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女科》~ 卷之五 (2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23)

1. 往來寒熱

〔郭〕,產後乍寒乍熱者何?答曰:陰陽不和,敗血不散,能令乍寒乍熱。產後血氣虛損,陰陽不和,陰勝則乍寒,陽勝則乍熱,陰陽相乘則或寒或熱。若因產勞傷臟腑,血弱不得宣越,故令敗血不散,入於肺則熱,入於脾則寒,醫人若誤作瘧疾治之則謬矣。陰陽不和,宜增損四物湯。敗血不散,宜奪命丹。又問:二者何以別之?時有刺痛者,敗血也,但寒熱無他證者,陰陽不和也。增損四物湯不一,皆隨病加減。

白話文:

問:產後忽冷忽熱的原因是什麼?

答:陰陽不和,敗血不散,會導致忽冷忽熱。產後血氣虛損,陰陽不和,陰盛則忽冷,陽盛則忽熱,陰陽相乘則或冷或熱。如果產後勞累傷臟腑,血虛不能宣暢通達,就會導致敗血不散,進入肺部則熱,進入脾臟則寒。醫生如果誤診為瘧疾而治之,那就錯了。陰陽不和,應增損四物湯。敗血不散,應服用奪命丹。

問:如何區分這兩種疾病?

答:有刺痛的是敗血,但只有寒熱沒有其他證狀的是陰陽不和。增損四物湯的方子不固定,應根據病情加減。

〔薛〕,產後寒熱因氣血虛弱或脾胃虧損,乃不足之證。經云:陰虛則發熱,陽虛則惡寒。若兼大便不通,尤屬氣血虛弱,切不可用發表降火。若寸口脈微,名陽氣不足,陰氣上入於陽中則惡寒,用補中益氣湯。尺部脈弱,名陰氣不足,陽氣下陷於陰中則發熱,用六味地黃丸。大抵陰不足,陽往從之,則陽內陷而發熱。陽不足,陰往從之,則陰上入而惡寒。此陰陽不歸其分,以致寒熱交爭,故惡寒而發熱也,當用八珍湯。若病後四肢發熱,或形氣倦怠,此元氣未復,濕熱乘之故耳,宜補中益氣湯。若肌熱大渴引飲,目赤面紅,此血虛發熱,用當歸補血湯。若認為實則誤矣。一產婦惡寒發熱,用十全大補加炮姜治之而愈。但飲食不甘,肢體倦怠,用補中益氣而安。又飲食後犯怒,惡寒發熱,抽搐咬牙,難候其脈,視其面色青中隱黃,欲按其腹,以手護之,此肝木侮脾土,飲食停滯而作,用六君加木香,一劑而安。一產婦惡寒發熱,余欲用八珍加炮姜治之,其家知醫,以為風寒,用小柴胡湯。余曰:寒熱不時,乃氣血虛也。不信,仍服一劑,汗出不止,譫語不絕,煩熱作渴,肢體抽搐。余用十全大補湯二劑益甚,脈洪大,重按如無,仍以前湯加附子四劑稍緩,數劑而安。

白話文:

  • 薛氏說:

在產後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通常是因為氣血虛弱或脾胃虧損,屬於不足的證候。根據經典所說,陰虛則會發熱,陽虛則會畏寒。如果同時有大便不通的情況,那就更加屬於氣血虛弱,切記不可使用發散表氣、清降火熱的治療方法。

  • 具體如下:

如果寸口脈微弱,表示陽氣不足,陰氣上升影響到陽氣,就會出現畏寒,此時應使用補中益氣湯。尺部脈弱,表示陰氣不足,陽氣下降影響到陰氣,就會出現發熱,這時應使用六味地黃丸。總的來說,陰不足,陽氣會跟著去,就會導致陽氣內陷而發熱。陽不足,陰氣會跟著去,就會導致陰氣上升而畏寒。這都是因為陰陽不歸其位,導致寒熱交爭,所以會出現畏寒而發熱的情況,此時應使用八珍湯。

  • 另外:

如果產後四肢發熱,或者是身體疲倦、精神萎靡,這是由於元氣尚未恢復,濕熱之邪乘虛而入所致,應使用補中益氣湯。如果肌膚發熱、口渴引飲,眼睛發紅、面色潮紅,這是由於血虛而導致發熱,應使用當歸補血湯。如果認為是實證而誤用清熱瀉火的藥物,那就錯了。

