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女科》~ 卷之三 (10)
卷之三 (10)
1. 嘔吐
〔孫〕,一婦人三十五歲無子,恐夫娶妾致郁,經不行者三月矣。病腹痛惡心,諸醫皆云有孕,其夫亦粗知醫,舉家欣喜,治以安胎行氣止痛之藥,服三五十帖不效,痛苦益甚。凡未申時發寒熱,腹中有塊,如彈子大者二三十枚,翻騰作痛,行動則水聲漉漉,痛極則吐酸水五六碗,吐盡則塊息而寒熱除,痛亦不作,明日亦然。又作瘧治,轉劇。召予診,左手弦,尺澀,右手濡弱,重取則滑,尺同左。時經已五月不行矣。予曰:此郁病也,豈有澀脈成孕之理,若然,則前藥當效矣。其夫亦悟。乃為制方,以二陳加香附、山梔、撫芎、玄胡、當歸、紅花之類,藥進而痛止,連與四帖皆效,但藥止則痛發如故,調治一月不能除根。予因持脈案見先師黃古潭先生,先生乃諭予曰:此鬱火病也。其病起於肝膽,蓋肝主謀慮,膽主決斷,謀不決則鬱生,郁生則木盛,木盛則凌脾,脾傷則不能運化精微而生氣血,以故月水不來也。肺金失於母養,則降殺之令不行,木寡於畏而侮所不勝,是以直衝犯清道以作吐也,吐後諸證皆減者,木升而火息也。為裁一方:以黃耆五錢,柴胡三錢,白芍藥二錢,甘草一錢,陳皮、貝母、枳實各五分,姜三片,一劑而寒熱除,再劑而痛減吐止,水聲亦絕,七日不發。其夫喜曰:是何神速也。乃拉予復請命於先生,先生曰:夫寒熱者,少陽膽也。吐酸者,厥陰肝也。痛而腹塊翻騰者,火盛激動其水,如鍋中湯滾泡浪沸騰是也。吐多則肺金愈傷。故用黃耆補肺金為君,使得以制肝木,以柴胡瀉肝為臣,以升發其膽火。經曰:木鬱則達之,達是通達之義。夫木性上升者也,既鬱則不升,故用柴胡升發膽肝之清氣,使衝開其鬱結以復其常。又曰:過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謂瀉之,補肺制肝,正謂此也。又曰:泄其肝者,緩其中,以甘草緩中為佐。又曰:木位之主,其瀉以酸,以白芍藥於脾中瀉木為臣,病久生郁,郁久則生涎,以貝母、陳皮、枳實開鬱逐涎為裨使,然後金得其正,木得其平,土得其安,由是病去而愈速。前方用山梔、黃連之類,皆降下之藥,火勢正熾,豈區區寒涼所能抑哉。故經曰:輕者正治,重則從其性而升之。但凡治病,要當識得此意。
益智子散,治婦人脾胃久虛氣弱,多欲嘔吐,全不下食,四肢無力。
益智(一兩),附子(炮),縮砂仁,丁香,厚朴,黃耆,白朮,白茯苓,陳皮,川芎,良薑,藿香葉,當歸(各七錢半),人參,桂心(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姜三片,棗一枚,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無時溫服。
丁香散,治婦人臟腑虛冷,脾胃氣弱,食則嘔吐,水穀不消。
丁香,白朮,縮砂仁,草果仁,橘皮(各七錢半),當歸,白豆蔻,藿香葉,神麯,訶子皮,甘草(各半兩),人參(一兩),
白話文:
