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女科》~ 卷之三 (6)
卷之三 (6)
1. 咳嗽
古今錄驗橘皮湯,療春冬傷寒、秋夏冷濕咳嗽,喉中作聲,上氣不得下,頭痛方。
陳橘皮,紫菀,麻黃(去根),杏仁(制),當歸,桂心,甘草,黃芩(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盞半,煎至一盞,去滓熱服。
深師四滿丸,治上氣嗽,飲嗽,燥嗽,冷嗽,邪嗽,謂之五嗽。
乾薑(炮),桂心,躑躅花,芎藭,紫菀(各二兩),芫花根皮(五錢),蜈蚣(一條,去頭足,炙),細辛,甘草(炙),鬼督郵,人參,半夏(湯洗,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大豆許。每服五丸,米飲下,日三服。未應,加至七八丸。
團魚丸,治骨蒸勞嗽,累效。
貝母,前胡,知母,杏仁,柴胡(各等分),生團魚(二個)
上藥與魚同煮熟,取肉連汁食之,將藥焙乾為末,用骨更煮汁一盞,和藥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煎黃耆六一湯,空心送下。病既安,仍服黃耆六一湯調理。
參朮調中湯,瀉熱補氣,止嗽定喘,和脾胃,進飲食。
黃耆(四分),桑白皮(五分),人參,炙甘草,青皮,白茯苓(各三分),五味子(杵,五分),白朮(三分),地骨皮,麥門冬,陳皮(各五分),
上水煎服。
噙化丸,(自制方)清肺止嗽,定喘化痰。
薄荷葉(四兩),桑白皮,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知母(去皮毛),百部,貝母(去心),柿霜(各二兩),枇杷葉(去毛,蜜炙),訶子肉,阿膠,橘紅,紫菀,款冬花(各一兩半),栝蔞仁(去油),栝蔞皮穗,黃芩,杏仁(炒,去皮尖油,取淨霜),白茯苓,玄明粉,鉛白霜,桔梗(各一兩),旋覆花,馬兜鈴,五味子(各七錢半),硼砂(五錢),冰片(一錢,非真者勿用)
上為極細末,梨膏為丸,如無梨膏,則以白蜜、竹瀝、梨汁,熬至滴水不散為度,丸如龍眼大,噙化一丸。
參耆補脾湯,治肺證因脾氣虛弱,咳唾膿涎,中滿不食,宜兼服此藥,以補脾土生肺金。
人參,白朮(各二錢),黃耆(炙,二錢半),茯苓,當歸,陳皮(各一錢),升麻(三分),五味子(四分,杵),炙甘草(五分),
上姜水煎服。
白話文:
[咳嗽]
古今錄驗橘皮湯,治療春夏感冒、秋冬受寒引起的咳嗽,以及秋季夏季因寒濕引起的咳嗽,症狀為喉嚨有聲音、呼吸困難、頭痛。
藥方組成:陳皮、紫菀、麻黃(去除根部)、杏仁(炮製過)、當歸、桂心、甘草、黃芩(各等分)。
使用方法:將上述藥材切碎,每次取五錢,加入一碗半的水煎煮至剩下一碗,去除藥渣後趁熱服用。
深師四滿丸,治療氣喘引起的咳嗽、飲水引起的咳嗽、乾燥引起的咳嗽、寒冷引起的咳嗽、邪氣引起的咳嗽,合稱五種咳嗽。
藥方組成:乾薑(炮製過)、桂心、躑躅花、芎藭、紫菀(各二兩)、芫花根皮(五錢)、蜈蚣(去除頭和腳,炙烤過)、細辛、甘草(炙烤過)、鬼督郵、人參、半夏(用熱水洗過,各一兩)。
使用方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煉製成如大豆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丸,用米湯送服,每日三次。若效果不佳,可增加至七八丸。
團魚丸,治療骨蒸勞熱引起的咳嗽,效果顯著。
藥方組成:貝母、前胡、知母、杏仁、柴胡(各等分),加上活團魚(兩隻)。
使用方法:將上述藥材與團魚一同煮熟,取用魚肉及湯汁食用,將藥材烘乾後研磨成粉末,用魚骨再次熬煮成一碗湯汁,混合藥粉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用黃耆六一湯送服,空腹服用。病癒後,仍需服用黃耆六一湯調理身體。
參朮調中湯,可以清除體內熱氣,補充元氣,止咳平喘,調和脾胃,增進食慾。
藥方組成:黃耆(四分)、桑白皮(五分)、人參、炙甘草、青皮、白茯苓(各三分)、五味子(搗碎,五分)、白朮(三分)、地骨皮、麥門冬、陳皮(各五分)。
使用方法:將上述藥材加水煎煮後服用。
噙化丸,(自製方)可以清肺止咳,平定喘息,化解痰液。
藥方組成:薄荷葉(四兩)、桑白皮、天門冬(去除內心)、麥門冬(去除內心)、知母(去除外皮及毛)、百部、貝母(去除內心)、柿霜(各二兩)、枇杷葉(去除毛,用蜂蜜炙烤過)、訶子肉、阿膠、橘紅、紫菀、款冬花(各一兩半)、栝蔞仁(去除油脂)、栝蔞皮穗、黃芩、杏仁(炒過,去除外皮尖端和油脂,取用淨霜)、白茯苓、玄明粉、鉛白霜、桔梗(各一兩)、旋覆花、馬兜鈴、五味子(各七錢半)、硼砂(五錢)、冰片(一錢,非真品勿用)。
使用方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梨膏製成藥丸,如果沒有梨膏,則使用白蜂蜜、竹瀝、梨汁熬煮至滴水不散的程度,製成如龍眼般大小的藥丸,含在口中慢慢融化。
參耆補脾湯,治療因脾胃虛弱導致肺部疾病,出現咳嗽、吐出膿痰、腹部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需要同時服用此藥,以補養脾胃,從而滋養肺氣。
藥方組成:人參、白朮(各二錢)、黃耆(炙烤過,二錢半)、茯苓、當歸、陳皮(各一錢)、升麻(三分)、五味子(搗碎,四分)、炙甘草(五分)。
使用方法:將上述藥材加薑水煎煮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