  • 以下是幾個案例:
  1. 有一位產婦畏寒發熱,使用十全大補湯加上炮姜治療後痊癒。但是飲食沒有胃口,身體疲倦,使用補中益氣湯後得到緩解。

  2. 又有一位產婦在飲食後發怒,出現畏寒發熱、抽搐咬牙的症狀,脈象難以診斷,觀察其面色青中隱黃,想按壓腹部但患者用手護住,這是肝木侮脾土,飲食停留不消化而引起的,使用六君湯加上木香,一劑藥後痊癒。

  3. 還有一位產婦畏寒發熱,我想用八珍湯加上炮姜來治療,但是她的家人懂醫術,以為是風寒感冒,使用小柴胡湯。我說:寒熱不定的症狀,是氣血虛弱造成的。他們不信,又服用了一劑小柴胡湯,結果汗出不止,譫語不絕,煩熱口渴,身體抽搐。我使用十全大補湯兩劑後病情加重,脈搏洪大,用力按壓卻感覺不到,仍然繼續服用前面的藥方加上附子四劑後病情稍有緩解,數劑藥後痊癒。

吳茭山治一婦人產後去血過多,食後著惱頭疼身痛,寒熱如瘧,左手弦大,微有寒邪,右手弦滑不勻,食飲痰火也。二者因虛而得,宜養正祛邪。遂以茯苓補心湯去地黃加羌活青皮、蔥、棗,三服汗出身涼,其患漸瘥,然後以八物湯調理半月後全愈。一婦產後惡露未盡,瘀血入絡,又感寒邪,身熱如瘧,即以生料五積散五帖,惡露自下而寒熱除。又一婦產後惡露未盡,因起抹身,寒氣客於經絡,乍寒乍熱,脈緊而弦,以蔥白散二帖安。

白話文:

吳茭山醫生治療一位婦女,產後失血過多,吃東西後頭疼身痛,寒熱交替發作,類似瘧疾,左手脈搏弦大,略有寒邪,右手脈搏弦滑不勻,是食物和痰火引起的。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虛弱而引起的,應該調理身體正氣,祛除邪氣。於是用茯苓補心湯,去除生地黃,加入羌活、青皮、蔥、棗,服用了三劑藥之後,汗出體涼,病情逐漸好轉,然後用八物湯調理了半個月後痊癒。

另一位婦女,產後惡露未盡,瘀血進入經絡,又感染了寒邪,身體發熱如瘧疾,醫生用生料五積散五劑,惡露自行排出,寒熱症狀消除。

還有一位婦女,產後惡露未盡,因為起身擦拭身體,寒氣進入經絡,忽冷忽熱,脈搏緊而弦,用蔥白散二劑治療後痊癒。

一少婦初產四日,冷物傷脾胃,但覺身分不快,嘔逆,飲食少思,心腹滿悶,時或腹脅刺痛,晨惡寒,晚潮熱,夜則恍惚譫語,晝則抽搐,頗類風狀,變異多端,諸醫莫測,或作虛風,或云血凝實熱,用甘溫而行血,以寒涼退實熱,如此半月不效。汪至,見醫滿座,亦踞縮,診其脈弦而緊,遂令按之小腹急痛,知瘀血未盡也。

白話文:

一位年輕婦女生完孩子四天後,因吃了冰涼的東西而損害了脾胃,感覺身體不舒服、噁心嘔吐、食慾不振、胸腹脹滿、時不時腹部兩側刺痛,早上怕冷、晚上發熱,夜晚精神恍惚、胡言亂語,白天抽搐,很像風寒的症狀,病情變化多端,很多醫生都無法診斷清楚。有的醫生認為是虛風,有的醫生說是有瘀血導致的實熱,用甘溫藥來活血,用寒涼藥來退實熱,這樣治療了半個月也沒有效果。汪醫師到了,看到屋內坐滿了醫生,他也坐下診脈,發現脈搏弦緊,於是讓產婦按壓小腹,產婦感到十分疼痛,汪醫師知道瘀血還沒有清除乾淨。

思患者大勢惡露已下,未必還有餘血,偶因寒涼所傷,瘀血停滯下焦,日久客於經絡,所以變生諸證,須得大調經散倍入琥珀化諸惡血成水,其患方愈。遂合前藥服之,五日後行惡水鬥許,臭不可近,患人覺倦,病勢漸減,然後以人參養榮湯數十帖,月餘如初。

白話文:

