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女科》~ 卷之一 (4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44)

1. 血崩

柏子仁湯,治婦人憂思過度,勞傷心經,不能藏血,遂致崩中下血不止。

柏子仁(炒),香附子(炒、去毛),芎藭,鹿茸(火燎去毛,酒蒸焙),茯神(去皮、木),當歸(各一錢半),阿膠,小草(各一錢),川續斷(二錢),甘草(炙,半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一盅,空心服。

〔補脾升陽〕

〔垣〕,經水漏不住有二,補前人之闕。

婦人脾胃虛損,致命門脈沉細而數疾,或沉弦而洪大有力,寸關脈亦然,皆由脾胃有虧,下陷於腎,與相火相合,濕熱下迫,經漏不止,其色紫黑,如夏月腐肉之臭。中有白帶者,脈必弦細,寒作於中。有赤帶者,其脈洪數,病熱明矣。必腰痛或臍下痛,臨經欲行而先發寒熱往來,兩脅急縮,兼脾胃證出見,或四肢困熱,心煩悶不得眠臥,心下急,宜大補脾胃而升降氣血,可一服而愈。

或先貴而後賤,或先富而後貧,病名脫營者,心氣不足,其火大熾,旺於血脈之中,又致脾胃飲食失節,火乘其中,形質肌肉顏色似不病者,此心病也。不形於脈,故脾胃飲食不調,其證顯矣,而經水不時而下,或適來適斷,暴下不止。治當先說惡死之言,勸論令懼死而心不動,以大補氣血之劑,補養脾胃,微加鎮墜心火之藥,治其心,補陰瀉陽,經自止矣。

《痿論》云: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故經曰:大經空虛,發則肌痹,傳為脈痿。此之謂也。

益胃升陽湯,治血脫益氣,古人之法也。先補胃氣以助生長,故曰陽生陰長。諸甘藥為之先務,舉世皆以為補氣,殊不知甘能生血,此陽生陰長之理也。故先理胃氣,人之一身,納穀為寶。

黃耆(二錢),人參(有嗽者去之),神麯(炒,各一錢半),升麻,柴胡(各五分),白朮(三錢),當歸身(酒浸),甘草(炙),陳皮(各一錢),生黃芩(二錢,瀉盛暑之伏金肺逆,秋涼不用),一方用生地黃。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或五錢,如食添再加之,如食減,已定三錢內更減之,不可多服。每服二錢,水煎去滓,熱服。如腹痛,每服加白芍藥二分,中桂少許。如渴、口乾,加乾葛二分。如嗽,去人參,服不計時候。(蓋先服此益胃氣升陽湯不止,卻服後方柴胡調經湯,大舉大升之也。)

〔升陽〕

宣德侯經歷家人病崩漏,醫莫能效。切脈之後,且以紙疏其證至四十餘種,為制調經升陽除濕湯療之,明日而十減其八,前後五六日良愈。

調經升陽除濕湯,治女子漏下惡血,月事不調,或暴崩不止,多下水漿之物。皆由飲食不節,或勞傷形體,或素有心氣不足,因飲酒勞倦,致令心火乘脾,其人必怠情嗜臥,四肢不收,困倦乏力,無氣以動,氣短上氣,逆急上衝,其脈緩而弦急,按之洪大,皆中指下得之,脾土受邪也。脾主滋榮周身者也,心主血,血主脈,二者受邪,病皆在脈。脈者血之府也,脈者人之神也。心不主令,胞絡代之,故曰心之脈,主屬心系。心系者胞絡、命門之脈也,主月事、主孕,皆由脾胃虛而心胞乘之,故漏下血水不調也。況脾胃為血氣陰陽之根蒂,當除濕去熱,益風氣上伸以勝其濕。又云:火鬱則發之。

白話文:

血崩

**柏子仁湯:**這個方子是治療婦女因為過度憂慮思慮,勞累損傷心經,導致心臟無法固攝血液,造成崩漏(子宮不正常出血)血流不止的狀況。

藥材組成:炒過的柏子仁、炒過並去除毛的香附子、芎藭、用火烤過並去除毛、用酒蒸過再烘乾的鹿茸、去除外皮和木心的茯神、當歸(各一錢半)、阿膠、小草(各一錢)、川續斷(二錢)、炙甘草(半錢)。

使用方法:將上述藥材配成一劑,加入兩盅水,以及五片生薑,煎煮至剩下一盅,空腹服用。

[補脾升陽]

