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女科》~ 卷之一 (2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25)

1. 經候總論

溫經湯(方見前。)

〔云〕桂枝桃仁湯,治經候前先腹痛不可忍。

桂枝,芍藥,生地黃(各二兩),桃仁(四十枚),甘草(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同煎去滓,溫服。

玄胡索湯,(《濟生》)治婦人、室女,七情傷感,遂使血與氣並,心腹作痛,或連腰脅,或引背膂,上下攻刺,甚作搐搦,經候不調,但是一切血氣疼痛,並可服之。

當歸(去蘆,酒浸,銼炒),玄胡索(炒去皮),蒲黃(炒),赤芍藥,官桂(不見火,各半兩),片子薑黃(洗),乳香,沒藥,木香(不見火,各三錢),甘草(炙,二錢半),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吐逆,加半夏、橘紅各半兩。

〔丹〕,瘀血

香附子(醋煮,四兩),桃仁(去皮尖),牡丹皮,大黃(蒸),當歸(各一兩),川芎,紅花(各半兩),瓦龍子(煅,醋煮一晝夜,二兩),

上炊餅為丸,如桐子大。空心溫酒下三、五十丸。

三神丸,治室女血氣相搏,腹中刺痛,痛引心端,經行澀少,或經事不調,以致疼痛。

橘紅(二兩),玄胡索(去皮,醋煮),當歸(去蘆,酒浸銼,略炒,各一兩),

上為細末,酒煮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加至百丸,空心艾湯送下,米飲亦得。

〔垣〕柴胡丁香湯,治婦人年三十歲,臨經預先臍腰痛,甚則腹中亦痛,經縮二三日。

柴胡,羌活,丁香,全蠍,當歸身,生地黃

上都作一服,水四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食前服。

沒藥除痛散,逐寒邪,療腹痛。

蓬朮(炮,一兩),當歸(焙),玄胡索,五靈指,肉桂(去粗皮),良薑(炒),蒲黃(炒),甘草(炙),沒藥(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五錢,溫酒調服。

〔婁〕,一婦人三十歲,每因浴後必用冷水淋通身,又嘗大驚,遂患經來時必先少腹大痛,口吐涎水,然後經行,行後又吐水二日,其痛直至六七日經水止時方住,百藥不效。予診其脈,寸滑大而弦,關、尺皆弦大而急,尺小於關,關小於寸,所謂前大後小也。遂用香附三兩,半夏二兩,茯苓、黃芩各一兩半,枳實、玄胡、牡丹皮、人參、當歸、白朮、桃仁各一兩,黃連七錢,川楝、遠志、甘草各半兩,桂三錢,茱萸一錢半,分十五帖,水煎,入生薑汁兩蜆殼熱服,後用熱湯洗浴得微汗乃已。忌當風坐臥,手足見水,並吃生冷,服三十帖全愈。半年後,又因驚憂,前病復舉,腰腹時痛,小便淋閉,心惕惕跳,驚悸。予意其表已解,病獨在裡。先與灸少衝、勞宮、崑崙、三陰交止悸定痛,次用桃仁承氣大下之,下後用香附三兩,蓬朮、當歸身各一兩半,三稜、玄胡索、桂、大黃、青皮,俱醋製,青木香、蘹香、滑石、木通、桃仁各一兩,烏藥、甘草、縮砂、檳榔、苦楝肉各半兩,木香、吳茱萸各二錢,分作二十帖,入新取牛膝濕者二錢,生薑五片,用荷葉湯煎服,服訖漸安。

白話文:

經期總論

溫經湯(這個方子之前提過。)

桂枝桃仁湯,治療經期來之前腹痛難忍的情況。

藥材包含:桂枝、芍藥、生地黃(各約75克),桃仁(40枚),甘草(約30克)。

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約15克,加入兩碗水、三片生薑、一顆紅棗,一起煎煮,去除藥渣後,溫熱服用。

玄胡索湯(出自《濟生方》),治療婦女或未婚女子,因情緒波動導致氣血不順,引起心腹疼痛,可能連帶腰部和脅肋疼痛,甚至牽引到背部,產生上下刺痛,嚴重時會抽搐,並伴隨經期不規律。凡是一切氣血疼痛都可以服用此方。

