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女科》~ 卷之三 (22)
卷之三 (22)
1. 積聚癥瘕
得之季夏戊巳日,在左脅下如覆杯,久不愈,令人發痎瘧。以瓜蒂散吐之魚腥黃涎約一二擊,至夜繼用舟車丸、通經散投之,五更黃涎膿水相半五六行,凡有積處皆覺痛,後用白朮散、當歸散和血流經之藥,如斯湧泄凡三四次方愈。(瓜蒂散、舟車丸,方見雜病傷食、痰飲二門。
通經散用橘紅、當歸、甘遂,以麵包不令透水,煮百餘沸,用冷水浸過,去面曬乾,三味各等分為細未,每服三錢,臨臥溫淡酒調下。白朮散,白朮、黃芩、當歸各等分為末,每服二三錢,水煎,食前服。當歸散,當歸、杜蒺藜等分為末,米飲調服,食前。此吐下兼施,且甘遂等逐水太峻,用者審之。
)
薛新甫云:婦人痃癖癥瘕,大抵因飲食起居七情失宜,虧損臟腑,氣血乖違,陰絡受傷,循行失度所致,羅謙甫云:養正積自除,必先調養,使榮衛充實,若不消散,方可議下。但除之不以漸,則必有顛覆之害,若不守禁忌,縱情嗜欲,其有不喪身者鮮矣。一婦人內熱作渴,飲食少思,腹內初如雞卵,漸大四寸許,經水三月一至,肢體消瘦,齒頰似瘡,脈洪數而虛,左關尤甚。此肝脾鬱結之證,外貼阿魏膏,午前用補中益氣湯,(雜病傷勞倦。
)午後用加味歸脾湯,(即歸脾加山梔、丹皮。)兩月許,肝火稍退,脾土少健,午前補中益氣下六味丸,(雜病虛勞。)午後逍遙散(調經。)下歸脾丸,又月餘,日用蘆薈丸(本門之末。)二服,空心以逍遙散下,日晡以歸脾湯下。喜其謹疾,調理年餘而愈。一婦人腹內一塊,不時上攻,或作痛有聲,或吞酸痞悶,月經不調,小便不利,二年餘矣,面色青黃。
余以為肝脾氣滯,以六君加芎、歸、柴胡、炒連、木香、吳茱各少許,二劑,卻與歸脾湯送下蘆薈丸。三月餘,肝脾和而諸證退,又與調中益氣湯加茯苓、牡丹皮,中氣健而經自調。
一婦人性多郁善怒,勤於女工,小腹內結一塊,或作痛,或痞悶,月經不調,恪服伐肝之劑,內熱寒熱,胸膈不利,飲食不甘,形體日瘦,牙齦蝕爛。此脾土不能生肺金,肺金不能生腎水,腎水不能生肝木,當滋化源。用補中益氣湯、六味丸,至仲春而愈。一婦人經候過期,發熱倦怠,或用四物、黃連之類,反兩月一度,且少而成塊;又用峻藥通之,兩目如帛所蔽。余曰:脾為諸陰之首,目為血脈之宗,此脾傷五臟皆為失所,不能歸於目也。
遂用補中益氣、《濟生》歸脾二湯,專主脾胃,年餘而愈。松江太守何恭人,性善怒,腹結一塊,年餘上齶蝕透,血氣虛極,時季冬肝脈洪數,按之弦緊。或用伐肝木、清胃火之藥。余曰:真氣虛而邪氣實也,恐伐肝木至春不能發生耳。用八珍湯以生氣血,用地黃丸以滋腎水,肝脈頓退。
白話文:
這種病通常發生在夏季的戊巳日,在左脅下會出現像杯子倒扣一樣的腫塊,如果長時間不痊癒,會讓人發瘧疾。可以用瓜蒂散來催吐,吐出像魚腥味的黃色黏液大約一兩次,到了晚上再用舟車丸和通經散來幫助排泄。到了五更天,會排出黃色黏液和膿水混合的液體五六次,凡是有積聚的地方都會感到疼痛。之後再用白朮散和當歸散這類調和氣血的藥來幫助疏通經脈,這樣反覆洩瀉三四次才能痊癒。(關於瓜蒂散、舟車丸的藥方,可以參考雜病中的傷食和痰飲部分。)
