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女科》~ 卷之一 (4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45)

1. 血崩

柴胡,防風,甘草(炙),藁本,升麻(各一錢),羌活,蒼朮,黃耆(各一錢半),獨活,當歸(酒浸,各五分),蔓荊子(七分),

上㕮咀,水五大盞,煎至一大盞,去滓稍熱服,空心。服藥畢,待少時以早膳壓之,可一服而已。如灸足太陰脾經中血海穴二七壯或三七壯,立已。此藥乃從權衡之法,用風勝濕,為胃氣下陷而氣迫於下,以救其血之暴崩也。若病愈,經血惡物已盡,主病雖除,後必須以黃耆、甘草、人參、當歸之類數服以補之,於補氣升陽湯中加和血藥是也。

若經血氣惡物下之不絕,尤宜救其根源,治其本經,只益脾胃,退心火之亢,乃治其根蒂也。若遇夏月白帶下脫漏不止,宜用此湯,一服立止。

柴胡調經湯,治經水不止,鮮血,項筋急,腦痛,脊骨強痛,不思飲食。

羌活,獨活,藁本,升麻(各五分),蒼朮(一錢),柴胡根(七分),葛根,當歸身,甘草(炙,各三分),紅花(少許),

上㕮咀,作一服,水煎去滓,稍熱空心服,微汗立止。

一婦人經候黑血凝結成塊,左廂有血瘕,水瀉不止,穀食有時一化,有時不化。至今歲四月,血塊暴下,並水注俱作,是前後二陰有形之血,脫竭於下,既久,經候尤不調,水瀉日見三兩行,食罷心煩不快,飲食減少,甚至瘦弱。東垣先生曰:夫聖人治病,必本四時升降浮沉之理,權變之宜。

若不本四時,以順為逆,非其治也。且治之大法,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無盛盛,無虛虛,遺人夭殃。無致邪,無失正,絕人長命。故聖人云: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大抵聖人立法,各自有義。且如升陽或發散之劑,是助春夏之陽氣,令其上升,乃瀉秋冬收藏殞殺寒涼之氣,此病是也。當用此法治之,乃升降浮沉之至理也。

夫天地之氣,以升降浮沉乃從四時,如治病逆之則殺人矣。故經云: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可不畏哉。夫人之身亦有天地四時之氣,不可止認在外,人體亦同天地也。今經漏不止,是前陰之氣血已下脫矣。水瀉又數年不愈,是後陰之氣血又下陷矣。後陰者,主有形之物也,前陰者,精氣之門戶,俱下竭是病人周身之氣常行秋冬之令。

陰主殺,此等收藏之病是也。陽生陰長,春夏是也。在人身之中,令氣升浮者,穀氣上行是也。既病則周身血氣皆不生長,穀氣又不升,其肌肉消少,是兩儀之氣,俱將絕矣。既下元二陰俱脫,血氣消竭,假令當日元是熱證,令下焦久脫,已化為寒矣。此病久沉久降,寒濕太勝,當急救之。

瀉寒以熱,除濕以燥,大升大舉,以助生長,補養氣血,不致偏枯。聖人立治之法,云濕氣大勝,以所勝助之,助甲風木上升是也。故經云:風勝濕,是以所勝平之也。當調和胃氣,次用白朮之類,以燥其濕而滋元氣。如其不止,後用風藥以風勝濕,此之謂也。此藥便是大舉大升,以助春夏二濕之久陷下之至治也。

白話文:

血崩

這個藥方使用柴胡、防風、炙甘草、藁本、升麻(各一份),羌活、蒼朮、黃耆(各一份半),獨活、酒浸當歸(各五分),蔓荊子(七分)。

將這些藥材切碎,加入五大碗水煎煮至剩下一大碗,濾掉藥渣,稍微溫熱後空腹服用。服藥後,稍待片刻再用早餐壓住藥性,通常服用一劑即可。如果同時在足太陰脾經上的血海穴進行艾灸,灸十四壯或二十一壯,就能立即止血。這個藥方是權衡輕重的方法,利用風性來克服濕氣,因為胃氣下陷導致氣迫於下,所以用來救治突然發生的血崩。如果病情好轉,經血和惡露都已排盡,雖然主要病症已經解除,之後還必須服用黃耆、甘草、人參、當歸等藥物來補養身體,可以在補氣升陽湯中加入和血的藥物。

