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女科

明代醫家王肯堂所著《證治準繩‧女科》,作為其宏大醫學叢書《證治準繩》的一部分,是集明以前婦科學大成的重要著作。此書原名《女科準繩》,共分五卷,內容體系完整,辨證論治深入,對後世婦科醫學影響深遠,被譽為代表明代婦產科醫學水平的專著,清代醫家張景岳甚至讚譽其為「婦科之冠」。

《證治準繩‧女科》的撰寫,非憑空而起,而是建立在前人豐厚的醫學積累之上。從書中的〈自序〉可知,王肯堂對歷代婦科醫著進行了廣泛的考查與評述。他上溯至扁鵲、張仲景,中經孫思邈的《千金方》(特別是其將婦人方置於卷首的創舉),再論及唐代昝殷的《產寶》、宋代李師聖與郭稽中的《產論》、《產育寶慶集》,尤其著重評析了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與薛己對其的增注。王肯堂明確指出,《婦人大全良方》是此書的基礎藍本,肯定其綱領清晰、內容詳盡,認為「《良方》出而閨閫之調將大備矣」。然而,他也批評陳氏之論多采巢氏《病源》,傾向將婦科病歸諸風冷,用藥偏於溫熱剛獷,失之偏頗。對於薛己的增注,王肯堂讚揚其立論「酌寒熱之中,大抵依於養脾胃、補氣血,不以去病為事」,可謂「救時之良醫」。但同時,他批評薛氏「一切以己意芟除變亂,使古方自此湮沒」,對此深感惋惜。

有鑑於此,王肯堂撰寫此書的宗旨,便是在繼承與創新的基礎上,力求兼容並蓄、折衷至當。他在〈自序〉中表示,「務存陳氏之舊,而刪其偏駁者」,「至薛氏之說,則盡收之,取其以養正為主,且簡而易守」。這種態度體現了他對傳統醫學的尊重與批判性繼承,既保留了《大全》的架構和大量方劑,又融入了薛己重視脾胃、氣血、養正的理,同時刪除了他認為不妥或偏頗的內容。更為難得的是,他還廣泛收集了其他各家學說,包括「易水、瀫水師弟」(即金元時期易水學派的張元素、李東垣及瀫水學派的劉完素等後學)的論點與方藥,強調這些是「它書所無有」,極大地豐富了本書的內容。這種博採眾長、融匯貫通的方法,使得《證治準繩‧女科》成為一部資料豐富、體系完整的著作。

本書的結構清晰,分為治法總論、調經門、雜證門、胎前門、產後門五大類。這種分類體系承襲了《婦人大全良方》等書的傳統,覆蓋了婦科疾病從非孕期、孕期到產後的各個階段,方便臨床查閱。在每一大類之下,又細分若干病症,對其病因、病機、辨證要點及治療方藥進行詳細論述,並附有大量驗方。全書共收載方劑達1300餘首,可謂集歷代婦科方劑之大成。

在核心醫學思想上,《證治準繩‧女科》展現了王肯堂及其所處時代醫家對婦科病深入的認識。卷一的〈治法通論〉開宗明義地提出了婦女生命階段與經絡臟腑的關係:「婦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間,皆屬少陰,天癸既行,皆屬厥陰,天癸既絕,乃屬太陰經也。」這種按生命階段劃分主屬經絡的觀點,為後世理解和治療婦女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視角。尤其強調治胎產之病從厥陰,視其為「祖氣生化之原」,體現了對肝經在婦女孕育功能中作用的重視。

通論中提出的「三禁」——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過度,是治療胎前產後病的重要原則。王肯堂詳細闡釋了這三禁的理由:發汗傷津動血,下早傷脾胃動脈數,利小便過度則內亡津液、胃中枯燥。這些禁忌源於對孕產婦生理特點(氣血偏虛、津液易虧)的深刻認識,強調了「無犯胃氣及上二焦」的重要性。雖然他也指出,若遇「產後暴病」,如熱入血室、胃堅燥等,則需靈活變通,不可拘泥三禁,必要時可使用桃仁承氣湯、大承氣湯等藥,但這類應用是針對特殊危急情況,而非一般常規治療。

