獨佔身體,所以說會造成難以治癒的疾病。
所謂的「身重」是指懷孕的婦女;「喑」是指失聲;「胞之絡脈絕」是指經脈氣血阻塞不通,並不是真的斷絕。這是因為胎兒長大壓迫子宮的經脈,導致少陰腎經的氣血無法順利上行到舌頭,所以才會失聲。等到十個月生產後,經脈暢通,氣血恢復自然就會痊癒,不需要治療。如果勉強治療,反而會傷害身體原本不足的正氣,增加疾病的嚴重程度,造成難以治癒的痼疾。然而,失聲的原因是因為胎兒太大所造成的,這也是沒有辦法治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