如果經血或惡露持續不斷,更應該找出病因的根源,從根本上治療,主要是補益脾胃,降低心火的亢盛,這才是治本的方法。如果在夏天遇到白帶過多或滲漏不止的情況,也適合使用這個藥方,一服下去就能立刻止住。

柴胡調經湯,用來治療經水不止、鮮血、頸部筋脈緊繃、頭痛、脊椎僵硬疼痛、食慾不佳等症狀。

這個藥方使用羌活、獨活、藁本、升麻(各五分),蒼朮(一錢),柴胡根(七分),葛根、當歸身、炙甘草(各三分),少量紅花。

將這些藥材切碎,加水煎煮,濾掉藥渣,稍熱後空腹服用,微微出汗就能止住症狀。

一位婦人經期出現黑色的血塊,左腹部有血塊腫塊,水瀉不止,有時吃了東西能消化,有時不能。到了今年四月,血塊突然大量排出,同時伴隨水樣液體,這是前後陰道有形的血液,都向下脫落流失。時間久了,經期更加不規律,水瀉每天出現兩三次,吃完飯後心煩不舒服,食慾減少,甚至變得消瘦。東垣先生說:「聖人治療疾病,必定依循四時的升降浮沉規律,根據情況靈活應變。

如果不依循四時的規律,把順應變為逆反,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而且治療的大原則,必須先考慮到當年的氣候,不能違背自然的和諧。不要在病情盛的時候再用強烈的藥物,不要在虛弱的時候再使用補藥,這樣會使人夭折。不要引發邪氣,不要失去正氣,這樣才能使人長壽。所以聖人說:「陽氣旺盛、陰氣虛弱,用瀉法治療就會痊癒,用發汗法治療就會死亡。陰氣旺盛、陽氣虛弱,用發汗法治療就會痊癒,用瀉法治療就會死亡。」大致上來說,聖人制定的治療方法,各自有其意義。比如說,升陽或發散的藥劑,是幫助春夏的陽氣上升,是瀉去秋冬收藏和殺伐的寒涼之氣,這個病症就是這樣的情況。應該用這種方法治療,這就是升降浮沉的至理。

天地的氣機,通過升降浮沉來適應四時的變化,如果治療疾病違背這個規律,就會害死人。所以經典說:「順應天道的人昌盛,違背天道的人滅亡。」能不畏懼嗎?人的身體也有天地四時之氣,不能只看外部的環境,人體也是一個小天地。現在經血漏不止,是前陰的氣血已經向下脫落了。水瀉又多年不癒,是後陰的氣血又向下陷了。後陰主管有形物質,前陰是精氣的出入口,如果兩者都衰竭,就表示病人的全身之氣常常處於秋冬的狀態。

陰氣主殺伐,這種病就是收藏的病症。陽氣生長,陰氣滋長,春夏是這樣的情況。在人體中,使氣機上升的是穀氣的上行。如果生病,就會導致全身氣血不生長,穀氣又不上升,肌肉就會消瘦,這表示陰陽二氣都快要耗盡了。既然下元二陰都脫落,氣血消竭,即使當初是熱證,因為下焦長時間脫落,也會轉化為寒證。這種病是長期沉降,寒濕太過旺盛,應該及時救治。

用熱性藥物來驅除寒氣,用燥性藥物來去除濕氣,大升大舉,來幫助生長,補養氣血,防止身體偏頗。聖人設立的治療方法說,濕氣太過旺盛,就用它所能克制的五行來幫助它,用木的上升來幫助它。所以經典說:「風可以勝過濕」,這是用它所能克制的來使它平息。應該調和胃氣,再用白朮之類的藥物,來乾燥濕氣,滋養元氣。如果病情還不止,之後再用風藥來驅除濕氣,這就是所謂的「風勝濕」。這個藥方就是用大舉大升的方法,來幫助長期陷入下沉的濕氣,是治療這種病症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