書中對當時臨床濫用方藥的現象提出了批評,例如世人「不分四時之寒熱,不分血氣之虛實,盲然一概用藥」烏金、四物湯,認為這是誤治的根源。這反映了王肯堂強調辨證施治、隨證加減的思想。他以四物湯為例,詳細闡述了根據四季、病證虛實而進行的加減法,並介紹了治療不同病症的「六合」方(四物湯加兩味藥),如腹痛六合、風六合、氣六合等,極大地豐富了四物湯的臨床應用。值得一提的是,在氣虛弱用氣六合方時,王肯堂對原方中可能使用泄氣之藥提出質疑,並建議改用參、耆,這再次體現了他的獨立思考和對補益氣血、扶助正氣的重視。

在〈調經門〉的〈經候總論〉中,王肯堂引用《內經》、陳自明、薛己等人的論述,詳細闡釋了月經的生理機制(天癸、任脈、太衝脈的作用)和病因病機。他強調「血者,水穀之精氣也」,其生化與脾胃密切相關,雖心主血、肝藏血,但「亦皆統攝於脾」,故「補脾和胃,血自生矣」。這呼應了薛己重視脾胃的思想,並將其作為調經的重要原則。書中還討論了情志、飲食、外邪等因素對月經的影響。

〈辨色〉一節則展示了醫家在辨證上的細膩觀察與理論分析。王肯堂引用丹溪之論,認為經血顏色變化是氣血狀態的反映。他特別糾正了當時普遍將經血紫黑、疼痛、有塊等歸於風冷的錯誤觀念,力主這些多屬熱證或氣滯血瘀。他從陰血屬火色、熱甚兼水化(亢則害,承乃制)的角度解釋了紫黑色的成因,並結合婦女性執、嗜欲加倍、臟腑陽火易動的體質特點,認為熱證遠多於外感風冷,對臨床誤用溫熱藥的弊端提出了嚴厲警告。這種深入辨析病因病機,批判時弊的態度,彰顯了本書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

總體而言,《證治準繩‧女科》是一部集大成、體系完整、辨證精細、理法方藥俱備的婦科專著。王肯堂通過對歷代醫著的梳理、批判與吸收,構建了一個相對完善的婦科理論和臨床體系。他既保留了前人的精華(如《大全》的框架、大量方劑),又糾正了其偏頗(如對風冷論的過度強調),並融入了新的醫學思想(如薛己的養正思想、易水/瀫水學派的觀點)。書中對婦科生理、病因病機的論述,對常見病症的辨證施治,對重要方劑(如四物湯)的靈活運用,以及對臨床誤區的批評,都顯示了王肯堂深厚的學術功底和豐富的臨床經驗。雖然書中難免保留了一些時代的局限性,但其系統性、豐富性、辨證的深入程度以及對後世的影響,使其成為中醫婦科學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至今仍是學習和研究中醫婦科的寶貴文獻。它不僅為臨床醫生提供了豐富的參考資料和實踐指導,也為理解中醫婦科學的發展脈絡奠定了堅實基礎。


自序

卷之一 (1)

卷之一 (2)

卷之一 (3)

卷之一 (4)

卷之一 (5)

卷之一 (6)

卷之一 (7)

卷之一 (8)

卷之一 (9)

卷之一 (10)

卷之一 (11)

卷之一 (12)

卷之一 (13)

卷之一 (14)

卷之一 (15)

卷之一 (16)

卷之一 (17)

卷之一 (18)

卷之一 (19)

卷之一 (20)

卷之一 (21)

卷之一 (22)

卷之一 (23)

卷之一 (24)

卷之一 (25)

卷之一 (26)

卷之一 (27)

卷之一 (28)

卷之一 (29)

卷之一 (30)

卷之一 (31)

卷之一 (32)

卷之一 (33)

卷之一 (34)

卷之一 (35)

卷之一 (36)

卷之一 (37)

卷之一 (38)

卷之一 (39)

卷之一 (40)

卷之一 (41)

卷之一 (42)

卷之一 (43)

卷之一 (44)

卷之一 (45)

卷之一 (46)

卷之一 (47)

卷之一 (48)

卷之一 (49)

卷之一 (50)

卷之一 (51)

卷之一 (52)

卷之一 (53)

卷之一 (54)

卷之一 (55)

卷之一 (56)

卷之一 (57)

卷之一 (58)

卷之一 (59)

卷之一 (60)

卷之一 (61)

卷之一 (62)

卷之一 (63)

卷之一 (64)

