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女科》~ 卷之二 (21)
卷之二 (21)
1. 寒熱
〔本〕生地黃丸,許學士治一尼患惡風體倦,乍寒乍熱,面赤心悸,或時自汗。是時疫氣大行,醫見其寒熱,作傷寒治之,用大小柴胡湯雜進,數日病急,召予診之,三部無寒邪脈,但厥陰弦長而上魚際,宜服抑陰等藥,故制此方。
生地黃(二兩),柴胡,秦艽,黃芩(各半兩),芍藥(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烏梅湯吞下,日三服,不拘時。
白話文:
生地黃丸
許學士治療一位尼姑,她患有怕風、身體疲倦的毛病,而且時而發冷時而發熱,臉色潮紅、心悸,有時還會自己流汗。當時正值瘟疫盛行,醫生看到她發冷發熱的症狀,就當作傷寒來醫治,用了大柴胡湯、小柴胡湯等藥方混雜使用,結果幾天後病情更加嚴重。於是找我來診斷,我診斷後發現她的脈象中並沒有寒邪的跡象,只有厥陰經的脈象呈現弦長,而且往上傳到魚際穴。我認為應該服用具有抑制陰虛的藥物,因此開了這個藥方。
藥方組成如下:
生地黃(二兩)、柴胡、秦艽、黃芩(各半兩)、芍藥(一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如桐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烏梅湯送服,每天服用三次,不拘泥於時間。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