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楠

《靈素節注類編》~ 卷八 (12)

回本書目錄

卷八 (12)

1. 癲疾

《素問·通評虛實論》帝曰:癲疾何如?岐伯曰:脈搏大滑,久自已;脈小堅急,死不治。帝曰:癲疾之脈,虛實何如?岐伯曰:虛則可治,實則死。

此明癲疾之輕重死生也。由外邪痰濁膠結於血脈,血脈心所主,故矇蔽心竅而神昏亂,其腑氣流通,故食便如常而不死。邪居陽分為狂,殺人放火;邪居陰分為癲,不省人事。以其邪實,故脈大搏指而有力,滑者,氣血尚活而流行,久久邪衰痰化,可以自愈;若脈小,則元氣已戕,堅急,則邪氣痼結,必死不能愈矣。

如不搏大而虛者,邪結不甚,尚可助正以解邪;如不滑利而但堅實,則邪結甚而無陽和之氣,故死不可治。諸厥篇中有怒狂一證,用鐵落飲者,以陽邪亢極而名陽厥,宜與此合觀之。

《靈樞·癲狂篇》曰: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視舉目赤甚,作極,已而煩心,候之於顏。取手太陽、陽明、太陰,血變而止。

癲病在手經,邪結血脈,其始發也,鬱熱上冒,故先不樂而頭重痛,目皆赤,發作極而心煩也。顏者,闕庭,心肺之部位,故當候之於顏,觀其色澤之浮沉明晦,以辨邪之輕重、正之虛實也。取手太陽小腸經、陽明大腸經、太陰肺經以泄其邪,視其血變正色,則邪去而愈。此言針法,如用藥亦當從三經治之矣。

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陽明、太陽,左強者,攻其右,右強者,攻其左,血變乃止。

此痰閉風動,癲而兼癇者也,故口牽引啼呼而喘悸,其肢體或左或右而強急。候其大腸、小腸兩經而針治之,邪在左,則右強,故攻其左,邪在右,則左強,故攻其右,以邪閉經脈,而血氣不得流注於無邪之處,故筋脈燥急而強也。

癲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陽、陽明、太陰、手太陽,血變而止。

反僵者,如角弓反張,因而脊痛,以足太陽經行於背,邪閉其經,故反張而脊痛。兼治脾胃經者,以其統一身之陰陽也。然仍不離於手經,故皆當取之,以小腸為心之腑,心病必瀉其腑也。

治癲疾者,常與之居,察其所當取之處。病至視之,有過者瀉之,置其血於瓠壺之中,至其發時,血獨動矣,不動,灸窮骨二十壯。窮骨者,骶骨也。

癲邪結在血分,治之必刺出其血,置於瓠壺中,至病發時而血動,亦銅山西崩,洛鐘東應之理。其能應而動者,其人元氣未敗,可治;如不動,灸其骶骨,助督脈之陽,以開其結邪也。按以上諸證,皆言時發時止,即世俗所稱羊癲風之類,非癡癲之病,而無心清之時也,。

白話文:

癲癇

皇帝問:癲癇這種病是怎麼回事? 岐伯回答說:如果脈搏跳動有力而且滑利,這種情況病程久了會自己好;如果脈搏細小、堅硬而且急促,這種情況就沒救了。 皇帝又問:癲癇的脈象,虛實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脈象虛弱就還可以治療,脈象強實就沒救了。

這段話說明了癲癇的輕重和生死。癲癇是由於外來的邪氣和痰濁凝結在血脈之中,血脈又歸心臟所主管,所以會蒙蔽心竅,導致神智昏亂。如果臟腑之氣還流通,那麼飲食和排便就能正常,這樣就不會死。邪氣停留在陽經就表現為狂躁,可能會殺人放火;邪氣停留在陰經就表現為癲癇,會不省人事。因為邪氣強盛,所以脈搏跳動有力,而且搏指有力。脈象滑利,說明身體的氣血還在流動,這樣久而久之,邪氣衰退,痰液也會化解,病就可以自己好了;如果脈象細小,說明身體的元氣已經受損,脈象堅硬急促,說明邪氣已經固結,這種情況就必定無法治癒。

如果脈象不是搏動有力而是虛弱,說明邪氣凝結並不嚴重,還可以扶助正氣來化解邪氣;如果脈象不是滑利而是堅實,說明邪氣凝結很嚴重,而且沒有陽氣調和,這種情況就沒救了。在《諸厥篇》中有一個怒狂的症狀,用鐵落飲來治療,是因為陽邪亢盛到了極點而導致陽厥,這種情況應該與這裡的說法一起參考。