卷之一 (65)

卷之一 (66)

卷之一 (67)

卷之一 (68)

卷之一 (69)

卷之二 (1)

卷之二 (2)

卷之二 (3)

卷之二 (4)

卷之二 (5)

卷之二 (6)

卷之二 (7)

卷之二 (8)

卷之二 (9)

卷之二 (10)

卷之二 (11)

卷之二 (12)

卷之二 (13)

卷之二 (14)

卷之二 (15)

卷之二 (16)

卷之二 (17)

卷之二 (18)

卷之二 (19)

卷之二 (20)

卷之二 (21)

卷之二 (22)

卷之二 (23)

卷之二 (24)

卷之二 (25)

卷之二 (26)

卷之二 (27)

卷之二 (28)

卷之二 (29)

卷之二 (30)

卷之二 (31)

卷之二 (32)

卷之二 (33)

卷之二 (34)

卷之二 (35)

卷之二 (36)

卷之二 (37)

卷之二 (38)

卷之二 (39)

卷之二 (40)

卷之二 (41)

卷之二 (42)

卷之二 (43)

卷之二 (44)

卷之二 (45)

卷之二 (46)

卷之二 (47)

卷之二 (48)

卷之二 (49)

卷之二 (50)

卷之二 (51)

卷之二 (52)

卷之二 (53)

卷之二 (54)

卷之二 (55)

卷之二 (56)

卷之二 (57)

卷之二 (58)

卷之二 (59)

卷之二 (60)

卷之二 (61)

卷之二 (62)

卷之二 (63)

卷之二 (64)

卷之二 (65)

卷之二 (66)

卷之二 (67)

卷之二 (68)

卷之二 (69)

卷之二 (70)

卷之三 (1)

卷之三 (2)

卷之三 (3)

卷之三 (4)

卷之三 (5)

卷之三 (6)

卷之三 (7)

卷之三 (8)

卷之三 (9)

卷之三 (10)

卷之三 (11)

卷之三 (12)

卷之三 (13)

卷之三 (14)

卷之三 (15)

卷之三 (16)

卷之三 (17)

卷之三 (18)

卷之三 (19)

卷之三 (20)

卷之三 (21)

卷之三 (22)

卷之三 (23)

卷之三 (24)

卷之三 (25)

卷之三 (26)

卷之三 (27)

卷之三 (28)

卷之三 (29)

卷之三 (30)

卷之三 (31)

卷之三 (32)

卷之三 (33)

卷之三 (34)

卷之三 (35)

卷之三 (36)

卷之三 (37)

卷之三 (38)

卷之三 (39)

卷之三 (40)

卷之三 (41)

卷之三 (42)

卷之三 (43)

卷之三 (44)

卷之三 (45)

卷之三 (46)

卷之三 (47)

卷之三 (48)

卷之三 (49)

卷之三 (50)

卷之三 (51)

卷之三 (52)

卷之三 (53)

卷之三 (54)

卷之三 (55)

卷之三 (56)

卷之三 (57)

卷之三 (58)

卷之三 (59)

卷之三 (60)

卷之三 (61)

卷之三 (62)

卷之三 (63)

卷之四 (1)

卷之四 (2)

卷之四 (3)

卷之四 (4)

卷之四 (5)

卷之四 (6)

卷之四 (7)

卷之四 (8)

卷之四 (9)

卷之四 (10)

卷之四 (11)

卷之四 (12)

卷之四 (13)

卷之四 (14)

卷之四 (15)

卷之四 (16)

卷之四 (17)

卷之四 (18)

卷之四 (19)

卷之四 (20)

卷之四 (21)

卷之四 (22)

卷之四 (23)

卷之四 (24)

卷之四 (25)

卷之四 (26)

卷之四 (27)

卷之四 (28)

卷之四 (29)

卷之四 (30)

卷之四 (31)

卷之四 (32)

卷之四 (33)

卷之四 (34)

卷之四 (35)

卷之四 (36)

卷之四 (37)

卷之四 (38)

卷之四 (39)

卷之四 (40)

卷之四 (41)

卷之五 (1)

卷之五 (2)

卷之五 (3)

卷之五 (4)

卷之五 (5)

卷之五 (6)

卷之五 (7)

卷之五 (8)

卷之五 (9)

卷之五 (10)

卷之五 (11)

卷之五 (12)

卷之五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