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女科》~ 卷之三 (21)
卷之三 (21)
1. 積聚癥瘕
古方有五積、六聚、七癥、八瘕之名。五臟之氣積,名曰積,故積有五。六腑之氣聚,名曰聚,故聚有六。《雜病準繩》言之詳矣。若夫七癥八瘕,則婦人居多,七者火數屬心,蓋血生於心。八者木數屬肝,蓋血歸於肝。雖曰強分,理似不混。夫癥者堅也,堅則難破。瘕者假也,假物成形。
古人將婦人病為痼疾,以蛟龍等為生瘕,然亦不必如此執泥。婦人癥瘕,並屬血病,龍、蛇、魚、鱉、肉、發、蝨瘕等事,皆出偶然。但飲食間誤中之,留聚腹臟,假血而成,自有活性,亦猶永徽中僧病噎者,腹中有一物,其狀如魚,即生瘕也。與夫宿血停凝,結為痞塊,雖內外所感之不同,治法當以類相從,所為醫者意也。
如以敗梳治蝨瘕,銅屑治龍瘕,曲糵治米瘕,石灰治酒瘕,如此等類,學者可以理解也。《大全良方》分痃癖諸氣、疝瘕、八瘕、腹中瘀血、癥痞、食癥、血癥凡七門。痃者在腹內近臍左右各有一條筋脈急痛,大者如臂,次者如指,因氣而成,如弦之狀,故名曰痃。癖者僻在兩肋之間,有時而痛,故名曰癖。
疝者痛也,瘕者假也,其結聚浮假而痛,推移乃動也。八瘕者,黃瘕、青瘕、燥瘕、血瘕、脂瘕,狐瘕、蛇瘕、鱉瘕。積在腹內,或腸胃之間,與臟氣結搏堅牢,雖推之不移,名曰癥,言其病形可徵驗也。氣壅塞為痞,言其氣痞塞不宣暢也。傷食成塊,堅而不移,名曰食癥。
瘀血成塊,堅而不移,名曰血癥。若夫腹中瘀血,則積而未堅,未至於成塊者也。大抵以推之不動為癥,推之動為瘕也。至夫疝與痃癖,則與痛俱,痛即現,不痛即隱。在臍左上為痃,在兩肋之間為癖,在小腹而牽引腰脅為疝。恐學者一時難了,未免淆濫,故總敘敘而條析之。
張戴人過譙,遇一卒,說出妻事。戴人問其故,答曰:吾婦為室女時,心下有冷積如覆杯,按之如水聲,以熱手熨之如冰,娶來已十五年矣,恐斷我嗣,是故棄之。戴人曰:公勿黜也,如用吾藥,病可除,孕可得。卒從之。戴人診其脈,沉而遲,尺脈洪大而有力,非無子之候也,可不逾年而孕。
其良人笑曰:試之。先以三聖散吐涎一斗,心下平軟,次服白朮調中湯、五苓散,後以四物湯和之,不再月氣血合度,數月而娠二子。戴人嘗曰:用吾此法,無不子之婦。此言不誣。(三聖散用防風、瓜蒂各三兩,藜蘆一兩,為粗末,以齏汁煎服。制煎法,詳見《儒門事親》。
白朮調中湯用白朮、茯苓、澤瀉、橘紅各半兩,甘草一兩、乾薑、官桂、砂仁、藿香各二錢半,為末,白湯化蜜調服二錢,無時。五苓散見傷寒渴門。)陽夏張主簿之妻,病肥氣,初如酒杯大,發寒熱十五餘年,後因性急悲感,病益甚,惟心下三指許無病,滿腹如石片,不能坐臥,針灸匝矣,徒勞人耳。乃邀戴人診之曰:此肥氣也。
白話文:
古代醫書曾將婦科疾病分為「五積」、「六聚」、「七癥」、「八瘕」。「五積」指五臟之氣積聚而成的疾病;「六聚」指六腑之氣積聚而成的疾病。《雜病準繩》對此有詳細記載。「七癥」多見於婦女,與心臟(火)有關,因血液源於心臟;「八瘕」也多見於婦女,與肝臟(木)有關,因血液歸於肝臟。雖然如此區分,但其病理機制也並非完全獨立。癥指的是堅硬的腫塊,難以消散;瘕指的是虛假成形的腫塊。
古人常將婦女患有的頑固性疾病比作蛟龍等物,但這並非絕對。婦女的癥瘕都屬於血瘀之症,所謂的「龍瘕」、「蛇瘕」、「魚瘘」、「鱉瘕」、「肉瘕」、「髮瘕」、「蝨瘕」等,都是偶然因素造成,例如飲食不慎,導致食物殘渣停留在腹中,與瘀血混合而成形,並具有活性,如同唐永徽年間一位僧人因噎而患病,腹中出現類似魚狀的腫塊。即使是因內外感邪導致的瘀血凝結,其治療方法也應遵循同類相從的原則。
例如,用舊梳子治療蝨瘕,用銅屑治療龍瘕,用曲米治療米瘕,用石灰治療酒瘕,等等,都是根據病因選取治療方法。《大全良方》將婦科疾病分為痃癖、疝瘕、八瘕、腹中瘀血、癥痞、食癥、血癥等七類。「痃」指腹內靠近肚臍左右兩側有條狀筋脈牽引疼痛,像弦線一樣;「癖」指兩肋之間間歇性疼痛。「疝」指疼痛,「瘕」指虛假成形的腫塊,腫塊位置可移動,並伴有疼痛。「八瘕」包括黃瘕、青瘕、燥瘕、血瘕、脂瘕、狐瘕、蛇瘕、鱉瘕。
腹部或腸胃之間的積聚,與臟腑氣機相互搏結,堅硬不動的,稱為「癥」,指其病症可觀察到;氣機壅塞不通稱為「痞」;食物積滯形成堅硬不動的腫塊稱為「食癥」;瘀血凝結形成堅硬不動的腫塊稱為「血癥」。腹中瘀血,是積聚尚未形成堅硬腫塊的狀態。總而言之,推之不動為癥,推之能動為瘕。疝、痃、癖則伴有疼痛,痛則顯現,不痛則隱匿。在肚臍左上方為痃,在兩肋之間為癖,在小腹並牽引腰脅為疝。為避免學者混淆,故作此詳述。
張戴人路過譙縣,遇到一名士兵,訴說其妻患病多年不孕。張戴人診脈後發現,其妻脈沉遲,尺脈洪大有力,並非不孕之症。他開出藥方,先用三聖散吐出濁氣,再服用白朮調中湯、五苓散,最後服用四物湯調理氣血,不到兩個月,其妻便懷孕,並生下兩個孩子。張戴人因此自信地說,只要用他的方法,沒有不孕的婦女治不好。
另有一位張主簿的妻子,患有肥氣病十五年,腹部脹滿如石,針灸無效。張戴人診斷為肥氣,並成功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