通經散的配方是橘紅、當歸、甘遂,用麵包起來,避免藥物滲水,煮沸一百多次,然後用冷水浸泡,去除麵皮曬乾,將這三味藥等分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睡前用溫淡的酒調服。白朮散的配方是白朮、黃芩、當歸等分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二三錢,用水煎煮,飯前服用。當歸散的配方是當歸、蒺藜等分研磨成末,用米湯調服,飯前服用。這些方法是吐法和瀉法並用,而且甘遂等藥性過於猛烈,使用時要謹慎。
薛新甫認為,婦女出現痃癖癥瘕,大多是因為飲食起居、情緒不穩定,導致臟腑虧損,氣血失調,陰絡受損,運行失常所致。羅謙甫認為,養護正氣,積聚自然會消除,必須先調養身體,使身體充滿能量。如果積聚不能消散,才能考慮用瀉下的方法。但是,如果沒有循序漸進的治療,一定會有翻船的危險。如果不注意禁忌,放縱自己的慾望,能夠保全性命的人就很少了。有個婦人出現內熱口渴,沒有食慾,腹部開始像雞蛋大小,慢慢長到四寸左右,月經三個月來一次,身體消瘦,牙齦和臉頰像長了瘡一樣,脈搏洪大且快而無力,左關脈尤其明顯。這屬於肝脾鬱結的病症。外用阿魏膏,上午服用補中益氣湯(關於補中益氣湯,請參考雜病中的勞倦),下午服用加味歸脾湯(歸脾湯加上山梔、丹皮)。大約兩個月後,肝火稍退,脾胃也稍微好轉。上午服用補中益氣湯後,再服用六味丸(關於六味丸,請參考雜病中的虛勞),下午服用逍遙散(調理月經)後,再服用歸脾丸。又過了一個月,每天服用兩次蘆薈丸(本門的藥),早上空腹用逍遙散送服,傍晚用歸脾湯送服。因為她謹慎對待疾病,調理了一年多就痊癒了。有個婦人腹內有一塊腫塊,時常向上竄動,有時疼痛有聲音,有時吞酸胸悶,月經不調,小便不暢,已經兩年多了,面色青黃。
我認為是肝脾氣滯,用六君子湯加上川芎、當歸、柴胡、炒黃連、木香、吳茱萸各少許,服用兩劑,再用歸脾湯送服蘆薈丸。三個多月後,肝脾調和,各種症狀都消退了,再用調中益氣湯加上茯苓、牡丹皮,中氣健旺,月經自然就調順了。
有個婦人性格多憂鬱,容易發怒,喜歡做針線活,小腹內結了一塊腫塊,有時疼痛,有時胸悶,月經不調,她總是服用疏肝瀉火的藥物,結果出現內熱,忽冷忽熱,胸膈不暢,食慾不振,身體日漸消瘦,牙齦潰爛。這是因為脾土不能滋養肺金,肺金不能滋養腎水,腎水不能滋養肝木,應該滋養化源。用補中益氣湯和六味丸,到了仲春就痊癒了。有個婦人月經遲來,發熱倦怠,有人用四物湯、黃連之類的藥,反而變成兩個月來一次,而且量少,還形成腫塊;又用峻藥疏通,導致兩眼像被布遮住一樣模糊不清。我說,脾是所有陰經的源頭,眼睛是血脈匯聚的地方,這是因為脾損傷,導致五臟都失去了正常的功能,無法把精華輸送到眼睛。於是只用補中益氣湯和《濟生》歸脾湯,專門調養脾胃,一年多就痊癒了。松江太守何夫人的妻子,性格容易發怒,腹內結了一塊腫塊,一年多後上顎潰爛,氣血極度虛弱,冬天肝脈洪大而數,按下去又弦又緊。有人用疏肝瀉火的藥。我說,這是真氣虛而邪氣盛,恐怕過度疏肝,到了春天肝木就無法生長了。用八珍湯來補充氣血,用地黃丸來滋養腎水,肝脈很快就恢復了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