**[垣]:**經血止不住漏出的情況有兩種,以下是補充前人未曾提及的部分:

婦女脾胃虛弱,導致命門脈象沉細且快,或者脈象沉弦且洪大有力,寸關脈也呈現相同狀況,這些都是因為脾胃虛虧,導致脾氣下陷到腎臟,與腎中的相火結合,產生濕熱向下逼迫,造成經血不止,顏色呈現紫黑色,聞起來像夏天腐肉的臭味。如果其中夾雜白色分泌物,脈象一定是弦細,這是體內寒氣所致。如果夾雜紅色分泌物,脈象一定是洪數,明顯是體內有熱。通常伴隨腰痛或肚臍下方疼痛,在月經來之前會先發冷發熱,兩脅會感到緊縮,同時出現脾胃虛弱的症狀,或者四肢困倦發熱,心煩意亂無法入睡,胸口感到急迫。這種情況適合用大補脾胃、升提氣血的方法治療,通常一服藥就能見效。

有些女性可能經歷從富貴到貧賤、或從富有到貧窮的轉變,這種情況下的疾病被稱為「脫營」,是心氣不足導致心火過旺,在血脈中燃燒,同時又因為脾胃飲食不節制,導致火氣侵入脾胃,雖然外表看起來沒什麼異樣,但實際上是心病。這種情況的脈象不明顯,但是脾胃飲食失調的症狀會非常明顯,經血可能會不定期來潮,或者來一下又斷掉,或者突然大量流出。治療時應該先用比較嚴厲的言語,讓患者感到對死亡的恐懼,使其心神穩定,然後用大補氣血的藥物,補養脾胃,再稍微加入一些鎮靜心火的藥物,治療其心,達到補陰瀉陽的效果,經血自然就會停止。

《痿論》中說道:過度悲傷會導致胞絡斷絕,胞絡斷絕會使陽氣在體內妄動,發病時會感到胸悶,並出現頻尿、小便帶血的狀況,所以經書說:大經空虛,就會導致肌肉麻木,發展下去會變成脈痿。就是這個道理。

**益胃升陽湯:**這個方子是治療失血後補益氣血的古老方法。先補益胃氣來幫助氣血生長,所以說「陽生陰長」。多種甘味的藥材是首要任務,世人皆認為甘味藥是補氣,其實甘味藥能夠生血,這就是陽生陰長的道理。因此,首先要調理胃氣,人體以攝取食物為寶。

藥材組成:黃耆(二錢)、人參(有咳嗽者去除)、炒過的焦神麴(各一錢半)、升麻、柴胡(各五分)、白朮(三錢)、用酒浸泡過的當歸身、炙甘草、陳皮(各一錢)、生黃芩(二錢,用來疏泄夏季暑熱鬱積在肺部引起的逆氣,秋涼時則不使用)。另一種配方則使用生地黃。

使用方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或五錢,如果食慾好可以增加,食慾差則在三錢的基礎上減少,不宜多服。每次服用兩錢,用水煎煮後去渣,趁熱服用。如果腹痛,每次服用可以加入白芍藥二分,少量肉桂。如果口渴、口乾,可以加入乾葛二分。如果有咳嗽,就去除人參,服用時間不限。(先服用這個益胃氣升陽湯如果還沒止住,再服用後面的柴胡調經湯,以達到更強的升提效果。)

[升陽]

宣德侯的家人患有崩漏,醫生都束手無策。診脈後,以紙條詳細記錄了四十多種病症,為其配製調經升陽除濕湯進行治療,隔天症狀就減輕了八成,前後五六天就完全康復。

**調經升陽除濕湯:**這個方子治療婦女陰道流出惡血,月經不調,或者突然大量出血不止,並伴隨許多水液狀分泌物。這些症狀多是因為飲食不節制,或者勞累過度,或者本身心氣不足,又因為喝酒勞累,導致心火侵犯脾臟。患者通常會感到疲憊嗜睡,四肢無力,困倦乏力,沒有力氣活動,氣短、呼吸急促、氣逆上衝,脈象緩慢而弦急,按下去感覺洪大,這些都是在中指下診得的脈象,表明是脾土受到邪氣侵犯。脾臟主要負責滋養全身,心臟主要掌管血液,血液運行於脈絡之中,如果這兩者受到邪氣侵犯,病症都會表現在脈象上。脈絡是血液的府邸,也是人體精神的體現。心臟不能正常發揮功能時,就由胞絡代替其行使職責,所以說心之脈,主要是屬於心系。心系指的是胞絡、命門之脈,主要掌管月經、懷孕等,這些都是因為脾胃虛弱,導致心胞受到侵犯,所以會出現經血淋漓不盡的情況。何況脾胃是血氣陰陽的根源,應該去除濕熱,增加風氣的升發,以戰勝濕邪。古人說:火氣鬱結就會向外發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