考慮到患者大量惡露已經排出,未必還有殘留的血液。偶爾因受寒涼而受傷,瘀血停留在下焦,時間久了就會滯留於經絡,因此會出現各種症狀。需要用大調經散加倍加入琥珀,將所有瘀血轉化為水,患者的病症才會痊癒。於是合上之前開的藥服用,五天後排出惡水約一鬥,臭味難以靠近。患者感到倦怠,病情逐漸減輕,然後用人參養榮湯連續服用數十帖,一個月後恢復健康。

〔云〕,產後往來寒熱,四物內加小柴胡湯

〔保〕,治日久虛勞,微有寒熱,脈沉而數,宜,柴胡四物湯,。

川芎當歸,芍藥,熟地(各一錢半),柴胡(八錢),人參黃芩甘草半夏(各三錢),

白話文:

川芎、當歸、芍藥、熟地黃各 1.5 錢,柴胡 8 錢,人參、黃芩、甘草、半夏各 3 錢。

上為末,水煎服。

〔云〕,產後往來寒熱,脈弦者少陽也,,小柴胡加生地黃湯,。

柴胡(二兩),黃芩(五錢),人參(三錢),半夏(一兩半,湯洗),大棗(三枚),生地黃梔子枳殼(麩炒,各五錢),

白話文:

柴胡(二兩):具有疏肝解鬱、清熱退燒、解表散寒的功效。

黃芩(五錢):具有清熱解毒、止瀉痢、利尿的功效。

人參(三錢):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肺、補益元氣的功效。

半夏(一兩半,湯洗):具有化痰止咳、降逆止嘔、平喘的功效。

大棗(三枚):具有補脾益氣、健胃生津、養血安神、美容養顏的功效。

生地黃(五錢):具有清熱涼血、滋陰補血、養肝明目的功效。

梔子(五錢):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止血鎮痛的功效。

上如前煎服。

增損柴胡湯,治產後虛,發寒熱,飲食少,腹脹。

柴胡,人參,甘草,半夏,陳皮,川芎,白芍藥(各等分為㕮咀)

白話文:

柴胡、人參、甘草、半夏、陳皮、川芎、白芍藥(各等份,研磨成細碎末)

上每服三錢,姜五片,棗二枚,水同煎,食後日二服。

增損四物湯(方見本卷腹痛。)

評曰:乍寒乍熱,榮衛不和,難以輕議。若其敗血不散,豈止入脾肺二臟邪。大抵一陰閉一陽即作寒熱,陰勝故寒,陽勝故熱,只可云敗血循經流入,閉諸陰則寒,閉諸陽則熱,血氣與衛氣解則休,遇再會而復作。大調經散、五積散入醋煎佳。

白話文:

評語說:忽冷忽熱,體內的正常氣血運行失調,難以輕易評論。若其敗血不散,豈止侵入脾肺兩臟的邪氣。大多是陰閉則陽作寒熱,陰盛故寒,陽盛故熱,只能說敗血循經流入,閉塞於陰則寒,閉塞於陽則熱,血氣與衛氣流散開了就停止,遇到再會合而復發。大調經散、五積散加入醋煎煮效果較好。

云岐熟地黃散,治產後蓐勞,皆由體虛氣力未壯,勞復所起,四肢煩疼,時發寒熱,不思飲食。

白話文:

雲岐熟地黃散,是治療產後虛勞的方劑。產後虛勞是由於產婦體虛,氣力還沒有恢復,又勞累過度而引起的。症狀表現是四肢煩疼,時常發作寒熱,不想吃東西。

熟地黃,人參,白芍藥,白茯苓白朮續斷(各一兩),黃耆,桂心,五味子,當歸,川芎(各七錢半《大全》方有麥門冬七錢半)

白話文:

熟地黃、人參、白芍藥、白茯苓、白朮、續斷(各100克),黃耆、桂心、五味子、當歸、川芎(各75克,《大全》方中還有麥門冬75克)。

上㕮咀,每服四錢,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一方無桂心、五味、續斷,有柴胡、黃芩、半夏(各七錢半)作散。

白話文:

上等肉桂的磨成粉,每次服用四錢,加上三片生薑、一顆紅棗,以水煎服。另一種藥方沒有肉桂心、五味子、續斷,改用柴胡、黃芩、半夏(各七錢半),磨成散劑。

黃耆丸,治產後蓐勞,寒熱進退,頭目眩痛,骨節痠疼,氣力羸乏。

白話文:

黃耆丸,用於治療產婦在生產後出現的疲勞、寒熱交替發作、頭目眩暈頭痛、骨節痠痛、氣力虛弱等症狀。

黃耆,鱉甲,當歸(炒,各一兩),桂心,白芍藥,續斷,川芎,牛膝,蓯蓉,沉香柏子仁,枳殼(各七錢半),五味子,熟地黃(各半兩,共為細末)

白話文:

黃耆、鱉甲、當歸(炒過,各一兩),桂心、白芍藥、續斷、川芎、牛膝、蓯蓉、沉香、柏子仁、枳殼(各七錢半),五味子、熟地黃(各半兩,研磨成細末)

上煉蜜和丸,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食後粥飲下。

大調經散,治產後血虛,惡露未消,氣為敗濁凝滯,榮衛不調,陰陽相乘,憎寒發熱,或自汗,或腫滿,皆氣血未平之所為也。

白話文:

「大調經散」方劑用於治療產後血虛、惡露未消、氣血敗濁凝滯、榮衛不調、陰陽相乘、憎寒發熱、自汗、腫滿等症狀,這些都是由於產後氣血未平所引起的。

大豆(一兩半,炒去皮),茯神(一兩),真琥珀(一錢),

上為細末,濃煎烏豆、紫蘇湯調下。

加減烏金散,治產後寒熱似瘧。

厚朴,柴胡,黃芩,麻黃(各二錢),陳皮,當歸,川芎,桔梗,茯苓(各一錢五分),桂枝蒼朮白芷,枳殼(各一錢),羌活,草果,半夏(各二錢),甘草(九分),白芍藥,熟地黃(各一錢五分),

白話文:

厚朴、柴胡、黃芩、麻黃(各12公克),陳皮、當歸、川芎、桔梗、茯苓(各7.5公克),桂枝、蒼朮、白芷、枳殼(各6公克),羌活、草果、半夏(各12公克),甘草(5.4公克),白芍藥、熟地黃(各7.5公克)。

上銼為散,分作兩服,每服用水一盅半,姜三片,蔥三莖,煎至一盅,不拘時服。有汗,多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有脹,多厚朴、陳皮。有熱,多柴胡、黃芩。有寒,多蒼朮、草果、桂枝。有痰,多半夏、桔梗、茯苓。有頭痛,多川芎、白芷、羌活。有瀉,去枳殼、甘草不用。

白話文:

把藥材研磨成散劑,分成兩份,每一份用一杯半的水,三片生薑,三根蔥來煎煮,直到剩下約一杯就可以喝了,不受時間限制。如果有汗出的症狀,則多加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如果有腹脹的症狀,則多加厚朴、陳皮。如果有發熱的症狀,則多加柴胡、黃芩。如果有怕冷的症狀,則多加蒼朮、草果、桂枝。如果有痰多的症狀,則多加半夏、桔梗、茯苓。如果有頭痛的症狀,則多加川芎、白芷、羌活。如果有泄瀉的症狀,則去除枳殼、甘草即可。

(如方用有餘血塊在腹,作潮熱疼痛,加三稜莪朮,多用玄胡索、八角蘹香。遍身痛,加羌活、獨活。寒熱往來,加黃芩、柴胡。)

白話文:

如果方劑針對體內血塊太多,病人會出現潮熱和疼痛,就添加三稜、莪朮,然後多放玄胡索、八角蘹香。如果病人的全身疼痛,就添加羌活、獨活。如果病人有寒熱交替的症狀,就添加黃芩、柴胡。

《產寶》療產後惡寒壯熱,一夜三五度,發惡語,口中生瘡,時時乾嘔,困乏悶絕。

人參,獨活,白鮮皮葛根防風,青竹茹遠志(各一兩半),茯神(二兩),白斂(二兩半),玄參(三兩),竹瀝(二升半),

白話文:

人參、獨活、白鮮皮、葛根、防風、青竹茹、遠志(各七十五克),茯神(一百克),白斂(一百二十五克),玄參(一百五十克),竹瀝(一千二百五十西西)。

上取銀一斤,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下諸藥重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忌魚、酒、濕面等。

知母湯,治產後乍寒乍熱,通身溫壯,胸心煩悶。

知母(三兩),芍藥,黃芩(各二兩),桂心,甘草(各一兩,以上為㕮咀)

上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一方不用桂心,用生地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