一位三十五歲的婦人,因為沒有孩子,擔心丈夫娶妾而心情鬱悶,導致月經停了三個月。她感到腹痛噁心,許多醫生都說她懷孕了。她的丈夫也略懂醫術,全家都很高興,就用安胎、行氣止痛的藥來治療,但服用了三、五十帖都沒有效果,反而更加痛苦。每天未到下午申時,就開始發冷發熱,腹部有如彈珠大小的硬塊二、三十個,翻騰作痛,走動時腹內有水流動的聲音。疼痛劇烈時會吐出五、六碗酸水,吐完之後硬塊就會消失,寒熱也會退去,疼痛也會停止,但隔天又會重演。之後又被當作瘧疾治療,病情反而更加嚴重。我被請去診治,把脈發現她左手脈弦而尺部澀滯,右手脈濡弱,重按則滑,尺部與左手相同。當時她已經停經五個月了。我說:「這是鬱悶所導致的疾病,哪有脈象澀滯而懷孕的道理?如果真的是懷孕,之前的藥就應該有效了。」她的丈夫也明白了。我為她開了一個藥方,用二陳湯加上香附、山梔、川芎、玄胡、當歸、紅花等藥。服藥後疼痛就止住了,連續服用四帖都有效,但只要停藥疼痛就會復發。這樣調理了一個月都無法根治。我便拿著病歷去請教我的老師黃古潭先生。先生告訴我:「這是鬱火病。病因起於肝膽,肝主謀慮,膽主決斷,如果謀慮不果斷就會產生鬱悶。鬱悶產生就會導致肝木旺盛。木旺則會侵犯脾土,脾土受損就不能運化精微而產生氣血,所以月經才會不來。肺金失去了母體的滋養,就會導致肺氣下降的功能失常,木因為沒有受到壓制就更加肆無忌憚,直衝犯胃而導致嘔吐。吐完之後症狀都會減輕,是因為肝木上升,火氣暫時平息的緣故。」先生重新開了一個藥方:用黃耆五錢、柴胡三錢、白芍藥二錢、甘草一錢、陳皮、貝母、枳實各五分,加薑三片。一劑藥就退去了寒熱,再服一劑疼痛減輕、嘔吐停止,腹內水聲也消失了,七天沒有復發。她的丈夫高興地說:「這真是太神奇了!」又拉著我去向先生請教。先生說:「寒熱是少陽膽的症狀,吐酸水是厥陰肝的症狀。疼痛且腹中硬塊翻騰,是火氣旺盛激盪體內的水,就像鍋中的水沸騰起泡一樣。嘔吐過多會更加損傷肺金。所以用黃耆來補益肺金為君藥,使其能制約肝木。用柴胡疏泄肝氣為臣藥,以升發膽火。經典說『木鬱則達之』,這個『達』就是疏通的意思。木的性質是上升的,如果鬱悶就無法上升,所以用柴胡升發膽肝的清氣,使其衝開鬱結而恢復正常。又說『過者折之』,因為木怕金制約,所謂的『瀉』,就是指補益肺氣制約肝氣。又說『泄其肝者,緩其中』,用甘草緩解中焦作為佐藥。又說『木位之主,其瀉以酸』,用白芍藥在脾中疏泄肝木作為臣藥。病久會產生鬱悶,鬱悶久了就會產生痰涎,用貝母、陳皮、枳實開鬱化痰為佐藥,然後肺金恢復正常,肝木平靜,脾土安穩,這樣病才能痊癒得快。之前用的山梔、黃連等藥,都是降下的藥,當時火勢正旺,這些寒涼藥哪能抑制住?所以經典說:『輕症用正治法,重症要順應其特性而升散之。』凡是治療疾病,都要明白這個道理。」
「益智子散」: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婦女脾胃虛弱、氣虛、容易嘔吐、完全不能進食、四肢無力的情況。
藥材包括:益智(一兩),附子(炮製過的),縮砂仁,丁香,厚朴,黃耆,白朮,白茯苓,陳皮,川芎,良薑,藿香葉,當歸(各七錢半),人參,桂心(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每次服用三錢,加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用水一碗,煎至七分,去渣,不拘時溫服。
「丁香散」: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婦女內臟虛冷、脾胃氣虛、吃東西就嘔吐、消化不良的情況。
藥材包括:丁香,白朮,縮砂仁,草果仁,橘皮(各七錢半),當歸,白豆蔻,藿香葉,神麴,訶子皮,甘草(各半兩),人參(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