藥材包含:當歸(去除蘆頭,用酒浸泡後稍微炒過)、玄胡索(炒過後去皮)、蒲黃(炒過)、赤芍藥、官桂(不經過火烤,各約15克),片子薑黃(洗淨)、乳香、沒藥、木香(不經過火烤,各約9克),甘草(炙烤過,約7.5克)。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約12克,加入一碗半水和七片生薑,煎煮至剩下七分,去除藥渣後,在飯前溫熱服用。若有嘔吐現象,可加入半夏和橘紅各約15克。

丹方,適用於治療瘀血。

藥材包含:香附子(用醋煮過,約150克),桃仁(去皮尖)、牡丹皮、大黃(蒸過)、當歸(各約30克),川芎、紅花(各約15克),瓦龍子(煅燒後用醋煮一晝夜,約75克)。

將以上藥材和麵粉做成藥丸,大小如桐子一般,在空腹時用溫酒服用30至50顆。

三神丸,治療未婚女子因氣血不和導致腹部刺痛,疼痛牽引至心口,經期量少或經期不規律,引發疼痛。

藥材包含:橘紅(約75克),玄胡索(去皮,用醋煮過)、當歸(去除蘆頭,用酒浸泡後稍微炒過,各約30克)。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酒煮過的米糊做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一般,每次服用70至100顆,在空腹時用艾葉湯送服,用米湯也可以。

柴胡丁香湯(出自《醫學發明》),治療婦女年約三十歲,在經期來臨前,肚臍和腰部疼痛,嚴重時腹部也會疼痛,經期縮短二三天。

藥材包含:柴胡、羌活、丁香、全蠍、當歸身、生地黃。

將以上藥材都當作一次的劑量,加入四碗水煎煮至剩下一碗,去除藥渣後稍稍加熱,在飯前服用。

沒藥除痛散,驅散寒邪,治療腹痛。

藥材包含:蓬朮(炮製過,約30克),當歸(烘烤過)、玄胡索、五靈指、肉桂(去除粗皮)、良薑(炒過)、蒲黃(炒過)、甘草(炙烤過)、沒藥(各約15克)。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約15克,用溫酒調服。

婁氏醫案,有一位三十歲婦女,每次洗澡後都用冷水沖身,又曾受到驚嚇,導致經期來時腹部先劇痛,然後吐出唾液,接著才來月經。經期過後還會吐水兩天,疼痛會持續到經期結束後的六七天,吃了很多藥都沒有效果。醫生診斷她的脈象,寸脈滑大而弦,關脈和尺脈都弦大而急,尺脈比關脈小,關脈比寸脈小,屬於「前大後小」的脈象。於是醫生開出以下藥方:香附(約110克),半夏(約75克),茯苓、黃芩(各約55克),枳實、玄胡、牡丹皮、人參、當歸、白朮、桃仁(各約30克),黃連(約22克),川楝、遠志、甘草(各約15克),桂(約9克),茱萸(約5克),分成十五帖,用水煎煮,加入薑汁兩滴,趁熱服用。之後用熱水洗澡,讓身體微微出汗。囑咐病人不要吹風,手腳不要碰水,不要吃生冷食物。服用三十帖後痊癒。過了半年,又因為驚恐憂慮,舊病復發,出現腰腹時痛、小便不暢、心慌、心悸等症狀。醫生認為她的表證已經解除,病根在內部。先用艾灸少衝、勞宮、崑崙、三陰交等穴位,來止痛和安定心神,然後用桃仁承氣湯瀉下。瀉下後,再用香附(約110克),蓬朮、當歸身(各約55克),三稜、玄胡索、桂、大黃、青皮(都用醋製過),青木香、蘹香、滑石、木通、桃仁(各約30克),烏藥、甘草、縮砂、檳榔、苦楝肉(各約15克),木香、吳茱萸(各約7.5克),分成二十帖,加入新鮮牛膝(約7.5克)和五片生薑,用荷葉湯煎煮服用,病情逐漸好轉。