《靈樞·癲狂篇》中說:癲癇剛開始發生時,會先感到不快樂、頭部沉重疼痛、眼睛睜大且紅腫,發作到極點後會心煩,要從臉色來觀察病情。可以針刺手太陽小腸經、陽明大腸經和太陰肺經,等到血色變化後就會停止發作。

癲癇的病邪停留在手經,並凝結在血脈之中,剛發病時,鬱積的熱邪會向上竄,所以會先感到不快樂、頭部沉重疼痛、眼睛都發紅,發作到極點就會心煩。臉部,也就是闕庭,是心肺的部位,所以要從臉色來觀察病情,觀察臉色是浮是沉,是明亮還是暗淡,以此來判斷邪氣的輕重和正氣的虛實。可以針刺手太陽小腸經、陽明大腸經和太陰肺經來疏泄邪氣,觀察血色恢復正常,邪氣就會消退,病就好了。這講的是針灸的方法,如果用藥的話,也應該從這三條經脈來治療。

癲癇剛開始發作時,會張口啼叫、喘氣急促,要觀察手陽明大腸經和太陽小腸經,如果左側症狀強烈,就針刺右側;如果右側症狀強烈,就針刺左側,等到血色變化後就會停止發作。

這是由於痰液堵塞、風邪蠢動,癲癇同時又伴有抽搐的症狀。所以會張口啼叫、喘氣急促,肢體有時左側有時右側會僵硬。要觀察大腸經和小腸經來針刺治療,邪氣在左側,右側就會僵硬,所以要針刺左側;邪氣在右側,左側就會僵硬,所以要針刺右側。這是因為邪氣堵塞經脈,使血氣無法流注到沒有邪氣的地方,所以筋脈會乾燥僵硬。

癲癇剛開始發作時,會先出現身體僵硬,像角弓反張一樣,接著會出現背痛,要觀察足太陽膀胱經、陽明胃經、太陰脾經和手太陽小腸經,等到血色變化後就會停止發作。

身體僵硬,像角弓反張一樣,接著會出現背痛,是因為足太陽膀胱經行於背部,邪氣堵塞了這條經脈,所以會反張和背痛。同時治療脾胃經,是因為脾胃統管全身的陰陽。但仍然離不開手經,所以都要取穴來治療,因為小腸是心臟的腑,心臟有病一定要瀉它的腑。

治療癲癇的醫生,要經常和病人在一起,觀察應該取哪些穴位來治療。當病人發病時,要觀察病情,如果發現有邪氣過盛的情況,就要瀉掉它。把刺出來的血放在瓠壺中,等到病人發病時,血會自己動起來。如果血不動,就用艾灸灸尾骶骨二十壯。尾骶骨就是骶骨。

癲癇的邪氣凝結在血分,治療時必須刺出血。把刺出來的血放在瓠壺中,等到病人發病時血會動起來,這就好像銅山西崩,洛陽的鐘也會跟著響一樣。如果血能動起來,說明病人的元氣還沒有衰敗,還可以治療;如果血不動,就灸骶骨,扶助督脈的陽氣,來疏通凝結的邪氣。按照以上說的這些症狀,都是指時發時止的,也就是民間俗稱的羊癲瘋之類的病,不是那種癡呆的癲癇病,而且發病時神智不是清醒的。

2. 骨癲

骨癲疾者,顑齒諸腧分肉皆滿,而骨居汗出,煩滿;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

邪深入骨而遍滿於表裡,本元已敗,故汗出煩悶;嘔多白沫,氣又下泄,故死不可治。此下數條,俱言不治者,皆邪深入臟也。

白話文:

骨癲這種疾病,會使得臉頰、牙齒、各個穴道和肌肉都腫脹飽滿,而骨頭卻呈現汗出、煩躁的狀況;還會頻繁嘔吐並吐出大量泡沫,同時氣往下洩,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癒的。

這是因為邪氣深入骨髓,並且遍佈全身內外,身體的根本機能已經衰敗,所以才會出現汗出、煩悶的情況;又因頻繁嘔吐且吐出白沫,同時氣往下洩,因此這種疾病屬於絕症,無法治療。接下來的幾條內容,凡是提到「無法治療」的,都是因為邪氣已經深入臟腑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